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市第十六中学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4节课件(29张ppt)+教学设计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枣庄市第十六中学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4节课件(29张ppt)+教学设计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6-19 08:38:30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二 光合作用的原理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地球上,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一项巨大的工程,它年合成糖5×1011吨, 够全中国人民吃上1000年;它年转化3×1018KJ的能量,约相当于8000座三峡水电站的年转化量;它每年能产生5.35×1011吨的氧气,被称为“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它就是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O2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1771年,英国普里斯特利的实验结论:有时实验成功有时实验失败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重复了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500多次。结论: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到1785年, 发现了空气的组成, 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是O2,吸收的是CO2。1864年,德国萨克斯实验黑暗处理一昼夜用稀碘液处理这片叶,发现曝光的部分呈深蓝色,遮光的部分则没有颜色变化。让一张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绿色叶片中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设问:绿叶在光下能产生氧气制造淀粉,具体在绿叶中的那个结构中呢?恩格尔曼实验(1880年)恩格尔曼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C18O2O2CO218O2H2OH218O光照射下的小球藻悬液这是鲁宾、卡门在1939年用同位素标记法做的实验O218O2H2OH218O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于水。美国卡尔文用14C标记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探明了CO2中的C 在光合作用中 转化为有机物中C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原料:产物:场所:条件:光合作用你能用一个化学反应式表示出来吗?糖类 氧气二氧化碳 水叶绿体光 多种酶CO2+H2O 光能叶绿体糖类(CH2O)+O2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过程: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场所: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上光、色素、酶光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水的光解:ATP的合成:光反应阶段C3的还原:叶绿体的基质中2C3 (CH2O)场所:条件:物质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能量变化[H] 、ATP、酶暗反应阶段CO2的固定:酶ADP+Pi[H], ATP糖类色素分子可见光C52C3ADP+PiATP2H2OO24[H]多种酶酶(CH2O)CO2吸收光解能固定还原酶光反应暗反应光合作用总过程:产物和原料的对应关系:(CH2O)CHOCO2CO2H2OO2H2O能量的转移途径:碳的转移途径: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CO2C3(CH2O)光、色素、酶等ATP、[H]、多种酶等类囊体的薄膜上基质中①水光解成[H]和O2
②ADP+Pi+光能→ATP① CO2的固定 ② CO2的还原光能→活跃化学能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光反应暗反应条件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联 系(3)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
暗反应为光反应补充ADP和Pi1、在光合作用的实验里,如果所用的水中有0.20%的水分含18O,二氧化碳中有0.68%的二氧化碳含18O,那么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氧气中,含有18O的比例为( )
A 0.20% B 0.44% C 0.64% D 0.88%
2、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的反应过程是( )
A CO2的固定,O2的释放 B O2的释放,糖的生成
C H2O的分解,O2的释放 D 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AD3.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能正确反映能量流动途径的是 ( )   A、光能→ATP→葡萄糖
B、光能→叶绿素→葡萄糖   C、光能→C5→葡萄糖
D、光能→CO2→葡萄糖 4.欲测定植物是否进行光反应,可以检测是否有( )
A.葡萄糖生成 B.淀粉生成
C.O2的释放 D.CO2有吸收AC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请多指教光反应H2O →2 [H] + 1/2O2水的光解:光合磷酸化:暗反应总结:光 反 应水在光下分解O2[H]暗 反 应C5 固
定2c3多种酶
参加催化还 原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光合作用原理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是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4节的内容,是本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几乎是高考年年考查的要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节教材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和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这两方面的知识。
???? 光 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 名实验。其中普里斯特利和萨克斯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并且一般掌握良好,故不需用大的篇幅来讲述,但通过另两个实验的学习,不仅能了解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同时能渗透实验的思想,加强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重要的生理功能,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要点,也是难点。对于光反应和暗反应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实现有效高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生分析
经过半年的高中学习,学生已经度过最初的初高中衔接期,初步掌握高中生物学习的 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能基本适应繁重的高中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光合作用的原理是建立在对第一节课光合色素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对光合作用并不陌生,在小学 的《科学》和初中《生物》课中已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对光合作用也有所了解。这些知识、经验和技能是学好本节内容的重要基础。,这一节 课在初中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光合过程和原理。对于光合作用中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过程的学习学生会有些困难。光合作用这一块知识需要记忆的很多,需要理 解的内容和坐标分析及计算是重点和难点,这些是建立是基础知识掌握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完成的。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面对枯燥的反应原理和过程,学习兴趣很 重要。不少学生上课听课的习惯不太好,记笔记找不到地方,课前预习做不好,课后巩固不去做。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围绕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得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知道)
(2)掌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能分析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并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反应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2)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进行学习的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
结合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及实验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第一,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信心。例如,在介绍光反应和暗反应等方面使用动画展示来突破重难点更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难以理解的生物现象采用多媒体动画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减少教师讲述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体验课堂美、学习美、知识美。
第二安排 虚拟实验? 普里斯特利和萨克斯两位科学 家的实验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并且一般掌握良好,故不需用大的篇幅来讲述,只安排虚拟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恩格尔曼水绵实验,通过虚拟实验 和小组分组实验两种方式,两个实验的学习,不仅能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同时能渗透实验的思想,加强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展示图片
分析讨论
PPT图片
知识点一:探究史中实验
安排虚拟实验
分析实验
虚拟实验的动画设计
萨克斯实验
安排小组真实实验
进行实验
虚拟实验和分组实验的结合分析
总结反应式
安排分组讨论
据学案小组内完成讨论
学案结果展示
光合作用的原理
安排动画展示
根据动画看书
动画搜集和制作
光合作用的原理
根据动画提出讨论要求
分组讨论
PPT图片
总结光反应和暗反应
安排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分组讨论
PPT图片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
在萨克斯实验的讲授我做了如下安排,虚拟实验的基础上,加安排小组分组实验。萨 克斯实验书本上只有几句话,但是考试常考到导致学生不容易理解就造成理解困难,学生学习压力很大,通过虚拟实验能降低难度,但是没有直观认识。我们的学生 基础较差,注意力集中比较困难,采用这样的方式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第二,安排分组讨论的时候把不同的问题分到不同的小组,采用比赛的方式展 示讨论结果。这样的安排学生讨论的效果能得到保证,且不会让讨论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