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课件:第2课《故都的秋》 (共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课件:第2课《故都的秋》 (共6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7 19:3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3张PPT。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可以说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实在太多,但人们写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3、培养“形散神聚”的写作能力。?
4、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过程和方法:?
1、自主学习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合作探究法。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
3、质疑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三、情感与态度?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
2、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难点:?
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读懂客观现实—感,体会思想感情—悟)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姜敌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秋 怀(其二)
孟 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走近秋天郁达夫,?原名 ,字 ,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 ”,代表作品《 》、《 》和《薄奠》、《迟桂花》等,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郁文达夫创造社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解决生字词识记字音(检查预习)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
廿四桥(?? ? ?)? ? 蟋蟀(? ??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颓废(?? ??)鲈鱼(???? ?)dùnzhèhuáisào zhouruǐchuánniànxī shuàisīlǐnzètuópìtuílú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
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
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朗读思考 文中作者对故都的秋充满了怎样的感情,他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寻章摘句味情思一、直抒胸臆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味之殊情之切寻章摘句味情思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味之浓爱之深思之长寻章摘句味情思二、对比强调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那么相对来说,北国的秋应该怎样?寻章摘句味情思相对来说,用作者的话说北方的秋应该是:
草木凋得快:
空气来得燥:
天的颜色显得深:肃杀之气,也就是“严厉”多风少雨,也是显得萧索深沉、幽远寻章摘句味情思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这说明南秋之于北秋,作者认为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劲道不足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左上:廿四桥的明月
右上:钱塘江的秋潮
右下: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怎样理解文中的四个对比:
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香醇与浓烈清润与干硬秀丽与霸气细巧与粗犷 这部分使用了哪些修辞或表现方式?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对比,列锦。说明南秋视觉冲击不够,印象不深。 列锦的修辞方式,在文中还有吗?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是作者眷恋中的北国之秋的胜景,虽然作者对此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但毕竟也是作者认可景象,它跟作者后文着重描写的风物的意境是否矛盾?芦花意象芦花意象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
戎昱《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
“洪河一派青淮接,堤草芦花万里秋
李绅《却入泗口》
应念孤飞争别宿,芦花萧瑟雨黄昏。
皮日休【鸳鸯二首】
两岸芦花正萧飒,渚烟深处白牛归
【涔阳渡】司空图
芦花飞处秋风起,日暮不堪闻雁声
【山中送弟方质】易思钓鱼台的柳影柳影意象
柳影冰无叶,梅心冻有花。寒野凝朝雾,霜天散夕霞。
【冬日临昆明池】李世民
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
【送李九贬南阳】钱起
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赠江客】白居易
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
【答梦得闻蝉见寄】白居易秋虫意象九泉寂寞葬秋虫,湿云荒草啼秋思。
【相和歌辞·雁门太守行】庄南杰
野水啮荒坟,秋虫镂宫树。【顺阳歌】刘禹锡
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
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
【秋虫】白居易
离索秋虫响,登临夕鸟还。【题岫上人院】许浑玉泉的月夜钟声意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一作夜泊枫江)】张继
日暮隔山投古寺,钟声何处雨濛濛
【雨中怨秋】杨凭小 结 无论芦花也好,柳影也罢,或是虫唱,亦或是夜月和钟声,这些景象都是秋天里典型的秋意的代表,充满了一种悲凉与凄怆的味道,所以也代表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总体感觉。故都的秋意 这些北国的名胜虽内蕴凄凉,但都让人感觉非常典雅优美,可作者并没有在意这些胜景,反而转笔写其他的了,在他的心目中哪些景物才应该是故都的秋的代表?
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雨后秋凉
胜日秋果(4-11段)故都的秋意 作者说北国之秋特别地清、静、悲凉,那这些景物是怎么突出清、静、悲凉的?试对每个图景进行分析。一、小院秋晨
1、这是一个怎样的秋晨?何以见得?
清:破屋、破壁腰中
静:驯鸽的飞声
悲凉:蓝朵、日光、秋草
2、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凄清之感以动衬静姿色悲凉“一坐”、“细数”、“静对”、“教长着” 提问:从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感彩”? 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二、秋槐落蕊
1、作者觉得此景给他的感觉如何?
细腻、清闲、落寞
2、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
细腻:极微细极柔软
清闲:踏蕊、观丝纹
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萧瑟清静凄清闲逸落寞悲凉从这幅“落蕊图”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于秋之落叶,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阔景象,在曹雪芹笔下是“秋花惨淡秋草黄”的荒凉情景,
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的“铺得满地”的落蕊,读之不由不使人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此景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悸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 三、秋蝉残啼
1、作者对秋蝉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
衰弱的残声:
无论什么地方皆可听见:
家家户户的家虫:苟延残喘之声,悲凉以动衬静不觉反感,却如宠物,清阅读体味本画面,试用诗句加以点评。 提示:
秋到故都蝉声起,残声凄凄处处啼。 四、雨后秋凉
北国的秋雨,有何特色?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奇:“忽而”“息利索落”“卷”
有味:“咬”“一立”“缓慢悠闲”“微叹”
(都市闲人的情态表现他们怎样的心境?)
像样:一层秋雨一层凉清静悲凉用诗句作结: 提示:
风飘秋雨云卷晴,街头闲人著衣忙。 借问游子何处去?秋雨京音话凄凉。 五、秋日胜景
1、作者说这是一种奇景,怎么个奇法?
2、怎么见得清、静、悲凉呢?
淡绿微黄而不是火红
尘沙灰土而不是清朗
清秋之节有种冷落悲凉之感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探究思考 北平有许多胜景,作者却写了这些在很多人眼中并不起眼的景物,为什么?是否表明了作者一定的心境? 《故都的秋》中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所组成的一组有机结合的屏风,形成了一种萧索、悲凉的情境,体现了作者落寞、凄凉的心境。 作者缘何这般落寞,联系时代背景理解: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一九三五年春作者在《寂寞的春朝》中对时局的观感是:
“中国的现状,同南宋当时实在还是一样,外患的迭来,朝廷的蒙昧,百姓的无智,志士的悲哽,在这中华民国的二十四年,和孝宗的乾道淳熙,的确也没有什么绝大的差别。”探究思考 本文12段是言简意深的议论,它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中国——外国 悲秋之广
常人——文人 悲秋之深
是对悲秋情结的总结与升华,更提升了作者的悲秋之感与颂秋之情。故都的秋总写(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3~12段)记叙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佳日秋果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13~14段)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胸臆 向往品味赞美 眷恋作业: 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对课文一、二两幅画面进行艺术概括。 示例:
天净沙 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花残垣,
落蕊铺地,
断肠人在故都。天净沙 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残蝉, 闲人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