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 并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 并序》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9 10:3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孔雀东南飞(并序)
罗志辉

教学目标:
一、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二、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三、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
二、释题
1.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
A.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B.“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C.《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D.《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3.诗歌发展脉络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三、自读全诗,感知把握
要求:
1.落实字音、词义,特别是一词多义(“相”、“谢”、“适”)及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
2.理清情节线索,根据故事发展阶段,拟定四字小标题。
3.鉴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四、学习、探究
(一)字、词落实
②通假字(幻灯显示)
终老不复取  通“娶”。         槌床便大怒  通“捶”,敲打。
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盛物之器。 蒲苇纫如丝  通“韧”,柔软而结。
府吏见丁宁  也写做“叮咛”,嘱咐。   虽与府吏要  通“邀”。
摧藏马悲哀  同“脏”,脏腑。
五、归纳“相”、“自”、偏义复词的用法
(一)“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二)偏义复指
①昼夜勤作息 ②勤心养公姥 ③我有亲父兄
④逼迫有弟兄 ⑤其日牛马嘶
(三)“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 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归纳部分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1.古今异义(幻灯显示)
便可白公姥  告诉;常指一种颜色    共事二三年  一起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  可爱;值得怜悯      汝岂得自由  自作主张;不受拘束
槌床便大怒  坐具;睡觉的地方     再拜还入户  第二次;下一次
以此下心意  耐心受委屈;下定主意   供养卒大恩  侍奉公婆;伺奉长辈
本自无教训  教养;训斥或从错误得到认识
却与小姑别  退出来;副词,表转折   自可断来信  使者,指媒人;书信
处分适兄意  处理、处置;对有错之人作出处罚决定
渠会永无缘  他;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
便可作婚姻 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卿可去成婚  订好婚约;结婚       郁郁登郡门 繁盛的样子:不高兴
蹑履相逢迎  迎接;常指奉承、拍马
汝是大家子  大户人家;我们      奄奄黄昏后  暗沉沉的;形容气息微弱
叶叶相交通  交错相通;为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例: 古义 今义
汝岂得自由
虽与府吏要
可怜体无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 适得府君书
却与小姑别
千万不复全
好自相扶将
何意出此言
举手长劳劳
奄奄黄昏后
2.一词多义
谢家来贵门:辞别始适还家门:出嫁

阿母谢媒人:谢绝
适处分适兄意:依照
多谢后世人:告诉适得府君书:刚才
相见常日稀:互相何乃太区区:愚拙
及时相遣归:
我区区
儿已薄禄相:命相、相貌感君区区怀:真情挚意

会不相从许:你君既若见录:我
好自相扶将:她

(例:见笑、见谅)
登即相许和:他渐见愁煎迫:被
3.古今异义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可怜体无比:可爱
不久当归还:回来
本自无教训:教养主薄通语言:话语
处分适兄意:处理
郁郁登郡门:繁盛的样子叶叶相交通:交叠相通
4.偏义复词
公姥、作息、父兄、牛马、弟兄、父母
5.通假字
取:娶;
帘:奁;纫:韧;
丁宁:叮咛;
藏:脏
5.词语难点
无所施:用   启阿母:禀告   致不厚:招致   萦苦辛:缠绕   
卒大恩:尽、终   若见录:记   逆以煎我怀:逆想,想到将来
赍钱:赠送   否泰:坏运气;好运气   奄奄黄昏后:晚上7点到9点   
寂寂人定初:夜里9点到11点
6.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相见常日稀 互相 儿已薄禄相 命相
六合正相应 互相 黄泉下相见 互相
叶叶相交通 互相 仰头相向鸣 互相
君既若见录 我,指刘兰芝 府吏见丁宁 我,指刘兰芝

第二课时
一、把握情节
1.
( http: / / www.21cnjy.com )听名家范读,进入氛围
2.由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时间、人物、事件、结局)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3.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发展线索: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4.明确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依据: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
2.两类人:受迫害者;迫害者——
刘兰芝:富有教养、聪慧美丽、勤劳善良、柔顺刚强、从容持重;
焦仲卿:守礼尽孝;幻想→绝望,软弱→坚强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充满抗争精神。
焦母:专横无理;
刘兄:见利忘义、趋炎附势
——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封建礼教的化身。
3.刘、焦两人的性格差异
①对未来的预想
刘:对命运、前途有清醒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
焦:等待、幻想。
②别后重逢时
焦:讥讽、责难,且无所作为
刘:通情达理
③殉情场面
刘:义无反顾、干净果决
焦:迟疑徘徊、拖泥带水
——刘:始终清醒、坚强;焦:期待、幻想且没做一件事。
4.刘兰芝为什么不容于焦母?焦母心目中的媳妇是何种形象?
人格尊严维护权威
三、艺术特点
1.人物语言个性化
同中有异:刘与焦;焦母与刘兄
2.富有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①序曲的象征性
依恋情调和凄楚气氛,与刘焦生离死别的神质想吻合,具有提摄全篇的作用。
②尾声的理想化色彩
加强震撼力量,表达劳动人民美好愿望。
③铺陈的酣畅淋漓
A.两次罗列刘兰芝的成长过程
a.纵向铺陈,能让人感受到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才艺、品德随年岁而逐增。
b.印证“自诉”的真实性,强化其良好修养;对焦母的蛮横无理给予批判。
B.遣归前的精心打扮
横向铺陈,突出其外表的美丽,表现她虽受屈辱、遭遇不幸却镇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同时,也是对扼杀“精妙世无双”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有力谴责。
C.太守府的迎娶场面
既显示了兰芝高贵身价,又表现了兰芝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同时,又与“生人作死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加浓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四、总结全文
五、课后背诵
六、思考题(可以要求学生讨论,不求固定明确的答案)
《静女》和《氓》均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呢?
参考:“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静女》和《氓》中分别叙述了两类爱情情节和人物形象,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无论是《静女》中的“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还是《氓》中的“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看样子都是“自由恋爱”了。《诗经》的时代,男女的恋爱比后来的封建社会要来的相对自由,但毕竟和我们今天的“自由恋爱”在理念上有不同。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层又不同的恋爱观。
《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呢?关系到对《氓》中那个男子(士)的形象的理解:
⑴“士”之变心说。“不见复关”,“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由此可见一斑。
⑵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⑶社会制度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
⑷年老色衰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
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第⑴⑵中较为准确深刻。《静女》中的“士”可推测为田者,《氓》中的“士”可推测为商人,这就为思维提供了根据。
板书
个性化语言
刘兰芝: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归”:不甘受虐,洞察世情,柔顺刚强
焦仲卿:“求情”:爱情坚贞,心存幻想,委曲求全
“别母”:伤心绝望,痛切哀怨,以死抗争

母:“逼遣”:恶语训斥,专断蛮横,霸气十足
“阻死”:软语诱哄,声泪俱下,苦苦哀求

兄:“逼嫁”:贪财慕势,自私冷酷,市侩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