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原创 请勿转载】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课件+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大赛原创 请勿转载】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课件+课堂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7.4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6-20 16:22:10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复式统计表
授课人:杜 娟
小组交流要求:
1.核对预习单的统计表,说说你的发现。
2.派代表汇报。
(1) 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 我的问题是?
一、预习导航
三(4)班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情况统计表
二、导学反馈
三(1)班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情况统计表
三(2)班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情况统计表
三(1)班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情况统计表
三(2)班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情况统计表
三(3)班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情况统计表
三(4)班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情况统计表
三(5)班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情况统计表
三(6)班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情况统计表
三(3)班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情况统计表
三(4)班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情况统计表
把两个表合并成一个表
1、小组讨论
2、动手操作(拼一拼、画一画、写一写)
三(3)班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情况统计表
三(4)班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情况统计表
三(3)和三(4)
三(3)班
三(4)班
三(3)班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情况统计表
三(3)和三(4)
三(3)班
三(4)班
标题
三(3)班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情况统计表
三(3)和三(4)
三(3)班
三(4)班
横栏
三(3)班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情况统计表
三(3)和三(4)
三(3)班
三(4)班
纵栏
三(3)班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情况统计表
三(3)和三(4)
三(3)班
三(4)班
数据栏
三(3)班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情况统计表
三(3)和三(4)
三(3)班
三(4)班
标题
横栏
纵栏
数据栏
有请小助手
三年级最喜欢的课外书人数统计表
下面是某网购平台三家店铺《西游记》销售信息情况
店铺A
店铺B
店铺C
把上面三家店铺《西游记》销售情况填写在下表中
三家店铺《西游记》销售情况统计表
三家店铺《西游记》销售情况统计表
如果是你,你会去哪家店铺买书呢?为什么?
说说你的收获!
三、归纳积累
《复式统计表》学习评价表
基础题(必做):课本P35“做一做”
四、布置作业
提升题(必做):课本P36“练习七”第1题
拓展题(选做):
课本P35“做一做”第1题
下课啦《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杜娟
课题 《复式统计表》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本单元的核心素养包括: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数据意识”的内涵: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知道同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方式表达,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式。形成数据意识有助于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应用意识”的内涵:应用意识主要是指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与规律,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能够感悟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意识应用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应用意识有助于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发展实践能力。
教材分析 《复式统计表》是学生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学习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的课,尤其是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必要性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三下人教版课本中在发现两个表的共同点后,呈现的关键问题是“像这样的表可以合成一个表,怎么合呢 ”而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对数据收集和整理就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做简单的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学生会很快想到把两个表简单的叠加在一起,那可不可以更加简化,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合并又简洁又清晰,是本节课的关键。
核心素养目标 1.经历单式统计表到复式统计表形成的过程,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简洁性及产生的必要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根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需要,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形成数据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对比教学法、小组合作法、问题引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可结合学科特点自行设置)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预习导航 1.学生回顾昨天调查的共读一本书活动,从《西游记》、《稻草人》《神笔马良》(昆虫记)这种本书中挑选一本的情境。2.根据完成“课前小研究”的情况进行分享交流,汇报。3.针对学生分享的成果,教师及时鼓励,针对学生的疑问聚焦问题:合并? 1.学生回顾调查共读一本书活动,从《西游记》、《稻草人》《神笔马良》(昆虫记)这种本书中挑选一本的情境。2.根据完成“课前小研究”的情况进行分享交流,汇报。 1.打破传统的线性模式,以多元资源刺激学生的预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从多种渠道初步感知复式统计表相关知识。 2.通过预习提出问题,从而聚焦问题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到,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导学反馈 (一)导学1.展示三(4)、三(3)、三(2)班的调查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两个表的相同点,提出如何合并两个表的问题。2.请学生汇报展示合并的方法,适时点评并板书。3.引导学生完善合并后的表格,引入“复式统计表”概念。4.讲解复式统计表结构,讲解标题、横栏、纵栏、数据栏。5.借助AI辅助完成6个班的复式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最后合计栏。思考:我们应该选择那一本书进行共读?(二)反馈1.呈现老师收集到的三间店铺的信息,包括单价、运费、月销量、差评等数据的单式统计表。2.提出任务:“同学们,你们能将上面三个表的数据整理到一个复式统计表中吗?”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4.核对答案,进行评价和补充,强调易错点和关键问题。5.同桌交流“如果是我,我会去哪间店铺买书,为什么?。” 1.观察三个班的统计表,思考选书问题,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2.交流作为领导对现有6个统计表的感受,提出整合数据的期望。3.仔细观察两个统计表,找出相同点,思考合并方法,与同伴合作操作,尝试不同合并方式。4、认真学习复式统计表结构知识,积极参与提问,加深理解。5.感受AI辅助便捷性,观察生成的复式统计表,分析数据,交流从合计数据得出的结论。6.认真审题,明确任务是将三个单式统计表整理成一个复式统计表,回顾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和制作方法。7.独立完成数据整理,注意数据准确性和结构规范。8.积极参与集体交流,倾听同学展示和他人做法,发现不足并改进。 1.通过贴近生活情境,引发知识冲突,让学生感受单式统计表处理多个班级数据的局限性,产生合并整理需求,引出复式统计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肯探究欲望。2.让学生经历从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整合的过程,理解复式统计表产生的必要性和优势,培养逻辑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3.系统讲解复式统计表结构,为后续制作和运用奠定基础。4.引入AI辅助工具,拓宽学生视野,感受科技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利用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提高数据分析能力。5.通过实际数据整理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对复式统计表的认识,熟练掌握制作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环节三:归纳积累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组织学生分享收获和感悟!2.完成课堂自评表。 1.同桌互相说,共享收获。分享本节课学到的一个知识点,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中最独特的收获。2.自评互评,反思成长:发放课堂自评表,从“知识掌握”“合作表现”“问题解决”三个维度设置星级评价(1-5星)。学生自评后,随机抽取小组进行互评,如组长评价组员的课堂参与度,组员互相指出对方在数据整理环节的优点与不足,并共同完成改进计划。 1.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并分享收获感悟,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强化对复式统计表相关理念、制作方法及应用的理解,促进知识内化。2.完成课堂自评表,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与评价,培养自我认知和总结能力,为后续学习提供参考
环节四:布置作业 基础题(必做):课本第35页“做一做”提升题(必做):课本第36页练习七第1题拓展题(选做): 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2.拓展题需要认真思考。 分必做题和选做题, 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必做):课本第36页练习七第1题提升作业(必做):课本第36页练习七第1题拓展作业(必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非线性”教学方法,以实际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过程,尝试让数学学习贴近生活且富有探究性,但也存在诸多待改进之处。一、成功之处(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以班级读书情况调查切入,关联学生日常,又延伸到年级选书需求,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有了实际意义。学生在“为年级选共读书籍”的任务中,自然产生合并单式统计表的需求,理解知识的必要性,学习主动性被激发。(二)探究实践,凸显主体组织同桌合作,通过“拼、写、画”尝试合并表格,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展示不同合并方法后,引导学生质疑、补充,在思维碰撞中完善对复式统计表结构与优势的认知。借助AI工具生成多班级数据统计表,让学生感受科技助力,也深化对“整理数据 - 分析决策”流程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强化应用“整理购书店铺信息”的练习,既巩固复式统计表制作,又融入“数据对应”细节提醒。让学生分析选哪家店铺,关注数据背后的消费考量,呼应“用数据说话”,体现数学的生活实用性。二、不足与改进(一)探究深度不均衡部分学生在合并表格时思路清晰,但仍有学生对“如何对应数据、优化表格结构”理解浅显。后续可设计分层探究任务,基础层聚焦“相同项目数据合并”,进阶层尝试“自主设计统计项目”,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 。(二)知识拓展有限虽结合AI体现科技关联,但对复式统计表在大数据时代的应用拓展不足。可补充简单的“生活大数据案例(如天气统计、运动步数统计 )”,让学生感受其更广泛价值,拓宽数学视野。此次教学让我意识到,要更精准把握学生认知差异,优化探究与评价环节,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不仅是知识掌握,更是数据分析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数学育人价值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