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
单元、章、节
第21章第4节
教学内容
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
需课时:
1
课时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对蛙的生殖和发育的学习,描述两栖类动物的生殖与发育的过程及特点。2、举例说出两栖类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分析的能力。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总结、交流、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2、通过认识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描述两栖类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2、举例说出两栖类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教学难点:1、描述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2、正确理解两栖类动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展示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导入】:让学生先讨论:你认为哪些动物属于两栖类动物?
从学生的回答来指出其中的错误,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什么样的动物为两栖类动物,它的生殖发育有什么特点?【新授】:一、蛙的生殖与发育1.
组织学生在自主阅读研究性学习论文片段《蛙的生殖与发育》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学习,共同探究有关蛙的几个问题。
(1)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春末夏初,蛙“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雌雄蛙都能鸣叫吗?蛙鸣叫的目的是什么?(3)雌雄蛙抱对有什么意义?(4)玻璃缸放置在向阳温暖的地方,说明蛙的受精卵发育需要什么条件?组织学生积极进行回答,探讨,并给与鼓励。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了解蛙的受精特点。归纳得出:卵细胞和精子在水中相遇,完成受精作用。像蛙这样,受精作用发生在体外的受精方式,叫做体外受精。强调蛙的体外受精特点,以及抱对的意义。
2.
蛙的发育历程由前题引入,在受精卵后了解接下来进入到蝌蚪阶段,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和阅读课本文字部分,比较蝌蚪和成蛙的区别。蝌蚪成蛙呼吸器官尾四肢生活环境通过对表格的填写,来了解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了解蝌蚪是逐渐变化成为成蛙的。
3.
蛙的变态发育
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再对重点知识做回顾;理解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显著不同,为变态发育。
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对蛙的整体发育做回顾。
从蝌蚪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来了解蝌蚪类似于水生的鱼类,而成蛙则类似与陆生的爬行动物,从而总结出两栖类动物的由来。
4.
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对蝌蚪和成蛙的生活环境和呼吸器官做对比,来体会两栖类动物在生活环境上的变化,指导学生讨论:两栖类动物的生活环境是比较大还是比较窄小?两栖类动物的哪些生活过程是不能脱离水的束缚的?总结:了解常见的两栖类动物提问:你知道除了青蛙以外还有哪些动物属于两栖类呢?那么,什么样的动物属于两栖动物呢?引导学生根据蛙的生殖与发育特点,共同归纳出两栖动物的特征。
学生回答,正确与否都可。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师生共同归纳出两栖动物的特征: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2、成体生活在湿润的陆地上或浅水中,用肺呼吸。3、体外受精,变态发育。4、生存环境受水的束缚。认识到蛇、海龟和鳄鱼不是两栖动物,而是爬行动物。5.
两栖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一些资料的出示,让学生了解常见的两栖类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请学生对照本节目标,谈一谈对于本节课的收获。1、课本21页:自我评价。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生活中为什么要爱护,保护两栖类动物,增强环保意识。我们应当如何去爱护、保护它们?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一、蛙的生殖与发育1、蛙的生殖方式:体外受精2、蛙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二、蛙的变态发育1、变态发育的概念:蝌蚪和成蛙在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2、常见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3、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