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会认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4、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并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幻灯片、投影仪、录像。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古老的中国有两条大河,一条是长江,一条是黄河。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生字词学习
1读读字,读准音,记住形。
祸:读“huò”,左边的部首是“礻”,不要写成“衤”。
乃:声母是“n”,不是“l”,共二画,第一画是“横折折弯钩”。
侵:声母是“q,”不是“j”,韵母是“in”不是“ing”。
垦:读“kěn”,上面是“艮”不要写成“良”。
2读读词,明其义。
折腾: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折磨。
忧患:困苦患难。
生息繁衍:生存、繁殖后代。
叫苦不迭:连声叫苦。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频繁:(次数)多。
经营:经手管理。
不折不扣:本指一点也不打折扣。后表示完全的、十足的。
三、检查预习
1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别的同学当“小老师”,指出字音及句子方面的问题。
3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教师配乐读第3自然段。
4放实景录像,黄河流域的近况。
5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读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黄河原来的样子是怎样的?
(2)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引导学生从文中筛选信息,摘录内容要点。黄河原来的样子: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后来的变化:凶猛暴烈,含沙量大,致使河床逐年升高,很容易决口,造成大水灾。变化的原因:一是气温转寒,二是人口迅速增长。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或灾难:严重的水灾,是耕地面积剧减。)
2导读第6自然段
(1)如何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第一个原因?
这是从自然因素的角度分析阐述,由于黄土高原的气温、降水和土质结构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2)分析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第二个原因?
人们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从而加重地表裸露使两岸的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这是人为原因。
(3)连续用多个“越”是为了强调什么?
连续用了12个“越”字,强调了人为因素加速了黄河泥沙的增加。以事实为例透彻地分析,黄河决口、改道原因,表明乱垦荒地给黄河带来的巨大危害。
3学生交流学完第6自然段后理解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4同桌协作,完成下表。
5浏览所填表格。
五、品读:揭示中心,试谈体会
1品读回顾全文,理出文章脉络:变化原因治理。
2根据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环保小队”上台汇报:当地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4教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在小组中就当地环保问题提出建议。
5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
六、讨论:提升写作能力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试讨论有哪些说明方法。
1列举数字。
2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举例子。
4作比较。
如何用事实来讲道理,增强文章的说理性?
本文是一篇阐述事理的文章,通过列举调查数据、科学研究结果等大量事实,说明黄河水由好变坏的过程,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要自取灭亡的深刻道理。
在用事实讲道理时,应注意:1.要用真实的事例,不能掺杂虚构成分。2.阐述过程要有条不紊,思路清晰。3.要恰当地使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来摆事实、讲道理。用事实说话,使道理能深入人心。
七、作业
请同学们将自己调查的地区环境问题及建议写下来,寄给省政府有关部门。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主要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时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向校外、向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当代学生学习方式的开放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而给当地环保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