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综合评价 (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综合评价 (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6-07 21:28:55

文档简介

第五章综合评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3分,共60分)
  寒潮是我国冬春季节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影响大。下图示意我国平均每年寒潮出现次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地形区中,寒潮出现频次最低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海南岛受寒潮影响小的主要原因是( )
A.距海近 B.纬度低 C.地势高 D.植被多
3.寒潮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
A.雨雪天气,影响出行 B.诱发虫害,作物减产
C.引发洪涝,房屋倒塌 D.阴雨绵绵,天气潮湿
  2024年6月和7月,长江以南地区遭遇多次暴雨侵袭,随之引发多地洪涝灾害。如图为中国洪涝灾害分布图。读图,完成4~6题。
4.读图可知,我国洪涝多发生在( )
A.东北地区 B.东南沿海地区
C.西南地区 D.西北内陆地区
5.导致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复杂多样 B.夏季风不稳定
C.河流湖泊众多 D.人类活动影响
6.面对洪涝灾害,下列场景中应对方法正确的有( )
①及时收看天气预报,做好随时往高地转移的准备工作 ②若未及时转移,要立即爬往楼顶等高处耐心等待救援 ③洪水发生时若处于山区,应沿着河谷快速向上游前进 ④发现高压线铁塔时,应及时远离以避免其倾倒及电线折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为我国某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所示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 B.寒潮 C.台风 D.泥石流
8.遇到这种地质灾害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躲在他人身后不动等待救援
B.逆着流动方向沿沟谷往上跑
C.顺着流动方向沿沟谷往下跑
D.垂直于流动方向往山坡上跑
  2024年10月13日是第35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赋能年轻一代 共筑韧性未来”。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我国台湾省的兰屿岛,有一种传统的“地窖式”民居,房屋主体位于地下1.5~2米处,屋顶仅高出地面0.5米,用铁皮覆盖,极具特色(如图2)。图1示意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据此完成9~10题。
图1 图2
9.兰屿岛上“地窖式”民居最主要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沙尘暴 B.寒潮 C.干旱 D.台风
10.下列关于不同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沙尘暴多发地区,大力开垦草原,增加耕地总面积
B.在台风多发地区,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
C.在旱灾多发区,种植耐旱农作物,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D.若洪水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现今人们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的高低可以用空气质量指数来表示,其数值越大说明空气越污浊。读某市某两周空气质量指数变化图,完成11~12题。
11.读图可知,这两周内该市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A.2日 B.6日 C.11日 D.15日
12.近年来,我国东部多个城市因空气重度污染,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减轻雾霾天气的有( )
①治理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 ②植树造林 ③冬季鼓励燃煤取暖 ④绿色出行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近年来,青海省在建设清洁能源基地的同时,不断扩大省际能源合作,其中江苏省对口援助青海省建设能源基地,持续推进“青电送苏”工程。下图为青海省年平均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降水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甲地区可开发的清洁能源主要有( )
A.太阳能和风能 B.风能和潮汐能
C.太阳能和核能 D.水能和潮汐能
14.青海省与江苏省的协同发展,有利于( )
①青海省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②江苏省增加水资源,促进农业的发展 ③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 ④江苏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生活垃圾分类,是城市文明的缩影。推行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将废弃物分流处理,利用现有生产制造能力,回收利用回收品,包括物质利用和能量利用,填埋处置暂时无法利用的无用垃圾。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据此完成15~16题。
15.生活中废弃塑料瓶应放入下列四个垃圾桶中的( )
A B C D
16.某中学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同学们对此进行了讨论,你认为正确的有( )
①剩饭菜等放入可回收物垃圾箱 ②废旧药品放入有害垃圾箱 ③垃圾分类能彻底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④垃圾分类可以提高资源利
用率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某地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如图),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读图,完成17~18题。
17.该地易发山洪,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B.地壳不稳定
C.山势险峻,多暴雨 D.土质疏松,多黄土
18.图中依次能表示农田、村落、人工林分布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③①
  某旅客在贵州省旅游时,拍摄到一张景观图(下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该景观图反映出贵州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山区石漠化 B.酸雨危害
C.土壤污染 D.大气污染
20.产生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
①土壤瘠薄,植物根系浅 ②地势崎岖,陡坡开垦 ③气候暖湿,降水集中 ④过度放牧,毁林采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3个小题,共40分)
21.[台风登陆牵动人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2024年第3号台风“格美”于7月20日下午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该台风云系庞大,强度猛烈,影响范围广,生成后逐渐发展增强为2024年首个超强台风。台风“格美”于25日先后在我国台湾省、福建省登陆,我国多地出现狂风暴雨。此外,台风还引发了山洪、滑坡等次生灾害,各级相关部门和应急救援力量及时开展防汛救灾抢险工作。
材料二 下面为台风“格美”的预报路径图。
(1)台风“格美”的发源地是 ,移动方向为 。(2分)
(2)台风“格美”影响我国主要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我国气候的显著特征是 。(2分)
(3)从不利和有利两方面分析台风给我国带来的影响。(4分)
(4)说出我国易受台风影响的季节,并为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22.[学科特色·地理实验]某中学地理社团进行了“高大山脉对气流阻挡作用”的模拟演示。图1为我国部分地区平均每年寒潮出现次数及移动路径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图1
[发现问题]四川盆地平均每年寒潮出现的次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少。
[模拟演示]
演示材料:毛巾、挡板、厚手套、干冰、水、烧杯等。
演示步骤:①将裹着毛巾的挡板立于桌面上,模拟高大山脉;②戴厚手套取适量干冰放入烧杯,放在挡板的一侧;③向烧杯中加入清水,出现大量白雾;④面向挡板,用适当力度扇动白雾,借助白雾的移动模拟气流运动状态。(如图2所示)
图2
(1)大部分白雾被阻挡在挡板的 (填“A”或“B”)侧。由此可见,寒潮的分布受 因素影响。(2分)
[演示结论]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气流运动方向与山脉走向不一致时,高大山脉对气流有阻挡作用。
[解决问题]
(2)读图1,四川盆地北部的 (填甲山脉名称)、大巴山脉对来自北方的寒潮有 作用,因此,该地区平均每年寒潮出现的次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6分)
[拓展延伸]
(3)寒潮属于 (填“气象”或“地质”)灾害,寒潮过境多出现 等天气。在生活中,你要准备哪些物品应对寒潮 (6分)
23.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安全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下图为我国2017-2021年能源消费占比示意图和长江上游水电站示意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水能发电·合理调配]
  我国加快推进水电站建设,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与长江三峡、葛洲坝水电站,共同构成一条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大国重器”。
(1)2017-2021年我国能源消费占比最大的是 ,在其使用的过程中排放 等会引发全球气候变暖。(2分)
(2)长江 (填“上”“中”或“下”)游水能资源丰富,并分析原因。(4分)
(3)说出“西电东送”对我国东部地区的有利影响。(写出三点,3分)
[核能供暖·绿色发展]
  2022年11月1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供热,可惠及当地近2万居民。
(4)分析红沿河核电站用核能替代煤发电供暖的意义。(写出两点,
2分)
  我国积极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力争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
(5)运用所学知识,为我国早日实现“碳中和”提出合理建议。(3分)第五章综合评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3分,共60分)
  寒潮是我国冬春季节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影响大。下图示意我国平均每年寒潮出现次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地形区中,寒潮出现频次最低的是(C)
A.内蒙古高原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海南岛受寒潮影响小的主要原因是(B)
A.距海近 B.纬度低 C.地势高 D.植被多
3.寒潮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主要是(A)
A.雨雪天气,影响出行 B.诱发虫害,作物减产
C.引发洪涝,房屋倒塌 D.阴雨绵绵,天气潮湿
  2024年6月和7月,长江以南地区遭遇多次暴雨侵袭,随之引发多地洪涝灾害。如图为中国洪涝灾害分布图。读图,完成4~6题。
4.读图可知,我国洪涝多发生在(B)
A.东北地区 B.东南沿海地区
C.西南地区 D.西北内陆地区
5.导致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B)
A.地形复杂多样 B.夏季风不稳定
C.河流湖泊众多 D.人类活动影响
6.面对洪涝灾害,下列场景中应对方法正确的有(B)
①及时收看天气预报,做好随时往高地转移的准备工作 ②若未及时转移,要立即爬往楼顶等高处耐心等待救援 ③洪水发生时若处于山区,应沿着河谷快速向上游前进 ④发现高压线铁塔时,应及时远离以避免其倾倒及电线折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为我国某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所示的地质灾害是(D)
A.地震 B.寒潮 C.台风 D.泥石流
8.遇到这种地质灾害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D)
A.躲在他人身后不动等待救援
B.逆着流动方向沿沟谷往上跑
C.顺着流动方向沿沟谷往下跑
D.垂直于流动方向往山坡上跑
  2024年10月13日是第35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赋能年轻一代 共筑韧性未来”。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我国台湾省的兰屿岛,有一种传统的“地窖式”民居,房屋主体位于地下1.5~2米处,屋顶仅高出地面0.5米,用铁皮覆盖,极具特色(如图2)。图1示意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据此完成9~10题。
图1 图2
9.兰屿岛上“地窖式”民居最主要防御的自然灾害是(D)
A.沙尘暴 B.寒潮 C.干旱 D.台风
10.下列关于不同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的说法,错误的是(A)
A.在沙尘暴多发地区,大力开垦草原,增加耕地总面积
B.在台风多发地区,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
C.在旱灾多发区,种植耐旱农作物,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D.若洪水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现今人们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的高低可以用空气质量指数来表示,其数值越大说明空气越污浊。读某市某两周空气质量指数变化图,完成11~12题。
11.读图可知,这两周内该市空气质量最好的是(B)
A.2日 B.6日 C.11日 D.15日
12.近年来,我国东部多个城市因空气重度污染,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减轻雾霾天气的有(A)
①治理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 ②植树造林 ③冬季鼓励燃煤取暖 ④绿色出行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近年来,青海省在建设清洁能源基地的同时,不断扩大省际能源合作,其中江苏省对口援助青海省建设能源基地,持续推进“青电送苏”工程。下图为青海省年平均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降水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甲地区可开发的清洁能源主要有(A)
A.太阳能和风能 B.风能和潮汐能
C.太阳能和核能 D.水能和潮汐能
14.青海省与江苏省的协同发展,有利于(D)
①青海省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②江苏省增加水资源,促进农业的发展 ③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 ④江苏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生活垃圾分类,是城市文明的缩影。推行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将废弃物分流处理,利用现有生产制造能力,回收利用回收品,包括物质利用和能量利用,填埋处置暂时无法利用的无用垃圾。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据此完成15~16题。
15.生活中废弃塑料瓶应放入下列四个垃圾桶中的(B)
A B C D
16.某中学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同学们对此进行了讨论,你认为正确的有(B)
①剩饭菜等放入可回收物垃圾箱 ②废旧药品放入有害垃圾箱 ③垃圾分类能彻底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④垃圾分类可以提高资源利
用率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某地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如图),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读图,完成17~18题。
17.该地易发山洪,主要自然原因是(C)
A.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B.地壳不稳定
C.山势险峻,多暴雨 D.土质疏松,多黄土
18.图中依次能表示农田、村落、人工林分布的是(D)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③①
  某旅客在贵州省旅游时,拍摄到一张景观图(下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该景观图反映出贵州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
A.山区石漠化 B.酸雨危害
C.土壤污染 D.大气污染
20.产生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有(B)
①土壤瘠薄,植物根系浅 ②地势崎岖,陡坡开垦 ③气候暖湿,降水集中 ④过度放牧,毁林采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3个小题,共40分)
21.[台风登陆牵动人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2024年第3号台风“格美”于7月20日下午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该台风云系庞大,强度猛烈,影响范围广,生成后逐渐发展增强为2024年首个超强台风。台风“格美”于25日先后在我国台湾省、福建省登陆,我国多地出现狂风暴雨。此外,台风还引发了山洪、滑坡等次生灾害,各级相关部门和应急救援力量及时开展防汛救灾抢险工作。
材料二 下面为台风“格美”的预报路径图。
(1)台风“格美”的发源地是 菲律宾以东洋面 ,移动方向为 向西北(自东南向西北) 。(2分)
(2)台风“格美”影响我国主要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亚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气候的显著特征是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分)
(3)从不利和有利两方面分析台风给我国带来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不利:狂风暴雨;城市内涝;引发山洪(或洪涝)、滑坡、泥石流;发生水土流失;基础设施遭到损坏;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等。
有利:带来降水,缓解南方地区的旱情等。
(4)说出我国易受台风影响的季节,并为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参考答案:季节:夏、秋季。
建议:做好提前预报、预警;制定应急预案;提前加固房屋门窗;台风时,尽量避免外出;外出时,避开积水区域,避开大型广告牌;平时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等等。
22.[学科特色·地理实验]某中学地理社团进行了“高大山脉对气流阻挡作用”的模拟演示。图1为我国部分地区平均每年寒潮出现次数及移动路径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图1
[发现问题]四川盆地平均每年寒潮出现的次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少。
[模拟演示]
演示材料:毛巾、挡板、厚手套、干冰、水、烧杯等。
演示步骤:①将裹着毛巾的挡板立于桌面上,模拟高大山脉;②戴厚手套取适量干冰放入烧杯,放在挡板的一侧;③向烧杯中加入清水,出现大量白雾;④面向挡板,用适当力度扇动白雾,借助白雾的移动模拟气流运动状态。(如图2所示)
图2
(1)大部分白雾被阻挡在挡板的 A (填“A”或“B”)侧。由此可见,寒潮的分布受 地形 因素影响。(2分)
[演示结论]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气流运动方向与山脉走向不一致时,高大山脉对气流有阻挡作用。
[解决问题]
(2)读图1,四川盆地北部的 秦岭 (填甲山脉名称)、大巴山脉对来自北方的寒潮有 阻挡或削弱 作用,因此,该地区平均每年寒潮出现的次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少 。(6分)
[拓展延伸]
(3)寒潮属于 气象 (填“气象”或“地质”)灾害,寒潮过境多出现 大风(或降温或雨雪) 等天气。在生活中,你要准备哪些物品应对寒潮 (6分)
参考答案:帽子或围巾。(言之有理即可)
23.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安全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下图为我国2017-2021年能源消费占比示意图和长江上游水电站示意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水能发电·合理调配]
  我国加快推进水电站建设,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与长江三峡、葛洲坝水电站,共同构成一条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大国重器”。
(1)2017-2021年我国能源消费占比最大的是 煤炭 ,在其使用的过程中排放 二氧化碳 等会引发全球气候变暖。(2分)
(2)长江 上 (填“上”“中”或“下”)游水能资源丰富,并分析原因。(4分)
参考答案: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水量丰富;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说出“西电东送”对我国东部地区的有利影响。(写出三点,3分)
参考答案:缓解能源短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空气质量。
[核能供暖·绿色发展]
  2022年11月1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供热,可惠及当地近2万居民。
(4)分析红沿河核电站用核能替代煤发电供暖的意义。(写出两点,
2分)
参考答案:减少煤炭供暖,改善环境;充分利用电站余热,实现节能减排;提高核电站经济效益。
  我国积极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力争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
(5)运用所学知识,为我国早日实现“碳中和”提出合理建议。(3分)
参考答案:离开教室随手关灯、关空调、关电脑;低碳绿色出行,上学少乘坐私家车,多搭乘公共汽车,学校距家近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树立环保意识,逛街时带上购物袋,少用塑料袋;吃饭时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