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讲 现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复习目标
课程标准 核心要点
1.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中国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2.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了解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4.认识20世纪中国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5.了解当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 6.了解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经济与社会:粮食生产、城市化、现代交通、医疗保障。
知识点一 现代中国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农业现代化 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粮食储备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食物储存 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该项产业的发展
粮食安全 1996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食品安全 200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针对训练
1.(2024·锦州模拟)中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出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 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纪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由此说明,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 )
A.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B.有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C.导致粮食储备不再受重视
D.彻底消除人类食物短缺的现象
2.(2025·保定模拟)《中国食物报》中的一篇文章写道:“在影响品牌公众形象的诸多因素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也是永恒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口感好的食物越来越受欢迎。获得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物是每一位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据此可知,我国( )
A.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
B.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要求提高
C.尝试构建食品安全体系
D.粮食短缺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知识点二 现代中国的经济与金融
经济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2)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飞速发展 (3)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金融 (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针对训练
1.(2024·沈阳三模)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欧盟是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双方经贸的紧密合作、蓬勃发展,将极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材料说明( )
A.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引擎
B.欧盟将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C.中欧经贸合作为世界经济注入信心与活力
D.中欧合作有助于促进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
2.据统计,截至2018年中国银联卡全球发行累计超过66.9亿张,已延伸到168个国家和地区,覆盖近5 000万家商户,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由此可知中国( )
A.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B.已经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C.积极参与金融国际合作
D.主导国际金融体制变革
知识点三 现代中国的城市化及交通
城市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汽车与高速公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1988年,中国大陆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沪嘉高速。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高铁 (1)20世纪末,中国开始建设高铁,2008年,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2)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 (3)2014年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通车
航运与海底隧道 (1)1978年前,中国造船业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 (2)1982年,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3)2020年,中国造船完工量以载重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 (4)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其中的沉管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
航空 (1)1950年,中国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开通中苏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 (2)2019年,中国民用航空共有机场238个,飞机3 818架,定期航线5 521条
针对训练
1.(2025·临沂模考)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安置房建设更加注重有高标准配套的交通网络、水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文化广场、球场、购物中心、社区诊所等公共设施,有的还引进了便民超市等。据此可知( )
A.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C.我国城市化实现了均衡发展
D.城市建设注重以人为中心
2.2021年12月,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菏泽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菏泽至北京、济南最快时间分别缩短至2小时59分钟、1小时23分钟。这一铁路线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增强了鲁南和中原地区交通互联互通性,将有效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这表明( )
A.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
C.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3.据下图可以推断,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
截至2020年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里程占比情况
A.兼具轻轨与快轨的综合特性
B.助力公交与地铁的有效互补
C.利用地上与地下的闲置空间
D.减缓运力与运量的交通矛盾
知识点四 现代中国的医疗与公共卫生
1.现代中医药成就
中西医结合方针;中医典籍的整理,秘方验方的挖掘,中成药制剂的开发;2015年,屠呦呦因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内容 成就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①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 ②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 ①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②药品供应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
医疗保障体系 ①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②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3.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对促进中国人的健康改善和生活方式改变起重要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2)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
针对训练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血吸虫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当时有群众由衷地发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治好了我的血吸虫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感叹。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 )
A.夯实了人民政权的社会基础
B.形成了完整的卫生医疗体系
C.突出以意识形态斗争为核心
D.消除了传染病对人民的威胁
2.(2024·龙岩三模)2023年3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正式启用,其中纳入119种新药,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这表明中国政府( )
A.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
B.注重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C.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
D.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
答案精析
梳理必备知识
知识点一
针对训练
1.B [据材料信息可知,杂交育种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这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故选B项;材料强调中美杂交育种新技术的进步,与大国博弈无关,排除A项;“不再受重视”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彻底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B [根据题干中“口感好”“安全”“营养”“健康”等信息可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食品的要求不断提高,食品不仅要满足温饱,还要安全、口感好、营养丰富,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品受到欢迎,不能说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众对食物的要求,而不是国家尝试构建食品安全体系,排除C项;仅从材料不能得出我国粮食短缺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结论,排除D项。]
知识点二
针对训练
1.C [材料“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欧盟是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强调的是中欧双方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而非中国一方,排除A项;材料“双方经贸的紧密合作、蓬勃发展”强调的是中欧合作给世界经济带来的贡献而非欧盟,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中欧经贸合作的方式,不能得出“促进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结论,排除D项。]
2.C [据材料“中国银联卡全球发行累计超过66.9亿张,已延伸到168个国家和地区”可知,中国银联卡面向全球大量发行,说明在金融方面中国积极参与金融国际合作,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中国银联卡的发行,不能说明跨国金融企业的涌现,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材料仅是中国银联卡在全球的发行情况,不能说明中国主导国际金融体制变革,排除D项。]
知识点三
针对训练
1.D [材料“更加注重有高标准配套的交通网络、水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文化广场、球场、购物中心、社区诊所等公共设施”体现的是城市建设注重民生的改善,突出的理念是以人为中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与治理城市问题无关,排除B项;我国城市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排除C项。]
2.D [高铁开通后,把众多的城市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交通圈,使得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D项正确;城市化进程与材料强调高铁使得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不符,排除A项;材料表明经济版图突破地域界限,但没有彻底突破,排除B项;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3.D [据图可知,截至2020年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式多样,可以补充地铁运能的不足,满足顾客远行的需求,减缓运力与运量的交通矛盾,故选D项。]
知识点四
针对训练
1.A [据材料可知爱国卫生运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提高了党的威信,夯实了人民政权的社会基础,故选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是卫生医疗体系的初创时期,不能说形成了完整的卫生医疗体系,排除B项;据材料“反对美国‘细菌战’”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但并不是核心内容,排除C项;疫病防治能够减轻传染病对人民的威胁但不能消除,排除D项。]
2.C(共70张PPT)
第36讲
现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1.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中国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2.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了解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4.认识20世纪中国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5.了解当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
6.了解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
程
标
准
核
心
要
点
经济与社会:粮食生产、城市化、现代交通、医疗保障。
二 课时精练
一 梳理必备知识
内容导航
梳理必备知识
整合教材
落实基础性
知识点一
现代中国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农业现代化 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粮食储备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食物储存 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该项产业的发展
粮食安全 1996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食品安全 200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针对训练
1.(2024·锦州模拟)中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出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 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纪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由此说明,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
A.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B.有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C.导致粮食储备不再受重视
D.彻底消除人类食物短缺的现象
√
据材料信息可知,杂交育种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这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故选B项;
材料强调中美杂交育种新技术的进步,与大国博弈无关,排除A项;
“不再受重视”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彻底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2025·保定模拟)《中国食物报》中的一篇文章写道:“在影响品牌公众形象的诸多因素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也是永恒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口感好的食物越来越受欢迎。获得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物是每一位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据此可知,我国
A.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
B.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要求提高
C.尝试构建食品安全体系
D.粮食短缺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
根据题干中“口感好”“安全”“营养”“健康”等信息可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食品的要求不断提高,食品不仅要满足温饱,还要安全、口感好、营养丰富,B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品受到欢迎,不能说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民众对食物的要求,而不是国家尝试构建食品安全体系,排除C项;
仅从材料不能得出我国粮食短缺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结论,排除D项。
知识点二
现代中国的经济与金融
经济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2)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飞速发展
(3)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金融 (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针对训练
1.(2024·沈阳三模)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欧盟是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双方经贸的紧密合作、蓬勃发展,将极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材料说明
A.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引擎
B.欧盟将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C.中欧经贸合作为世界经济注入信心与活力
D.中欧合作有助于促进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
√
材料“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欧盟是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强调的是中欧双方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而非中国一方,排除A项;
材料“双方经贸的紧密合作、蓬勃发展”强调的是中欧合作给世界经济带来的贡献而非欧盟,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中欧经贸合作的方式,不能得出“促进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结论,排除D项。
2.据统计,截至2018年中国银联卡全球发行累计超过66.9亿张,已延伸到168个国家和地区,覆盖近5 000万家商户,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由此可知中国
A.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B.已经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C.积极参与金融国际合作
D.主导国际金融体制变革
√
据材料“中国银联卡全球发行累计超过66.9亿张,已延伸到168个国家和地区”可知,中国银联卡面向全球大量发行,说明在金融方面中国积极参与金融国际合作,故选C项;
材料主旨是中国银联卡的发行,不能说明跨国金融企业的涌现,排除A项;
据所学可知,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
材料仅是中国银联卡在全球的发行情况,不能说明中国主导国际金融体制变革,排除D项。
知识点三
现代中国的城市化及交通
城市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汽车与高速公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1988年,中国大陆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沪嘉高速。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高铁 (1)20世纪末,中国开始建设高铁,2008年,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2)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
(3)2014年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通车
航运与海底隧道 (1)1978年前,中国造船业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
(2)1982年,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3)2020年,中国造船完工量以载重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
(4)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其中的沉管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
航空 (1)1950年,中国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开通中苏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
(2)2019年,中国民用航空共有机场238个,飞机3 818架,定期航线5 521条
针对训练
1.(2025·临沂模考)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安置房建设更加注重有高标准配套的交通网络、水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文化广场、球场、购物中心、社区诊所等公共设施,有的还引进了便民超市等。据此可知
A.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C.我国城市化实现了均衡发展
D.城市建设注重以人为中心
√
材料“更加注重有高标准配套的交通网络、水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文化广场、球场、购物中心、社区诊所等公共设施”体现的是城市建设注重民生的改善,突出的理念是以人为中心,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
材料与治理城市问题无关,排除B项;
我国城市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排除C项。
2.2021年12月,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菏泽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菏泽至北京、济南最快时间分别缩短至2小时59分钟、1小时23分钟。这一铁路线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增强了鲁南和中原地区交通互联互通性,将有效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这表明
A.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
C.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高铁开通后,把众多的城市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交通圈,使得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D项正确;
城市化进程与材料强调高铁使得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不符,排除A项;
材料表明经济版图突破地域界限,但没有彻底突破,排除B项;
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3.据右图可以推断,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A.兼具轻轨与快轨的综合特性
B.助力公交与地铁的有效互补
C.利用地上与地下的闲置空间
D.减缓运力与运量的交通矛盾
截至2020年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占比情况
√
据图可知,截至2020年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式多样,可以补充地铁运能的不足,满足顾客远行的需求,减缓运力与运量的交通矛盾,故选D项。
知识点四
现代中国的医疗与公共卫生
1.现代中医药成就
中西医结合方针;中医典籍的整理,秘方验方的挖掘,中成药制剂的开发;2015年,屠呦呦因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内容 成就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①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
②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 ①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②药品供应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
内容 成就
医疗保障体系 ①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②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3.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对促进中国人的健康改善和生活方式改变起重要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2)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
针对训练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血吸虫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当时有群众由衷地发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治好了我的血吸虫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感叹。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
A.夯实了人民政权的社会基础 B.形成了完整的卫生医疗体系
C.突出以意识形态斗争为核心 D.消除了传染病对人民的威胁
√
据材料可知爱国卫生运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提高了党的威信,夯实了人民政权的社会基础,故选A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是卫生医疗体系的初创时期,不能说形成了完整的卫生医疗体系,排除B项;
据材料“反对美国‘细菌战’”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但并不是核心内容,排除C项;
疫病防治能够减轻传染病对人民的威胁但不能消除,排除D项。
2.(2024·龙岩三模)2023年3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正式启用,其中纳入119种新药,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这表明中国政府
A.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
B.注重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C.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
D.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
√
据材料“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可知我国在建设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注重降低新药价格,扩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服务范围,有利于降低百姓看病买药的负担,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故选C项;
医疗卫生互助体系只针对保障职工的大病医疗需求,不具有医疗保障的普遍性,排除A项;
材料主要从政府的角度强调降低药品的购买成本和扩大普惠范围,排除B项;
我国目前尚未实现全民免费医疗,排除D项。
返 回
课时精练
对一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C A C B B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D B C C 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示例
题目:宣传画主角形象变化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理念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宣传画主角为农民,体现了其不畏战争保卫妇孺孩童的坚毅,同时又表达了中国人民打赢细菌战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信心,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政治色彩。20世纪60年代后期,宣传画主角为群众,体现了爱国卫生运动的群众性和集体主义精神。改革开放后,宣传画多以儿童作为主角,号召从小培养卫生习惯,逐渐淡去政治色彩,回归到科学卫生观念本身。新时代以来,宣传画以家庭为单位,宣传卫生健康观念,并强调制度保障,科学防疫。
综上,历史宣传画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理念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镜像”的重要功能,有着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从卫生防疫体现了时代风貌、国家重视卫生防疫、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等角度作答亦可。)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一、选择题
1.(2024·天津红桥区一模)1964年,袁隆平率先通过“三系法”途径培育杂交水稻;1976年,杂交水稻种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此后,超级杂交水稻研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这表明
A.理论突破与实践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迅速推广
C.农村生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据材料“1964年,袁隆平率先通过‘三系法’途径培育杂交水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了理论突破并通过培育出杂交水稻在实践层面进行推广,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故选A项;
材料没有明确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实施情况及规定,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具体变化情况,排除C项;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2.1952年初,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发动细菌战,导致中国东北地区脑炎等疾病流行。全国迅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各大工厂到广大农村,从机关到学校,都普遍进行了清洁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害虫等活动。1952年春夏之交,全国各地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较上一年同期大为减少。这说明
①爱国卫生运动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②老少边穷地区医疗匮乏基本缓解 ③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 ④群众参与是中国疫病防治的特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据材料“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发动细菌战,导致中国东北地区脑炎等疾病流行”可知,爱国卫生运动有助于缓解细菌战造成的危害,一定程度上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故①正确;
材料涉及全国各地,并不强调老少边穷地区,且并未说明医疗状况,故②错误;
材料表明当时采取的措施是进行清洁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害虫等,并未体现中医药的治疗水平,故③错误;
当时全国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反映了群众参与是中国疫病防治的特色,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3.(2024·绍兴二模)“一条高铁飞越豫鄂渝”。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开通。天堑变通途,郑渝高铁从黄河到长江,从绿城到山城,过平原、入林区、跨峻岭,全长1 068公里,最快仅需4小时。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渝高铁通车后将形成连接中原、华中和西南地区的快捷高速铁路通道,进一步完善中部和西南地区快速铁路网。这表明
A.新型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B.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创新
C.高铁发展使得区域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地突破了地域界限
√
据材料“形成……完善中部和西南地区快速铁路网”可知,郑渝高铁的兴建完善了中部和西南地区快速铁路交通网,极大便利沿线群众出行,中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联系将更加紧密,即区域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4.1980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仅有7.2平方米,2007年达到28平方米。特别是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的10年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平方米的速度增加。这反映出
A.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B.住房保障制度有效落实
C.城市发展改善居民生活
D.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5.(2024·台州二模)下图是1988-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图,材料中曲线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思想解放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B.三线建设推动现代化建设迅速开展
C.改革开放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据图片信息,1988—2020年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逐渐增加,尤其是1995年以来增速最快,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故选C项;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在1978年已经开始,排除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三线建设的时间是1964—1980年,而且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排除B项;
高速公路只是交通运输业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完整的工业体系,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6.(2024·义乌模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后率先培育出杂交水稻
B.1996年提出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C.21世纪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D.2009年的《食品安全法》保证粮食供应
√
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故选B项;
“改革开放后”不符合时空,排除A项;
“21世纪开始”不符合时空,应为20世纪70年代,排除C项;
“保证粮食供应”不符合逻辑,应为“确保食品安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7.(2025·白银期末)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研发出耕耘、院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这表明我国
A.农业产品竞争优势增强
B.人工智能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
C.农业实现了智能化生产
D.农业发展推动生产工具的变革
√
材料说明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我国农产品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竞争情况,排除A项;
我国“农业实现了智能化生产”夸大了材料中现象的作用,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材料说明生产工具改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D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8.2009年修订的《邮政法》首次将快递业务纳入调整范畴,明确了快递企业的法律地位,极大地释放了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为民营快递企业打开了大门。截至2020年全年,中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833.6亿件,同比增长31.2%。这从侧面反映
A.我国传统邮政业已彻底消失
B.新时期快递服务的全民覆盖
C.新时期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D.新的贸易形式便利人们生活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材料反映新时期快递业务作为电子商务的一个流程,因便利人们生活,发展非常快,D项正确;
传统邮政业还在运营,排除A项;
材料表明快递业迅速发展,但无法判断已经全民覆盖,排除B项;
材料无法反映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9.近来,“中国高铁”成为不少外媒关注的词汇。被誉为中国高铁“出海”第一单的雅万高铁(雅加达至万隆)正式开通,中国与塞尔维亚签订高铁欧洲出口第一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多国表现出对中国高铁的兴趣。为这些信息拟定一个共同的主题,应是
A.“中国高铁——闪耀世界的名片”
B.“中国高铁——经济发展的引擎”
C.“中国高铁——沟通中西的桥梁”
D.“中国高铁——大众旅游的媒介”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材料强调了中国高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说明高铁成为宣传中国的名片,A项正确;
高铁属于交通领域,并非经济领域和旅游,排除B、D项;
雅万高铁处于东南亚地区,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0.(2024·邯郸三模)截至2024年3月,河北省81家省级三甲医院与204家县级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三级医院共向县级医院派出737人开展驻点帮扶,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卫生技术297项,涵盖县级医院所有学科领域。省级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共享
A.体现科技进步助力远程医疗
B.推进了健康中国建设
C.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D.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分布,提高基层治病能力,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体现,B项正确;
材料无“远程医疗”的信息,排除A项;
社会保障制度在医疗方面表现为医疗保险,材料主旨为医疗资源的共享,排除C项;
县级医院不属于农村地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1.(2024·大连高三期末)在2023年中国国际数字和软件服务交易会上,邮储银行大连分行“助农展区”展示的大连普兰店区鸿萌农业专业合作社1 600多份草莓柿子,通过小程序以数字人民币的支付方式销售一空。这体现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熟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
C.食品安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D.以网络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
“数字人民币”属于网络金融的形式,这体现了以网络金融助力乡村振兴,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
产品销售与家庭联产承包有关责任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信息,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2.(2024·河源高二期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数量已由1978年的1.7亿提高至2018年的8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78至2018年我国城市化年增长率接近4%。这一时期的中国城市化
A.达到了国际城市化水平
B.与改革开放的发展相适应
C.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
D.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形成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增长率较高,这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B项正确;
材料只说明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未与国际城市化比较,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城乡收入和市场经济问题,排除C、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3.(2024·哈尔滨高二期末)2008年,我国城市公共运营汽(电)车约36.7万辆,是1949年的160倍。城市供水总量500亿立方米,是1949年的160倍,用水普及率达到94.7%。城市供气管道长度25.8万公里,是1980年的46倍,用气普及率达到89.6%。这说明我国
A.城市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城市功能增加
B.科技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D.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点
√
城市公共运营汽(电)车数量的增加,用水、用气的普及,体现了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C项正确;
城市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等功能,材料只涉及城市服务功能的发展,不能得出“城市功能增加”的结论,排除A项;
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
材料强调城市化进程的新发展,无法看出新旧交织,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4.(2024·盐城高三期末)下表为中国近代部分铁路修筑信息一览表,表中轨距的差异体现出
名称 修筑时间(年) 全长(公里) 轨距(毫米)
中东铁路 1897—1903 2 400 1 524
胶济铁路 1899—1904 395 1 435
滇越铁路 1903—1910 468 1 000
安奉铁路 1904—1905 302 762
津浦铁路 1908—1912 1 013 1 485
A.近代中国铁路技术的落后 B.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特点
C.列强在华争夺铁路修筑权 D.列强工业革命进程的差异
√
晚清铁路轨距标准混乱,这是因为晚清铁路多为西方列强主持修筑,各国标准不一致,C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5.(2023·北京卷,8)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
据材料可知,工间操和广播体操都有利于增强民众体质,D项正确;
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地工作和学习,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A项;
“深入社会各行业”的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排除B项;
材料只是强调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工人和学生身体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对此的态度,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6.(2024·潍坊二模)1996年,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种子法》等多项配套法规,累计投资近63亿元,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39个。我国种子生产能力由640万吨提高到800万吨。“种子工程”的实施反映了
A.立法工作回应民生关切
B.种业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备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D.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提升
√
据材料“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种子法》等多项配套法规”可知,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提高了我国种子生产能力,这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提升,故选D项;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的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材料只涉及国家在农业方面的立法、投资,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不能得出种业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备,排除B项;
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二、非选择题
17.(2024·马鞍山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宣传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发挥着“时代镜像”的重要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图一 人民美术
出版社(1952)
图二 南京市防
疫革委会(1968)
图三 上海人民美
术出版社(1983)
图四 国家卫
健委(202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幅或从整体上解读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答案 示例
题目:宣传画主角形象变化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理念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宣传画主角为农民,体现了其不畏战争保卫妇孺孩童的坚毅,同时又表达了中国人民打赢细菌战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信心,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政治色彩。20世纪60年代后期,宣传画主角为群众,体现了爱国卫生运动的群众性和集体主义精神。改革开放后,宣传画多以儿童作为主角,号召从小培养卫生习惯,逐渐淡去政治色彩,回归到科学卫生观念本身。新时代以来,宣传画以家庭为单位,宣传卫生健康观念,并强调制度保障,科学防疫。
综上,历史宣传画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理念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镜像”的重要功能,有着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从卫生防疫体现了时代风貌、国家重视卫生防疫、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等角度作答亦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返 回训练36 现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4·天津红桥区一模)1964年,袁隆平率先通过“三系法”途径培育杂交水稻;1976年,杂交水稻种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此后,超级杂交水稻研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这表明( )
A.理论突破与实践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迅速推广
C.农村生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1964年,袁隆平率先通过‘三系法’途径培育杂交水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了理论突破并通过培育出杂交水稻在实践层面进行推广,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故选A项;材料没有明确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实施情况及规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具体变化情况,排除C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1952年初,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发动细菌战,导致中国东北地区脑炎等疾病流行。全国迅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各大工厂到广大农村,从机关到学校,都普遍进行了清洁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害虫等活动。1952年春夏之交,全国各地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较上一年同期大为减少。这说明( )
①爱国卫生运动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②老少边穷地区医疗匮乏基本缓解 ③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 ④群众参与是中国疫病防治的特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发动细菌战,导致中国东北地区脑炎等疾病流行”可知,爱国卫生运动有助于缓解细菌战造成的危害,一定程度上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故①正确;材料涉及全国各地,并不强调老少边穷地区,且并未说明医疗状况,故②错误;材料表明当时采取的措施是进行清洁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害虫等,并未体现中医药的治疗水平,故③错误;当时全国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反映了群众参与是中国疫病防治的特色,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3.(2024·绍兴二模)“一条高铁飞越豫鄂渝”。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开通。天堑变通途,郑渝高铁从黄河到长江,从绿城到山城,过平原、入林区、跨峻岭,全长1 068公里,最快仅需4小时。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渝高铁通车后将形成连接中原、华中和西南地区的快捷高速铁路通道,进一步完善中部和西南地区快速铁路网。这表明( )
A.新型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B.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创新
C.高铁发展使得区域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地突破了地域界限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形成……完善中部和西南地区快速铁路网”可知,郑渝高铁的兴建完善了中部和西南地区快速铁路交通网,极大便利沿线群众出行,中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联系将更加紧密,即区域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项。
4.1980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仅有7.2平方米,2007年达到28平方米。特别是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的10年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平方米的速度增加。这反映出( )
A.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B.住房保障制度有效落实
C.城市发展改善居民生活
D.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答案 A
5.(2024·台州二模)下图是1988-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图,材料中曲线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A.思想解放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B.三线建设推动现代化建设迅速开展
C.改革开放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
答案 C
解析 据图片信息,1988—2020年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逐渐增加,尤其是1995年以来增速最快,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故选C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在1978年已经开始,排除A项;三线建设的时间是1964—1980年,而且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排除B项;高速公路只是交通运输业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完整的工业体系,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D项。
6.(2024·义乌模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后率先培育出杂交水稻
B.1996年提出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C.21世纪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D.2009年的《食品安全法》保证粮食供应
答案 B
解析 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故选B项;“改革开放后”不符合时空,排除A项;“21世纪开始”不符合时空,应为20世纪70年代,排除C项;“保证粮食供应”不符合逻辑,应为“确保食品安全”,排除D项。
7.(2025·白银期末)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研发出耕耘、院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这表明我国( )
A.农业产品竞争优势增强
B.人工智能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
C.农业实现了智能化生产
D.农业发展推动生产工具的变革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我国农产品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竞争情况,排除A项;我国“农业实现了智能化生产”夸大了材料中现象的作用,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说明生产工具改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D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
8.2009年修订的《邮政法》首次将快递业务纳入调整范畴,明确了快递企业的法律地位,极大地释放了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为民营快递企业打开了大门。截至2020年全年,中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833.6亿件,同比增长31.2%。这从侧面反映( )
A.我国传统邮政业已彻底消失
B.新时期快递服务的全民覆盖
C.新时期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D.新的贸易形式便利人们生活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新时期快递业务作为电子商务的一个流程,因便利人们生活,发展非常快,D项正确;传统邮政业还在运营,排除A项;材料表明快递业迅速发展,但无法判断已经全民覆盖,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排除C项。
9.近来,“中国高铁”成为不少外媒关注的词汇。被誉为中国高铁“出海”第一单的雅万高铁(雅加达至万隆)正式开通,中国与塞尔维亚签订高铁欧洲出口第一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多国表现出对中国高铁的兴趣。为这些信息拟定一个共同的主题,应是( )
A.“中国高铁——闪耀世界的名片”
B.“中国高铁——经济发展的引擎”
C.“中国高铁——沟通中西的桥梁”
D.“中国高铁——大众旅游的媒介”
答案 A
解析 材料强调了中国高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说明高铁成为宣传中国的名片,A项正确;高铁属于交通领域,并非经济领域和旅游,排除B、D项;雅万高铁处于东南亚地区,排除C项。
10.(2024·邯郸三模)截至2024年3月,河北省81家省级三甲医院与204家县级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三级医院共向县级医院派出737人开展驻点帮扶,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卫生技术297项,涵盖县级医院所有学科领域。省级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共享( )
A.体现科技进步助力远程医疗
B.推进了健康中国建设
C.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D.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答案 B
解析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分布,提高基层治病能力,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体现,B项正确;材料无“远程医疗”的信息,排除A项;社会保障制度在医疗方面表现为医疗保险,材料主旨为医疗资源的共享,排除C项;县级医院不属于农村地区,排除D项。
11.(2024·大连高三期末)在2023年中国国际数字和软件服务交易会上,邮储银行大连分行“助农展区”展示的大连普兰店区鸿萌农业专业合作社1 600多份草莓柿子,通过小程序以数字人民币的支付方式销售一空。这体现了(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熟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
C.食品安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D.以网络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答案 D
解析 “数字人民币”属于网络金融的形式,这体现了以网络金融助力乡村振兴,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产品销售与家庭联产承包有关责任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信息,排除C项。
12.(2024·河源高二期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数量已由1978年的1.7亿提高至2018年的8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78至2018年我国城市化年增长率接近4%。这一时期的中国城市化( )
A.达到了国际城市化水平
B.与改革开放的发展相适应
C.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
D.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形成
答案 B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增长率较高,这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说明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未与国际城市化比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城乡收入和市场经济问题,排除C、D项。
13.(2024·哈尔滨高二期末)2008年,我国城市公共运营汽(电)车约36.7万辆,是1949年的160倍。城市供水总量500亿立方米,是1949年的160倍,用水普及率达到94.7%。城市供气管道长度25.8万公里,是1980年的46倍,用气普及率达到89.6%。这说明我国( )
A.城市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城市功能增加
B.科技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D.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 城市公共运营汽(电)车数量的增加,用水、用气的普及,体现了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C项正确; 城市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等功能,材料只涉及城市服务功能的发展,不能得出“城市功能增加”的结论,排除A项;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城市化进程的新发展,无法看出新旧交织,排除D项。
14.(2024·盐城高三期末)下表为中国近代部分铁路修筑信息一览表,表中轨距的差异体现出( )
名称 修筑时间(年) 全长(公里) 轨距(毫米)
中东铁路 1897—1903 2 400 1 524
胶济铁路 1899—1904 395 1 435
滇越铁路 1903—1910 468 1 000
安奉铁路 1904—1905 302 762
津浦铁路 1908—1912 1 013 1 485
A.近代中国铁路技术的落后
B.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特点
C.列强在华争夺铁路修筑权
D.列强工业革命进程的差异
答案 C
解析 晚清铁路轨距标准混乱,这是因为晚清铁路多为西方列强主持修筑,各国标准不一致,C项正确。
15.(2023·北京卷,8)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工间操和广播体操都有利于增强民众体质,D项正确;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地工作和学习,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A项;“深入社会各行业”的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工人和学生身体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对此的态度,排除C项。
16.(2024·潍坊二模)1996年,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种子法》等多项配套法规,累计投资近63亿元,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39个。我国种子生产能力由640万吨提高到800万吨。“种子工程”的实施反映了( )
A.立法工作回应民生关切
B.种业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备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D.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提升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种子法》等多项配套法规”可知,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提高了我国种子生产能力,这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提升,故选D项;中共十八大以来,党的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国家在农业方面的立法、投资,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不能得出种业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备,排除B项;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7.(2024·马鞍山一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宣传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发挥着“时代镜像”的重要功能。
图一 人民美术 图二 南京市防疫
出版社 1952 革委会 1968
图三 上海人民 图四 国家卫健委 2021
美术出版社 198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幅或从整体上解读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 示例
题目:宣传画主角形象变化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理念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宣传画主角为农民,体现了其不畏战争保卫妇孺孩童的坚毅,同时又表达了中国人民打赢细菌战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信心,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政治色彩。20世纪60年代后期,宣传画主角为群众,体现了爱国卫生运动的群众性和集体主义精神。改革开放后,宣传画多以儿童作为主角,号召从小培养卫生习惯,逐渐淡去政治色彩,回归到科学卫生观念本身。新时代以来,宣传画以家庭为单位,宣传卫生健康观念,并强调制度保障,科学防疫。
综上,历史宣传画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理念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镜像”的重要功能,有着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从卫生防疫体现了时代风貌、国家重视卫生防疫、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等角度作答亦可。)
答案精析
1.A [据材料“1964年,袁隆平率先通过‘三系法’途径培育杂交水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了理论突破并通过培育出杂交水稻在实践层面进行推广,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故选A项;材料没有明确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实施情况及规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具体变化情况,排除C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C [据材料“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发动细菌战,导致中国东北地区脑炎等疾病流行”可知,爱国卫生运动有助于缓解细菌战造成的危害,一定程度上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故①正确;材料涉及全国各地,并不强调老少边穷地区,且并未说明医疗状况,故②错误;材料表明当时采取的措施是进行清洁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害虫等,并未体现中医药的治疗水平,故③错误;当时全国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反映了群众参与是中国疫病防治的特色,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3.C [据材料“形成……完善中部和西南地区快速铁路网”可知,郑渝高铁的兴建完善了中部和西南地区快速铁路交通网,极大便利沿线群众出行,中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联系将更加紧密,即区域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项。]
4.A
5.C [据图片信息,1988—2020年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逐渐增加,尤其是1995年以来增速最快,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故选C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在1978年已经开始,排除A项;三线建设的时间是1964—1980年,而且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排除B项;高速公路只是交通运输业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完整的工业体系,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D项。]
6.B [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故选B项;“改革开放后”不符合时空,排除A项;“21世纪开始”不符合时空,应为20世纪70年代,排除C项;“保证粮食供应”不符合逻辑,应为“确保食品安全”,排除D项。]
7.B [材料说明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我国农产品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竞争情况,排除A项;我国“农业实现了智能化生产”夸大了材料中现象的作用,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说明生产工具改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D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
8.D [材料反映新时期快递业务作为电子商务的一个流程,因便利人们生活,发展非常快,D项正确;传统邮政业还在运营,排除A项;材料表明快递业迅速发展,但无法判断已经全民覆盖,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排除C项。]
9.A [材料强调了中国高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说明高铁成为宣传中国的名片,A项正确;高铁属于交通领域,并非经济领域和旅游,排除B、D项;雅万高铁处于东南亚地区,排除C项。]
10.B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分布,提高基层治病能力,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体现,B项正确;材料无“远程医疗”的信息,排除A项;社会保障制度在医疗方面表现为医疗保险,材料主旨为医疗资源的共享,排除C项;县级医院不属于农村地区,排除D项。]
11.D [“数字人民币”属于网络金融的形式,这体现了以网络金融助力乡村振兴,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产品销售与家庭联产承包有关责任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信息,排除C项。]
12.B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增长率较高,这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说明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未与国际城市化比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城乡收入和市场经济问题,排除C、D项。]
13.C [城市公共运营汽(电)车数量的增加,用水、用气的普及,体现了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C项正确; 城市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等功能,材料只涉及城市服务功能的发展,不能得出“城市功能增加”的结论,排除A项;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城市化进程的新发展,无法看出新旧交织,排除D项。]
14.C [晚清铁路轨距标准混乱,这是因为晚清铁路多为西方列强主持修筑,各国标准不一致,C项正确。]
15.D [据材料可知,工间操和广播体操都有利于增强民众体质,D项正确;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地工作和学习,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A项;“深入社会各行业”的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工人和学生身体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对此的态度,排除C项。]
16.D
17.示例
题目:宣传画主角形象变化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理念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宣传画主角为农民,体现了其不畏战争保卫妇孺孩童的坚毅,同时又表达了中国人民打赢细菌战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信心,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政治色彩。20世纪60年代后期,宣传画主角为群众,体现了爱国卫生运动的群众性和集体主义精神。改革开放后,宣传画多以儿童作为主角,号召从小培养卫生习惯,逐渐淡去政治色彩,回归到科学卫生观念本身。新时代以来,宣传画以家庭为单位,宣传卫生健康观念,并强调制度保障,科学防疫。
综上,历史宣传画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理念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镜像”的重要功能,有着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从卫生防疫体现了时代风貌、国家重视卫生防疫、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等角度作答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