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蜀道难》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蜀道难》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9 10:3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蜀道难》教学实录
江苏省丰县中学
马玉兰
一、导入:
师:在中国,一个人只要能背几首古诗,其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便笃定有一两首是李白的,相信我们在上学之前,父母就已经开始教我们背他的《静夜思》了。(师生齐背《静夜思》)在中国,一个人只要知道几个关于古代诗人的掌故,其中便笃定有一两个是有关李白的, 你知道哪些李白的故事?
生:“铁杵磨成针”,因喝醉洒捞月亮而死。
师:你看,人家死得都那么浪漫。其实李白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也带有一股仙气,据说,李白的母亲在生他的前一天晚上梦见了太白星(启明星),所以就给他起名李白,字太白。一千多年来,人们在戏文里唱他,在小说里写他,在传说里神化他,在中国不可计数的诗人中,有谁能像他这样让一代又一代的普通百姓津津乐道。将李白称为“谪仙人”的是当时的诗坛泰斗贺知章,而让贺知章脱口而出“谪仙人”的就是这首《蜀道难》。《蜀道难》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诗竟让咱的贺知章脱口而出谪仙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蜀道难》。
二、指导诵读
l.教师范读,学生注意重音、停顿。
2.
自由读
指导:王维、盂浩然、陶渊明的诗可以小声读甚至默读,但李白的诗必须放声读,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感情把握,有表情地放声地自由地朗读一遍。
3.个别读
指导:以第一句为例指导重读。
首句是感叹句,所有感叹词都是强调的成分,按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来说
应该重读而整个一句话是渲染蜀道“高”,突出“难”,所以“危”和“高”也是强调的成分,按理来说也应该重读。
如果全句都重读,又不能起到强调哪一个词的作用,而且也不符合汉语发音习惯。这时,我们拟借助另一种强调方式:拉长语音。象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一段中“轻轻地”
三个字反复出现是作者的强调所在,但若重读,又不符合“轻轻地”意境,只能用拉长语音来强调,轻——轻——
地。所以,整个第一句可以这样读:“危”和“高”重读,
乎…哉”拉长语音。噫吁嚱,危乎——高哉——!
4.齐读
指导:注意重音、节奏,并读出气势。
三、理清思路
师:哪一句是主旨句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所谓主旨句就是文章的点题之句,点题句往往不在
开头就在结尾,要么就在文章的中间,但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哪一个位置?
生:开头或结尾
师:这首诗的主旨句出现在哪一个位置?
生:开头、中间、结尾都有
师:每一节都出现主旨句,也就是每一节都点题,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生:不是,每一节都有侧重点。
师:题目是“蜀道难”,每节各强调蜀道难在何处?
注意找关键词。
生:第一节,强调高
第二节,强调险
第三节,强调战祸之乱
师:第三节能不能也用一个字来概括,来体现一种形式美。
生:乱
师:这种反复出现,一咏三叹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受《诗经》的影响,如《秦风 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种一咏三叹,使主旨更鲜明,文脉更连贯。
四、名句赏析
师:找出文中你所喜欢的句子
生:“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想象丰富,仅用十几个字就把“五丁开山”的民间传说得以形象的再现。
生:“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两句中“悲鸟”“子规”这两个意象用得很好,意象本身就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尤其是“子规”更是如此。
师:“子规”是哪一种鸟?
生:杜鹃
师:一提到杜鹃,你脑海中马上会闪现出哪一个词?
生:杜鹃啼血。
师:是啊,中国文人从古到今都有一个“杜鹃情结”,在这个小小的精灵身上凝结着多少文人的凄凉不得意之情。
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让我想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师曾给我讲过的杜甫当年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杜甫参加科举时,当年竟无一个中举,主考官李林甫还对皇帝美其名日“野无遗贤”。我觉得用这个故事来解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再恰当不过了。
师:怎么没有人喜欢第一句呢?“噫吁
( http: / / www.21cnjy.com )嚱,危乎高哉!”
连用叠加妙用了三个感叹词, 作者还不尽兴,又用两个形容词带出两个感叹词,极力渲染“高”,突出“难”。每一位诗人都有代表其风格的句子,如李清照,如果没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果没有“人比黄花瘦”她就不能成其为李清照。如苏轼,如果没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就不能成其为苏轼。如柳永,如果没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就不能成其为柳永。如杜甫,如果没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果没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不能成其为杜甫。那么我们的李白呢?如果没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果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果没有“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们的李白也就不能成其为李白。
五、寓意寻真
师: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了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赞美祖国大好山的诗歌,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表达对祖国河山的一种热爱之情,那么《蜀道难》是不是像“阅读提示”中所说也表达一种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生:好像不是。
师: 对于这首诗的寓意,今人大约有三种观点: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送友人入蜀
3.“仕途坎坷”说
你认为哪一种最有可能?
生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因为李白生长在蜀地,他歌颂蜀地的风景,纯粹是表达一种热爱之情。
生2:“送友人入蜀”。我曾在参考书上看到过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李白在长安送一位朋友入蜀的故事,他告诫友人蜀地的艰危,劝友人及时返回。“问君西游何时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生3:“仕途坎坷”。因为唐人喜欢用山川艰险来喻仕途坎坷。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都知道“悲愤出诗人”,《蜀道难》到底是哪一种寓意或哪一种寓意占的比例更大一些,只能根据作者的经历和作者写这首诗时的特殊处境来判断。
李白像中国绝大多数的文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样,做着兼济天下的美梦,但他又和一般文人不一样,他不希望走“科举”道路,而是经人举荐由布衣而一跃成为卿相。但这是一个终身难圆的梦,不同的是,他的梦比别人做的更自信、更辉煌。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为了实现自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理想,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他游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赏识与举荐;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无奈,这两条路都没有使咱的李白实现“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于是,才高八斗的他又来到长安,他坚信自己的才华一定会得到皇帝的赏识。但初入长安三年,不但没人举荐他,生活也陷入了困顿,还结交了一帮小混混,被人家揍了一顿,竟揍醒了他“平步青云”的政治美梦,这时他才明白“仕途之难,难于上青天”,心怀未酬之志离开了长安。在离开长安之前,写了《行路难》、《蜀道难》,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峰,他初入长安,即使别的什么收获也没有,有了《行路难》、《蜀道难》他也是满载而归了。
根据李白的经历及李白写这首诗时的特殊处境可以看出《蜀道难》的寓意应是“仕途坎坷”或“仕途坎坷”占的比例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