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标要求】
1.了解古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新课导入
陕西出土二枚罗马金币和一枚波斯银币
罗马的凯撒大帝(中国西汉时期)曾穿着丝绸长袍去看戏,引起全场的钦羡,观众都在观赏这件华美的长袍。经考证,当时凯撒穿的丝袍材料来自中国长安。
中外文明之间存在着一条贸易之路……
丝绸之路
基础感知
1.概念:
(1)狭义的丝路:一般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广义的丝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包括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
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 )
思维提升
√
齐声阅读1目1段,将需要填空的内容勾画在课本上,并将标蓝的内容补充到课本上。
丝绸之路
基础感知
2.开通的标志性事件:张骞通西域
(1)过程:
齐声阅读课本1目3段
时间 目的 结果/意义
公元前 138年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了解到西域的风土人情,提供宝贵资料
公元前 119年 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联系,发展和中亚各国友好关系;促进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将下列需要填空的内容勾画在课本上,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概况补充到课本上。
材料:建元三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募人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出使。……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中西交通流畅,贸易大盛。后来印度佛教输入,就是取到西域的。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勇敢、坚忍的品质为后人所传颂。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丝绸之路
小组讨论
2.开通的标志性事件:张骞通西域
(2)影响:
结合下列材料,自主思考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政治、经济、外交、文化)。
①政治:a.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管理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②经济:a.促进物种的交流
b.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
③外交:a.促进丝绸之路畅通,是丝绸之路发展史的标志性事件
b.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④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历史象征。
丝绸之路
思维提升
2.开通的标志性事件:张骞通西域
(3)结合P49思考点,如何理解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①丝绸之路贸易路线在张骞通西域之前虽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而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因此司马迁等中国古代学者将张骞通西域视为开辟道路的创举,称其为“凿空”。
②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其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凿空”的提法,也有一定道理。
丝绸之路
思维提升
1.张骞出使西域返回后,西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
2.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欧美的联系,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
3.小本17题☆
4.结合小本17题,分析课本P50《张骞出使西域》图片的史料价值。
×
×
丝绸之路
基础感知
3.发展历程:
·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此后一度衰落;
·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
·两宋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
·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起;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
丝绸之路
思维提升
3.发展历程:
(1)两汉时期的陆上丝路走向兴盛的原因:
首先是中央集权政治推动。封建社会能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使国家得以统一,……是开展贸易的重要政治前提与保证。其次,互惠性的经济利益驱动。西域的开通固有联合外力牵制匈奴的本意,但经济原因是原始的,是人们生活交往的必须,对域外文明而言也有同样的需要……再次,国内交通设施的完善与延伸。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国内交通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然,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动因是多方面的,宗教的力量、文化的相互联系,语言的传播都会加强相互的联系与往来。
——摘编自傅梦孜《对古代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
①政治: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
②经济: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汉朝与各国互惠性的经济利益驱动;
③军事:联合外力牵制匈奴的本意及日后反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
④外交: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
⑤个人贡献:
a.张骞出使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b.丝路沿线的国际参与,中外商人的作用等。
丝绸之路
思维提升
3.发展历程:
(2)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达到鼎盛的原因:
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
④外交:
⑤交通: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疆域广阔;
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
文化繁荣,兼收并蓄;
政策开明;
交通发达。
丝绸之路
思维提升
3.发展历程:
(3)唐朝中期以后陆上丝路衰落的原因:(结合1目4段)
①陆上丝绸之路运量小,运输成本高昂,对利润有较大限制,盗贼横行;
②支线的路线复杂,不利于通行;
③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失去对西域控制;(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
④东西方的海路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①政治:
a.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对外依靠海路。
b.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设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
②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发达;
③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④优势:陆上交通运输瓷器易破损、不安全、运量小,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丝绸之路
知识拓展
3.发展历程:
(4)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材料一:宋代,陆地“丝绸之路”被西夏王朝所占据,海外贸易受阻,南宋偏安江南,对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此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统治者实行奖励海外贸易的政策。 ——选自梁励《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
材料二: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不差,生死系矣。 ——【宋】赵汝适《诸蕃志》
材料四: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据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只能装载9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货60-70万公斤,相当于两千头骆驼的运输量。二者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对外依靠海路
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发达;
政治:政府重视对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
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陆上交通运输瓷器易破损、不安全、运量小,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丝绸之路
思维提升
3.发展历程:
(5)元代陆上丝绸之路重新复兴:
①元朝统一;
②蒙古西征,畅通了东西驿路;
③元代的驿道路网打通了元朝首都与亚欧各地的联系,使唐中期以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的沙漠绿洲丝路再次活跃了起来,草原丝绸之路也得到了空前发展。
思维提升
丝绸之路
1.魏晋南北朝和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社会环境动荡,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较快;明清时期受到海禁政策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受阻。( )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经济交流并不繁荣,呈衰败之象。( )
3.中西方的联系并没有因为政治的动荡而终止,体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
√
×
√
陆上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基础感知
4.路线:
兴起时间 鼎盛时期 衰落时间 主要贸易商品
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 隋唐 明清 丝
草原丝绸之路 夏商 蒙元 明清 民族迁徙
西南丝绸之路 夏商 隋唐 宋明之后 茶、马
海上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 郑和下西洋 鸦片战争后 瓷器
丝绸之路
基础感知
4.路线:
齐声阅读课本P52”历史纵横“
汉志商道
丝绸之路
基础感知
4.路线:
汉志商道衰落的原因?
①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导致陆上贸易减少
②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东西方交流减少
③近代新航路的开辟使东西方贸易以海上为主
丝绸之路
思维提升
5.特点:
①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具有阶段性,汉、唐、宋元是三个交流频繁时期
②线路多,覆盖面广。
③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与西方沟通的线路有不同
④交流内容丰富,交流范围广泛
⑤参与商贸文化交流的人员具有多样性,其目的也具有多样性。
⑥采取和平方式,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
交流具有双向性、互惠性、竞争性
⑦中国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
⑧地位: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
思维提升
丝绸之路
1.草原丝绸之路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而且基本上没有间断过,是沟通欧亚大陆的最早的交通线,是欧亚古老文明交流的主要通道之一。( )
2.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缔造了草原文化。( )
3.明初郑和下西洋开启了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
4.西南丝绸之路促进了丝绸和瓷器的大量出口,推动了茶文化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 )
5.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各族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有利于西南地区的商贸发展。( )
√
×
×
×
√
丝绸之路
思维提升
6.影响:
丝绸之路
思维提升
6.影响:
丝绸之路
思维提升
6.影响: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这样的章节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我眼中的丝路”?
科技交流之路
物种传播之路
宗教传播之路
贸易互惠之路
艺术融汇之路
民族融合之路
(1)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
①经济:
a.农作物和畜牧品种传入中原,丰富了农作物的品种;
b.促进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和牲畜品种的改良。
②文化:基督教、佛教以及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艺术等传入中国,印度天文学成就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化。
③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饮食结构,扩大了食物来源。
丝绸之路
思维提升
6.影响:
(2)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①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②沟通了东西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③扩大了人类的认知领域,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往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丝绸之路
思维提升
1.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把丝绸之路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佛教之路等,从根本上说明了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
2.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互动促进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交往与联系的全球史。( )
√
√
丝绸之路
古为今用
7.传承——“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
立德树人
7.传承——“一带一路”
(1)结合历史上丝绸之路,你觉得今天“一带一路” 有何价值?
(1)对中国:
①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②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对世界:
①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②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丝绸之路
立德树人
7.传承——“一带一路”
(2)认识:
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②包容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③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中外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