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学习任务群七精准翻译语句课件(共7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学习任务群七精准翻译语句课件(共7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07 19:4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9张PPT)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学习任务群七 精准翻译语句
——扣准语境,落实采分点
【复习目标】
1.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揣摩句子大意,能够找出句中关键词,找出采分点。
2.能够在翻译中精准落实采分点。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题目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4 新高考
Ⅰ卷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4分) 多义实词:当、专、乡 ①两个句子均为叙述性语句。
②主要采分点:重点实词——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活用实词;重点虚词——“以、乃、之、其”等;重点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③总有个别陌生实词,需要临场推断。
关键虚词:以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4分) 多义实词:得、当、愧
关键虚词:以、为、之
2023 新高考
Ⅰ卷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4分) 多义实词:骄侮、唯、先
关键虚词: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4分) 多义实词:一隅、审、信
关键虚词:而
年份 卷别 题目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2 全国
甲卷 (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5分) 多义实词:听、善、弭 ①两个句子均为叙述性语句。
②主要采分点:重点实词——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活用实词;重点虚词——“以、乃、之、其”等;重点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③总有个别陌生实词,需要临场推断。
关键虚词:其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5分) 多义实词:绝、广从
关键虚词:乃
全国
乙卷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5分) 多义实词:克
固定句式:奈……何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5分) 活用实词:室
多义实词:论、秩
古今异义词:请求
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知识导图】
【必备知识】
(一)保留法
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保留词语类型 示例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 例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译文:尾声袅袅,如同不断的细丝。
专有名词(如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名称等) 例句: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译文: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
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 例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译文: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奖赏。
一些古代地名所表示的范围与现代地名中所指的范围不一致,需按照其在古代的具体所指进行翻译。如《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意义不同,因此需翻译成“崤山以东”。
即时小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写出保留词语、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式。
段思恭,泽州晋城人。开运初,刘继勋节制同州,辟为掌书记。(1)继勋入朝,会契丹入汴,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从,乃止。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时亡命集众,攻逼州城,刺史赵廷进惧不能敌,将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与贼战彭山。(2)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后度支请按其罪,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
(选自《宋史·段思恭传》,有删改)
(1)保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勋、朝、契丹、汴、思恭、帅
会、谕、祸福、乃
“思恭谕以祸福”(状语后置句),“乃止”(省略句)。
刘继勋入朝拜见皇帝,正赶上契丹入侵汴京,士兵喧哗鼓噪,
请求拥立段思恭担任同州主帅,段思恭用利害关系晓谕他们,
拒绝了没有听从,(士兵)才停止(喧闹)。
(2)保留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斗志、思恭、钱帛
募、贾勇、矫、供、给
“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定语后置句)
士兵们都持观望态度,没有斗志,段思恭就招募冲在前面的士兵并给以丰厚赏赐,于是士兵们勇猛作战,大败贼人,段思恭假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缴纳的钱帛奖赏给士兵。
(二)替换法
即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
替换内容 示例
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 如“首”替换成“头”,“食”替换成“吃”
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如“思”替换成“思考”,“惑”替换成“问题”。
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非常”应译为“意外的变故”。
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 如“渔樵于江诸之上”(《赤壁赋》)中的“渔樵”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打鱼砍柴”。
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 如“距关”(《鸿门宴》)的“距”同“拒”,译为“据守”。
即时小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替换法)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1)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2)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选自《广清碑传集》,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生出身于世代显贵的家族,自幼不喜欢富家子弟的习气,读书崇尚古风,把名利看得微不足道。
(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三)补充法
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等,从而使句意完整。在补充省略成分时,一定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省略的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省略的宾语。
补充方法 示例
要补上省略主语、谓语、宾语 例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译文:你估计着我回到军营中了,你再进去辞谢。
要补上省略介词 例句: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文: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数词后补充量词 例句: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译文: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帐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 .
.
.
.
.
.
.
.
.
即时小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写出增补词语和关键词语。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材,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1)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即日引军分行,未至城三十里,止营。郅支单于遣使问汉兵何以来,汤因让之:“我为单于远来,而至今无名王大人见将军受事者,何单于失客主之礼也!(2)兵来
道远,人畜罢极,食度且尽,恐无以自还,愿单于与大臣审计策。”郅支单于怒,引兵攻,战不利,遁入城。汉兵围之。
(选自《汉书·陈汤传》,有删改)
(1)增补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勃
无循行、选举、坐
司隶上奏弹劾陈汤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张勃不按照真实情况举荐人才,(张勃)获罪被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这时(张勃)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
(2)增补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
罢、度、计策
(我们的)军队远道而来,人和马极其疲劳,粮草估计也将用完,恐怕不能自行还军了,希望单于同大臣审慎考虑策划。
(四)删略法
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助词、虚词删去。文言文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的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
即时小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删略法)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
(节选自《说钓》)
【答案】来到池塘的岸边,(我)选择水中草少的地方投下鱼吃的食物,然后将饵料放置在渔钩上垂入水中,蹲着看那浮标,想着当它动时急忙拉竿,就会钓到大鱼。
(五)调序法
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调序方法 示例
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如《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应翻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 如《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应翻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取得的,但比蓝草的颜色深”。
主谓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 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
即时小练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写出关键词语和需调整的句式。
陈韡,字子华,福州侯官人。登开禧元年进士第,嘉定十四年,辟京东、河北干官。绍定四年二月,躬往邵武督捕余寇,贼首迎降,韡以其力屈乃降,卒诛之。端平二年,入奏事,帝称其平寇功,韡顿首言曰:“(1)臣不佞,徒有孤忠,仗陛下威灵,苟逃旷败耳,何功之有。”景定元年,授福建安抚大使兼知福州。明年卒,年八十有三。
崔福者,故群盗,尝为官军所捕,逸去。因隶军籍,收李全有功,名重江、淮,又累从韡捕贼,积功至刺史、大将军。会淮兵有警,步帅王鉴出师,鉴请福行,韡因厚遣之。(2)福不乐为鉴用,遇敌不击,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鉴怒,请必正其慢令之罪。会韡亦厌忌之,遂坐以军法。
(节选自《宋史·陈韡传》)
(1)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整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佞、徒、苟、逃
“何功之有”(宾语前置句)
我并没有什么才能,有的只是一片忠心,仰仗着陛下的神威,暂且免于失败罢了,哪有什么功劳。
(2)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整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击、托、闻
“福不乐为鉴用”(被动句),“托以葬女擅归”(状语后置句),“亦不闻于制置司”(状语后置句)
崔福不乐意被王鉴调用,遇到敌人也不出击,以给女儿下葬为借口擅自返回,也不向制置司报告。
(六)变通法
即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文言语句。有时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仍难以准确翻译,尤其是碰到了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便要学会变通地翻译。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句,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译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即时小练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变通法)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1)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2)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节选自《朱先生筠行状》)
【答案】(1)等到父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满后,不肯出仕做官,想去游历名山大川。
(2)恰好文正公入朝觐见(皇帝),皇上向他询问朱筠,(朱筠)才不敢再以疾病为由拒绝做官,他对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深入探究】
把握文言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实际上包含了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考查,其中实词又包括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所以提高翻译能力要从提升综合能力入手。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临阵出奇”的“奇”属于词类活用,应翻译为“意想不到的策略”;“不亦乐乎!”属于固定句式;2023年新高考Ⅰ卷“是以先之”,“是以”属于双音节虚词,“先”属于意动用法。因此对于文言翻译,考生要从多角度、全方位掌握文言知识。
(一)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积累不是目的,只有能够迁移运用,才能得到分数。迁移是已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运用,也就是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只知积累,不能迁移,是知识的“书橱”;只想着考场发挥,不注重积累,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
可通过教科书、成语、做过的题目进行积累。
(二)提升语境整合能力
本考点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中”决定了该考点不只考查对词语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在语境中的推敲、分析、整合能力。
语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内的小语境,一类是语段的大语境。小语境主要是选择与句内的相关词语相搭配的词语的能力,大语境主要是依据事理加以分析的能力。
高考中出现的词语,并不是我们都能复习到,都能记得牢的,这时候就需要仔细揣摩语境,找到适合语境的翻译。
技能1 重视句内小语境
即时小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答案】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改变这个想法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点拨关键
首先,通读翻译句子,判断关键。“奉”“枉”“更道”“所欲”为翻译关键。
然后,结合语境分析,突破难点。联系句中“法”与“律”,寻找与之搭配的词语,故“奉”可翻译成“奉行”,“枉”可翻译成“违犯”。
运用其他方法突破关键:“更”的翻译,可联系《荆轲刺秦王》中“愿足下更虑之”,应为“改变”的意思;“所欲”,注意语法特点,要翻译成名词性短语“要求、需求”。
最后,落实翻译原则,规范表述。翻译时要逐字落实,并注意语法的规范性。
技能2 联系语段大语境
即时小练
2.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答案】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点拨关键
首先,通读翻译句子,判断关键。“锡”“虔”为翻译关键。
然后,结合语境分析,突破难点。本题有两个难点,其一,“锡”字的翻译,此题当年绝大多数考生翻译错误,对“锡”的翻译要联系语境,上文有“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帝……命……宴……”当然就是“赐宴”了,如果盯着“锡”这个字,再冥思苦想也无济于事。通假字的判断最能考查语境分析能力,需要考生注意,当然也要适当掌握通假字的知识,如通假字常是本字的形近字、同音字或音近字。其二,“虔”字的翻译,也要联系语境,根据上文“使者不肯赴”可知,此处“虔”字意为“恭敬”。这两个字的翻译都需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
最后,落实翻译原则,规范表述。翻译时要逐字落实,并注意语法的规范性。
(三)提升语法分析能力
在文言翻译中多做一些语法分析,既有助于我们理解语意,又常常能突破活用和句式,是答文言翻译题必备的重要方法。
即时小练
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答案】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礼制。
点拨关键
首先,通读翻译句子,判断关键。“苟”“强国”“法”“利民”“循”为翻译关键。
然后,结合语法分析,突破难点。“法”前面有否定副词修饰,且带宾语“其故”,所以应为动词“效法”;“其故”为宾语,应翻译成名词性质“陈规”;“强国”中的“强”应为使动用法,“使……强盛”之意,故“强国”意为“使国家强盛”;“苟”译为“如果”,如《六国论》中有“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循”联系成语“循规蹈矩”,应译为“遵守”。
最后,落实翻译原则,规范表述。翻译时要逐字落实,并注意语法的规范性。
(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实在不能直译的地方,再采用意译,即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1.直译的落实。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一一对译,单音变双音”。要注意逐词逐字地翻译,力求字字落实。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从构词上最大的差别是,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翻译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把单音词翻译成双音词。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将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词,如“妻子”要翻译成“妻子儿女”,“可以”常翻译为“可以凭借”。
即时小练
4.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1)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
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捲僬蚴瘢??嘤弥??醇岸?洌?晡迨?摺2┭Яπ校??短??肌罚?魈炖碇??矗?客蛭镏?帐肌^蚰习彩保?太撏ㄅ芯?拢?
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2)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
(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有删改)
【答案】(1)那些富豪大族名门大姓、狡猾的官吏、品行恶劣的年轻人,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
(2)程颐对此感到惊异,说:“(您)不会是从周茂叔那里来的吧?”周敦颐就是这样善于开导启发人。
点拨关键
首先,通读翻译句子,判断关键。第(1)句“黠”“惴惴”;第(2)句“惊异”“开发”为翻译关键。
其次,落实直译原则,突破难点。“开发”是两个双音节词,每个词语都要翻译,根据语境,应译为“开导启发”,而不能当成现代汉语的“开发”。
运用翻译方法,突破难点。“黠”,狡猾,如《促织》中“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惴惴”,惶恐不安,如《促织》中“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惊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非……耶”,不会是……吧,表揣测语气。
最后,落实翻译原则,规范表述。翻译时要逐字落实,并注意语法的规范性。
2.掌握意译的方法。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主要是对句式、修辞等的翻译。在无法直译时,则需要根据词语表达的意思去翻译,这种翻译常常出现在运用比喻、类比等手法的语句中。
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泰)尝举有道,不就。(1)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泰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已。”然犹周旋京师,诲诱不息。
陈留仇香,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2)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且母养人遗孤,不能成济,若死者有知,百岁
之后,当何以见亡者!”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感悟,卒为孝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
【答案】(1)同郡人宋冲一向佩服郭泰的德行,认为从汉初以来,没有见过能和他匹敌之人,曾经劝他出来做官。
(2)你守寡而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而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
2.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季札,号曰延陵季子,最贤,三兄皆知之。于是王寿梦薨,谒以位让季子,季子终不肯当。谒乃为约曰:“季子贤,使国及季子,则吴可以兴,乃兄弟相继。”谒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时使行,不在。庶兄僚曰:“我亦兄也。”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谒子光曰:“以吾父之意,则国当归季子;(1)以继嗣之法,则我嫡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于是乃使专诸刺僚,杀之,以位让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则吾与尔为共篡也。”卒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2)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
(节选自《说苑·至公》)
【答案】(1)按照继承王位的礼法,我是嫡子,应当代替他继承君位。僚凭什么做吴王!
(2)你凭什么说我做的是桀纣那样的事?赶快说清楚,说不出道理就处死你。
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材料一: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坐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1)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
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之甚也?”
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2)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答案】(1)您筑高台凿深池,征收赋税好像唯恐得到的少,施加刑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2)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破车劣马来供自己使用,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4.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柄臣擅威福益横,知王恶己,忌之,数曲为邀致,竟不一往。其家僮冒禁杀牛,有司莫敢诘,王致以法,益忌。谋挠王以多事,奏请江南囚亦隶大宗正莅决,王曰:(1)“彼间民教令未孚,若一切绳之,恐生乱。”帝是之而止。王既当钧轴,益以天下自任。每退食,延见四方宾使,访以物情得失,吏治否臧,人材显晦,年谷丰歉,采可行行之。京师未有孔子庙,而国学寓他署,(2)王喟曰:“首善之地,风化攸出,不可怠。”乃奏营庙学,尝躬为临视。既成,朝野瞻耸,选名儒为学官,而四方来学者益众。
(节选自《元朝名臣事略》)
【答案】(1)“那里的百姓不信服国家法令,如果全部按照法令制裁他们,恐怕会发生变乱。”皇帝认为王长所言正确就没有允许奏请。
(2)王长叹道:“首都,是风俗教化所产生的地方,不能懈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材料一:
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
(选自《商君书·君臣》)
材料二:
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
(选自《韩非子·定法》)
1.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
2.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
【答案】百姓不服从法令,却希望国君受到尊崇,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不能做到。
【答案】百姓努力劳作也不休息,追赶敌人即使危险也不退却,所以国家富足、军队强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材料一: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选自《太平广记》)
1.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2.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
【答案】(鲍叔牙等人)因为了解他们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这种做法受到了孔子的赞赏。
【答案】但是(皇上)在位的时间长了,近来对勤政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上,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这件事。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平原君曰:“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于是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军,秦军遂引而去。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连,鲁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有删改)
1.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2.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
【答案】梁客新垣衍在哪里?请允许我替平原君责问他,让他回去。
【答案】如果收取酬劳,那(这)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广勒习兵击匈奴。匈奴有数千骑,见广百骑,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
.
.
武帝立,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
.
.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家无余财。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阵,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九》,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吾去A大军B数十里C今如此D以百骑走E匈奴F追G射我H立尽
【答案】C、E、H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用坚其意”中的“坚”与“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中“苦”的用法相同。
B.夜半,我国古代计时的说法,对应的时辰是子时,也就是晚上11点至凌晨1点。
C.“就善水草屯”中的“就”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就”意思相同,都是“靠近”之意。
D.刁斗,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巡更。
A 
【解析】“用法相同”错。坚,使动用法,使……坚持。苦,意动用法,以……为苦。
3.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广大胆冷静,足智多谋。他遭遇匈奴大军,并未惊慌,上山摆好阵势,命士兵下马解鞍,纵马躺卧,故布疑阵,沉着应对,最终保全了部队。
B.李广戍边守境,颇有威名。他以边郡太守的身份,屯兵驻防,与程不识都有名将之称,且匈奴对他的军略颇有畏惧。
C.李广廉洁少言,重义轻财。他虽然在边境屡建战功,但家中却无多余的财物,所得赏赐,也多分给了手下将士。
D.李广爱护士卒,宽厚待人。他饮食供给以士卒为先,士卒都乐于为他效命。但他的治军手段容易引发一些问题,不能轻易仿效。
A
【解析】“上山摆好阵势”错,根据“匈奴有数千骑,见广百骑,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可知,上山摆好阵势的是匈奴的骑兵,不是李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2)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答案】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但他远远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过危险。
【答案】这样看来治理军队简单省事的危害,就不仅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防御敌人突然袭击这一点了。
5.李广与程不识在治军方面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李广宽缓不苛,厚待士卒;程不识端正严明,规范行伍。②李广省约文书,简略记事;程不识谨于文法,烦扰士吏。③仿效李广,容易覆亡;效仿程不识,即使无功,也能不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李广整训士兵(以备)出击匈奴。匈奴有数千骑兵,看见李广的一百骑兵,以为是诱敌的,都吃了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都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旦追赶射击我们,马上就全完了。”于是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
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全部撤走了。
武帝即位,李广凭借上郡太守的身份调为未央宫卫尉,而程不识也调为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从前与李广都当边郡太守,屯兵驻防。到出击匈奴时,李广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选择靠近有水草的地带
驻扎,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但他远远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过危险。程不识就要求严格部队编组和扎营布阵,晚上打更巡夜,士吏办理公文表格必须清楚明细,全军不得休息,这样也未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军非常简单省事,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袭击他,他就无法阻挡了;可是他的士卒也很安逸痛快,都乐意为他赴死。我治军虽然繁忙,但敌人也不能侵犯我。”那时汉朝边郡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然而匈奴怕李广的谋略,士卒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程不识在孝景帝时因为几次直谏调任太中大夫,他为人清廉,认真执行朝廷的法令条文。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材料二:
说到普通人的性情,都喜好安逸而不知道接近祸害的危险,那些士兵既然认为程不识治军严苛烦扰而愿意跟随李广作战,势必将要仇视他们的长官而不服从指挥。这样看来治理军队简单省事的危害,就不仅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防御敌人突然袭击这一点了。所以说“军队的事情要始终严格”,统领军队的人,也就是严格而已。如果这样的话,仿效程不识带兵,即便是打不了胜仗,还可以保证不失败;如果效法李广的方法,很少能避免全军覆没的结局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