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知识归纳)
一、考点梳理
封建性质的改革
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成功过渡的改革:
1.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汉化政策)
孝文帝改革措施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进一步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3.日本大化改新
7世纪中期,日本模仿隋唐的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它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二.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改革:中国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奕?、曾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蕃、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旗号,掀起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一.失败的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改革: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9世纪末,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最终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引进西学理论,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启发人们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因而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成功过渡的改革:
1.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
为了挽救农奴制危机,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是
“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它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
2.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期,由于日本面临幕府统治危机和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危机,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的倒幕派发起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于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但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三.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调整的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
1929年,一场经济大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摆脱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其中心措施是对工业进行调整。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一.苏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随着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政策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1921年,苏维埃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二.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24-1953年)
1.背景: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2.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3.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具体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农业集体化。具体表现如下:
①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②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所有的决策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到斯大林个人手中,民主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5.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6.取得的成就:1928-1937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到1937年,苏联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与此同时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7.评价:
(1)积极性:在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包
( http: / / www.21cnjy.com )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作出伟大贡献,它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显示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2)消极性:A优先发展重工业,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C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D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三.苏联赫鲁晓夫改革:
四.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五.新中国的三大改造:
1.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1)原因:个体劳动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形式:合作化,即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同富裕。
(3)起止时间:1953年-1956年。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形式:公私合营
(2)政策:实行赎买政策。(看法(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起止时间:1954年-1956年底。
3.历史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六.1978年以来中国邓小平的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2)形式:分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3)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最先实施的地区:安徽凤阳小岗村。
(5)内容:A、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B、其收成在完成上交给国家和集体的任务后,剩余的归农户所有。
(6)实质: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以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7)意义或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农业发展。
(8)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需要。(生产关系不得落后或者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改革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2.城市: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1985年开始)。
(1)主要内容: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92年起,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2)作用: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二、重点解析
1.
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2.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哪一项对守旧贵族的打击最大?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归纳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措施。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
4.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的活动内容有何不同?
前期打着“自强”的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打着“求富”的旗号,创办民用工业。
5.四次近代化探索运动中,其中受甲午中日战争影响的有哪些探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6.我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
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何作用?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8.日本文化在哪些方面受唐朝的影响?
(1)仿效唐朝的制度进行改革(大化改新);(2)日本参考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3)日本建筑、风俗、饮食、服饰等方面受唐朝的影响。
三、方法点睛
1.归类法。如:将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归为三大类: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2.列表分析法。如列表分析商鞅变法各项措施的作用。
例:抚州市某地有一社区叫做
( http: / / www.21cnjy.com )“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在
A.土地改革时期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2.
下列属于1929---1933年的常用语的是(
)
A.
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法西斯
B.
经济危机、苏维埃政府
、联合国
C.
国家干预经济、法西斯、国民公约
D.
苏维埃政府、法西斯、原子弹
例: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深剧创痛,空前的民族危机,把中国人民惊醒了。”以下善于“中国人民惊醒了”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台湾人民掀起了反抗日本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运动
B.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C.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
例: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新”指的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1)与材料一反映的史实直接相关的改革家是谁?他的哪一条变法措施对秦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了关键作用?
(2)材料二中的“北俗之语言”指哪个民族的语言?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
(3)上述两场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例:请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皇帝说:“如果命不正言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⑴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⑵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⑶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的立场上对于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专题18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对应练习)
一、选择题
2.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
A、打击了奴隶主贵族B、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通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3.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创办了汉阳铁厂,使“汉阳造”闻名天下,堪称中国重工业的奠基人。这里的“他”是指(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左宗棠
4.
为宣传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
)
A.《万国公报》
B.《民报》
C.《每周评论》
D.《新青年》
5.
以下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手工行业申请入社
公私合营搪瓷厂饭票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大跃进”运动
6.
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7.
2013年10月,第十三届全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村长”论坛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召开,参加论坛的各地农村干部深入学习了中国农民的创造精神。这里的“创造精神’’体现在(
)
A.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8.
据右表,凤阳县粮食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
D、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的实行
9.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2014年一季度我省新增私营企业4.35万户,同比增长50.9%,相当于平均每天诞生私企483家。我省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
)
①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鼓励、支持和引导
②私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主导力量的充分发挥
③按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贯彻落实
④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新格局的逐步形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
大化改新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
)
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D.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11.
日本历史上“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相同点是(
)
A、发生在民族危亡之际B、旨在加强央集权C、致力于学习西方文化D、促进了对外扩张
12.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C.改变了旧政治体制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13.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是因为(
)
A.
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发展,彻底消除了经济危机
B.
新政开创了以“自由放任”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C.
新政开创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D.
新政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年份
1921
1923
1925
粮食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14.右表为1921—1925年苏俄(1922年改为苏联)农业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土地法令》开始实施促进农业发展B、新经济政策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C、斯大林模式突出农业发展D、赫鲁晓夫改革有成效
15.某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可见,该文的主题是(
)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C.赫鲁晓夫上台执政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二、非选择题
16.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产力变革】(1)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农业生产技术解放了人力,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是指什么技术?(2分)
(2)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其中,秦国有一项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请写出它的名称和主持修筑的人。(2分)
【生产关系变革】(3)战国时期,各国确立封建制度的途径是什么?(2分)
(4)从战国开始,哪两个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2分)
【文化思想变革】(5)战国时期,我国的社会变革在文化思想领域内表现为什么?(2分)
17.回答问题。
【璀璨辉煌,引领世界】
(1)两幅图分别反映历史上哪两次不同地区的交往事件?列举两项我国古代对西方文明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的科技成果。(4分)
【停滞落后,奋起直追】
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西文明相碰撞的历史,正是在西方文明的撞击下,中国近代盛开了进步之花。
(2)近代中国“进步之花”的盛开,离不开向西方学习。请举两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3)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我们可以从以上材料中得到哪些启示?(2分)
专题18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知识归纳)
三、方法点睛
例:A.
例:B
例:A
例:
【答案】(1)商鞅;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鲜卑族;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3)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例:
【答案】
(1)北魏孝文帝。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立场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二:他的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了北魏的衰弱和鲜卑族的消亡。
专题18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对应练习)
一、选择题
2.D3.C4.
A5.C6.C7.C8.D9.B10.C11.B12.A13.C14.B15.D
二、非选择题
16.
【答案】(1)牛耕。(2分)
(2)都江堰;(1分)李冰。(1分)
(3)变法或改革。(2分)
(4)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2分)
(5)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分)
17.
【答案】(1)图8——张骞出使西域或开辟丝绸之路
图9——郑和下西洋
科技成果: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造纸术等
(2)①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工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发展,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
②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民族觉醒
③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3)①坚持改革开放
②善于向先进文明学习
③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④重视科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