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五月月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4.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下表为先秦诸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的思想主张。据此可知,这些思想共同体现的是( )
公则天下平矣。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 《吕氏春秋·贵公》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 《礼记·乐记》
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 《韩非子·六反》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
A.社会均衡 B.选贤任能 C.贵贱有序 D.天下一统
2.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唐代长安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这些现象( )
A.表明中国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B.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推动了区域间文化融合统一 D.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3.古埃及十三王朝泰尔·艾尔·达巴遗址宫殿群内发现的6座坟墓,从地表上的葬祭庙样式到墓前栽种棕榈树等方面都尊崇的是埃及式的风俗习惯,但是其他方面的丧葬风俗,如使用叙利亚—巴勒斯坦风格的武器,则呈现出另一种文化特征。这表明了( )
A.古埃及宗教信仰影响社会生活 B.古埃及与西亚文化的交流
C.古埃及对西亚文化的逐步渗透 D.西亚对古埃及的军事征服
4.《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打断了另一个人的骨头,那么人们可以打断这个人的骨头;如果一个人打断了其下人(奴隶)的骨头,那么他要赔偿一个米纳的银子。”该规定( )
A.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带有明显的封建专制色彩
C.实现了社会治理的法制化 D.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5.中世纪,英国戏剧多以《圣经》内容为主。16世纪以后,英国戏剧人物主要是手工业者、商人、小贩等普通民众,场景也多以街道、商店为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民是戏剧创作主力 B.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C.城市商业化趋势加强 D.宗教改革打破了神学的束缚
6.美国学者伯恩斯、拉尔夫在所著《世界文明史》第3卷中说到:“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美洲( )
A.玛雅历对西方影响深远 B.文字无法被释读
C.拥有发达的封建制文明 D.文化水平比较高
7.奥斯曼帝国占领巴尔干地区后,允许东正教的教士在他们自己的宗教法庭行使司法权,东正教会在得到素丹的祝福和支持后,可依据自己的管理规则向选区内的教徒征税,并由东正教法庭处理诸如结婚、离婚、犯罪案件等事务。奥斯曼帝国的这一做法( )
A.强化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B.适应了帝国疆域扩张的态势
C.增强了基层政权的自治力量
D.打破该地区原有的统治秩序
8.15—16世纪,印加统治者将新控制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到核心区垦荒,把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安置在相邻的梯田上,并以新部落群体名称给梯田命名。这些举措( )
A.确保了社会的粮食供应 B.有利于国家认同观念的形成
C.推动土地所有制的转变 D.有效抵御了西班牙殖民侵略
9.如表中的现象可用于研究( )
15世纪早期1公斤胡椒的价值变化(单位:克白银)
印度产地 亚历山大里亚 威尼斯 欧洲消费国
1—2 10—14 14—18 20—30
A.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工业革命的必要性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0.考古学家在古埃及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世纪前中期在位)时期一位官员的墓葬中,发现了一个迈锡尼的酒杯。在迈锡尼文明遗址的出土物品中,也有很多刻有古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公元前14世纪上半叶在位)名字的器物。这些发现( )
A.是古埃及与古希腊存在交往的佐证 B.说明物物交换流行于早期西方世界
C.印证了地中海东岸葡萄酒文化起源 D.可用于探究希腊化波及的地域范围
11.古印度《摩奴法典》中称,惯于问候长者并经常尊敬他们的人,可以获得知识、声誉和力量等方面的增长。而关于谁为“长者”,法典解释道,相较于头发斑白的人,年纪幼小却已经读过圣典的人,更应被视为长者。这反映出,古印度社会( )
A.厉行种姓制度 B.饱含宗教气息 C.推崇孝道文化 D.重视儿童教育
12.下表所示为15世纪英国庄园法庭运作出现的部分新现象。这些新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时间、地点 新现象
15世纪,伍斯特主教区的番尔西切尔 陪审团对领主的不合作态度明显增强,某次庄园法庭会议上,应出席的12个陪审员中有5个缺席
1420—1430年,汉伯雷和怀特斯通 领主想通过处理诸如债务、非法侵入、毁约等诉讼来得到罚金已经非常困难了,农民宁愿将案件诉至郡法庭,甚至王室法庭
1458—1500年,基伯沃斯 庄园法庭仅开庭14次,平均每3年才开庭一次
A.基层自治的实现 B.英美法系的完善 C.农奴的普遍解放 D.封建制度的衰落
13.以下是17世纪德意志地区成立的部分语言学会:
成立时间 名称 宗旨
1617年 收获学会 像扬净麦场一样,扬净德意志语言,像把麦子收进仓里一样,将德语词汇收进德意志大厦
1643年 德意志同志会 保卫德意志语言免受外国词汇侵蚀的过程中,培养德意志情感
1644年 佩格尼茨花卉协会 彰显德意志的荣誉,维护和改善德意志的语言和诗艺
这些语言学会的成立( )
A.加快了德意志统一的进程 B.表明了德语书写的统一 C.推动了德意志的民族认同 D.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深入
14.1864年11月,马克思在致美国总统林肯的信中,称美国为“宣布第一个人权宣言和最先推动十八世纪欧洲革命的地方”;后来,马克思一度准备把第一国际的总部迁往纽约,但社会主义运动在美国始终未能全面展开。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美国( )
A.保留了大量奴隶制残余 B.移民群体排斥新事物 C.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 D.工业化处于起飞阶段
15.1917年墨西哥宪法规定:国家在任何时候皆有权利对私产加以限制……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分散大地产,发展小土地持有制,并主张收回外国公司占有的墨西哥资源。这些规定( )
A.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B.推动了墨西哥的独立运动
C.解决了大地产制的弊端 D.顺应了民族发展的需要
16.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由景净、吕秀岩于唐建中二年(781年)书刻而成。碑文记录了景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和一百多年的发展。该文物可以用来佐证唐朝( )
A.对外关系较为开放包容 B.与西罗马帝国交往密切
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冲击 D.开始出现三教合一现象
二、主观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898年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潜心研习西方文化,以寻求救国之路。1903年2月,梁启超再次游览北美,在加拿大与美国逗留8个月,并于1904年2月在《新民丛报》增刊上发表《新大陆游记》。他在这本书中大力的推荐美国的民主政体,同时历数中国社会及文化的种种病态,认为惟有学习西方才有出路。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180度大转弯,他向中国青年大声疾呼:“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指孔子、老子、墨子——引者注)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材料二 对传统文化先后持两种极端之论,并非梁氏个别特例,在其他近代文化大师那里也有类似表现。如严复戊戌时期在《救亡决论》中历数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并倡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而严氏晚年力主回归传统,高唤“回归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有“反传统”倾向,还倡导“全盘西化”,而20世纪30年代成为“整理国故”的主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化前后态度的不同,并分别指出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可见对于传统文化的两极化评价在清末民初不是个案,这一历史现象给你怎样的历史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雅典是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故乡,在雅典人的精神生活里,悲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修昔底德不自觉地将悲剧中的写作方式和写作特点纳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写作中。他多采用戏剧性的冲突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修昔底德生活的时代是智者学派(又名诡辩学派)盛行的时代。修昔底德从智者学派那里“获得了最大的教益,学会了去考察和批判史实,摆脱了权威和传统的偏见”。当时希腊城邦制的日渐成熟,雅典民主政治深入人心。演说、辩论和治国之术成为最主要和最急需的东西。修昔底德从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雅典文化里吸收了养分,慢慢地建构起了自己的人本史观。
——摘编自张利《修昔底德人本史观探析》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大学作为大学教师的“行会”而兴起。一般来说,修士教师受限于他们本人的知识背景与直属教会的身份,在大学的学科活动范围是有限的,主要限定在神学与教会史学。然而,当时的修士教师对民间和民众急迫的社会问题往往有密切的关注。正是这些修士(而非法学院教师)发展了对工商业活动的新解释,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合法性,并修正了基督教传统对营利的敌视态度,对物权的私有和公益的属性提出了辩证的解释。
——摘译自R.W.Southern《MedievalHumanismandOtherStudies》
(1)根据材料一,简析修昔底德人本史观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世纪后期西欧大学中修士教师的作用加以评价。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史学研究和中世纪西欧史学研究的差异。
三、综合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 “安民恤民”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国家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其中“凶年”救灾是恤民工作的重点,政府为救灾制定的各种措施就是“荒政”。为进行有交往的救灾工作,历代政府建立了粮价奏报系统和雨泽奏报系统,以掌握各地粮价及收集全国的气候信息。清朝政府大大改进了前代的信息收集系统,建立了全国性的粮价奏报系统和雨泽奏报系统。清朝的粮价和雨泽奏报有经常奏报和不规则奏报两种形式。经常奏报要经过州县到行省层层上报的一套程序。不规则奏报则没有固定的奏报人员,程序、时间和格式。对于各地奏报不及时或者奏报不实的官员,皇帝经常进行追查,有的被严加惩处,但没有专设机构或人员执行经常的查核工作,他不相信这样的机构,而是让信息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送上来,由皇帝自己来判断。
——摘编自李伯重《信息收集与国家治理:清代的荒政信息收集系统》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荒政信息收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荒政信息收集系统的意义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A
2.D
3.B
4.D
5.C
6.D
7.B
8.B
9.A
10.A
11.B
12.D
13.C
14.D
15.D
16.A
二、主观题
17.
(1) 不同:前期激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后期高度称颂中国传统文化。
批判原因:民族危机严重,急于救亡图存;封建专制阻碍社会进步;西学优势显现;戊戌变法失败。
称颂原因:一战暴露西方文明弊端;中华优秀文明价值;知识分子理性反思。
(2) 启示:坚持文化自信;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结合国情吸收外来文化。
18.
(1)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城邦制成熟,民主政治鼎盛;雅典斯巴达争霸;戏剧文化兴盛;智者学派传播批判与人文精神。
(2) 评价:研究领域受限,非主流,难取重要成果;客观促进教会与世俗文化结合,为商品经济辩护。
(3) 差异:研究者:古希腊为世俗学者,中世纪为教士;研究倾向:古希腊含人文精神,中世纪渗透宗教思想;文学色彩:古希腊史学文学价值高,中世纪缺乏。
19.
(1) 特点:历史悠久;系统完备;逐步完善;渠道多样;皇帝专断。
(2) 意义: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为救灾提供依据;减轻灾害冲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业发展,保障赋税;监督地方官员,加强中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