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发展 复习提纲
【学习目标】
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
《共产党宣言》
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巴黎公社
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俄国十月革命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第18课 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
一、空想社会主义
1、背景:
(1)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2)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发案,形成了一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2、代表人物: 法国的圣西门(实业制度)、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合作组织)。
3、影响:把希望寄托在 国王 或 富人 身上,是一种空想,但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1、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弊端暴露(贫富分化)。
(2)阶级: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空想社会主义、德国黑格尔古典哲学、英国亚当·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三大思想来源)。
(4)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投身革命活动。
2、发表:1848年初发表,马克思、恩格斯撰写。
3、内容:(1)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2)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3)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4、意义:
(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
1、背景:(1)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普鲁士军队包围巴黎。巴黎人民组成国民自卫军,保卫共和国首都。 (2)1871年3月18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派军队偷袭巴黎市内国民自卫军的阵地,妄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民族+阶级矛盾)
2、措施:
(1)政治: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
(2)经济: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3)教育: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3、失败: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镇压下,5月28日,巴黎公社失败。
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
(2)具体原因:敌人的疯狂镇压,巴黎公社寡不敌众。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没有建立工
农联盟。
4、意义:
(1)巴黎公社的民主原则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2)巴黎无产阶级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
一、背景:
1.经济:19世纪690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推行工业化,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
留了沙皇专制,经济上存在着大量农奴制残余,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2.政治:20世纪初,俄国在西方列强中仍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
3.国际:一战使沙俄的落后与腐朽充分暴露,加深了人民群众的痛苦和不满。
4、组织: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二、过程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沙皇专制)。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回国。他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四月提纲》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逐渐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
3、七月流血事件:布尔什维克确定了 武装起义 方针
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爆发,俄国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5、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政治上: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2)经济上:《土地法令》宣布立即无偿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机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
(3)外交上:《和平法令》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4)1918春,苏维埃政权(即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 1922年,苏联成立。
三、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考查要点】
课标要求
知识要点
1、 概述中共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共成立、国光合作与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红军长征、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解放战争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的史实。
【宏观结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 1.中共初创时期(1919年—1924年)
· 2.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年国共合作——1927大革命的失败)
·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从1927年南昌起义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前夕。)
· 4.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5.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至1949年10月)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
历史条件
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后,中国的一批先进分子“以俄为师”,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段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一个是陈独秀在上海建立)
外部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一大”
内容
(1921年7月上海,后移至浙江嘉兴)大会通过党纲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最高目标);选举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二大”
(1922年7月,上海)奋斗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最低目标、民主革命纲领)
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第一次
工运高潮
(1922、1——1923、2)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结束。
影响
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三大”
(1923、7,广州)确立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二、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1927)
1、实现
(1)背景: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的教训。
b.1923年的中共“三大 ”确立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c.孙中山接受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2)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住农工三大政策。
(3)方式:党内合作
(4)意义: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开展;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2、成就:
(1)1925年5月五卅运动掀起全国反帝运动的高潮。
(2)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北伐。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北伐战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上海工人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占领了上海。
3、破裂: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4、失败原因:客观:国民党右派的叛变;主观:陈独秀右倾主义错误
5、教训:坚持对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
三、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建军节),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发动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
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汉口召开,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起义。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教训: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心论”行不通;
4、井冈山道路的开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开展土地革命。意义: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
5、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6、政权建设: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
7、红军长征:1934年10月,从南方革命根据地出发,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1936年10月,红
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8、遵义会议:1935年,结束王明“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
成熟的标志。
9、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6、12、12,张杨逼蒋抗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打
下了重要的基础。
四、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1945)
1.国共第二次合作
(1)背景: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
②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2)实现:①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1936年,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③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抗战过程
(1)两个战场: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者相互配合。
(2)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参战部队:八路军一一五师。
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指挥者:李宗仁。
(3)相持阶段:①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1940年,“百团大战”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消极抗战。(1941年皖南事变)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
(4)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5)抗争胜利的意义:
①(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从国际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收回了台湾,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12月,在南京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
(2)在东北设立细菌战基地、毒气战基地,残害中国军民。
五、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1.两种命运的较量
(1)中共努力(光明):①1945年参加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②1946年参加政协会议: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2)国民党方面(黑暗):坚持一党专制独裁方针,迫害民主人士,破坏政协决议,准备内战。
2.人民解放战争
(1)战争爆发: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略防御:①至1947年2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②至1947年7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战略进攻:1947年夏,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敌人展开了战略反攻,这是国民党统治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4)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相继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5)战争胜利:①国共和谈:1949年4月20日,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②南京解放: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3.1949年春,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会上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