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东北三省名校名师高考历史5月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壁、玉琮、玉璜的玉礼器组合不但广泛分布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区,而且向其他地区远距离扩散传播;且除璧、琮、璜之外,各地还出现了璋、圭、琥等新型玉器,与《周礼》所载的用于祭祀天地四方的“六瑞”相符。这反映出该时期( )
A. 良渚文化引领华夏文明的发展 B. 文明演进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C. 各地区物质文化交流较为频繁 D. 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开始萌发
2.正德年间,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期间,针对“民困于盗贼,吏惰于职守”的乱象,提出因地设治的主张,其核心在于打破原有行政壁垒,将山林险峻之地划归军事要冲箭辖,同时在新开垦的屯田区设立“劝农司”。王阳明的这些措施旨在( )
A. 强化军事控制 B. 整合行政资源以推动经济开发
C. 协调军民关系 D. 兼顾地方治理实效与基层教化
3.图2是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石染典买马契,从中可以得知的历史信息是( )
译文:马壹匹骗敦六岁,开元廿一年正月五日。西州百姓石染典,交用大练拾搠匹,今于西州市,买康思礼边上件马。其马及练,即日各交相分付了。如后有人寒盗识认者,一仰主、保知当不关买人之事。恐人无信,故立此契。两共和可,画指为记。
①唐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②契约效力得到买卖双方认同
③马是边境贸易的重要商品
④边疆与内地呈现大交融局面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4.辽朝曾模仿中原的政治体制,针对不同的族群使用相应的法律处理纠纷;辽圣宗甚至直接以《贞观政要》作为治国方略。这些做法( )
A. 增强了民众对中原王朝的认同 B. 缩小了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C. 开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模式 D. 反映了民族交流交融的加强
5.嘉靖年间,浙江人王士性撰写《广志绎》一书,详细记载了全国各地的地理形势、交通路线、山川河流以及边疆防务等内容。他在书中分析了北方边疆的防御状况,提出加强边疆治理、完善边防体系的建议,还关注东南沿海的海防建设,反映出他对国家治理、社会安定的深切关怀。由此可知,王士性( )
A. 反思明朝衰落的原因 B. 践行经世致用的理念
C. 突破传统的华夷之辨 D. 维护传统的朝贡秩序
6.清末新政期间,面对各民族“各语其语”的状况,清政府普及新式国民教育,将汉语文升级为“国文”“国语”,初步实现了教育领域内的语文统一。清政府此举反映了( )
A. 民族主义的发展 B. 西学东渐的深入 C. 民族危机的加深 D. 民众文化的提升
7.晚清以来,上海租界长期实行外侨高度自治的政治体制,华、洋居民的政治权利严重不平等。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华人参与市政管理的诉求日趋强烈,通过斗争,华人最终获得了参与市政管理的权利。这体现出( )
A. 上海引领全国的政治走势 B. 华人权利意识的觉醒
C. 国民党政权深陷统治危机 D. 革命性质的历史转变
8.1942年前后,陕甘宁边区开展劳动互助和调剂劳动力的农业互助政策、发放农业贷款政策、开展劳动模范运动政策、实行农业累进税的政策、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实施( )
A. 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B. 打破了日本对边区的经济封锁
C. 促进了国共两党抗战的顺利进行 D. 调动了边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9.1955年10月,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即将到来,毛泽东提出对当前农村工作要进行包括合作社的规划、农业生产的规划、全部的经济规划在内的全面规划,其中农村全部的经济规划涉及副业、手工业多种经营等,在发展合作社的工作上,“要比质量,比规格”“重点是比质量”。毛泽东的这一指示( )
A. 系统纠正了农业改造中的错误倾向 B. 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有序发展
C. 满足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合理诉求 D. 实现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全面构建
10.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鉴于中国贫困落后的现状,提出先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对于国际问题要冷静观察、韬光养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国际关怀。这一外交决策是( )
A.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B. 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
C. 文化教育改革的保障 D. 中美博弈缓和的体现
11.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雅典直接民主制的缺陷导致城邦危机,引发反民主制思潮。公元前411年寡头派趁机发动政变,民众妥协,先后建立起400人极端寡头制和5000人温和寡头制。但在雅典民主传统的影响下,公元前410年,雅典又恢复直接民主制。据此可知( )
A. 城邦内部的混乱导致文明衰退 B. 雅典政治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C. 直接民主的弊端引发寡头政治复兴 D. 妥协智慧推动雅典城邦的民主进程
12.成书于12—14世纪的《列那狐的故事》是一部法国故事诗,故事主要以狐狸列那和代表贵族的狼伊桑格兰的斗争为线索,辛辣地嘲讽了专制的国王、贪婪的贵族、愚蠢的教士等。这部作品( )
A. 启发了《天方夜谭》的创作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
C. 描绘了封建骑士的游侠精神 D. 深受西欧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13.英荷学者对于海洋的主权有不同的阐述。下表双方观点的分歧体现了当时英荷两国( )
主要著作 基本观点
荷兰学者格劳秀斯的《论海洋自由》(1609) “海洋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因为自然不仅允许而且强使人们共同使用”“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不能在海洋自身上建立任何私有权”
英国学者塞尔登的《海洋封闭论》(1635) “依据自然法和万民法,海洋并非为所有人共同所有,而是如同陆地一般,能够被私人所占有,成为私有财产”“不列颠海域的统治权或与大不列颠岛相邻的海域现在是而且一直是不列颠帝国的一部分或附属”
A. 高度关注海上自由航行 B. 致力于划分海洋势力范围
C. 争夺海洋秩序话语主导权 D. 积极推行自由主义的政策
14.俄国铁路里程从1861年的1626公里增至1900年的53234公里;这一时期煤炭、钢铁产量大幅增长,法国资本也积极投资乌拉尔工业。这些发展( )
A. 有利于苏维埃诞生与成长 B. 推动沙俄成为帝国主义中的强国
C. 促使俄国推行农奴制改革 D. 鼓舞俄国率先尝试无产阶级专政
15.1939年春天,设在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的馆长提交了年度报告。报告指出,1938-1939年是博物馆运作最好的一年,有超过45万的参观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思考如何应对未来战争,包括壕沟和防空洞的修建,应对毒气攻击的防御以及有效伪装的方法。这表明( )
A. 绥靖政策已经丧失人心 B. 帝国战争博物馆加大宣传力度
C. 民众对战争的担忧加剧 D. 全民社会动员取得明显的成效
16.1820-1860年,美国迎来了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这期间来到美国的移民总数高达500万,主要来自西欧和北欧,其中爱尔兰人约200万,德国人约170万,还有大量被贩卖到美国的非洲黑奴。同时,移民也有少数来自亚洲,主要是来美国淘金的中国人。这些现象( )
A. 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用性 B. 加剧了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
C. 推动了美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D. 实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人物形象并非一成不变的,如吕后的具体形象在《史记》与《汉书》中便存在较大的差异。司马迁在《吕太后本纪》中不仅刻画了吕后的隐忍性格,还描画了她善良与刚毅的品行;并以“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肯定其历史功绩。与此同时,司马迁又如实记述了吕后对戚夫人的迫害,并对这非人的行为予以批判,并不因其地位之尊而为其曲笔隐瞒。班固笔下的吕后则首先是一位惠民利国的女主,班固在《高后纪》中,只是将吕后看作刘邦的妻子,冠以“高后”之称。《高后纪》主要记载的是吕后在惠帝死后,称制天下八年间所推行的一系列政令,而吕后在称制前残忍毒杀戚夫人,报复赵王如意等行为则被班固移出《高后纪》,写入《外戚传》之中。
——摘编自李静《<史记><汉书>中吕后形象的异同及其原因》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吕后形象在《史记》与《汉书》中存在差异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另选一位历史人物,谈谈你对“历史人物形象变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遗嘱,是指遗产所有人处理其死后财产的合法方式,也指用于表示立遗嘱人处理财产的书面文件及合法有效的“口述”遗嘱。在英格兰,“遗嘱”最早出现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那时能留下遗嘱的人均属国王、贵族和教会上层人士。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私人财富的积累,普通市民、工匠、商人等社会阶层也开始表达信仰并分配自己的财产,留下了数量众多的遗嘱。在这个时期,“炼狱”的观念开始流行,人人都期待“好死”,这要求死者除了要忠于虔诚信仰,还要在离世之前对其身后的尘世做好安排。中世纪遗嘱往往以虔诚的语言开头,然后是对死后身体和仪式的安排,最后是处置财产的细节。
——摘编自王超华《中世纪英格兰的遗嘱及其史料价值》
材料二以上帝的名义,阿门。 1406年5月25日,我约翰 奥利弗,伦敦市民和布商,在心智健全、记忆良好的情况下,立下以下遗嘱。首先,我将我的灵魂托付给全能的上帝,我的创造者和救世主,我希望被埋葬在我所属教区的圣克里斯托弗教堂的万圣堂内。我要求有13支火炬由穿着赤褐色布衣的13个穷人手持,并在我的葬礼上围绕我的遗体站立。他们每人在我入土后都将获得一双鞋子。我还希望两支火炬留在圣克里斯托弗教堂,在举起圣体时在基督像前燃烧;4支火炬送到埃塞克斯的西汉宁菲尔德教堂,3支送到东格林威治的教堂;其余的火炬由我的执行人根据最需要的地方分配。
——《生与死:十四世纪末至十五世纪初伦敦和贝里圣埃德蒙兹男女遗嘱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中后期英格兰地区遗嘱盛行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英格兰遗嘱作为史料的价值。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8年10月,统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通过多边多轮会议,最终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最突出的内容就是运用法律否定了教皇和皇帝的权威,承认了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及其正统地位,是近代国际政治体系的开端。
——摘编自韩略刘伟博《试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的国际关系格局转换》
材料二
1815年6月9日,英、奥、法、俄、普、西、葡及瑞典签署《最后议定书》,维也纳会议宣告结束。在维也纳会议上,反法同盟的主要成员国为了防止革命对本国的政治统治形成威胁,制定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主义”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它们首先恢复了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葡萄牙旧王朝的统治。而且,为更有效地维护这一体系,1815年9月,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积极倡议下,欧洲各国君主建立了“神圣同盟”,以保卫君主政体和基督教义。俄、英、普、奥等欧洲强国为了解决列强有关领土纷争的矛盾,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领土补偿”原则,即列强的利益可以失此得彼。由于这个原则,各列强既得利益不但不受损失,而且可以明目张胆地宰割和瓜分弱小国家。
——摘编自于光胜《马克思恩格斯论维也纳体系的实质》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也纳体系的实质。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亚纳体系处理国际事务的共通之处。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5年春节,东北黑土地沐浴冬日暖阳,来自全球的游客汇聚于此,感受东北人民的质朴热情。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沈阳“九 一八”历史博物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等红色场馆迎来如潮观众,成为游客必打卡的文化地标。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就,各馆正紧锣密鼓筹备主题展览,志愿者们亦积极投身宣传手册编制工作。
请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这一主题,以上述某一博物馆志愿者为视角,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介绍展览主题。(要求:自拟题目,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清晰。)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C
16.【答案】C
17.【答案】【小题1】原因:时代背景不同;个人经历与思想差异;史书体例与撰写目的有别
【小题2】以曹操为例谈对“历史人物形象变化”的认识。
题目:历史人物形象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阐述: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曹操被描述为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陈寿生活在西晋时期,西晋承魏统,当时的政治环境使得他对曹操的评价较为客观,肯定了曹操统一北方、建立曹魏政权的功绩,如曹操善用人才,推行屯田制等,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然而,到了明清时期,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多疑、奸诈的“奸雄”形象。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强调正统观念,蜀汉被视为汉室正统,而曹操被视为篡汉的权臣。同时,民间文学和戏曲的发展也对曹操形象的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了迎合民众的道德情感和审美需求,曹操的负面形象被不断放大和强化。由此可见,历史人物形象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时代的政治需求、文化氛围、道德观念以及作者的个人立场等,都会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塑造,我们应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形象的变化,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18.【答案】【小题1】中世纪中后期英格兰地区遗嘱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经济的发展和私人财富的积累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财产的分配和处理;其次,随着社会阶层的变迁,普通市民、工匠、商人等社会阶层也开始表达信仰并分配自己的财产,留下了数量众多的遗嘱;最后,宗教信仰的影响也是遗嘱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人们普遍信仰宗教,认为死后灵魂将受到审判,因此通过遗嘱来安排自己的财产和后事,以确保灵魂得到救赎
【小题2】中世纪英格兰遗嘱作为史料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遗嘱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例如人们拥有的财产种类、数量以及财产分配的方式等,从而揭示出当时的经济特点和社会结构;其次,遗嘱可以揭示当时的社会分层和阶级关系,因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所立遗嘱的内容和形式往往存在差异,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阶层状况;最后,遗嘱还可以反映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因为遗嘱中往往会涉及到对宗教信仰的表达和对身后事的安排,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19.【答案】【小题1】背景:民族国家的兴起;国家利益纷争加剧;宗教改革的影响;国际法基础的奠定。(任答三点即可)
【小题2】实质: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实行强权政治,宰割弱小民族,积极谋求恢复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共通之处: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争端;尊重国家主权;大国主导。(任答两点即可)
20.【答案】示例:
论题:和平发展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动力。
阐述:作为九一八博物馆志愿者,我深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遭受空前劫难。而今,新时代中国以和平发展为旗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上,脱贫攻坚全面胜利,GDP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科技领域,5G、高铁、核电等技术领先全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国防建设上,军队现代化步伐加快,国产航母、歼-20等国之重器彰显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外交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成为国际秩序的重要维护者。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机床厂的智能升级、长春汽车城的新能源转型,正是新时代中国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
铭记历史,我们更懂和平珍贵;开创未来,中国正以崭新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续写民族复兴的辉煌篇章。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