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鼎湖山听泉谢大光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优美语段。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教学目标 谢大光(1943一),当代散文家。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走进作者 发挥你的想象猜猜看,这座山为什么叫鼎湖山?广东鼎湖山,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
遂易名为鼎湖。(黄帝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
象征九州 。) 鼎湖山又是佛教圣地。早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
禅宗六祖惠能高弟智常禅师在此创建龙兴寺(宋改白云
寺), 并建有招提三十六所。从此,前来朝拜和游览
的香客游人日众, 不久,便兴旺起来,成为佛家圣地。
明崇祯六年(1633年),当时有个名号在犙的和尚来到
三宝峰,发觉这里众山环抱,面临谷地,峰峦起伏,
状若莲花,“山灵之气全聚于此”,便结草为庵,号称
莲花庵。后来,在犙和尚请栖壑和尚作住持,大兴
土木,重建山门,并按地势倚山筑殿, 改莲花庵为
庆云寺, 几百年来香火不断,被誉为岭南四大名刹之一。 鼎湖山地处北纬23度10分,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在世界上,
北回归线穿过的许多地方都是荒凉的大沙漠,但在鼎湖山
却截然相反,这里雨水充沛,山青水秀,林木茂盛,形成
了一片有4000公顷的原始次森林,有野生植物2000多种、
栽培植物300多种,其中亚热带植物丰富,孑遗植物繁多,
木本植物比例高,常绿植物占优势,且具有亚热带植物
的攀援、板根、附生、茎花、绞杀等五大特征。其中有
属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沙椤、水松等11种,
还有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鼎湖钓樟、鼎湖冬青、扁藤等。? ? 此外,鼎湖山还生长着170多种鸟类、30多种兽类和
20多种蛇类,还有珍稀动物。其中,白鹇鸟被命名为
广东省鸟。鼎湖山得天独厚,满山是宝,遍地奇珍,
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为此,1956年被划为我
国第一批自然保护区;1979年,经国务院和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批准,鼎湖山正式加入世界自然保护区
网,成为联合国“人和生物圈”生态定位研究站。
从此,鼎湖山便有“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活的自然
博物馆”、“绿色宝库”等美誉。 走进鼎湖山
庆云寺九龙宝鼎桫suō椤白鹇xián鸟鼎湖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通过“江山多娇”那一单元课文的阅读,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秀美如画的阿里山,神奇瑰丽的西双版纳,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给加点字注音:
肇庆zhào 古刹 chà 遐想 xiá
一泓 hóng 了无liǎo 菩提 pú 辟为Pì 繁衍yǎn 拾级shè
童稚 zhì 楹联 yíng 怅惘 chàng wǎng 污垢 gòu 万籁俱寂 lài 泠泠líng 淙淙cóng 重点词语:1.了无:一点没有。 2.盎然:充满活力的样子3.迥然:形容差得很远4.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5.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6.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7.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8.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
指对联。
9.活脱脱:形容非常相似、逼真。
10.清朗:清楚响亮。
11.山鸣谷应:高山上发声,深谷中有回应声。
12翩飞:轻快地飞舞。
13柔曼:柔和舒曼。
14雄浑:雄壮浑厚。
15遐想:悠远地思索或相像。
16泠泠淙淙
17拾级
18汩汩
解释词义 拾级:逐步登阶 拾,同“涉” 盎然:充满活力的样子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
指对联。
速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 声;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
第三部分(第4—7段)回旋转折;
第四部 分(第8—10段)得到感悟 第一部分:文章开头交代鼎湖山的气候有什么作用?提示:开头点明鼎湖山的气候条件,是作者从想看泉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为下文的听泉作铺垫。第二部分:二、文中写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这是否偏离了中心?
提示:没有。这为后面写
听泉的独特感受蓄势。另
外突出此山名树之多,森
林保护之好,有一定的时
意义。并且也是一个
过渡。
第三部分 听泉一、文中写到了哪些泉水?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二、作者在写泉水时用到了哪些动词?这样写你认为好吗?
有从草丛淌过的,从石缝间漏下的,汇于空谷的,直下陡壁的,还有绕过树根的,拍打卵石的。
有淌过、漏下、汇于、直下、落下、绕过、拍打等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泉水的情态。
朗读第四部分,用文中的语句填充
1、泉声的特点:
2、想象的具体情境:
3、感受:
4、过程: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轻重缓急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本体→喻体→提琴、弹拨、倍司、铜管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听到……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人生哲理: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孕育生机的。)
是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是一次心灵之旅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 “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2) “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3)“安 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 子。”
(4)“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 的灵魂。” 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和相 同点 (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 渐人山中
(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 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
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
(4)浑然一 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 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1.题目中哪两个字是关键? 听泉本文作者 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 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再读课文,讨论问题有三点原因:① 作者登山时,雨意尚未消尽,山间还有雾气、水汽,看不清溪流,所以作者选择了“听”。② 小溪泉抵不上大瀑布壮观,去摹形描状,很难生色。③ 通过 “听”,让读者借助作者的描述,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
2.作者为什么选择“听”泉,而不是“看”泉?
3.第4-7段内容只有很少的文字写了泉声外,是否离题?庆云寺地理位置和历史状况,当年的僧人之众和佛事之盛;
漫步所见庆云寺的现状;
从树木谈到鼎湖山的变化;(1)为下文听泉的感悟蓄势
(2)给作者的感受赋予时代特色。(从鼎湖山的变迁写出作者的独特感受)4.文章重写听泉、泉“声”,但却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鼎湖山泉的“形”,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作者运用联想、想象的手法和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鼎湖山泉之形的。
如……
作者正是运用这些方法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鼎湖山泉的形的。5.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 亭——庆云寺(半山)。 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 黄昏——晚饭后——夜间 6.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他能听出这样的内容? 作者听到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不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等;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7.文题为“鼎湖山听泉”,作者听到了怎样一个“泉声的世界”?寒翠桥——泠泠淙淙、清朗
入山中——如银铃
补山亭——悦耳、欢快清亮
庆云寺——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如交响乐。
8.作者借听泉要阐述什么道理?作者从历史观和美学观的高度昭示人们:生生不息,就是历史;孕育生机,就是美感。(结束)
总结:本文的关键在一个“听”字。从全文来看,“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由泉影的变幻不定,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精神。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一个手段。 我们走进鼎湖山,感受到鼎湖山的清新秀美,我们听到了许多悦耳的声音。请你把听到的进行诗意地说,相信你会比例子中说的更精彩。
我听到山泉在说: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我听到(树木、石头、小草、白云……)在说:迁移拓展体验活动: 我们走进鼎湖山,感受到鼎湖山的清新秀美,我们听到了许多悦耳的声音。请你把听到的进行诗意地说,相信你会比例子中说的更精彩。
我听到山泉在说: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我听到(树木、石头、小草、白云……)在说:.语文活动:小小辩论会
本文对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一问题的提示。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从拉动经济发展、刺激消费等角度而设立的五一、 国庆长假制度,与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日益形成的冲突将如何解决?语文活动:
结合课文内容,为鼎湖山写一个广告语或拟写一副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