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时空轴线和阶段特征,总结明清时期中国历史进程的关键线索。
·明清时期,也被称为“近代前夜”,你认为这一时期中国有哪些向近代转型的表现。
第11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复习目标
课程标准 核心要点
1.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明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选必·3年3考) 2.通过了解明代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3年10考) 3.认识明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选必·3年4考) 1.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强化 2.国家治理:边疆治理措施;民族交融与认同;版图与疆域 3.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朝贡外交
时空轴线
·阅读教材,结合所学,在时空轴线基础上补充2处关于明代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信息。
·结合时空轴线中的信息,谈谈你对“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理解。
知识点一 明朝的统治与国家治理
阅读教材第12课第一目及选必1相关知识,了解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国家治理措施。
1.明朝建立: 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2.政治制度
中央 (1)废宰相: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 (2)设内阁:明成祖时设立,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 。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3)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 的局面
地方 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 、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 、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选必1·第1课)
3.社会治理
(1)官员选拔与管理(选必1·第5课)
选拔 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与 三级,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考核 制度严密,有 (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与 (京官与外地官员的定期考核)
监察 ①都察院: 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 ② :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③特点:御史与给事中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
(2)法律与教化(选必1·第8课)
法律 ①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 ②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 的体例
教化 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朱元璋的“六谕”,儒学士人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3)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选必1·第17课)
户籍制度 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 ”,以 为基础,每里一册
基层组织 实行 ,王守仁推行
(4)社会救济(选必1·第17课)
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5)变法改革:张居正改革(选必1·第4课)
①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②措施: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③结果: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1.挖掘教材 阅读教材第12课“问题探究”中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指出黄宗羲是如何评价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维点拨 内阁的性质与作用
(1)明朝的内阁首辅并不是宰相。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但它始终没有法定的地位。(2)明朝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概念阐释 明代三司
明初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4.社会情境
明朝洪武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明朝政府为什么要修造“黄册”?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明朝的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
阅读教材第12课第二、三目及选必1相关内容,了解明代内陆边疆治理的措施,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性质,认识海防新问题的影响。
1.边疆治理
(1)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 。(选必1·第11课)
(2)边疆治理措施
对蒙古 明初,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选必1·第11课);明中期,瓦剌和鞑靼威胁北部边防,曾两次包围北京。1571年,鞑靼首领 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开展贸易。(选必1·第11课)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对藏族 ①册封: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 、王等称号,并设立 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②经济交流: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选必1·第11课)
对东北 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 ,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对外交往
(1)郑和下西洋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概况 15世纪前期,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沿岸
影响 ①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 ②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2)沿海形势
“倭患”问题 ①背景: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为封锁日本,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 ②解决: 和俞大猷等在抗倭斗争中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西方 殖民者 ①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②表现:16世纪中期, 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1.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挖掘教材 阅读教材第12课第二子目“思考点”: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维点拨 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的原因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3)倭患日益严重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
4.生活情境
《明史》记载:“九边(明朝中央政府与蒙古族的交界地区)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结合材料分析明朝与蒙古的互市开设后,起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一 传承与创新——明朝的政治统治与国家治理
视角1 明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动[获取和解读能力]
材料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而已”。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等人“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内阁制度至此建立。万历时首辅叶向高说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明世宗说内阁首辅“虽无相名,实有相权”,张居正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久之一宰相也,有其实而不居其名,操其权而不任其责”。黄宗羲说明朝后期“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明史》云:“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摘编自吴士勇《明代内阁制之形成》
思考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内阁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视角2 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分析与说明能力]
材料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思考 根据材料信息,概括指出明代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①中央: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立秘书咨询机构——内阁,明宣宗时,内阁拥有“票拟”权;明英宗时,票拟制度化,成为阁臣的一项专职。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加强了中央集权。
(2)改革科举制
①考试内容: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②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设立西厂,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2.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
(1)内容:一方面是在天灾人祸之后的特殊时间对百姓进行救济;另一方面是平常时期对鳏寡孤独、老病残疾等弱势群体进行福利救助。
(2)思想基础:以儒家仁义思想为指导,同时兼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小国寡民”及顺应自然的见解;还运用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观点等。
(3)特点:政府主导,民间辅助。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商会、会馆组织等救济主体和宗族家族并存并行,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
(4)局限:具有宗教色彩;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调整。
主题二 经略边疆——明朝的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
视角1 明朝的边疆治理及特点[获取和解读能力]
材料 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的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思考 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边疆管理的举措,归纳其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视角2 郑和下西洋与对外交往[分析与说明能力]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二 明初政府规定:“贡舶者,王法之所许,市舶之所司,乃贸易之公也;海商者,王法之所不许,市舶之所不经,乃贸易之私也。”
“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于时商引俱海防官管给”。——摘编自王圻《续文献通考》、
张燮《东西洋考》
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活动的特点和目的。分析这一目的带来了哪些消极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贡舶者”与“海商者”所从事贸易的性质,概括明朝政府对这些贸易活动所持的政策。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认识明代民族与边疆政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实行“因俗而治”,让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重大意义。
②维护和巩固了边境稳定,为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③有利于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消极影响
①在具体执行中,有时单纯依赖征服,有时又一味强调政治安抚,未能真正做到“恩威兼施”。
②“恩威兼施”需要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由此而导致的繁重徭役,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为镇压各地方的起义,又削弱了边境的防务力量。
③把主要力量用在北部边防线上,而忽视了海防建设。尤其是影响了统治者对边患的认识,意识不到西方殖民者来华的根本目的是殖民掠夺。
2.明朝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
发展趋势 整体上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后因倭寇之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渐走向“闭关”
新旧交替 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
和平外交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这一外交政策与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
政治优先 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了宣扬国威的政治目的,这是明朝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但是对外交往中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导致中国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
优势明显 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往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
典例 (2024·江苏卷,4)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
A.乡约与法律合流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
C.保甲制形同虚设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解题过程
将考点填到对应题目下面 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基层治理;官员选拔
1.(2024·湖北卷,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2.(2023·全国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3.(2022·湖北卷,5)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4.(2023·湖北卷,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1.(古代机构设置里的历史)明洪武十年设中央机构通政使司,掌收内外一切奏章、封驳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达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最重也”。该机构的设立旨在( )
A.填补废除宰相后的权力真空
B.奠定监察制度设立的民意基础
C.加强皇帝对国家事务的掌控
D.建立制约内阁权力的重要机构
2.(地方行政区划里的历史)明洪武二年,改河南分省为行省,区划范围也有调整(见下图)。这一设计( )
A.凸显拱卫京师职能
B.便于提高治理效率
C.体现国家政治意志
D.促进南北经济联系
3.(典籍里的历史)以下为明太祖在其所编撰的《皇明祖训》中对历史上对外关系所作的经验总结。据此可知,明朝对外关系( )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
A.倡导平等交流 B.维护朝贡体系
C.讲求礼法秩序 D.体现睦邻友好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至宋朝时期……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命题方向]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措施与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特点等。
答案精析
·线索1:专制皇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线索2: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现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
线索3: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文化出现承古萌新的态势。
·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上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带有民主色彩。
时空轴线
·信息:厂卫机构 宦官专权
·理解:明朝废宰相,皇帝直领六部,内阁是皇帝秘书机构,无法牵制皇权,专制皇权加强。
梳理必备知识
知识点一
1.1368
2.秘书机构 宦官专权 按察使司 巡抚
3.(1)殿试 考满 考察 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2)大明律 律例合编 (3)黄册 里甲制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挖掘教材 黄宗羲认为这一做法破坏了天下君臣共治的局面;断绝贤能宰相弥补皇帝才能不足的可能;扩大皇帝至高无上、大权独揽、素质要求高与皇位世袭、选择面窄的矛盾。
社会情境 “黄册”就是户籍册,它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依据。
知识点二
1.(1)四夷馆 (2)俺答汗 法王 行都指挥使司
奴儿干都司
2.(1)红海 (2)戚继光 葡萄牙人
挖掘教材 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成本,难以长期持续;明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和斗争,使之只能消极应对倭寇及欧洲殖民者的侵扰。
生活情境 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突破关键能力
主题一
视角1 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作用: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国策制定有一定的科学性;党派争夺内阁控制权,导致政治黑暗。
视角2 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
不同:三司制——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制——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
主题二
视角1 举措:遵循“守在四夷”、重北轻南的传统政策和原则;派诸主镇守北方;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边远地区实行土卫双轨制。
特点:政策继承并创新;防御与怀柔政策并用;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等等。
视角2 (1)特点: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消极影响:加重了明王朝的财政负担,航海活动无法持续发展。
(2)性质:朝贡贸易;民间海外贸易。
政策:注重维护朝贡贸易体制;长期严禁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曾短暂弛禁;对外贸易商品限制极为严格。
链接高考热点
悟高考真题
典例 D
1.D [根据材料可知,明太祖行事多仿效汉高祖,明初明太祖分封子弟到各地做藩王,建立宗室藩屏,这与汉初汉高祖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做法类似,D项正确;明太祖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并未定鼎前朝旧都(元大都,今北京),排除A项;汉高祖没有推行文化专制,排除B项;明太祖废宰相,而汉高祖并未废除行政中枢,排除C项。]
2.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姓对邻里的情况相互知晓,有利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对统治者而言有利于加强对民间的控制,维护统治秩序,故选B项;明清时期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且材料中现象与农商皆本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明清时期,政府对人口流动进行严格的限制,但“禁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经济均衡发展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
3.A [据材料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故选A项;“书肆资之以贾利”是士子记诵时文范文应试的结果,不是奏疏主要针对对象,排除B项;明代儒学仍居于正统地位,“动摇”说法错误,排除C项;八股文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4.A [据材料可知,明代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是武昌府与黄州府,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人口分布情况,排除D项。]
练经典模拟
1.C [据材料“掌收内外一切奏章、封驳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可知,通政使司集中管理奏章,上传下达,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国家事务的掌控,故选C项;明洪武十三年(1380)废除宰相,排除A项;材料中的通政使司并非监察机构,排除B项;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排除D项。]
2.C
3.D [据材料可知,明太祖告诫子孙不要轻易对周边国家挑起战争,体现的是睦邻友好政策,故选D项;材料中明太祖称呼周边国家为“四方诸夷”,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心态,而不是倡导平等交流,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明太祖告诫子孙不要轻易挑起对周边国家的战争,没有涉及维护朝贡体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礼法秩序,排除C项。](共105张PPT)
第11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明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选必·3年3考)
2.通过了解明代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3年10考)
3.认识明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选必·3年4考)
课
程
标
准
核
心
要
点
1.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强化
2.国家治理:边疆治理措施;民族交融与认同;版图与疆域
3.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朝贡外交
·阅读教材,结合所学,在时空轴线基础上补充2处关于明代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信息。
时空轴线
提示 信息:厂卫机构 宦官专权
·结合时空轴线中的信息,谈谈你对“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理解。
提示 理解:明朝废宰相,皇帝直领六部,内阁是皇帝秘书机构,无法牵制皇权,专制皇权加强。
二 突破关键能力
三 链接高考热点
四 课时精练
一 梳理必备知识
内容导航
梳理必备知识
整合教材
落实基础性
阅读教材第12课第一目及选必1相关知识,了解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国家治理措施。
1.明朝建立: 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知识点一
明朝的统治与国家治理
1368
2.政治制度
中央 (1)废宰相: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
(2)设内阁:明成祖时设立,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 。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3)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 的局面
地方 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 、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 、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选必1·第1课)
秘书机构
宦官专权
按察使司
巡抚
3.社会治理
(1)官员选拔与管理(选必1·第5课)
选拔 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与 三级,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考核 制度严密,有 (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与 (京官与外地官员的定期考核)
监察 ①都察院: 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
② :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③特点:御史与给事中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
殿试
考满
考察
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2)法律与教化(选必1·第8课)
法律 ①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
②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 的体例
教化 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朱元璋的“六谕”,儒学士人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大明律
律例合编
(3)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选必1·第17课)
户籍制度 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 ”,以 为基础,每里一册
基层组织 实行 ,王守仁推行_________
黄册
里甲制
里甲制
十家牌法
(4)社会救济(选必1·第17课)
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5)变法改革:张居正改革(选必1·第4课)
①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②措施: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③结果: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1.挖掘教材 阅读教材第12课“问题探究”中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指出黄宗羲是如何评价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
提示 黄宗羲认为这一做法破坏了天下君臣共治的局面;断绝贤能宰相弥补皇帝才能不足的可能;扩大皇帝至高无上、大权独揽、素质要求高与皇位世袭、选择面窄的矛盾。
2.思维点拨 内阁的性质与作用
(1)明朝的内阁首辅并不是宰相。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但它始终没有法定的地位。(2)明朝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概念阐释 明代三司
明初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4.社会情境
明朝洪武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明朝政府为什么要修造“黄册”?
提示 “黄册”就是户籍册,它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依据。
阅读教材第12课第二、三目及选必1相关内容,了解明代内陆边疆治理的措施,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性质,认识海防新问题的影响。
1.边疆治理
(1)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 。(选必1·第11课)
知识点二
明朝的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
四夷馆
(2)边疆治理措施
对蒙古 明初,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选必1·第11课);明中期,瓦剌和鞑靼威胁北部边防,曾两次包围北京。1571年,鞑靼首领 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开展贸易。
(选必1·第11课)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俺答汗
对藏族 ①册封: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 、王等称号,并设立 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②经济交流: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选必1·第11课)
对东北 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 ,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法王
行都指挥使司
奴儿干都司
2.对外交往
(1)郑和下西洋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概况 15世纪前期,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沿岸
影响 ①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
②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红海
(2)沿海形势
“倭患”问题 ①背景: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为封锁日本,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
②解决: 和俞大猷等在抗倭斗争中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戚继光
西方 殖民者 ①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②表现:16世纪中期, 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葡萄牙人
1.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挖掘教材 阅读教材第12课第二子目“思考点”: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提示 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成本,难以长期持续;明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和斗争,使之只能消极应对倭寇及欧洲殖民者的侵扰。
3.思维点拨 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的原因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3)倭患日益严重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
4.生活情境
《明史》记载:“九边(明朝中央政府与蒙古族的交界地区)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结合材料分析明朝与蒙古的互市开设后,起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提示 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返 回
突破关键能力
互动探究
提升综合性
视角1 明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动 [获取和解读能力]
传承与创新 —— 明朝的政治统治与国家治理
主题一
材料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而已”。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等人“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内阁制度至此建立。万历时首辅叶向高说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明世宗说内阁首辅“虽无相名,实有相权”,张居正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久之一宰相也,有其实而不居其名,操其权而不任其责”。黄宗羲说明朝后期“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明史》云:“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摘编自吴士勇《明代内阁制之形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内阁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答案 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作用: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国策制定有一定的科学性;党派争夺内阁控制权,导致政治黑暗。
思考
视角2 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分析与说明能力]
材料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根据材料信息,概括指出明代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答案 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
不同:三司制——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制——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
思考
深化拓展
1.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①中央: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立秘书咨询机构——内阁,明宣宗时,内阁拥有“票拟”权;明英宗时,票拟制度化,成为阁臣的一项专职。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加强了中央集权。
深化拓展
(2)改革科举制
①考试内容: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②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设立西厂,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深化拓展
2.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
(1)内容:一方面是在天灾人祸之后的特殊时间对百姓进行救济;另一方面是平常时期对鳏寡孤独、老病残疾等弱势群体进行福利救助。
(2)思想基础:以儒家仁义思想为指导,同时兼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小国寡民”及顺应自然的见解;还运用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观点等。
深化拓展
(3)特点:政府主导,民间辅助。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商会、会馆组织等救济主体和宗族家族并存并行,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
(4)局限:具有宗教色彩;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调整。
经略边疆 —— 明朝的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
主题二
视角1 明朝的边疆治理及特点 [获取和解读能力]
材料 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的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边疆管理的举措,归纳其特点。
答案 举措:遵循“守在四夷”、重北轻南的传统政策和原则;派诸主镇守北方;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边远地区实行土卫双轨制。
特点:政策继承并创新;防御与怀柔政策并用;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等等。
思考
视角2 郑和下西洋与对外交往 [分析与说明能力]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二 明初政府规定:“贡舶者,王法之所许,市舶之所司,乃贸易之公也;海商者,王法之所不许,市舶之所不经,乃贸易之私也。”
“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于时商引俱海防官管给”。
——摘编自王圻《续文献通考》、
张燮《东西洋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活动的特点和目的。分析这一目的带来了哪些消极影响?
答案 特点: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消极影响:加重了明王朝的财政负担,航海活动无法持续发展。
思考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贡舶者”与“海商者”所从事贸易的性质,概括明朝政府对这些贸易活动所持的政策。
答案 性质:朝贡贸易;民间海外贸易。
政策:注重维护朝贡贸易体制;长期严禁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曾短暂弛禁;对外贸易商品限制极为严格。
思考
1.认识明代民族与边疆政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实行“因俗而治”,让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重大意义。
②维护和巩固了边境稳定,为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③有利于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深化拓展
(2)消极影响
①在具体执行中,有时单纯依赖征服,有时又一味强调政治安抚,未能真正做到“恩威兼施”。
②“恩威兼施”需要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由此而导致的繁重徭役,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为镇压各地方的起义,又削弱了边境的防务力量。
③把主要力量用在北部边防线上,而忽视了海防建设。尤其是影响了统治者对边患的认识,意识不到西方殖民者来华的根本目的是殖民掠夺。
深化拓展
2.明朝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
深化拓展
发展趋势 整体上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后因倭寇之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渐走向“闭关”
新旧交替 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
深化拓展
和平外交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这一外交政策与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
政治优先 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了宣扬国威的政治目的,这是明朝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但是对外交往中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导致中国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
优势明显 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往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
返 回
链接高考热点
研析高考
达成应用性
典例 (2024·江苏卷,4)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A.乡约与法律合流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
C.保甲制形同虚设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
悟 高考真题
解题过程
1.(2024·湖北卷,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
根据材料可知,明太祖行事多仿效汉高祖,明初明太祖分封子弟到各地做藩王,建立宗室藩屏,这与汉初汉高祖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做法类似,D项正确;
明太祖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并未定鼎前朝旧都(元大都,今北京),排除A项;
汉高祖没有推行文化专制,排除B项;
明太祖废宰相,而汉高祖并未废除行政中枢,排除C项。
2.(2023·全国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姓对邻里的情况相互知晓,有利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对统治者而言有利于加强对民间的控制,维护统治秩序,故选B项;
明清时期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且材料中现象与农商皆本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
明清时期,政府对人口流动进行严格的限制,但“禁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材料中经济均衡发展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
3.(2022·湖北卷,5)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
据材料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故选A项;
“书肆资之以贾利”是士子记诵时文范文应试的结果,不是奏疏主要针对对象,排除B项;
明代儒学仍居于正统地位,“动摇”说法错误,排除C项;
八股文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4.(2023·湖北卷,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右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
据材料可知,明代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是武昌府与黄州府,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
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
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人口分布情况,排除D项。
练 经典模拟
1.(古代机构设置里的历史)明洪武十年设中央机构通政使司,掌收内外一切奏章、封驳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达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最重也”。该机构的设立旨在
A.填补废除宰相后的权力真空 B.奠定监察制度设立的民意基础
C.加强皇帝对国家事务的掌控 D.建立制约内阁权力的重要机构
√
据材料“掌收内外一切奏章、封驳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可知,通政使司集中管理奏章,上传下达,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国家事务的掌控,故选C项;
明洪武十三年(1380)废除宰相,排除A项;
材料中的通政使司并非监察机构,排除B项;
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排除D项。
2.(地方行政区划里的历史)明洪武二年,改河南分省为行省,区划范围也有调整(见下图)。这一设计
A.凸显拱卫京师职能
B.便于提高治理效率
C.体现国家政治意志
D.促进南北经济联系
√
行政区划的调整是国家层面的重大决策,通常反映
了国家的政治意志和战略考量。明初,将河南分省
改为行省并调整区划范围,是国家政治决策的结果,
体现了国家的政治意志,故选C项;
材料并未提及此次行政区划调整与拱卫京师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虽然行政区划的调整可能有助于提高治理效率,但材料并未明确提及这一点,排除B项;
材料并未提及此次行政区划调整与促进南北经济联系有关,排除D项。
3.(典籍里的历史)以下为明太祖在其所编撰的《皇明祖训》中对历史上对外关系所作的经验总结。据此可知,明朝对外关系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
A.倡导平等交流 B.维护朝贡体系
C.讲求礼法秩序 D.体现睦邻友好
√
据材料可知,明太祖告诫子孙不要轻易对周边国家挑起战争,体现的是睦邻友好政策,故选D项;
材料中明太祖称呼周边国家为“四方诸夷”,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心态,而不是倡导平等交流,排除A项;
材料主要是明太祖告诫子孙不要轻易挑起对周边国家的战争,没有涉及维护朝贡体系,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礼法秩序,排除C项。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至宋朝时期……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命题方向]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措施与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特点等。
拓 命题视角
返 回
课时精练
对一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B B C D C C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A D C C A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经济利益方面:减少考试费用支出;给予钱财奖励。
社会权益方面:提供行程便利;减轻差役负担。
社会地位方面:授予荣誉荣耀。
(2)国家层面: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优化官僚队伍,提升国家社会治理能力。
社会层面:有利于文化传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社会重文重学风气。
民众层面:有利于提高民众“读书改变命运”的进取意识和对政权的认同意识。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一、选择题
1.(2024·贵州部分学校联考)明太祖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将原中书省的权力进行拆分,划归六部。六部的长官主要由四大学士组成,四大学士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最后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这些做法有利于
A.提高内阁政治地位 B.加强中央集权
C.权臣集体参与决策 D.提高行政效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由材料可知,大学士对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整理归类,然后将奏折交由皇帝处理,这样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项;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排除A项;
废宰相体现出皇权加强,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
中国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集体参与决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2.(2025·河北泊头一中月考)明初,淮安府山阳某县民的父亲有罪,当处以杖刑,该县民请求代父受刑。朱元璋闻之,对刑部官员说:“此人以身代父,出于至情,朕为孝子屈法,以劝励天下。”随后免除了对他父亲的刑罚。这体现了,明代社会治理
A.推广封建礼仪制度 B.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
C.重视优抚弱势群体 D.推动律令实现儒家化
√
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重视推行孝道,希望能够在社会上树立起孝顺的典范,鼓励人们行孝而免除刑罚,这体现了明代社会治理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故选B项;
封建礼仪制度涵盖封建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而材料体现注重教化与法律的结合,排除A项;
材料中的“某县民”不一定是弱势群体,排除C项;
《唐律疏议》的颁布标志着律令儒家化的完成,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3.(2024·洛阳调研)万历年间,原本属于六部的权力,被内阁侵蚀大半。甚至有官员指出:自高拱、张居正当事(担任内阁首辅),尽欲进其所喜,退其所忌,而科道之臣望风承旨,乃指其所忌弹劾之,择其所喜推荐之。明朝的这种现象
A.使内阁制度取代宰相制度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C.成为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推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据材料可知,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侵夺六部权力,一度膨胀,这是由于内阁大臣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选B项;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且明太祖时已废除宰相制度,排除A项;
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4.(2024·河北高三省级联测考试)
张居正改革前后监察制度的变化(部分)
内容 改革前 改革后
关于稽查官员奏章的职责 稽查奏章的职责专属于六科 六科仍掌稽查奏章的职责,但要受内阁监督
关于考查官员应办事情的账簿 各衙门置备两本账簿,一本作为底册;另外一本送六科查考 各衙门置备三本账簿,一本作为底册;另外两本作为附簿,一本送六科备注,一本送内阁查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据上表可知,张居正改革
A.制约了君主权力 B.体现了台谏合一
C.加强了内阁权势 D.削弱了六科权限
√
通过材料“要受内阁监督”“一本送六科备注,一本送内阁查实”可以看出,内阁权势有所加强,故选C项。
材料未体现制约君主的权力,排除A项;
“台谏合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材料反映六科受到内阁的监察,但是其本身权限并未被削弱,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5.(2024·河南中原名校联盟高三调研)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吏科给事中韩一良上疏曰:“臣所闻见,一督抚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以至州县并佐贰之求缺,各有定价;举监及吏承之优选,俱以贿成。”这主要体现了
A.选官制度的变革 B.阶级矛盾的激化
C.皇帝权力的旁落 D.晚明官场的腐败
√
根据材料“一督抚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可知,明朝末年,卖官鬻爵之风盛行,官场腐败,故D项正确。
明朝中后期,科举制度仍然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
材料未提及阶级矛盾,排除B项;
该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6.(2024·聊城三模)明初,政府规定由吏部和都察院对布、按二司进行考核;1466年,吏部却规定巡按御史有权考核布、按二司;1493年,进一步确立了巡按御史参与地方官吏考核的制度;到1495年,又规定如无巡抚,巡按御史即可对布、按二司自行考察。上述变化
A.有利于强化中央权威 B.保证了地方监察效能
C.易导致地方士风衰败 D.拓宽了行政治理渠道
√
据材料可知,明代地方考核越来越不规范,巡按御史没有受到约束和监督,可自行考察地方官吏,容易形成巡按御史与地方官员勾结的现象,导致地方士风衰败,故选C项;
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
巡按御史自行考核地方官吏,难以保证监察效能,排除B项;
材料所述变化是巡按御史权力的变化,没有拓宽行政治理渠道,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7.(2025·潍坊开学考试)明代士人陈梅认为:“欲以县令一人之身,坐理数万户口赋税……其可得乎!愚故为之说曰:以县治乡,以乡治保,以保治甲,视所谓不过五人者而加倍焉,亦自详密,亦自易简,此斟酌古今之一端也。”这表明陈梅主张
A.加强地方自治权力 B.简化郡县行政管理制度
C.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D.恢复古代乡里宗族组织
√
据材料可知,明代士人陈梅认为县作为地方治理存在不足之处,为实行更有效的管理,强调基层组织利用本身的优势进行管理,故选C项;
陈梅主张解决县令在管理中政务繁杂的弊端,是分解县令的治理权力而非加强,排除A项;
明朝地方行政制度是省、府、县三级制,而非郡县制,排除B项;
宗族组织强调家族血缘关系的作用,乡、保、甲的设立并不依据血缘,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8.(2024·山东中学联盟高考押题)如图是某学者对明代乡试策问中涉及的边事时务策的研究笔记。从图中的信息可知,明代
A.科举考试方式发生变化 B.南北分卷导致内容混乱
C.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 D.经世致用学风日益盛行
明代乡会试涉及的边事时务策,大约兴起于天顺年间,弘治、正德时期频繁出现,至嘉靖年间特别是嘉靖后期臻于极盛。在对问及边疆问题的64场次乡试中,陕西、山西历科乡试过半问及边疆问题(分别为55%、52%),西南各省如四川(40%)、云贵(24%)、广西(20%)的比例亦相当可观,顺天府、应天府亦分别有21%、23%,至于河南(8%)、江西(7%)、山东(4%)等腹里省份,乡试命题则较少涉及边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嘉靖年间乡试中陕西、山西和西南各省涉及边疆问题的比例较高,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故选C项;
材料未体现明代科举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
南北分卷是明朝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地区文化差异和科举名额分配不均的问题,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内容,并非学风,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9.(2025·十堰调研)明宪宗欲易储,司礼监太监怀恩以社稷安定为由,“死拒不从”,并声称:“非敢违命,恐违法耳。”明武宗从刘瑾等游,不理朝政,司礼监太监王岳等联合阁部大臣,极力劝谏,并欲重惩刘瑾等。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宦官掌握决策权 B.内阁逐渐失去控制
C.司礼监权力膨胀 D.皇权受到一定约束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明朝君主想要更换储君及不理朝政的行为,司礼监太监据理力争、极力劝谏,这体现了明朝时期中枢行政机构的重大调整,宦官对皇帝具有一定的劝慰职责,以弥补皇帝个人行为的不足,减少决策失误,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0.(2024·广州一模)明初,广西思恩府土司岑瑛因“筑城池,创廨宇,立学校,建祠庙,政绩大著”,被明政府升任“都指挥同知”,给予流官职位。明朝政府的做法旨在
A.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 B.鼓励少数民族的文人入仕
C.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D.增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
据材料可知,明代肯定边疆优秀土官并委以重任,这样有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故选C项;
题干所述是对政绩卓著的少数民族地区土官施以重任,并非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排除A项;
题干所述是广西地区的土官升为流官的典型事例,与“鼓励少数民族的文人入仕”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
材料中的做法与社会阶层流动没有关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1.(2024·汕头一模)明朝在奴儿干都司地区除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修驿路、建船厂、派员巡视外,“朝廷尤虑未善,更命造寺,使柔化之”。永乐年间,朝廷兴建永宁寺,寺旁立有《敕建永宁寺记》石碑,用汉、蒙、女真、西藏文体书写,记录了经营该地的事迹。这体现了明政府
A.“政教兼举,教化为先”思想 B.“外儒内法,儒法兼施”思想
C.“制国有常,利民为本”思想 D.“以夷制夷,因俗而治”思想
√
据材料可知,明朝在奴儿干都司地区除加强管理之外,特别强调“更命造寺,使柔化之”,体现出政府注重对当地百姓的教化,故选A项;
题干强调教化的作用,不是儒法兼施,排除B项;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与题干强调教化不一致,排除C项;
题干所述措施具有一定的因俗而治特征,但并未体现“以夷制夷”思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2.(2024·南宁一模)1571年,明穆宗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通贡关系,每年一贡,并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允许边民自相贸易。这
A.体现了明代朝贡贸易的新特点
B.解除了蒙古对明朝边疆的威胁
C.回应了晋商对商业发展的诉求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据材料可知,明政府采取的措施既可以密切明朝政府与蒙古政权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促进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
题干所述的通贡关系属于明代的朝贡贸易,排除A项;
题干仅体现明朝恢复与蒙古族鞑靼部之间的友好关系,并不能解除蒙古其他部对明朝边疆的威胁,排除B项;
题干没有涉及晋商,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3.(2025·遵义部分学校开学联考)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播州(今贵州遵义)土司拥兵20余万发动叛乱。明朝调集数省官兵前往征剿,石硅(今重庆石柱)土司奉命率三千“白杆兵”从征,这支主要由土司亲随组建的“白杆兵”在女将秦良玉的指挥下,接连破敌,“为南川路战功第一”。材料可用于说明晚明时期
A.征兵制在基层的全面恢复 B.西南地方行政系统的崩溃
C.土司制的地域性和独立性 D.女性职业选择范围的扩大
√
据材料可知,晚明时期西南地区土司军事实力强大,容易发展为割据力量,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独立性,故选C项;
材料反映的是土司拥兵自重,并非“征兵制在基层的全面恢复”,排除A项;
材料与西南地方行政系统没有关系,排除B项;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女性职业选择范围的扩大”的结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4.(2024·扬州调研)明朝藏区政教势力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据此推知,“贡回市茶”
A.促进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 B.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
C.推动藏区的经济发展 D.终结边疆地区对中央的威胁
√
据材料可知,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获利丰厚,且入贡的道路渐渐与茶马古道合流,体现了中央与藏区政治往来与商业交流的加强,这有利于促进藏区的经济发展,故选C项;
材料仅涉及茶叶交易,无法促进整个地区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
明朝对藏区主要实行封授制度,并未直接管理,排除B项;
材料“终明世无番寇之患”体现了藏区在明朝没有威胁中央,但不代表其他地区未威胁中央,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5.(2025·佛山调研)明朝以沐氏家族永镇云南并推行卫所屯田。高皇帝“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及有罪窜戍者,咸尽室以行”,从而使得云南“土著甚少,寄籍甚多”。这些举措
A.强化对云南的有效治理 B.瓦解了云南的土司制度
C.扩大了明朝的统治疆域 D.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
√
明朝迁徙大量人口至云南,并推行卫所屯田制度,实际上是在加强对云南的人口控制和经济开发,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明朝对云南的有效治理,故选A项。
清朝改土归流瓦解了土司制度,排除B项;
题干仅描述了明朝在云南的管理措施,并未提及疆域扩张,排除C项;
“边疆内地一体化”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实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6.(2024·浙江强基联盟高三联考)右图中的邮票是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中的一枚,邮票背景图案是《郑和航海图》,正中心描绘了三座牌楼庙宇,分别是马六甲青云亭、马来西亚三宝垄三宝公庙和马来西亚槟城三宝宫前牌楼。下列主题最适合这枚邮票的是
A.睦邻友好 B.开拓进取
C.丝路巅峰 D.宗藩体系
√
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旨在“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是朝贡外交的一种形式,强调睦邻友好,故选A项;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主要以睦邻友好为主,与“开拓进取”无关,排除B项;
郑和下西洋主要涉及海上丝绸之路,“丝路巅峰”说法笼统,排除C项;
马来西亚不在中国的宗藩体系之中,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二、非选择题
17.(2024·滨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善待考生”
明代政府在前代的基础上,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包括考前和考后的相关规定及其实施,有着鲜明的“善待考生”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考前
洪武十七年(1384),明廷颁布《科举程式》:“在京及各布政司搭盖试院房舍,并供用笔墨、心红、纸札、饮食之类,皆于官钱支给,咨报户部。”同年又诏令:“凡新科举人,各巡抚每名填给勘合(在沿途驿站食宿及使用其车马的官方凭证),应付口粮、脚力,赴礼部印卷会试。”——《大明会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考后
永乐二年(1404),行会试赏赐规制:“赐状元及进士宴于礼部……赐状元冠带朝一袭,诸进士宝钞人五锭。”嘉靖十五年(1536),诏各处学校膳生员“累科不第、年五十以上、愿告退闲者,给与冠带荣身,仍免本身杂泛差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如图是嘉靖四十年(1561)在今天杭州市萧山区建立的“甲科济美坊”。该牌坊檐顶正下方镶嵌着嘉靖皇帝御赐的“恩荣”牌匾,中坊中间横刻“甲科济美”四个楷书大字,济美即“传延美好”之意。中坊上檐雕有鲤鱼跃龙门,下坊刻有自永乐至天启年间中举人、进士姓名,29列共16人。
——《大明会典》
(1)明政府注重从哪些方面“善待考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答案 经济利益方面:减少考试费用支出;给予钱财奖励。
社会权益方面:提供行程便利;减轻差役负担。
社会地位方面:授予荣誉荣耀。
(2)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民众层面指出明政府“善待考生”的效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答案 国家层面: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优化官僚队伍,提升国家社会治理能力。
社会层面:有利于文化传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社会重文重学风气。
民众层面:有利于提高民众“读书改变命运”的进取意识和对政权的认同意识。
返 回第五单元 训练11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4·贵州部分学校联考)明太祖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将原中书省的权力进行拆分,划归六部。六部的长官主要由四大学士组成,四大学士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最后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这些做法有利于( )
A.提高内阁政治地位 B.加强中央集权
C.权臣集体参与决策 D.提高行政效率
2.(2025·河北泊头一中月考)明初,淮安府山阳某县民的父亲有罪,当处以杖刑,该县民请求代父受刑。朱元璋闻之,对刑部官员说:“此人以身代父,出于至情,朕为孝子屈法,以劝励天下。”随后免除了对他父亲的刑罚。这体现了,明代社会治理( )
A.推广封建礼仪制度
B.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
C.重视优抚弱势群体
D.推动律令实现儒家化
3.(2024·洛阳调研)万历年间,原本属于六部的权力,被内阁侵蚀大半。甚至有官员指出:自高拱、张居正当事(担任内阁首辅),尽欲进其所喜,退其所忌,而科道之臣望风承旨,乃指其所忌弹劾之,择其所喜推荐之。明朝的这种现象( )
A.使内阁制度取代宰相制度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C.成为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推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2024·河北高三省级联测考试)
张居正改革前后监察制度的变化(部分)
内容 改革前 改革后
关于稽查官员奏章的职责 稽查奏章的职责专属于六科 六科仍掌稽查奏章的职责,但要受内阁监督
关于考查官员应办事情的账簿 各衙门置备两本账簿,一本作为底册;另外一本送六科查考 各衙门置备三本账簿,一本作为底册;另外两本作为附簿,一本送六科备注,一本送内阁查实
据上表可知,张居正改革( )
A.制约了君主权力 B.体现了台谏合一
C.加强了内阁权势 D.削弱了六科权限
5.(2024·河南中原名校联盟高三调研)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吏科给事中韩一良上疏曰:“臣所闻见,一督抚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以至州县并佐贰之求缺,各有定价;举监及吏承之优选,俱以贿成。”这主要体现了( )
A.选官制度的变革 B.阶级矛盾的激化
C.皇帝权力的旁落 D.晚明官场的腐败
6.(2024·聊城三模)明初,政府规定由吏部和都察院对布、按二司进行考核;1466年,吏部却规定巡按御史有权考核布、按二司;1493年,进一步确立了巡按御史参与地方官吏考核的制度;到1495年,又规定如无巡抚,巡按御史即可对布、按二司自行考察。上述变化( )
A.有利于强化中央权威
B.保证了地方监察效能
C.易导致地方士风衰败
D.拓宽了行政治理渠道
7.(2025·潍坊开学考试)明代士人陈梅认为:“欲以县令一人之身,坐理数万户口赋税……其可得乎!愚故为之说曰:以县治乡,以乡治保,以保治甲,视所谓不过五人者而加倍焉,亦自详密,亦自易简,此斟酌古今之一端也。”这表明陈梅主张( )
A.加强地方自治权力
B.简化郡县行政管理制度
C.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D.恢复古代乡里宗族组织
8.(2024·山东中学联盟高考押题)如图是某学者对明代乡试策问中涉及的边事时务策的研究笔记。从图中的信息可知,明代( )
A.科举考试方式发生变化
B.南北分卷导致内容混乱
C.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
D.经世致用学风日益盛行
9.(2025·十堰调研)明宪宗欲易储,司礼监太监怀恩以社稷安定为由,“死拒不从”,并声称:“非敢违命,恐违法耳。”明武宗从刘瑾等游,不理朝政,司礼监太监王岳等联合阁部大臣,极力劝谏,并欲重惩刘瑾等。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
A.宦官掌握决策权 B.内阁逐渐失去控制
C.司礼监权力膨胀 D.皇权受到一定约束
10.(2024·广州一模)明初,广西思恩府土司岑瑛因“筑城池,创廨宇,立学校,建祠庙,政绩大著”,被明政府升任“都指挥同知”,给予流官职位。明朝政府的做法旨在( )
A.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
B.鼓励少数民族的文人入仕
C.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D.增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11.(2024·汕头一模)明朝在奴儿干都司地区除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修驿路、建船厂、派员巡视外,“朝廷尤虑未善,更命造寺,使柔化之”。永乐年间,朝廷兴建永宁寺,寺旁立有《敕建永宁寺记》石碑,用汉、蒙、女真、西藏文体书写,记录了经营该地的事迹。这体现了明政府( )
A.“政教兼举,教化为先”思想
B.“外儒内法,儒法兼施”思想
C.“制国有常,利民为本”思想
D.“以夷制夷,因俗而治”思想
12.(2024·南宁一模)1571年,明穆宗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通贡关系,每年一贡,并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允许边民自相贸易。这( )
A.体现了明代朝贡贸易的新特点
B.解除了蒙古对明朝边疆的威胁
C.回应了晋商对商业发展的诉求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3.(2025·遵义部分学校开学联考)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播州(今贵州遵义)土司拥兵20余万发动叛乱。明朝调集数省官兵前往征剿,石硅(今重庆石柱)土司奉命率三千“白杆兵”从征,这支主要由土司亲随组建的“白杆兵”在女将秦良玉的指挥下,接连破敌,“为南川路战功第一”。材料可用于说明晚明时期( )
A.征兵制在基层的全面恢复
B.西南地方行政系统的崩溃
C.土司制的地域性和独立性
D.女性职业选择范围的扩大
14.(2024·扬州调研)明朝藏区政教势力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据此推知,“贡回市茶”( )
A.促进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
B.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
C.推动藏区的经济发展
D.终结边疆地区对中央的威胁
15.(2025·佛山调研)明朝以沐氏家族永镇云南并推行卫所屯田。高皇帝“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及有罪窜戍者,咸尽室以行”,从而使得云南“土著甚少,寄籍甚多”。这些举措( )
A.强化对云南的有效治理
B.瓦解了云南的土司制度
C.扩大了明朝的统治疆域
D.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
16.(2024·浙江强基联盟高三联考)如图中的邮票是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中的一枚,邮票背景图案是《郑和航海图》,正中心描绘了三座牌楼庙宇,分别是马六甲青云亭、马来西亚三宝垄三宝公庙和马来西亚槟城三宝宫前牌楼。下列主题最适合这枚邮票的是( )
A.睦邻友好 B.开拓进取
C.丝路巅峰 D.宗藩体系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7.(2024·滨州二模)(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善待考生”
明代政府在前代的基础上,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包括考前和考后的相关规定及其实施,有着鲜明的“善待考生”特征。
考前
洪武十七年(1384),明廷颁布《科举程式》:“在京及各布政司搭盖试院房舍,并供用笔墨、心红、纸札、饮食之类,皆于官钱支给,咨报户部。”同年又诏令:“凡新科举人,各巡抚每名填给勘合(在沿途驿站食宿及使用其车马的官方凭证),应付口粮、脚力,赴礼部印卷会试。”——《大明会典》
考后
永乐二年(1404),行会试赏赐规制:“赐状元及进士宴于礼部……赐状元冠带朝一袭,诸进士宝钞人五锭。”嘉靖十五年(1536),诏各处学校膳生员“累科不第、年五十以上、愿告退闲者,给与冠带荣身,仍免本身杂泛差徭。”
如图是嘉靖四十年(1561)在今天杭州市萧山区建立的“甲科济美坊”。该牌坊檐顶正下方镶嵌着嘉靖皇帝御赐的“恩荣”牌匾,中坊中间横刻“甲科济美”四个楷书大字,济美即“传延美好”之意。中坊上檐雕有鲤鱼跃龙门,下坊刻有自永乐至天启年间中举人、进士姓名,29列共16人。
——《大明会典》
(1)明政府注重从哪些方面“善待考生”?(6分)
(2)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民众层面指出明政府“善待考生”的效能。(6分)
答案精析
1.D [由材料可知,大学士对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整理归类,然后将奏折交由皇帝处理,这样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项;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排除A项;废宰相体现出皇权加强,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中国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集体参与决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2.B
3.B [据材料可知,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侵夺六部权力,一度膨胀,这是由于内阁大臣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选B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且明太祖时已废除宰相制度,排除A项;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
4.C [通过材料“要受内阁监督”“一本送六科备注,一本送内阁查实”可以看出,内阁权势有所加强,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制约君主的权力,排除A项;“台谏合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六科受到内阁的监察,但是其本身权限并未被削弱,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一督抚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可知,明朝末年,卖官鬻爵之风盛行,官场腐败,故D项正确。明朝中后期,科举制度仍然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阶级矛盾,排除B项;该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排除C项。]
6.C [据材料可知,明代地方考核越来越不规范,巡按御史没有受到约束和监督,可自行考察地方官吏,容易形成巡按御史与地方官员勾结的现象,导致地方士风衰败,故选C项;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巡按御史自行考核地方官吏,难以保证监察效能,排除B项;材料所述变化是巡按御史权力的变化,没有拓宽行政治理渠道,排除D项。]
7.C
8.C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嘉靖年间乡试中陕西、山西和西南各省涉及边疆问题的比例较高,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明代科举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南北分卷是明朝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地区文化差异和科举名额分配不均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内容,并非学风,排除D项。]
9.D [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明朝君主想要更换储君及不理朝政的行为,司礼监太监据理力争、极力劝谏,这体现了明朝时期中枢行政机构的重大调整,宦官对皇帝具有一定的劝慰职责,以弥补皇帝个人行为的不足,减少决策失误,故选D项。]
10.C [据材料可知,明代肯定边疆优秀土官并委以重任,这样有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故选C项;题干所述是对政绩卓著的少数民族地区土官施以重任,并非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广西地区的土官升为流官的典型事例,与“鼓励少数民族的文人入仕”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与社会阶层流动没有关系,排除D项。]
11.A [据材料可知,明朝在奴儿干都司地区除加强管理之外,特别强调“更命造寺,使柔化之”,体现出政府注重对当地百姓的教化,故选A项;题干强调教化的作用,不是儒法兼施,排除B项;“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与题干强调教化不一致,排除C项;题干所述措施具有一定的因俗而治特征,但并未体现“以夷制夷”思想,排除D项。]
12.D [据材料可知,明政府采取的措施既可以密切明朝政府与蒙古政权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促进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题干所述的通贡关系属于明代的朝贡贸易,排除A项;题干仅体现明朝恢复与蒙古族鞑靼部之间的友好关系,并不能解除蒙古其他部对明朝边疆的威胁,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晋商,排除C项。]
13.C [据材料可知,晚明时期西南地区土司军事实力强大,容易发展为割据力量,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独立性,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司拥兵自重,并非“征兵制在基层的全面恢复”,排除A项;材料与西南地方行政系统没有关系,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女性职业选择范围的扩大”的结论,排除D项。]
14.C
15.A [明朝迁徙大量人口至云南,并推行卫所屯田制度,实际上是在加强对云南的人口控制和经济开发,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明朝对云南的有效治理,故选A项。清朝改土归流瓦解了土司制度,排除B项;题干仅描述了明朝在云南的管理措施,并未提及疆域扩张,排除C项;“边疆内地一体化”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实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6.A [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旨在“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是朝贡外交的一种形式,强调睦邻友好,故选A项;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主要以睦邻友好为主,与“开拓进取”无关,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主要涉及海上丝绸之路,“丝路巅峰”说法笼统,排除C项;马来西亚不在中国的宗藩体系之中,排除D项。]
17.(1)经济利益方面:减少考试费用支出;给予钱财奖励。
社会权益方面:提供行程便利;减轻差役负担。
社会地位方面:授予荣誉荣耀。
(2)国家层面: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优化官僚队伍,提升国家社会治理能力。
社会层面:有利于文化传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社会重文重学风气。
民众层面:有利于提高民众“读书改变命运”的进取意识和对政权的认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