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高考历史调研试卷(5月份)(A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公元前8一前3世纪期间,在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都产生了一些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们对诸如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见解,这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各个文明的发展进程。这体现出( )
A. 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B. 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 农业经济的发展立足于文化的创新
2.古代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后凭借由公民组成的强大的军队征服了整个意大利,进而把地中海变成了它的内海,最终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古罗马的扩张( )
A. 客观上推动了古代文明的交流 B. 充分证明古罗马制度的优越性
C. 导致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落后 D. 成为古代文明传播的主要方式
3.下表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167年,牛津大学成立,40多年后该校部分师生又创办了剑桥大学 高等教育逐渐普及
B 1296年,但丁成为佛罗伦萨百人会议的成员 人文主义蔚然成风
C 1367年,德意志地区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包括近200座城市和城镇 欧洲城市自治运动兴起
D 15世纪后期,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扩大了王室的领地 封建王权得到加强
A. A B. B C. C D. D
4.有学者指出,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大化改新)。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西方的日本(明治维新)。尽管如此,这些至为关键的影响都融入了一个“日本的”日本。这表明,日本( )
A. 善于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形成独特文明 B. 借鉴中国隋唐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C. 照搬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近代天皇制 D. 固守本国传统体制妨碍其近代化发展
5.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南部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在其中出土了铸币的泥模,中国明代的瓷器以及印度的串珠等物品。同时,在津巴布韦其他地区,也发现大量中国宋、明时代(11-17世纪)的瓷器。由此可推知( )
A. 古代津巴布韦地区工商业发达 B. 中国与南部非洲的联系历史悠久
C. 印度人是古代中非沟通的桥梁 D. 中非之间直接经贸往来十分频繁
6.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曾感叹:“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中西方( )
A. 传播宗教热情的高低 B. 政府对航海支持的力度大小
C. 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 D. 航海家探险精神的强弱不同
7.16世纪中期起,中国的生丝等货物被葡萄牙人转运到欧洲各国和亚洲的日本,西班牙人则将其运至美洲的墨西哥等地。两国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白银,但其中大部分都流入了中国。这些贸易( )
A. 促进了西葡两国资本原始积累 B. 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
C. 加速了亚洲地区生产方式改变 D. 推动了中国东南沿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8.某教材中关于近代科学革命的表述如下:“这场革命不仅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更引发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当蒸汽机的轰鸣声取代手工劳作,科学开始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这表明,此次科学革命( )
A. 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 B. 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
C. 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神学体系
9.1640年的英国和1789年的法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都出现了政体的反复,最后法国选择了共和制,而英国则保留了君主制。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革命的发生说明殖民体制阻碍社会进步 B. 过程的反复体现两国深受启蒙运动影响
C. 政体选择的不同是基于两国国情的差异 D. 英国盛行王权至上而法国信奉限制王权
10.一直以来,大多数学者强调英国议会圈地的剥削性,认为18世纪至19世纪的圈地是“剥夺乃至几乎消灭了农民阶级的过程”。近年来,国内史学界依据档案资料对该议题进行了再研究,发现议会圈地中存在普遍的依据市场价值进行土地权利补偿现象。这表明( )
A. 历史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完善 B. 档案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唯一依据
C. 后来学者的研究观点更符合事实 D. 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1.20世纪初,为了垄断巴拿马运河的修筑权,美国先后排除了英法两国对于修筑权的诉求,在进一步遇到哥伦比亚国会的阻碍时,公然策动巴拿马从哥伦比亚独立建国。这反映了( )
A. 巴拿马运河的修建严重威胁地区稳定 B. 哥伦比亚人民民族革命任务依然艰巨
C. 美国践行“门罗主义”抵制欧洲干预 D. 巴拿马人民的民族自决权利得到维护
12.列宁曾指出,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这说明,亚洲的觉醒( )
A. 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 引起世界格局的重大调整
C. 推动了民族民主思想传播 D. 标志着英国霸主地位丧失
13.1920年11月,苏俄政府公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开办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一起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7月,政府又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苏俄这些政策的实施( )
A. 奠定了卫国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B. 加速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C.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4.下表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地区主要民族民主运动简表。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国共合作发起国民革命
印度 甘地和国大党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印尼 共产党领导民族大起义
非洲 埃及 华夫脱运动
埃塞俄比亚 抗意斗争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抗美斗争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
A. 均有反法西斯战争性质 B. 斗争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C. 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 D. 共产党逐渐掌握领导权
15.1929年1月底出版的《西线无战事》是德国作家雷马克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以一战中西线战场为背景,以第一人称手法讲述了主人公保罗和同学满怀“爱国主义热忱”投入到战争中,结果只留下肉体的伤痛和对战争目的的质疑。据此可知,该小说的创作( )
A. 有利于激发民众的反战情绪 B. 意在揭示凡尔赛体系的不公
C. 表达了对法西斯主义的不满 D. 促进了德意志人的民族觉醒
16.国际联盟成立初期,一位英国外交官在日记中写道:“当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时,国联的调查团花费数月才抵达现场,而最终报告仅停留在谴责层面,未采取实质性制裁措施。”这表明国联( )
A. 决策机制高效灵活 B. 缺乏强制力与执行力
C. 力图主导亚洲事务 D. 成功维护了集体安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族主义之所以首先兴起于西欧,是因为西欧最早兴起现代化。在最初阶段,西欧的地域界限被打破,人口流动性提高,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经济联系加强。通过马丁 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彰显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的理念。西欧一系列革命都与建立民族国家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德国、意大利实现了统一。 19世纪70年代后,西欧出现狭隘民族主义及极端民族主义,煽动对其他民族的排斥与敌视,民族主义是导致相继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材料二“五四时期,全国各阶层民众广泛参与到爱国运动中,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这种广泛的动员使得民族主义从知识阶层扩展到整个社会,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民族工业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一定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民族主义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民族资产阶级通过抵制洋货、发展国货等行动来表达爱国情怀。”
——摘编自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时期民族主义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明民族工业发展与民族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族主义作一简要评价。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单位:万公里)
地区 1840年铁路长度 各时期铁路建设里程
1840—1850年 1850-1860年 1860—1870年 1870-1880年 1880—1890年
欧洲 0.34 2.06 2.86 5.31 6.32 5.41
美洲 0.56 1.03 3.89 3.92 8.15 15.68
亚洲 - - 0.13 0.67 0.89 1.81
非洲 - - 0.06 0.13 0.29 0.47
大洋洲 - - 0.04 0.14 0.61 1.10
总计 0.90 3.09 6.98 10.17 16.27 24.47
——摘编自李宝仁《从近代俄国铁路史看铁路建设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近代铁路发展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其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
根据材料提取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表述清晰。)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D
14.【答案】B
15.【答案】A
16.【答案】B
17.【答案】【小题1】发展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推进;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影响;民族国家形成的促进
【小题2】影响:在社会方面,促进了各阶层民众的广泛参与,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使民族主义从知识阶层扩展到整个社会;在经济方面,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民族主义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
相互关系:民族主义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通过抵制洋货、发展国货等行动来表达爱国情怀,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使其在民族主义运动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民族主义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小题3】评价: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积极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为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强提供强大的力量和精神动力;局限性:容易演变为极端的民族主义,为本民族利益而无视其他民族的利益,成为对外扩张和称霸的工具,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8.【答案】【小题1】特点:铁路里程不断增加;各洲间发展不均衡,欧美地区发展快,亚非地区发展慢;从欧洲走向世界(从英国发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发展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铁路建设与工业化相互促进
【小题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技术革命和交通工具的革新;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社会经济发展和交流的需求;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
19.【答案】示例:
观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阐释: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之前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马克思则在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的同时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理论武器,促进了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