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学习任务群六分析主旨意蕴课件(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学习任务群六分析主旨意蕴课件(共6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07 20:2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散文阅读
学习任务群六 分析主旨意蕴
——立足文本,思考深广
【复习目标】
1.掌握分析主旨意蕴的原则和方法。
2.掌握常考题型的分析要领。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题目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1 全国
甲卷 《当痛苦大于
力量的时候》 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关键句
子的作用 ①立足于文本内分析、探究,考查对文本广度、深度的理解。
②借助文本的抓手、切口分析、探究。如一个词语、句子,标题或者一句评论。
③题干大多不出现“探究”字样,表明实际探究难度的降低。
2019 天津卷 《萨丽娃姐
姐的春天》 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分析标
题意蕴
年份 卷别 篇名 题目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18 北京卷 《水缸里
的文学》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分析标题意
蕴和作用 ①立足于文本内分析、探究,考查对文本广度、深度的理解。
②借助文本的抓手、切口分析、探究。如一个词语、句子,标题或者一句评论。
③题干大多不出现“探究”字样,表明实际探究难度的降低。
浙江卷 《汴京的
星河》 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6分) 分析句
子意蕴
【知识导图】
【教考衔接】
《我与地坛(节选)》
坐轮椅的史铁生渴望“逃避一个世界”前往“另一个世界”,请阅读寻找:那时的“地坛”是什么样的?找到相关文字并概括其特点。
【答案】①颓坯苍幽。文章第三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②荒芜但并不衰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
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深入探究】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看麦熟
刘成章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
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
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为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的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吗,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土地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有删改)
一、分析主旨意蕴
1.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意蕴。
【答案】①对丰收的期盼与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②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情。③对关中风土人情和中华民族质朴本色的讴歌之情。
2.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请概括本文看麦熟这一民间风俗的特点,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谈谈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答案】①本文“看麦熟”是麦熟时婆娘们回娘家看麦子的风俗,朴实、欢快,充满人情味,展示了关中人民的热情、善良、辛勤与淳朴。我认为,民俗文化不仅能展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习俗与生活情感,更能展示一段历史遗存的精神与一个民族的根基。②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旨在纪念战国楚大夫屈原为国投江的历史,饱含着中国人热爱国家、洁身自
爱、刚正不阿、自强不息的情怀。一个民俗文化,一段悠久渊源,因长久而弥坚,民族便因此厚重沉稳,走向未来,走向不朽的精神。
点拨关键
分析原则
分析主旨意蕴题虽自主性较强,但不可脱离文本信马由缰,而是需要结合文本,合理探究。
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
在阅读散文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白文本所表达的主题,从而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这是分析主旨意蕴题的前提。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开门见山”与“画龙点睛”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从这两个地方的关键语句切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
3.紧扣文本,创新有度。。
“紧扣文本”是指根据散文特点,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再进行不同的意蕴解读。“创新有度”,一是指分析意蕴不能脱离文本;二是指考生在解读意蕴时,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评价,要做到解读既有个性,又符合文学创作的根本规律和人文准则。
4.结构完整,力求简明。
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完整。另外,还要做到语言精练、简明、严谨。
思考深广
1.思考深度——由表及里。
(1)表层意蕴:文本中涉及的基本内容,如文中的人、事、物、景等所蕴含的不同意义以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价值取向。
(2)深层意蕴。
①民族心理:家国情怀、热爱自然、中庸和谐、维护和平、关爱家人、乐于助人、知足常乐等。
②人文精神:一方面指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思想观点、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社会责任等,核心是人自身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生命平等、对弱小生命的关怀、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对苦难的悲悯等。
③学科认知:主要指文中渗透的人生哲理以及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史规律等。
2.思考广度——不同角度。
(1)文本角度:研究探讨文本中的形象的特点、内涵、意义等方面,有助于透彻地把握文本主题。
(2)作者角度: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思想观点等,都可能对文本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文本主题的表现。
(3)读者角度:关注读者的阅读感受。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满山鸟鸣
李 汀
清晨,被一阵鸟鸣声叫醒。侧耳躺在床上倾听,叽喳声、啾鸣声,低语的、高歌的,咕咕咕、突突突……再也睡不着,索性一骨碌爬起来。
满山青翠,满山鸟鸣。在场部院坝里,早起的老杨见到了早起的我。他问:“咋不多睡会儿?”我笑着说:“这鸟叫得睡不着呢。”老杨说:“每天在鸟鸣声中醒来,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海拔两千多米的林场,上万亩的森林,林子大,鸟儿就多。六十多岁的老杨是林场老员工,40多年前来到林场。老杨说,当时场里七八个人,每人都挖坏锄头上百把,用坏镰刀上百把。老杨推开场部一间屋子的两扇木门,哐当哐当,门头和屋顶的灰尘唰唰往下掉,一抹阳光跟进屋来。我拿过一把覆满尘土的锄头,沉沉的,似乎锄把上的汗渍还清晰可见。看着这把锄头,我恍惚看见老杨们挥刀去杂、抡锄栽树的情景,身后是他们栽下的一棵棵小树,山顶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如今小树也长大成林,林场其他职工转岗回了城,只有老杨还待在林场。
此刻,林场云雾缭绕,松涛阵阵,山峰连山峰,重峦叠嶂。我和老杨一路上山,一路走,鸟鸣声一路跟随。几只鸟儿从五彩山雾里飞来,栖息在一棵古老的香樟树上,“滴溜儿,滴溜儿”地叫,我们仰头望它们,香樟叶的浓香和晨光,还有那连绵的鸟鸣一起倾泻下来,瞬间将我们淹没。一棵树如果没有鸟儿的叫声停歇,那是多么孤独的一棵树。树和鸟儿互相成全着。
我终于开口问了老杨:“这么多年,就没有想过回城?”老杨笑笑说:“没想过是假的,最后还是留了下来。下山了,就挂念山上的这些树咋样了,这些鸟还好不好。久了,有感情了。”
接着,老杨讲了一个故事:
我救了一只受伤的猫头鹰,伤好后,怎么赶它,它都不走。我孤独了,吼它几声,它就咕咕几声,像是安慰我。冬天了,大雪覆盖,到处白茫茫一片,它叼来枯树枝,放在场部街沿上,是让我生火取暖呢。春天了,它叼些野花来,告诉我,春天来了。夏天了,它会叼一些青草、过路黄来,让我煮水消暑热呢。秋天,它叼些五彩落叶来,搞得满地流光溢彩。
我惊讶起来:“有这么神奇?”
老杨说:“还有更神奇的呢。20世纪80年代,我和大黑狗巡山,摔到山谷下,断了腿骨。大黑跑过来,咬着我的衣服,想把我拉起来,也不行。最后,大黑箭一样跑出去,跑回城里家里,把家里人找来,我才捡回一条
命呢。五个小时的路,大黑跑了两个小时,跑得全身是汗。”老杨指了指身旁的大黑狗,淡淡说了一句:“这是大黑的儿子。”黑狗往远处看着,明亮的阳光照在它的身上,黑得鲜亮。
在这样一个人与森林、人与动物共处的氛围里,我想老杨一定是欢喜和幸福的。老杨它们一起,在时间面前较量韧性和强度。面对这么大的森林,我心里除了敬畏还能有什么呢?
老杨突然问我:“知道为什么要学会一些鸟叫吗?”我摇摇头。老杨说,前些年,有人专挑鸟儿繁殖季节,嘴里衔片竹叶模仿鸟叫,引鸟上钩,一捉就是一麻布口袋,然后偷偷去卖。“为了不让鸟儿上当,我也来学鸟叫
了,让鸟儿能辨别出我的声音。我还能辨出40多种鸟叫声。”说着,老杨从嘴里发出几声百灵鸟的叫声,山林里成千上万的百灵鸟也跟着叫开了。老杨说,在林场孤独时,就这么和鸟儿说上几句话。
我和老杨走上一个小山头。野柿子树上的柿子红了,在阳光里垂挂着,一颗颗通透可爱。密林里传来一阵阵“喳喳喳”的叫声,这个我晓得,是红嘴蓝鹊。放眼一看,密林里一大片柿子树。一群红嘴蓝鹊在柿子树枝间跳上跳下,或从一棵树上滑到另一棵树下,它们喧闹着,独占这一树柿子果儿。其他的鸟儿远远站在高处的树梢上,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正当我痴迷于这鸟儿奇妙的世界时,老杨拉了拉我的衣角,“嗨呦——嗨呦呦——”喊起了山,山谷中回荡着老杨浑厚的声音。老杨一声“嗨呦”过后,那声音像定格一样,喧闹的红嘴蓝鹊停止了鸣叫,森林像静止了一样。红嘴蓝鹊偏着脑袋倾听。老杨再次轻扬嗓子,从低再到高,又一声“嗨呦——嗨呦呦——”,山谷模仿老杨的声音重放了一遍。这一声静止过后,一群红嘴蓝鹊集体叫了起来:“喳——老杨——喳喳。”我以为是我听错了,调动全身力气,侧耳细听,“喳喳——老杨——喳喳”,又一声清晰地落在我的耳朵里。我兴奋地对老杨说:“鸟儿在叫你呢。”老杨静静点了点头,我看见他眼里含着泪花。
密林里,谁能听懂鸟声?这高一声低一语的鸟声极轻极细,只有每一片树叶的耳朵能敏锐地捕捉。这鸟儿的叫声树叶接住了,守候这一片森林的老杨也接住了。
遇见三个青年志愿者,说他们已经来了七八次,每次在山上要住一个月。他们要普查完这片森林的鸟儿,现在已经给53种鸟儿建立了档案。老杨对三个年轻人说:“那我还要努力,还要练习13种鸟儿的叫声呢。”大家都笑了起来,爽朗的笑声穿透密林。此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我该向这片森林致敬,向守候森林的老杨致敬,向森林里的满山鸟鸣致敬,向森林里的所有生命致敬。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6日,有改动)
二、分析标题意蕴
3.文章以《满山鸟鸣》为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丰富的意蕴。
【答案】①“满山鸟鸣”表现了鸟儿在深山茂林中愉悦自由的生活。
②“满山鸟鸣”表现了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的态度。③“满山鸟鸣”表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状态。④“满山鸟鸣”表达了对老杨这样爱护自然、尊重生命的热心人士的赞美之情。
类题回顾
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2019年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第19题)
【答案】①表现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②是羊羔生长期的春天。③表现萨丽娃事业的春天。④寓意了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点拨关键
1.分析标题意蕴注意要点。
(1)理解标题的本义。标题的本义一般指最基本、最常用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它的引申义。
(2)明确标题的语境意义。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要明确标题的语境意义,就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
(3)深究标题的中心义。中心义指的是文章的主旨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首先要对该文主旨进行推敲,确定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顺藤摸瓜,这样才会对标题的中心义有更加明确的印象。
2.分析标题作用(好处)。
一般来说,标题的作用主要有:①概括文章内容;②奠定文章感情基调;③突出人物性格;④作为文章线索;⑤揭示文章主旨;⑥吸引读者注意;⑦修辞作用(双关、比喻、拟人、引用等)。
分析时既要顾及标题自身特点,如以时间、地点、景物、人物或事件命名,又要围绕文章内容分析。
三、分析词句意蕴
4.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答案】①“它们”指森林,也指森林中的动物。在这里,人与森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双方结下了深情厚谊。②“较量韧性”:在漫长的护林岁月里,老杨与孤独较量。而它们陪伴着他,让他战胜了孤独。③“较量强度”:林场工作强度很大,四十多年来老杨也想过离开,但他对森林的感情让他战胜了这一切。
类题回顾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第15题)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使得人们的不同生活变得和谐,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点拨关键
分析词句意蕴需在理解词句含意的基础上进行,另外,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题干复位,不管是词语还是句子,都必须放到整篇文章中去理解,所谓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
其次是抓住关键字词,由浅入深,反复揣摩关键字词的内涵。
接着深入挖掘词句隐含的主旨义,这个主旨义主要涉及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
最后要适当考虑句子的结构技巧和表达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回不去的渡口
傅 菲
①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
②事实上,那是一个荒滩,一条砂石路直通下去,是石埠。石埠上,妇人在洗衣,淘洗豆子、白米。小孩在石埠下的河水里,摸螺蛳、捉虾,光着身子,嘻嘻哈哈地傻闹。一条竹筏,被一根绳子系在洋槐树下。老
毛竹煻了火,黝黑,两头翘,六根毛竹用老藤扎起来,一头一尾,中间再扎两绑,便成了竹筏。河水并不深,大人卷起裤腿,可以蹚水过河,小孩翘起屁股,手举衣服,也可以游到对岸,竹筏也仅仅是渡口的一个象征。河是饶北河。年少时,记得有一个艄公。竹筏上摆着几个矮板凳。艄公也是戴尖帽的斗笠,穿一件棕黑色的蓑衣,光着脚板。他撑第一竹篙的时候,会“嘿呀吼”地吆喝一声,竹篙插入水底,竹筏慢慢滑动,竹篙斜起来,再拔出水面,插入水底。竹筏在水面嘶嘶嘶地滑翔,青山在飞。在冬春之季,我们去对岸,都由艄公撑竹筏渡河。
③对岸是另一个村子。两个村子隔一条河。对岸有很多沙地,种西瓜,种花生,种茡荠。这是我们村没有的。我们村有柴火,有茶油,是对岸村子没有的。两岸因此有了很多的偷盗和争夺,发生械斗;也因此有了婚配姻缘,随便入哪家的门,开口便是亲戚。艄公把嫁妆送到对岸去,把送亲的人接过来。外出读书的人,被一只竹筏,送到小镇的车站,坐上去县城的客车。送别的母亲和姐姐,站在渡口,一直在挥手,不停地挥手,直到竹筏没入河湾的柳树林,像一片树叶,漂在水面,母亲哗啦啦的泪水流了下来。
④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河滩宽阔,秋季开满了白蓼花,米白米白的,一大片。岸边是麻白麻黄的芦苇。芦苇从秋风里抽出摇曳的花束,空茫。——我的祖父,我的曾祖父,从这个渡口出发,挑一担箩筐,去浙江海边挑海盐。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木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日一日地凉。
⑤这里确是晨读的好地方。石埠由一块石灰石大石板铺设。我们坐在石板上,听着湍湍而流的河水,背诵课文。苍老的洋槐,在暮春,散发一种黏稠的气味,一串串垂挂下来的洋槐花,一直垂到我们额头。被嘴唇
磕碰出来的汉语,有了水的韵味和植物的气息。有一个练声的人,每天会来到这个渡口,把镜子悬在树上,对着口型,练声。我一直记不起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艺考生,考了几年也没考上,后来去深圳,村里也几乎没有他的音讯。我外出生活之后,每次回家,我在父母身边坐几分钟,说说话,便会去渡口走走,站站。我说不清为什么。
⑥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故去的老人,到渡口买水。炮仗啪的一声,零星地炸开。哭丧的子女,跪在埠头上,哭得全身瘫痪。渡口,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河流,或许是人世间最长的路。活着的时候,没走完,死了,接着走,渺渺茫茫地走,不分白日黑夜,风雨兼程,身上不需要
长物,不需要口粮,不需要牵挂和被牵挂,一个人走,再长的路,再艰难的路,也不觉得孤独寂寞,也不凄冷忧欢。我们需要另一个世界来打开现世的世界,放下恩怨,放下爱恨,驱除内心的黑暗。没有死,我们无法理解生;没有死的永恒,我们无法理解生的短暂。死是对生的救赎,死是生的皈依。
⑦没有到过渡口的人,不足以谈论生离死别。我是这样以为的。
⑧公路开通之后,渡口迅速被人遗忘。石埠两边,长满了荒草。早年拴木船缆绳的石桩,黝黝的,全是苔藓。作为时间的标记,石桩多了一份轮回的沧桑。石桩上面,搭了一块长条形的石板,石板连通石埠侧边台阶。
溽热的夏天,我们躺在石板上午睡,歇凉。洋槐的树荫浓密地盖在赤裸的小身子上。河水清幽的凉风,从水面卷上来,我很快进入梦乡。除了山中的岩洞,我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凉爽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几乎不午睡,和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从石板上,一个纵身,跃入河中,青蛙一样游泳。清澈见底的河水里,一群群游鱼梭子一样,来来回回。我们常常玩得忘乎所以,不记得上课。
⑨现在的渡口,完全荒落了。石柱和石板,被人连夜偷走,卖给浙江人。和对岸村子相连接的,是一座石桥。石桥也无人走,因为下游几百米的河面上,有了一座公路桥。一个完全无人踏足的荒滩。蒿草和白蓼,再
一次占领。洋槐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郁郁葱葱,即使冬天落尽了叶子,也苍劲,宛如深远岁月的写意。我几次带我小孩去渡口,看看那种荒凉。我小孩看了一次,再也不去,说,没什么好看的,都是草,还有很多垃圾。
⑩这是一个时间的渡口,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客人。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在河面上飘,直至不知所终。当我想起这些,我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沉默。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通过对特定时期的渡口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故乡饶北河渡口的风景画,展示了故乡人们的风情、风俗,体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B.文章第②段对年少时渡口旁人们活动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可见渡口的热闹场景曾给作者留下心中难以抹掉的美好回忆。
C.渡口是河两岸相互联系的生活见证,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也是作者年少晨读的好去处。
D.“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既饱含作者的坎坷经历,又有其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D
【解析】“既饱含作者的坎坷经历”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体现出作者的坎坷经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石埠旁的妇人、小孩以及艄公的描写主要采用动作细节描写,呈现出渡口的热闹景象,体现了作者对渡口的深深依恋之情。
B.文章多处采用插叙,回忆了以前的渡口并描述了渡口旁人们的各种活动,目的就是表达作者对而今渡口荒芜的现状的惋惜之情。
C.作者对渡口河滩秋季开满白蓼花和芦苇花束的环境描写,既烘托出当时渡口的繁忙,也与当下渡口的荒芜形成鲜明的对比。
D.文章写的是渡口,却从眼前的槐树写起,中间穿插与渡口有关的人生经历与思考,再回到老槐树和立足的渡口,前后照应。
B
【解析】“目的就是表达作者对而今渡口荒芜的现状的惋惜之情”以偏概全,文章回忆以前的渡口并描述渡口旁人们的各种活动,目的不仅仅是表达惋惜之情,也有对他人命运的悲悯同情、对生命与生离死别的思考。
3.关于文本的语言运用特点,有人认为,表述活泼新颖,富有音乐美;也有人认为,这样割裂了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感。对此,你怎么看?试以第④段为例说明。
【答案】示例一:第④段以短句为主,如“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等,运用节奏明快的短句,细腻地描述了渡口曾经的繁忙以及“我”的祖辈由渡口出发经商的过程;多处运用叠词描述对象,如“密密麻麻”“米白米白”“一日一日”等,形象确切地写出了渡口相关事物、景致的特点,富有音乐美。这些语言运用,贴切地描述了渡口的景象,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渡口的情感,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达成了有机的统一。
示例二:第④段多用短句,似乎在追求一种跳跃活泼的语言风格,但有时却割断了语意的连贯性,也割裂了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之感。比如“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如果改成“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渡船”,反而更能突出“有渡船”,从而与下文渡口今日的荒凉空旷形成反差。再比如,将“空茫”单独成句,虽然突出了渡口的荒凉,但也显得生硬、突兀。作者的主观意图太过强烈,使语言略显做作而失了散文应有的自然流畅。
4.全文围绕“渡口”进行构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渡口”的含义。
【答案】示例:①作者由现实中的渡口写起,它是人们过往生活的一个美好记忆,是河两岸人们相互联系的生活见证,是外出讨生活的起点。②写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赋予渡口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的内涵,建立起生与死的关联。③由渡口被人遗忘、荒落,与渡口边生机勃勃的植物形成对比,赋予渡口时间的内涵,引发“我”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④同时,“渡口”象征生命中的某一起点,生命仿佛是从“渡口”出发的“不系之舟”,在不断的前行中发现、探索生命境界,增加对生命的体验与领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花开了又谢
严 平
陈佩琪离开家的时间是1937年11月,安徽芜湖一个初冬还不冷的日子。她才二十三岁,剪着短短的头发,穿着格布做的旗袍,丰润的脸庞上一双亮亮的眼睛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她喜欢演戏,在学校的演剧活动中扮演过《雷雨》中的蘩漪。那天的日记里,她写道:“早晨,悄悄地将所有要
带的东西都整理好了。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知是甜也不知是苦。下午,他们大家都去瞧抗敌剧团的戏,我没去,留在队里。我要去了,若在路上或戏院内碰着母亲或父亲,那就糟糕,我是决计走不成了,因我此次走,父母不允许,是偷偷走出来的,所以既出来了,就不能让他们再看到,一看到决计逃不了的。”[《陈佩琪日记(摘抄)》,《壮绝神州戏剧兵》湖南文史杂志社1990年]
能够找到的关于陈佩琪的材料很少。在抗敌演剧队八队(后改为剧宣六队)几十年后整理的大事记中,11月,只有这样几句:“叶向云、田价人、陈佩琪、王问奇入队,吴剑平离队,全队十八人,较长时间内就由这十八
人坚持工作。”我还看到了演剧队这个时期的两幅照片:一幅是队员们的合影,遗憾的是照片非常模糊且没有人物注明,我猜想佩琪就在其中却根本无法加以辨认;另一幅是话剧《生路》的剧照。该剧被称为八队艺术创作上的“重要里程碑”。作品描写日军入侵后,有人投降做了汉奸,有人奋起反抗寻得生路的故事。后来,这部戏作为保留节目演出了五十多场,一直演到1942年,每次演出,观众反响都非常强烈,其他演剧队也陆续演出了此剧。1938年初,首演《生路》的时候,陈佩琪扮演女儿秀英,叶向云扮演父亲——这是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老举人,原以为只要做一个顺民就能够躲过劫难,孰料日本人来了,逼他交钱交粮,连女儿都要交出去。照片拍摄的正是这一刻。舞台上,在一伙强盗中间,老举人泪流满面颤抖
着伸出双手扑向女儿,女儿被日本人拉扯着往外走,她挣扎着发出喊叫,转身望着父亲……这或许是佩琪留下的唯一剧照了,可以看到年轻的她体态柔韧,形象质朴,感情充沛,表演十分逼真。
佩琪就这样满怀热情地投入抗战洪流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除了当演员,还创作了独幕剧《回山》,与人合编《女义勇军》,导演独幕剧《焦土抗战》……她充满活力,也很有才华。那张美丽动人的脸庞虽然被风吹得黝黑粗糙起来,却依然遮掩不住青春的魅力。
然而,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优裕的家庭环境、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的女孩子来说,危险是随时都可能降临的。三月的时候,她就生病了,她
意识到死亡离自己很近,却没有退缩;她更加努力地工作,努力地与疾病抗争。她的生命之花在残酷的环境中经受着风吹雨打的蹂躏却顽强地绽放着——并且,在工作中她和同队的男伙伴谈恋爱了。即便是在战争中,爱情也来得那么自然,不可阻挡。他们一起谈论工作上的问题;一起研究剧本,细心地帮助对方修改;一起在生活上相互鼓励和支持……当佩琪发现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出团体伙伴之间的“互爱”时,她陷入了一种甜蜜的迷茫中。
我读着她留下的不多的日记。在日记中,她讲述自己爱的感觉。爱情的突如其来让她有些手足无措,但又是那么热烈、发自内心。然而,他们
毕竟是在一个团体中,摆在他们面前的工作是繁重的,因而在感情的旋涡中,佩琪要求自己保持理性的声音,要有“陕北恋爱的三原则——不妨碍工作,双方自愿,不妨碍他人。要坚强地把握,那么我们才能算是抗战时期的真正恋爱生活,否则我宁愿将它抛到九霄云外……”她细细地写着,沉醉在感情的甜蜜中……所有这一切,对一个才二十三岁的女孩子来说是那么珍贵,但远处的炮声却在提醒她不能忘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肩上的责任。她写得那么坦率和投入,隔着漫长的岁月,我感受着她情感的起伏,也似乎看到她春天里娇美的身影,听到她月光下清脆悦耳的笑声……无论是当年浴血的战场上,还是今天远离了残酷战争的日子里,那身影和笑声都让人感到温暖和美丽。
日记突然中断了,是她没有写下去,还是写了没有保留下来?在八队的大事记中,1938年9月同样有着极为简洁的交代:“早期参加救亡八队的女队员陈佩琪,编队期间重病不起,终以伤寒病逝武汉。”这正是演剧队接受三厅整编的时候,年轻的队员们高举队旗满怀希望,喊着响亮的口号,奔跑在学校的操场上,而佩琪却与这一切无缘。时隔多年,编写大事记的队友已经从青年变为历尽沧桑的老人,他们用极其简单的文字记述团队每一次的生死别离,没有感情的流露,更没有哀伤的宣泄,因为死亡对他们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他们的心在战争的磨砺中已如岩石般坚强。但即使如此,透过这寥寥数语我也依然能想象到,当年,年轻的演剧队员们面对
风雨同舟的伙伴突然离去,心里的创伤会有多么重,而那个她所爱着也深深地爱着她的人又会有多么透彻心骨的痛。
死神对女人不会有丝毫怜惜,读着佩琪的日记,我无言。
(选自严平《他们走向战场》,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提到陈佩琪离家的时间是“1937年11月”,说明其在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即投入抗战洪流,为表现人物提供了背景。
B.离家之时陈佩琪的心中可谓“甜苦交加”,“甜”有即将投身抗战的新奇感和兴奋感,而“苦”主要源于父母对自己的阻拦。
C.文章对话剧《生路》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既因为这是了解佩琪非常重要的史料,又因为故事本身也暗示了她自身的命运。
D.文章对佩琪爱情的描述真实感人——甜蜜而又慌乱,热烈却不乏理性,充分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高尚的精神品质。
C
【解析】“故事本身也暗示了她自身的命运”错。话剧《生路》描写的是日军入侵后,有人投降做了汉奸,有人奋起反抗寻得生路的故事。与佩琪的人生没有关联,佩琪是女儿秀英的扮演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两次提到陈佩琪“才二十三岁”,强调意味明显,突出了她虽年纪轻轻却极富主见、意志坚定且勇于担当,流露出作者的敬佩之情。
B.文章中的几处肖像描写更能够让读者对陈佩琪美好生命的陨落感到痛惜,文章结尾“我无言”三个字则表达作者对战争痛恨到无法言语。
C.文章通过佩琪毅然决然离家、潜心投入戏剧创作、带病坚持工作、冷静对待个人情感等典型事件,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形象。
D.作者在行文中引述了大事记寥寥数语的简短记录,表面上看似平淡冷静,实际上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充满感人的力量,极具艺术张力。
B
【解析】“文章结尾‘我无言’三个字则表达作者对战争痛恨到无法言语”错。作者说“死神对女人不会有丝毫怜惜,读着佩琪的日记,我无言”,无言是因为作者对佩琪的早逝感到无奈与痛惜。
3.作者以《花开了又谢》为题,寄寓丰富。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说明。
【答案】“花开”喻指陈佩琪青春之花因充满活力而魅力无穷,爱情之花因自然、甜蜜、热烈、理性而温暖美丽,生命之花因置身抗战洪流、饱经风吹雨打而顽强绽放,饱含着作者对陈佩琪生命的崇高礼赞;而花“又谢”则意味着青春不再、爱情终止、生命已逝,流露出作者对陈佩琪英年早逝的深深叹惋。
4.作者采用了陈述历史事实与抒发主观感受交叉行进的行文方式,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答案】①在真实描述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融合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行为品质的评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②在客观展现人物当年历史价值的同时,又融入了对其当下现实意义的思考,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③在冷静陈述事实的同时,又流露出真挚强烈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文学性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