里程表(二)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看懂里程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额加减法,并能利用线段图理解题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直觉,培养数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对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更易于接受以直观形式呈现的信息,为此,在本单元前面的学习中,开始让学生尝试借助实物图和直观示意图来表达现实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关系,里程表(一)一课,向学生渗透了从直观铁路示意图抽象出“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表格中数据表示的实际含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理解本节课借助“线段”图表示已知数据,理解题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学生而言计算火车所经历的各城市之间的里程,他们通过作图等手段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本节课汽车上的里程表问题,虽然是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本节课的主情境呈现了淘气的叔叔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的汽车里程表读数,表格中是数据表示的是这辆汽车每天收车时行驶过的总里程数,既包括当天行驶的里程,也包括以前行驶的里程。虽然数量关系很简单,但是学生在生活中或者学习中很少遇到这样的事情,缺少这方面的经验,所以读懂“里程表”中每个数据的实际意义(尤其是非零起点),依然是本节课的难点,所有突出用直观图的方法来理解题意。
3重点难点
重点:能看懂里程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能理解里程表中的信息含义,能根据含义画出线段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过程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看懂里程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额加减法,并能利用线段图理解题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直觉,培养数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对生活的热爱。
4.1.2教学重点
重点:能看懂里程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4.1.3学时难点
难点:能理解里程表中的信息含义,能根据含义画出线段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一、
复习导入
(出示数线图)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它吗
师提问:你能快速算出蓝格子中的数字,并说出计算过程吗?
生答:
550-350=200;770-550=220;
师提问:看来同学们都还记得数线这个老朋友,数线上面的数字越往右面越(
),数线中增加或者减少的数字都写在哪里
师小结:今天我就用与数线道理相同的图形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去里程表(二)中看一看。(板书课题
里程表(二))
设计意图:“数线”是学生在一二年级理解算理、解决计算问题常常采用的数学工具,它在“形”与“理”上都与本节课要接触的“线段图”有相似之处。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本节课的“线段图”有不同之处,而“数线”恰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节课“线段图”,从而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运用线段图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2【讲授】情境解读
二、
情境解读
师:(出示主题图)谁能给大家读一下给出的信息。
师:这里面的35是什么意思?
生:35是星期一早上出发时里程表的读数。
师:表格中的数字是什么意思?
生:是星期一到星期五回家时里程表的读数。
师:这些读数是怎样达到的呢?我们来看看里程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走动情况?
(放视频,停在35)星期一早上里程表的读数是多少?(35)
师:星期一开始工作了,到了回家时里程表是(160千米),星期一一天是由多少开始走到多少?
生:星期一是由早上的35千米开始走到回家时的160千米。
师:这160千米是星期一一天走的吗?
生:不是,出车时是35,回家时是160,中间多出来的才是星期一一天走的,用160-35=125。
师:同意吗?
师:边放视频边解释:里程表继续走,星期二是从什么时候的读数开始走。
生:星期二是由星期一回家时160开始走。
师:星期二是由多少走到了多少,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星期二由星期一回家时的160走到了星期二回家时的350
师:我们来继续看里程表的走动,大家注意看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里程表的走动。
(边放视频、边解释)师:这是星期三的走动,这是星期四的走动,这是星期五的走动
师提问:通过观看视频和表格中的信息,你能和你的同桌完整地说说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都是由多少开始走到多少吗?
生1:星期三是由350走到555
生2:星期四是由星期三晚上的555走到了745
生3:星期五是由星期四晚上的745走到了955
设计意图:本节课中,理解里程表中的数学信息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此环节中,把枯燥的统计表中的信息变为生动形象的视频演示,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来历和含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活动3【讲授】探究交流
三、
探究交流
1.理解图意
师:现在大家对于里程表的走动情况都清楚了,请出我们的新朋友与数线道理相同的线段图,我把数学信息表示在上面(演示由电子白板中拿出35和160和文字一)你能看懂吗?
生:从35到160是星期一走的。
师:这次呢?(演示把350和文字二拿出来,放在线段图上)
生:由160到350是星期二走的?
师:谁能把剩下的信息表示在图中?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线段图每一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生:从350到555是星期三走的,从555到745是星期四走的,从745到955是星期五走的。
设计意图:由表格到线段图是需要学生思维提升的一个难点,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回忆汽车每天的出发与结束里程数,再次让平面的里程表在学生的头脑中立体了起来。借助学生已有的数线图的经验,顺理成章的呈现出了能够梳理本节课数量关系的“线段图”,并且通过白板的交互作用,能够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线段图中的每个数据是如何与里程表结合起来的,为学生自己去分析数据,找到信息,画出图形奠定基础。
2.尝试画图
师:观察这个图,为什么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短一些?
生:因为有的跑得多,有的天跑得少。
师:怎样能够大概知道哪些长一些,哪些短一些,方便我们画图呢?
生:估算
师:同学们和你的小组同学一起估一估,然后试着画出线段图。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重视和强调的问题。为此,本环节,结合生活实例,通过线段的长段问题,使学生调动已有的估算经验,形成对数与性的结合的合理性,丰富学生对数的感知,在画出图形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3.解决问题(3分)
师提问: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呢?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够比较出来?(想一想、算一算)
生1:我把每天的都算出来了
星期一:160-35=125千米
星期二:350-160=190千米
星期三:555-350=205千米
星期四:745-555=190千米
星期五:955-745=210千米
所以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最多(教师板书过程)
生2:不需要都算出来,通过估计星期一肯定是100多,星期二和星期四都不够200,星期三和星期五是200多,只需要算出星期三和星期五就能知道星期五最多了。
师提问:两种方法都可可以,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师提问:大家观察一下第一种方法,小组讨论一下,是怎样计算每天行驶的里程呢,没有规律?
生:每次都是用一天的结束的里程数减去一天开始的里程数。
师:一天开始的里程又是前一天(结束的里程),所以,求哪天走的就是用哪天结束减去前一天结束。
师:关于汽车里程表的问题,大家都清楚了吗?那咱们再去看看电表中有哪些学问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问题情境,没有单一的将解决问题的方式拘泥在“算”上面,而是给予学生开放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只要学生能够呈现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即可。通过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整体的数学思维品质。同时在规律的呈现上面,让学生充分的经历感知—比较—归纳—抽象的过程,使学生自己成为发现知识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4【练习】巩固练习
四、
巩固练习
1.书27页第1题
(1)独立审题,先画图,汇报
(2)解决第2.3个问题,汇报
设计意图:基础练习,鼓励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再次经历读表、画图理解电表读数表格的实际意义,解决相关电表中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2.书27页第4题
(1)独立审题,请学生分析这个表格中给出的信息与前面里程表中给出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2)将表格中的信息表示在白板中的线段图上(请学生上来演示)并且讨论到底数字在线段图的上面还是下面的括号中?
(3)独立解决后面的问题、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逆向的变式题,与正文中问题不同,这里给出的是每天行驶的里程数,求里程表的读数。通过一正一反的练习题的思考、辨析,有助于学生更透彻地地去理解里程表这一类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5【活动】全课小结
五、全课小结
通过学习“里程表(二)”,你又掌握了哪些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有哪些新的想法、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