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与古代的非洲和美洲
复习目标
课程标准 核心要点
1.了解中古时期亚洲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以及古代非洲和美洲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3年8考) 2.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和古代非洲、美洲的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特点。(选必·3年5考) 1.古代亚非美文明:地区文明成就;地区文明政治、经济状况。 2.古代文化多样性:古代各地文化成就与文化交流。
时空轴线
·阅读教材,完成时空轴线的填充。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是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其对东西方文明交流有何不同影响?
知识点一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阅读教材第4课及选必3相关知识,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各地区国家,知道其文明概况。
1.阿拉伯帝国
(1)政治: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政教合一。
(2)经济: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城市众多,都城______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2.奥斯曼帝国
(1)政治: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到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最高统治者是______________,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______________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3.南亚国家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兴起 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统治 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文化 ①文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______________》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②艺术: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③数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选必3·第5课)
4.古代东亚文明
(1)古代日本
①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②幕府统治:12世纪末,日本进入______________时期。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③文化成就: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______________》享誉世界文坛;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绘和______________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选必3·第5课)
(2)古代朝鲜
①发展历程: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中朝联合抗击日本侵略。
②国家治理: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③文化成就(选必3·第5课)
天文 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史学 12世纪完成的《______________》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文字 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5.蒙古西征(选必3·第11课)
(1)概况: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从1218年起至13世纪中叶,蒙古进行了三次西征,征服了亚欧众多国家和地区。
(2)影响
①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1.挖掘教材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其中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摘自教材第4课引言)这说明阿拉伯文化有何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念阐释 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是发生于646年的古代日本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学习中国唐朝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建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3.学习情境
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该书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摘自选必3第5课第二子目“历史纵横”)该著作有何历史价值?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一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主纠错
(1)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信奉基督教。
更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罗摩衍那》与《源氏物语》分别是日本和印度的文学代表作品。
更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古代非洲与美洲
阅读教材第5课及选必3相关知识,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的文明成就,理解世界文明多样性。
1.古代非洲文明
西非 (1)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______________。 (2)马里: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______________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3)桑海:击败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
东非 (1)4世纪,______________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是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南非 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
2.古代美洲文明
玛雅文明(中美洲) 政治 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统治阶级
经济 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制造出精美的______________
文化 宗教上多神崇拜,(选必3·第5课)建造了金字塔庙宇,发明了独特的文字,创造出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阿兹特克文明(墨西哥地区) 兴起发展 14世纪兴起,16世纪初进入鼎盛时期
政治 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
经济 以农业为基础,发明了“______________”;特诺奇蒂特兰作为都城,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文化 使用______________记录重要事件,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选必3·第5课)
印加文明(南美洲) 兴起发展 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
政治 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由贵族充任政区长官
经济 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文化 印加人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还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选必3·第5课)
1.挖掘教材 阅读教材第5课第一子目“学思之窗”,概括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该观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念阐释 “浮动园地”
印第安人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淤泥非常肥沃,耕种者甚至每年可以从他们的田园中获得7次收成。
3.问题思考
下面是当今世界两座著名的金字塔遗址,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吗?
图一 玛雅羽蛇神金字塔
图二 埃及胡夫金字塔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主纠错
(1)非洲是古代农业的发源地之一,西非的班图人培育出了玉米、西瓜和棉花等农作物。
更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都位于现在的南美洲。
更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一 交流互鉴——中古时期的亚洲
视角1 阿拉伯帝国与唐朝文化交流[获取与解读能力]
材料 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爆发战争,唐军战败。唐朝随军书记官杜环作为战俘来到大食,生活了十多年。他记载了自己的见闻:大食“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唯从宽,葬唯从俭。郛郭(城)之内,里闸(门)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指车),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於街巷。”在库法城内“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匠者,河东人乐环、吕礼”。——据[唐]杜佑《通典》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并从史料与所学史实相结合的角度概述当时的阿拉伯帝国。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视角2 中国与东亚国家[分析与说明能力]
材料一 在古代朝鲜和日本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
汉业乃公三尺剑,昭陵无骨一杯羹。元勋尽供菹醢肉,史册虚传带砺盟。久见中原争逐鹿,谁教四海始休兵。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
——17世纪日本人那波守之《读汉高帝纪》
材料二 日本大化改新内容与隋唐政治经济制度之比较
项目 日本大化改新 中国隋唐制度
经济 土地 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
赋税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
政治 中央 设二官八省 三省六部制
地方 设立国、郡、里 郡县制
——据《世界古代史资料选编》
思考 从上述两则材料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历史解释——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影响
素养描述 阐释
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系列史事作出解释 (1)对西方 ①阿拉伯保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被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为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 ③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 (2)对中国: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领域的成就,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对世界: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2.唯物史观——7世纪日本仿效唐制改革成功的原因与评价
原因 ①改革适应了社会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积极引进了中国先进文化,并加以创新。 ③改革派建立新政权,推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评论 ①积极影响: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维护了主权,防止了社会的分裂。 ②局限性:改革未从根本上摧毁氏族贵族势力,仍然让他们参与国家的决策,这就使得国家统治存在隐患
主题二 多元发展——古代非洲与美洲
视角1 非洲文明的多样性与先进性[分析与说明能力]
材料
思考 非洲大陆,历史悠久,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古代非洲文明的多样性和先进性给予说明。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视角2 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论证与探究能力]
材料
中世纪西欧 阿兹特克的
的封建庄园 “浮动园地”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世纪西欧与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农耕方式,并加以评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北非、东非与美洲文明的特点
北非 以埃及为代表的北非地区,文明出现时间早,影响范围广,文明程度高
东非 大部分处于封闭状态,独立发展,因此文明发展进程缓慢;阿克苏姆文明发展相对较快,是一种在多种文明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
美洲 美洲文明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状态,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三大文明之间也少有交流,因此文明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典例 (2024·福建卷,12)马达加斯加岛靠近非洲大陆东岸,岛上居民现在使用的马达加斯加语的词汇来自梵语、班图语等;该岛还发现了9至10世纪伊斯兰教徒的坟墓和波斯风格的陶器。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环印度洋贸易的影响
B.古代语言的融合发展
C.非洲本土文化的演变
D.阿拉伯人的优势地位
解题过程
将考点填到对应题目下面 古代东亚文明;古代非洲文明
1.(2023·海南卷,10)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
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2.(2024·辽宁卷,13)1069年,日本后三条天皇颁布法令,规定取缔非法庄园。为此,天皇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任命亲信担任官员,对庄园文书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庄园领主相关文书不全,其庄园将被没收。这一措施意在( )
A.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B.稳定封建主从关系
C.维护法律政令统一
D.加强朝廷经济基础
1.(改革措施里的历史)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首先宣布:土地为国有,百姓直属于天皇,罢世袭官吏。又依据贵族官员等级高低赐予不等的采邑,这些采邑世袭受领,其所出赋税皆不上交国家。后又造户籍,以十家为里,里有长,其职在促民纳税、服役;每家以人口多寡受地、纳税服役。这些措施旨在(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维持贵族世袭特权
C.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D.巩固封建等级秩序
2.(数字交流里的历史)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指出,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发明,后传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修改为古巴尔字体(又称阿拉伯数字),替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这体现了( )
A.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
B.古印度科技领先世界
C.商业贸易加速文明交流
D.阿拉伯善于学习创新
3.(八省联考·河南,12)15—16世纪,印加统治者将新控制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到核心区垦荒,把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安置在相邻的梯田上,并以新部落群体名称给梯田命名。这些举措( )
A.确保了社会的粮食供应
B.有利于国家认同观念的形成
C.推动土地所有制的转变
D.有效抵御了西班牙殖民侵略
1.阿拉伯文明
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命题方向] 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中的作用。
2.古代拉美文明
印第安人认为,整个世界都由各种各样的神统治……宗教信仰上的极度混乱状态,从侧面反映印第安人各文明之间的交往极度缺乏,加上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交通工具缺少,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命题方向] 印第安文明的特点;古代美洲文明与其他文明比较;古代文明多样性表现等。
答案精析
时空轴线
·日本“大化改新” 高丽王朝建立
·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对东西方贸易有不利影响。
梳理必备知识
知识点一
1.(2)巴格达
2.(1)苏丹 (2)伊斯坦布尔
3.罗摩衍那
4.(1)②幕府政治 ③源氏物语 浮世绘 (2)③三国史记
挖掘教材 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
学习情境 详细记载了高丽王朝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研究高丽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
自主纠错
(1)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信奉的是伊斯兰教。
(2)《罗摩衍那》是印度史诗;《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名著。
知识点二
1.冶铁技术 廷巴克图 阿克苏姆王国
2.陶器 浮动园地 图画文字
挖掘教材 观点:世界各地都能够独立发明一些关键技术,古代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论证:许多民族独立培育驯化了不同的动植物;非洲人独立发明了冶铁技术;美洲人在没有受到任何外来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发展农业,拥有其他大陆没有的特殊农作物。
问题思考 (1)从造型上看,玛雅羽蛇神金字塔顶部是平顶,埃及胡夫金字塔顶部是锥顶。
(2)从功能上看,玛雅羽蛇神金字塔是神庙的塔基,是举行宗教祭祀的场所;埃及胡夫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自主纠错
(1)玉米原产地是美洲。
(2)玛雅与阿兹特克文明位于中美洲,印加文明位于南美洲。
突破关键能力
主题一
视角1 史料价值:材料是杜环的亲历亲闻,是研究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文中关于在阿拉伯的唐朝工匠的记录,是研究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见证;作为随军书记官,作者的记录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概述:实行政教合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商贸发达;善于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经过大规模扩张,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伴随着帝国扩张广泛传播;阿拉伯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视角2 材料一反映出古代朝鲜和日本诗人使用汉字,按照律诗格式要求作诗,诗句中还使用了中国历史典故;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朝、唐朝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模仿。说明了古代朝鲜和日本的历史发展深受中国的影响。
主题二
视角1 示例:非洲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不同于撒哈拉沙漠以北地区很早就进入文明社会,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大地区,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直到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许多地区仍未摆脱原始状态。但在进入阶级社会后,东非、西非、南非等地,出现了一系列区域文明中心,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非洲文化。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10-15世纪,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桑给巴尔、摩加迪沙等国家,这些国家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8-15世纪的西非,先后兴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这些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对外贸易发达,鼓励发展文化,因此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南部非洲的文明以11世纪末建立、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的津巴布韦为代表,城市建筑水平较高,农业有一定发展,且对外贸易发达。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但并非完全与世隔绝。这种多元文明格局,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视角2 对比:中世纪的西欧和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农耕方式有巨大差异。
评述:中世纪的西欧统治者实行层层分封的封土制度,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封建庄园。这些封建庄园大多有耕地、果园、草场、牧场、休耕地等,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特征。它是封君封臣制度存在并得以巩固的经济基础;但由于其独立性较强,为封建割据奠定了基础,采用农奴劳动也制约了生产力和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古代美洲阿兹特克人为了解决湖岛上日益增多的都城人口的生存问题,发明了“浮动园地”。这种做法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也为其扩张战争提供了经济和人力基础。
链接高考热点
悟高考真题
典例 A
1.A [材料强调谚语对司法审判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属于司法实践的范畴,与立法过程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谚语对当地司法审判过程存在较大影响,而不是法律自身的进步,实际上这是法制不健全的体现,排除C项;“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说明当地法庭审判除了受到谚语影响,还需要立足事实,排除D项。]
2.D [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庄园形成,削弱了天皇对地方的统治,其法令的颁行有利于加强朝廷的经济基础,维护统治,D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地方官员贪腐无关,且“遏制”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这一措施的推行打击了庄园主势力,不利于稳定封建主从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法律政令的统一,排除C项。]
练经典模拟
1.C [据材料“土地为国有,百姓直属于天皇”可知,日本确立了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据材料“罢世袭官吏”可知改革削弱了氏族豪强的特权;据材料“造户籍……每家以人口多寡受地、纳税服役”可知,日本造户籍,给农民分田。综上可知大化改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故选C项。]
2.A [由材料可知,阿拉伯数字是在文明的交流中不断地演变形成的,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印度数字,不能说明其科技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商业贸易,排除C项;阿拉伯数字的产生过程中涉及了多个国家,“阿拉伯善于学习创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D项。]
3.B [题干中印加统治者将征服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到核心地区,并且与来自其他地区的劳动力杂居,这样能加强对他们的控制,促进文化和民族的交融,利于加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故选B项;“确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印加帝国土地归国家所有,土地所有制没有转变,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印加最终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有效抵御”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共96张PPT)
第40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与古代的非洲和美洲
1.了解中古时期亚洲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以及古代非洲和美洲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3年8考)
2.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和古代非洲、美洲的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特点。(选必·3年5考)
课
程
标
准
核
心
要
点
1.古代亚非美文明:地区文明成就;地区文明政治、经济状况。
2.古代文化多样性:古代各地文化成就与文化交流。
日本“大
化改新”
·阅读教材,完成时空轴线的填充。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是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其对东西方文明交流有何不同影响?
高丽王
朝建立
时空轴线
提示 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对东西方贸易有不利影响。
二 突破关键能力
三 链接高考热点
四 课时精练
一 梳理必备知识
内容导航
梳理必备知识
整合教材
落实基础性
阅读教材第4课及选必3相关知识,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各地区国家,知道其文明概况。
1.阿拉伯帝国
(1)政治: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政教合一。
(2)经济: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城市众多,都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巴格达
知识点一
中古时期的亚洲
(3)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2.奥斯曼帝国
(1)政治: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到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最高统治者是 ,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 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苏丹
伊斯坦布尔
3.南亚国家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兴起 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统治 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文化 ①文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 》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②艺术: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③数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选必3·第5课)
罗摩衍那
4.古代东亚文明
(1)古代日本
①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②幕府统治:12世纪末,日本进入 时期。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③文化成就: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 》享誉世界文坛;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绘和 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选必3·第5课)
幕府政治
源氏物语
浮世绘
(2)古代朝鲜
①发展历程: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中朝联合抗击日本侵略。
②国家治理: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③文化成就(选必3·第5课)
天文 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史学 12世纪完成的《 》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文字 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三国史记
5.蒙古西征(选必3·第11课)
(1)概况: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从1218年起至13世纪中叶,蒙古进行了三次西征,征服了亚欧众多国家和地区。
(2)影响
①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1.挖掘教材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其中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摘自教材第4课引言)这说明阿拉伯文化有何特点?
提示 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
2.概念阐释 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是发生于646年的古代日本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学习中国唐朝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建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3.学习情境
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该书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摘自选必3第5课第二子目“历史纵横”)该著作有何历史价值?
提示 详细记载了高丽王朝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研究高丽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
4.自主纠错
(1)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信奉基督教。
提示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信奉的是伊斯兰教。
(2)《罗摩衍那》与《源氏物语》分别是日本和印度的文学代表作品。
提示 《罗摩衍那》是印度史诗;《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名著。
阅读教材第5课及选必3相关知识,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的文明成就,理解世界文明多样性。
1.古代非洲文明
知识点二
古代非洲与美洲
西非 (1)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 。
(2)马里: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3)桑海:击败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
冶铁技术
廷巴克图
东非 (1)4世纪, 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是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南非 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
阿克苏姆王国
2.古代美洲文明
玛雅文明 (中美洲) 政治 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统治阶级
经济 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制造出精美的______
文化 宗教上多神崇拜,(选必3·第5课)建造了金字塔庙宇,发明了独特的文字,创造出20进制,知道“零”的
概念
陶器
阿兹特克文明 (墨西哥地区) 兴起发展 14世纪兴起,16世纪初进入鼎盛时期
政治 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
经济 以农业为基础,发明了“ ”;特诺奇蒂特兰作为都城,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文化 使用 记录重要事件,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选必3·第5课)
浮动园地
图画文字
印加文明(南美洲) 兴起发展 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
政治 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由贵族充任政区长官
经济 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文化 印加人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还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选必3·第5课)
1.挖掘教材 阅读教材第5课第一子目“学思之窗”,概括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该观点。
提示 观点:世界各地都能够独立发明一些关键技术,古代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论证:许多民族独立培育驯化了不同的动植物;非洲人独立发明了冶铁技术;美洲人在没有受到任何外来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发展农业,拥有其他大陆没有的特殊农作物。
2.概念阐释 “浮动园地”
印第安人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淤泥非常肥沃,耕种者甚至每年可以从他们的田园中获得7次收成。
3.问题思考
下面是当今世界两座著名的金字塔遗址,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吗?
提示 (1)从造型上看,玛雅羽蛇神金字塔顶部是平顶,埃及胡夫金字塔顶部是锥顶。
(2)从功能上看,玛雅羽蛇神金字塔是神庙的塔基,是举行宗教祭祀的场所;埃及胡夫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图一 玛雅羽蛇神金字塔
图二 埃及胡夫金字塔
4.自主纠错
(1)非洲是古代农业的发源地之一,西非的班图人培育出了玉米、西瓜和棉花等农作物。
提示 玉米原产地是美洲。
返 回
(2)古代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都位于现在的南美洲。
提示 玛雅与阿兹特克文明位于中美洲,印加文明位于南美洲。
突破关键能力
互动探究
提升综合性
视角1 阿拉伯帝国与唐朝文化交流 [获取与解读能力]
材料 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爆发战争,唐军战败。唐朝随军书记官杜环作为战俘来到大食,生活了十多年。他记载了自己的见闻:大食“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唯从宽,葬唯从俭。郛郭(城)之内,里闸(门)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指车),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於街巷。”在库法城内“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匠者,河东人乐环、吕礼”。
——据[唐]杜佑《通典》
交流互鉴 ——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主题一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并从史料与所学史实相结合的角度概述当时的阿拉伯帝国。
答案 史料价值:材料是杜环的亲历亲闻,是研究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文中关于在阿拉伯的唐朝工匠的记录,是研究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见证;作为随军书记官,作者的记录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概述:实行政教合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商贸发达;善于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经过大规模扩张,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伴随着帝国扩张广泛传播;阿拉伯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思考
视角2 中国与东亚国家 [分析与说明能力]
材料一 在古代朝鲜和日本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
汉业乃公三尺剑,昭陵无骨一杯羹。元勋尽供菹醢肉,史册虚传带砺盟。久见中原争逐鹿,谁教四海始休兵。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17世纪日本人那波守之《读汉高帝纪》
材料二 日本大化改新内容与隋唐政治经济制度之比较
项目 日本大化改新 中国隋唐制度
经济 土地 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
赋税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
政治 中央 设二官八省 三省六部制
地方 设立国、郡、里 郡县制
——据《世界古代史资料选编》
从上述两则材料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材料一反映出古代朝鲜和日本诗人使用汉字,按照律诗格式要求作诗,诗句中还使用了中国历史典故;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朝、唐朝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模仿。说明了古代朝鲜和日本的历史发展深受中国的影响。
思考
深化拓展
1.历史解释——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影响
素养描述 阐释
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系列史事作出解释 (1)对西方
①阿拉伯保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被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为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
③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
(2)对中国: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领域的成就,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对世界: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深化拓展
2.唯物史观——7世纪日本仿效唐制改革成功的原因与评价
原因 ①改革适应了社会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积极引进了中国先进文化,并加以创新。
③改革派建立新政权,推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评论 ①积极影响: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维护了主权,防止了社会的分裂。
②局限性:改革未从根本上摧毁氏族贵族势力,仍然让他们参与国家的决策,这就使得国家统治存在隐患
多元发展 —— 古代非洲与美洲
主题二
视角1 非洲文明的多样性与先进性 [分析与说明能力]
材料
非洲大陆,历史悠久,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古代非洲文明的多样性和先进性给予说明。
思考
答案 示例:非洲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不同于撒哈拉沙漠以北地区很早就进入文明社会,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大地区,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直到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许多地区仍未摆脱原始状态。但在进入阶级社会后,东非、西非、南非等地,出现了一系列区域文明中心,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非洲文化。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10-15世纪,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桑给巴尔、摩加迪沙等国家,这些国家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8-15世纪的西非,先后兴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这些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对外贸易发达,
思考
鼓励发展文化,因此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南部非洲的文明以11世纪末建立、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的津巴布韦为代表,城市建筑水平较高,农业有一定发展,且对外贸易发达。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但并非完全与世隔绝。这种多元文明格局,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思考
视角2 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 [论证与探究能力]
材料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庄园
阿兹特克的“浮动园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世纪西欧与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农耕方式,并加以评述。
答案 对比:中世纪的西欧和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农耕方式有巨大差异。
评述:中世纪的西欧统治者实行层层分封的封土制度,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封建庄园。这些封建庄园大多有耕地、果园、草场、牧场、休耕地等,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特征。它是封君封臣制度存在并得以巩固的经济基础;但由于其独立性较强,为封建割据奠定了基础,采用农奴劳动也制约了生产力和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古代美洲阿兹特克人为了解决湖岛上日益增多的都城人口的生存问题,发明了“浮动园地”。这种做法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也为其扩张战争提供了经济和人力基础。
思考
北非 以埃及为代表的北非地区,文明出现时间早,影响范围广,文明程度高
东非 大部分处于封闭状态,独立发展,因此文明发展进程缓慢;阿克苏姆文明发展相对较快,是一种在多种文明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
美洲 美洲文明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状态,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三大文明之间也少有交流,因此文明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古代北非、东非与美洲文明的特点
深化拓展
返 回
链接高考热点
研析高考
达成应用性
典例 (2024·福建卷,12)马达加斯加岛靠近非洲大陆东岸,岛上居民现在使用的马达加斯加语的词汇来自梵语、班图语等;该岛还发现了9至10世纪伊斯兰教徒的坟墓和波斯风格的陶器。这些现象反映了
A.环印度洋贸易的影响
B.古代语言的融合发展
C.非洲本土文化的演变
D.阿拉伯人的优势地位
√
悟 高考真题
解题过程
1.(2023·海南卷,10)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
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
材料强调谚语对司法审判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属于司法实践的范畴,与立法过程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主要强调谚语对当地司法审判过程存在较大影响,而不是法律自身的进步,实际上这是法制不健全的体现,排除C项;
“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说明当地法庭审判除了受到谚语影响,还需要立足事实,排除D项。
2.(2024·辽宁卷,13)1069年,日本后三条天皇颁布法令,规定取缔非法庄园。为此,天皇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任命亲信担任官员,对庄园文书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庄园领主相关文书不全,其庄园将被没收。这一措施意在
A.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B.稳定封建主从关系
C.维护法律政令统一 D.加强朝廷经济基础
√
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庄园形成,削弱了天皇对地方的统治,其法令的颁行有利于加强朝廷的经济基础,维护统治,D项正确;
材料所述与地方官员贪腐无关,且“遏制”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
这一措施的推行打击了庄园主势力,不利于稳定封建主从关系,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法律政令的统一,排除C项。
练 经典模拟
1.(改革措施里的历史)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首先宣布:土地为国有,百姓直属于天皇,罢世袭官吏。又依据贵族官员等级高低赐予不等的采邑,这些采邑世袭受领,其所出赋税皆不上交国家。后又造户籍,以十家为里,里有长,其职在促民纳税、服役;每家以人口多寡受地、纳税服役。这些措施旨在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维持贵族世袭特权
C.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D.巩固封建等级秩序
√
据材料“土地为国有,百姓直属于天皇”可知,日本确立了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据材料“罢世袭官吏”可知改革削弱了氏族豪强的特权;据材料“造户籍……每家以人口多寡受地、纳税服役”可知,日本造户籍,给农民分田。综上可知大化改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故选C项。
2.(数字交流里的历史)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指出,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发明,后传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修改为古巴尔字体(又称阿拉伯数字),替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这体现了
A.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 B.古印度科技领先世界
C.商业贸易加速文明交流 D.阿拉伯善于学习创新
√
由材料可知,阿拉伯数字是在文明的交流中不断地演变形成的,故选A项;
材料仅涉及印度数字,不能说明其科技领先世界,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商业贸易,排除C项;
阿拉伯数字的产生过程中涉及了多个国家,“阿拉伯善于学习创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D项。
3.(八省联考·河南,12)15—16世纪,印加统治者将新控制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到核心区垦荒,把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安置在相邻的梯田上,并以新部落群体名称给梯田命名。这些举措
A.确保了社会的粮食供应
B.有利于国家认同观念的形成
C.推动土地所有制的转变
D.有效抵御了西班牙殖民侵略
√
题干中印加统治者将征服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到核心地区,并且与来自其他地区的劳动力杂居,这样能加强对他们的控制,促进文化和民族的交融,利于加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故选B项;
“确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结合所学可知,印加帝国土地归国家所有,土地所有制没有转变,排除C项;
结合所学可知,印加最终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有效抵御”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阿拉伯文明
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命题方向] 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中的作用。
拓 命题视角
2.古代拉美文明
印第安人认为,整个世界都由各种各样的神统治……宗教信仰上的极度混乱状态,从侧面反映印第安人各文明之间的交往极度缺乏,加上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交通工具缺少,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命题方向] 印第安文明的特点;古代美洲文明与其他文明比较;古代文明多样性表现等。
返 回
课时精练
对一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D D B C B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B C C C B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宗教价值观;商业活动范围及商业城市;商业在文学中的体现。
(2)商业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政治制度对商业的保障;手工业、农业对商业的影响。
(3)该文学作品作为阿拉伯帝国商业发展的体现,有很多描写商人、商业的情节,反映了商人较高的社会地位,是了解、认识阿拉伯帝国商业的一面镜子,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文学作品主观性强,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佐证。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一、选择题
1.(2024·广州一模)笈多帝国时期,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赐地文书规定,政府放弃所赠土地的行政司法权,以及包括森林、牧场和矿藏在内的地上地下的全部资源;土地上的耕作者和手工业者同样随土地转到封地占有者的控制之下。这促进了笈多帝国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专制王权强化
C.行省制度的建立 D.封建化的进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故选D项;
材料是笈多帝国的土地赠赐制度,与商品贸易无关,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不能强化专制王权,排除B项;
笈多帝国除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并未实行行省制,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2.(2024·天津河西区三模)公元6世纪时,亚历山大城的商人在书中记载:当游历到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时,他遇到了一些讲希腊语的当地居民;他们学习希腊语的目的是方便与拜占庭商人进行商品交易;毕竟拜占庭帝国作为东方商贸的最大消费者,也是阿克苏姆人利润的主要来源。据此可知,阿克苏姆王国
A.在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融
B.直接和东亚进行商品贸易
C.促进津巴布韦国家的兴起
D.商业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
√
据材料可知,阿克苏姆王国的居民学习希腊语是为了更好地与拜占庭商人进行商品交易,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商业交流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故选D项;
A项时空不符,排除;
材料未涉及东亚地区,无法得出“直接和东亚进行商品贸易”的结论,排除B项;
津巴布韦国家位于非洲南部,材料未提及,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3.(2024·南昌三模)646年元旦,日本颁布改新诏书,废弃“大臣大连执政”体制和氏姓贵族的世袭制度,所有官吏均由君主任命;649年,制定“八省百官”制。有学者认为“从大化改新诏书的颁布起,统治者起的作用不再仅仅是一个氏族首领”。据此可推知,大化改新
A.推动日本庄园经济发展 B.削弱了幕府的统治
C.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D.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
据材料可知,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中古时期日本统治者以学习和模仿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改革废除了贵族世袭制度,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故选D项;
大化改新时期,日本废除贵族私有土地制度,实行公田公民制度,这一措施不利于庄园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
幕府统治开始于12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大化改新使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而非增强了天皇的权威,且“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也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4.(2024·齐齐哈尔二模)自674年起,阿拉伯帝国舰队连续在每年夏季进攻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678年,拜占庭帝国采用一种叫作“希腊火”的可以在水上燃烧的液体燃烧剂,不仅有效粉碎了阿拉伯帝国舰队的进攻,还迫使阿拉伯帝国签订和约,向拜占庭帝国进贡。由此可以看出
A.阿拉伯帝国由盛转衰 B.军事需求牵引技术进步
C.火药武器已广泛应用 D.海军实力决定国家发展
√
据材料可知,为了应对阿拉伯帝国的进攻,拜占庭发明了可以在水上燃烧的武器并取得较好效果,可见军事需求对技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故选B项;
阿拉伯帝国由盛转衰是在13世纪中期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在12、13世纪,发明于中国的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且“广泛应用”说法夸大,排除C项;
“决定”表述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5.(2024·南宁模拟)687年,新罗实行禄邑制,国家对文武官吏授予一定数量的收租地作为禄邑。此外,国家或大贵族还向寺院捐赠大量土地,如693年捐赠柏栗寺的土地多达万顷,这些土地后来都变成了僧俗封建主的私有地。这表明新罗
A.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
B.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C.封建生产关系在不断发展
D.小农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
由“收租地”变成了“僧俗封建主的私有地”可知,禄邑制下国家的土地变成了官僚贵族和寺院的私有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新罗王朝封建生产关系不断发展,故选C项;
“开始”表述错误,新罗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早在统一前就已经发展起来了,排除A项;
材料讲的是新罗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而非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排除B项;
材料没有提及小农经济,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6.(2024·沧州高三测试)在阿拉伯帝国,遍布各地的清真寺的附设学校,也被用作图书收藏所,除此还有社会各阶层捐资兴建的图书馆。许多哈里发派遣使者到希腊等地搜集各种书籍,特别是数学和医学方面的书籍。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A.致力于欧亚文化的融合
B.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C.改变了武力扩张的政策
D.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
√
阿拉伯帝国通过设立学校、捐建图书馆、搜集书籍等方式,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故B项正确。
阿拉伯帝国的举措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但其文化政策并不是为了融合欧亚文化,排除A项;
文化建设和武力扩张在阿拉伯帝国同时存在,都是强化统治的重要手段,排除C项;
仅凭材料不能体现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交流的中心,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7.下表反映的是班图人大迁徙的概况。据表中信息可知,班图人大迁徙
路线 概况
西线 最早的迁徙路线,进入西赤道非洲,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
南线 向南迁徙最多,直至抵达南非,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
东线 9—10世纪时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
A.破坏了南非的先进生产方式 B.促使撒哈拉以南地区形成统一国家
C.加速了阿拉伯帝国衰弱的进程 D.有利于古代非洲文明演进的多样性
√
根据材料“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等信息可知,班图人迁徙后与非洲当地人交融,形成新的族群,这有利于古代非洲文明演进的多样性,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8.(2024·山东名校联盟三模)在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时期,田赋的征税对象为拥有土地的农民。农民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以现金缴纳赋税。苏丹沙姆斯丁·伊勒图特米什发行标准货币银坦卡,结果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
A.发挥了调节物价的功能
B.减轻了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C.促进了区域市场的发展
D.有利于维护社会长期稳定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根据材料可知,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使用现金缴纳田赋,使“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这一赋税体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地区区域市场的发展,故选C项。
材料未体现物价变动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材料中德里苏丹国对拥有土地的农民都要征收赋税,封建剥削并未减轻,排除B项;
“社会长期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9.(2024·黄山二模)古代西非某国曾一度打通了北至中东、南至几内亚湾的黄金商路。1324年其国王曼萨·穆萨前往麦加朝圣,此行让西非文明走向世界,并让其都感受到其文明的强盛。该国
A.以廷巴克图为经济文化中心
B.朝圣之行导致拜占庭金价下跌
C.国家都城以石块垒砌而建成
D.疆域曾一度扩张到尼罗河流域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据材料“古代西非某国”“1324年其国王曼萨·穆萨”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国家是西非的马里,廷巴克图是西非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故选A项;
材料并未提及拜占庭的金价,排除B项;
南非津巴布韦国家都城是以石块垒砌而建成,排除C项;
马里的疆域曾扩张到尼日尔河流域,而不是尼罗河流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0.(2024·吕梁三模)蒙古西征给欧洲带来极大的灾难:欧洲被外族入侵,封建制度遭受冲击,大军所至,焚毁田园,摧毁堡垒;更甚者,使教廷的权威蒙受极大地打击。欧洲人开始向内反思,希望重建一套安身立命的依据。因此,欧洲人
A.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的浪潮
B.重视人的力量追求现世生活
C.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
D.开展了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
蒙古西征发生在13世纪,它使得欧洲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此基础上,欧洲人的内省从对神权的崇拜转移到对人的力量和价值的肯定以及对现世生活的追求,由此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故选B项;
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与蒙古西征的时间相距两个多世纪,排除A项;
欧洲的启蒙运动开始于1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欧洲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是在17、18世纪逐步展开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1.(2024·南京模拟)东罗马帝国灭亡前,君士坦丁堡的市场经常又被称为“威尼斯人的集市”。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威尼斯呼吁西欧的基督教国家团结对抗奥斯曼帝国,而大多数国家对此不感兴趣,并转而寻求到达东方的新航路。这反映出
A.威尼斯渴望向东方国家传播基督教
B.西欧多国不满威尼斯人的商业垄断
C.基督教国家希望与奥斯曼帝国交好
D.奥斯曼帝国维系了传统商路的畅通
√
根据材料可知,君士坦丁堡的市场经常又被称为“威尼斯人的集市”,说明威尼斯在此处形成了垄断。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威尼斯呼吁西欧的基督教国家对抗奥斯曼帝国并没有取得成功,是由于西欧国家不满其商业垄断,B项正确;
据材料无法看出威尼斯的传教热情,排除A项;
由材料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阻断了传统的商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2.(2024·葫芦岛高三质检)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政府不仅任命希腊正教的头面人物为希腊正教徒的大教主和文职首领(管辖希腊人及不同族群的东正教徒),还分别任命了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为各自的首领。此举反映出
A.帝国统治模式的创新 B.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
C.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政教分离的政治特点
√
据材料信息可知,奥斯曼帝国任用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物为当地的首领,反映出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故选C项;
因俗而治的统治模式并不是奥斯曼帝国的创新,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奥斯曼帝国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并不是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政教合一,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3.(2024·乌鲁木齐二模)阿兹特克人认为,通过战争捕捉俘虏比发展生产获取贡品更为重要。这一认识使他们陷入恶性循环:为防止灾难的发生,需要用人来献祭,而献祭用的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得到,这又加速了灾难的发生。这表明阿兹特克
A.思想混乱导致国家衰落 B.宗教权力大于王权
C.陷入了发展模式的悖论 D.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
据材料信息可知,阿兹特克人由于错误的认识从而陷入了发展模式的怪圈,故选C项;
材料反映的是阿兹特克发展中献祭与战争的矛盾,这属于思想错误,但不属于思想混乱,排除A项;
材料虽然涉及祭祀活动,但没有涉及王权与宗教权力的比较,排除B项;
为捕捉俘虏进行的对外战争,激化的是民族矛盾,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A.推动了印加文明走向世界 B.保障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C.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D.维系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4.(2024·南昌高三联考)下表为古代印加帝国的社会调控机制。这一系列机制
√
主要方面 主要表现
社会组织管理 严密的居民编制及土地、税务调配制度
宗教机制 推崇太阳神,神化印加诸王。不反对人们在信仰太阳神的同时,保持对原有神灵的崇拜
物质调配制度 对沿海地区、高原地区、亚马孙森林地区的物品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调配
处罚制度 对不同的犯罪活动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古代印加帝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宗教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完善有利于统治的稳定,能够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选C项;
印加文明仅在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传播,没有走向世界,排除A项;
这一系列机制有利于加强君主对国家的管理,“绝对权威”说法错误,排除B项;
印加帝国兴起于12世纪,16世纪后期在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下灭亡,“长治久安”说法错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5.(2024·河南名校联考)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境内玛雅城邦遗址的一座兴建于7世纪、被称为“铭记的神庙”的金字塔内部,发现一个布满浮雕人像的宽大墓室,死者遗体的头部覆盖着玉制面具,并有玉制装饰品等随葬器物。这一考古发现可以用来印证当时
A.玛雅人对埃及文明的吸收 B.玛雅宗教具有较高地位
C.玛雅城邦手工业规模庞大 D.玛雅开始出现阶级分化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金字塔主要是祭祀等宗教活动的场所,材料中被称为“铭记的神庙”的金字塔内室宽大、随葬品有玉器等说明当时玛雅宗教具有较高地位,故选B项;
材料未体现玛雅对其他文明的吸收,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玛雅城邦手工业规模,排除C项;
仅凭材料不能说明这一时期“玛雅开始出现阶级分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6.(2024·龙岩高三一模)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虽然独立发展,但它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等过程。这意在
A.强调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B.表达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C.突出区域文明同源特征 D.说明文明发展具有规律性
√
据材料可知,非洲和美洲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并建立国家制度,说明非洲和美洲的古代文明都经历了一些相似的发展过程,说明文明的发展具有规律性,故选D项;
材料侧重于描述文明发展的相似性,不是独立性,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文明发展过程的相似性,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强调文明之间的差异性,排除B项;
古代区域文明呈现多元特点,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二、非选择题
17.(2024·济宁高三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元视角下的阿拉伯帝国商业
材料一 商人是世界的信使。
——穆罕默德(约570-632)
我最乐意死的场所莫过于为我的家族做买卖的场所。
——阿拉伯帝国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材料三 古代埃及有个富商,名叫余睦肃丁。他言而有信,家中婢仆车马成群,财富很多,是商人中最忠实善良的人,因此被推选为商界的领袖。——节选自《一千零一夜》
材料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1)上述材料分别从哪些角度说明了阿拉伯帝国商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答案 宗教价值观;商业活动范围及商业城市;商业在文学中的体现。
(2)还可以补充什么角度?
答案 商业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政治制度对商业的保障;手工业、农业对商业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千零一夜》对于认识阿拉伯帝国商业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答案 该文学作品作为阿拉伯帝国商业发展的体现,有很多描写商人、商业的情节,反映了商人较高的社会地位,是了解、认识阿拉伯帝国商业的一面镜子,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文学作品主观性强,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佐证。
返 回训练40 中古时期的亚洲与古代的非洲和美洲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4·广州一模)笈多帝国时期,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赐地文书规定,政府放弃所赠土地的行政司法权,以及包括森林、牧场和矿藏在内的地上地下的全部资源;土地上的耕作者和手工业者同样随土地转到封地占有者的控制之下。这促进了笈多帝国(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专制王权强化
C.行省制度的建立 D.封建化的进程
2.(2024·天津河西区三模)公元6世纪时,亚历山大城的商人在书中记载:当游历到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时,他遇到了一些讲希腊语的当地居民;他们学习希腊语的目的是方便与拜占庭商人进行商品交易;毕竟拜占庭帝国作为东方商贸的最大消费者,也是阿克苏姆人利润的主要来源。据此可知,阿克苏姆王国( )
A.在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融
B.直接和东亚进行商品贸易
C.促进津巴布韦国家的兴起
D.商业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
3.(2024·南昌三模)646年元旦,日本颁布改新诏书,废弃“大臣大连执政”体制和氏姓贵族的世袭制度,所有官吏均由君主任命;649年,制定“八省百官”制。有学者认为“从大化改新诏书的颁布起,统治者起的作用不再仅仅是一个氏族首领”。据此可推知,大化改新( )
A.推动日本庄园经济发展
B.削弱了幕府的统治
C.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D.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4.(2024·齐齐哈尔二模)自674年起,阿拉伯帝国舰队连续在每年夏季进攻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678年,拜占庭帝国采用一种叫作“希腊火”的可以在水上燃烧的液体燃烧剂,不仅有效粉碎了阿拉伯帝国舰队的进攻,还迫使阿拉伯帝国签订和约,向拜占庭帝国进贡。由此可以看出( )
A.阿拉伯帝国由盛转衰
B.军事需求牵引技术进步
C.火药武器已广泛应用
D.海军实力决定国家发展
5.(2024·南宁模拟)687年,新罗实行禄邑制,国家对文武官吏授予一定数量的收租地作为禄邑。此外,国家或大贵族还向寺院捐赠大量土地,如693年捐赠柏栗寺的土地多达万顷,这些土地后来都变成了僧俗封建主的私有地。这表明新罗( )
A.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
B.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C.封建生产关系在不断发展
D.小农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6.(2024·沧州高三测试)在阿拉伯帝国,遍布各地的清真寺的附设学校,也被用作图书收藏所,除此还有社会各阶层捐资兴建的图书馆。许多哈里发派遣使者到希腊等地搜集各种书籍,特别是数学和医学方面的书籍。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
A.致力于欧亚文化的融合
B.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C.改变了武力扩张的政策
D.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
7.下表反映的是班图人大迁徙的概况。据表中信息可知,班图人大迁徙( )
路线 概况
西线 最早的迁徙路线,进入西赤道非洲,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
南线 向南迁徙最多,直至抵达南非,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
东线 9—10世纪时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
A.破坏了南非的先进生产方式
B.促使撒哈拉以南地区形成统一国家
C.加速了阿拉伯帝国衰弱的进程
D.有利于古代非洲文明演进的多样性
8.(2024·山东名校联盟三模)在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时期,田赋的征税对象为拥有土地的农民。农民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以现金缴纳赋税。苏丹沙姆斯丁·伊勒图特米什发行标准货币银坦卡,结果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 )
A.发挥了调节物价的功能
B.减轻了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C.促进了区域市场的发展
D.有利于维护社会长期稳定
9.(2024·黄山二模)古代西非某国曾一度打通了北至中东、南至几内亚湾的黄金商路。1324年其国王曼萨·穆萨前往麦加朝圣,此行让西非文明走向世界,并让其都感受到其文明的强盛。该国( )
A.以廷巴克图为经济文化中心
B.朝圣之行导致拜占庭金价下跌
C.国家都城以石块垒砌而建成
D.疆域曾一度扩张到尼罗河流域
10.(2024·吕梁三模)蒙古西征给欧洲带来极大的灾难:欧洲被外族入侵,封建制度遭受冲击,大军所至,焚毁田园,摧毁堡垒;更甚者,使教廷的权威蒙受极大地打击。欧洲人开始向内反思,希望重建一套安身立命的依据。因此,欧洲人( )
A.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的浪潮
B.重视人的力量追求现世生活
C.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
D.开展了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11.(2024·南京模拟)东罗马帝国灭亡前,君士坦丁堡的市场经常又被称为“威尼斯人的集市”。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威尼斯呼吁西欧的基督教国家团结对抗奥斯曼帝国,而大多数国家对此不感兴趣,并转而寻求到达东方的新航路。这反映出( )
A.威尼斯渴望向东方国家传播基督教
B.西欧多国不满威尼斯人的商业垄断
C.基督教国家希望与奥斯曼帝国交好
D.奥斯曼帝国维系了传统商路的畅通
12.(2024·葫芦岛高三质检)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政府不仅任命希腊正教的头面人物为希腊正教徒的大教主和文职首领(管辖希腊人及不同族群的东正教徒),还分别任命了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为各自的首领。此举反映出( )
A.帝国统治模式的创新
B.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
C.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政教分离的政治特点
13.(2024·乌鲁木齐二模)阿兹特克人认为,通过战争捕捉俘虏比发展生产获取贡品更为重要。这一认识使他们陷入恶性循环:为防止灾难的发生,需要用人来献祭,而献祭用的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得到,这又加速了灾难的发生。这表明阿兹特克( )
A.思想混乱导致国家衰落
B.宗教权力大于王权
C.陷入了发展模式的悖论
D.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14.(2024·南昌高三联考)下表为古代印加帝国的社会调控机制。这一系列机制( )
主要方面 主要表现
社会组织管理 严密的居民编制及土地、税务调配制度
宗教机制 推崇太阳神,神化印加诸王。不反对人们在信仰太阳神的同时,保持对原有神灵的崇拜
物质调配制度 对沿海地区、高原地区、亚马孙森林地区的物品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调配
处罚制度 对不同的犯罪活动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A.推动了印加文明走向世界
B.保障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C.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D.维系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15.(2024·河南名校联考)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境内玛雅城邦遗址的一座兴建于7世纪、被称为“铭记的神庙”的金字塔内部,发现一个布满浮雕人像的宽大墓室,死者遗体的头部覆盖着玉制面具,并有玉制装饰品等随葬器物。这一考古发现可以用来印证当时( )
A.玛雅人对埃及文明的吸收
B.玛雅宗教具有较高地位
C.玛雅城邦手工业规模庞大
D.玛雅开始出现阶级分化
16.(2024·龙岩高三一模)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虽然独立发展,但它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等过程。这意在( )
A.强调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B.表达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C.突出区域文明同源特征
D.说明文明发展具有规律性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7.(2024·济宁高三开学考试)(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元视角下的阿拉伯帝国商业
材料一 商人是世界的信使。
——穆罕默德(约570-632)
我最乐意死的场所莫过于为我的家族做买卖的场所。
——阿拉伯帝国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
材料二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材料三 古代埃及有个富商,名叫余睦肃丁。他言而有信,家中婢仆车马成群,财富很多,是商人中最忠实善良的人,因此被推选为商界的领袖。——节选自《一千零一夜》
(1)上述材料分别从哪些角度说明了阿拉伯帝国商业?(3分)
(2)还可以补充什么角度?(3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千零一夜》对于认识阿拉伯帝国商业所具有的史料价值。(6分)
答案精析
1.D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故选D项;材料是笈多帝国的土地赠赐制度,与商品贸易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不能强化专制王权,排除B项;笈多帝国除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并未实行行省制,排除C项。]
2.D [据材料可知,阿克苏姆王国的居民学习希腊语是为了更好地与拜占庭商人进行商品交易,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商业交流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故选D项;A项时空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东亚地区,无法得出“直接和东亚进行商品贸易”的结论,排除B项;津巴布韦国家位于非洲南部,材料未提及,排除C项。]
3.D
4.B [据材料可知,为了应对阿拉伯帝国的进攻,拜占庭发明了可以在水上燃烧的武器并取得较好效果,可见军事需求对技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故选B项;阿拉伯帝国由盛转衰是在13世纪中期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在12、13世纪,发明于中国的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且“广泛应用”说法夸大,排除C项;“决定”表述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C [由“收租地”变成了“僧俗封建主的私有地”可知,禄邑制下国家的土地变成了官僚贵族和寺院的私有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新罗王朝封建生产关系不断发展,故选C项;“开始”表述错误,新罗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早在统一前就已经发展起来了,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新罗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而非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小农经济,排除D项。]
6.B [阿拉伯帝国通过设立学校、捐建图书馆、搜集书籍等方式,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故B项正确。阿拉伯帝国的举措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但其文化政策并不是为了融合欧亚文化,排除A项;文化建设和武力扩张在阿拉伯帝国同时存在,都是强化统治的重要手段,排除C项;仅凭材料不能体现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交流的中心,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等信息可知,班图人迁徙后与非洲当地人交融,形成新的族群,这有利于古代非洲文明演进的多样性,故选D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使用现金缴纳田赋,使“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这一赋税体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地区区域市场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物价变动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德里苏丹国对拥有土地的农民都要征收赋税,封建剥削并未减轻,排除B项;“社会长期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A [据材料“古代西非某国”“1324年其国王曼萨·穆萨”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国家是西非的马里,廷巴克图是西非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拜占庭的金价,排除B项;南非津巴布韦国家都城是以石块垒砌而建成,排除C项;马里的疆域曾扩张到尼日尔河流域,而不是尼罗河流域,排除D项。]
10.B [蒙古西征发生在13世纪,它使得欧洲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此基础上,欧洲人的内省从对神权的崇拜转移到对人的力量和价值的肯定以及对现世生活的追求,由此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故选B项;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与蒙古西征的时间相距两个多世纪,排除A项;欧洲的启蒙运动开始于1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欧洲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是在17、18世纪逐步展开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君士坦丁堡的市场经常又被称为“威尼斯人的集市”,说明威尼斯在此处形成了垄断。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威尼斯呼吁西欧的基督教国家对抗奥斯曼帝国并没有取得成功,是由于西欧国家不满其商业垄断,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看出威尼斯的传教热情,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奥斯曼帝国的建立阻断了传统的商路,排除D项。]
12.C [据材料信息可知,奥斯曼帝国任用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物为当地的首领,反映出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故选C项;因俗而治的统治模式并不是奥斯曼帝国的创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奥斯曼帝国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并不是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政教合一,排除D项。]
13.C [据材料信息可知,阿兹特克人由于错误的认识从而陷入了发展模式的怪圈,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阿兹特克发展中献祭与战争的矛盾,这属于思想错误,但不属于思想混乱,排除A项;材料虽然涉及祭祀活动,但没有涉及王权与宗教权力的比较,排除B项;为捕捉俘虏进行的对外战争,激化的是民族矛盾,排除D项。]
14.C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古代印加帝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宗教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完善有利于统治的稳定,能够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选C项;印加文明仅在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传播,没有走向世界,排除A项;这一系列机制有利于加强君主对国家的管理,“绝对权威”说法错误,排除B项;印加帝国兴起于12世纪,16世纪后期在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下灭亡,“长治久安”说法错误,排除D项。]
15.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金字塔主要是祭祀等宗教活动的场所,材料中被称为“铭记的神庙”的金字塔内室宽大、随葬品有玉器等说明当时玛雅宗教具有较高地位,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玛雅对其他文明的吸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玛雅城邦手工业规模,排除C项;仅凭材料不能说明这一时期“玛雅开始出现阶级分化”,排除D项。]
16.D [据材料可知,非洲和美洲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并建立国家制度,说明非洲和美洲的古代文明都经历了一些相似的发展过程,说明文明的发展具有规律性,故选D项;材料侧重于描述文明发展的相似性,不是独立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明发展过程的相似性,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强调文明之间的差异性,排除B项;古代区域文明呈现多元特点,排除C项。]
17.(1)宗教价值观;商业活动范围及商业城市;商业在文学中的体现。
(2)商业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政治制度对商业的保障;手工业、农业对商业的影响。
(3)该文学作品作为阿拉伯帝国商业发展的体现,有很多描写商人、商业的情节,反映了商人较高的社会地位,是了解、认识阿拉伯帝国商业的一面镜子,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文学作品主观性强,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