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的特色。
2、品味揣摩语言,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分析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
二、预习检查
师:根据早自习布置的要求,应如何理解本文的题意?
(同学回答内容略。)
师:根据课后练习一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为课文分段。
(请同学上黑板书写分段情况,内容略。)
师:中国古诗文里,有很多悲秋颂秋的文字。同学们查找的情况如何?
(展示)(同学回忆并背诵有关秋的诗句)
《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秋夜中,白居易看到的是秋的落寞。 (悲秋)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日里,杜甫读到的是秋的悲凉。
《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秋风中, 王实甫品出了秋的凄美。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光中,王勃则写出了秋的绚丽。 (颂秋)
《沁园春 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
秋水中,毛泽东诵的是秋的昂扬
师:这些诗句,有的悲凉,有的落寞,有的沉郁;有的绚丽,这和什么有关。
生:这些特色和作者的经历、个性、情感是分不开的。
师小结: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的客观景物,常常是作者主观情感的载体,阅读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赏析课文
本课的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围绕标题“故都的秋”进行发散型设问。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从作品中选取描写“故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秋”的文字切入,品读并设置问题:文本描写故都秋的文字段落有哪些?再分层次提问,即秋色——秋声——秋味——秋景图。以散文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师生互动探究生成开放型课堂。为激发学生的文本意识,在教学中开展问题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抓住散文的文体特点,通过品读联想、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鉴赏教学。
(一)重视品读,感知课文。
师:郁达夫笔下独特的秋景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故都,品读故都的“秋味”。
生:集体朗读课文1—2自然段。
师:思考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各有何特点,哪句话概括了故都的秋的特点?
生:“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师:表现北国之秋的特点的关键词是——
生齐答:
清、静、悲凉。(板书)
师:好。请朗读以下句子。(课件展示)
生读: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
师:比较这个句子与文章中的句子在韵味上的差别是什么?
生:与原文不同在于少了一个“啊”,三个“来得”,故句子的韵味大减。
师:好文章就像诗歌一样,有文眼。构成课文文眼和感情基调的是那一句?
生:也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句。
师: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清、静”表达北国秋的客观景物,“悲凉”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板书)
师:课文中哪些段落是描写秋景的?
生:第3-11段描写秋景。
师:集体朗读课文第3段(其他段落听录音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围绕标题“故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进行发散型设问,构建把握散文文体知识的平台,通过作品,链接学生原有的对散文认知结构的状态,激活学生认知能力,在美读、品读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探索发现,学会自主学习。)
(二)讨论品味,体验景物
(设计意图:美读鉴赏课文三至十一自然段,学生用带有“秋”的四字词语来概括出描写“故都的秋”的五幅图画。)
师:作品围绕“秋”字描写了哪些相关的自然景物?(图文课件导引)
学生讨论回答:秋院
秋花
秋草
秋槐
秋鸽
秋蝉
秋雨
秋果
师:这些自然景物组成了哪几幅画面?如何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请学生讨论后各用四个“秋”打头的字来概括
学生讨论回答(请两位同学上黑板书写,内容略)
教师引导明确:主要描写了五幅秋景图:(课件、板书)
第一幅:秋院静观(3)
——观秋
第二幅:秋槐落蕊(4)
——知秋
第三幅:秋蝉残鸣(5)
——报秋
第四幅:秋雨话凉(6-10)—话秋
第五幅:秋果奇景(11)——品秋
师:我们不妨来归纳一下,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读:“故都的秋”,在小院
( http: / / www.21cnjy.com )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师:课文的景物描写是怎样具体体现“清、静、悲凉”特点的?我们在品读的过程中,重点以第一幅画面为主来欣赏分析。
(设计意图:借助贴近文本的图片,把描写“故都的秋”的文段的鉴赏引入课堂,通过画面的赏析,直观地显示出“故都的秋”生动的景物。)
(三)研究品评,领悟欣赏
1、重点欣赏第一幅画面:
师生讨论分析第一幅画面。找出其中的动词和描写的画面。
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厦)
秋院里的景象
泡----一碗浓茶(一杯香茗)
(对比)
看----碧绿的天色(火红的日出)
听----驯鸽的飞声(喜鹊的叫声)
对----蓝白牵牛花(艳丽的秋菊)
师:通过比较可见,作者所选取的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静、悲凉。
2、其他画面重点品味词句:
师:作品如何通过具体词句来表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生:分组讨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一二组同学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②三四组同学标出传递秋天声音的词语。③找出写景使用的修辞手法?
师: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故都的秋味。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①我们先来看看故都的秋色,作者主要写了哪些色彩呢?
秋色——青天(蓝灰) 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天(灰色)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生:冷色。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②师: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生:秋声——鸽声、蝉声、雨声、人声。驯
( http: / / www.21cnjy.com )鸽(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嘶叫)、秋雨(息列索落)、都市闲人(缓慢悠闲声调、微叹互答)。(课件展示)
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的故都之秋是表现了喧闹还是宁静的氛围?
生:静。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都是极细微的声音。
③师:驯鸽飞声等有关声音的描写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生:
反衬,以声衬静——连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恰恰反衬了故都的静。
师:处在这样冷寂的秋天,你的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悲凉。
师:现在我们站在更高的理解层次,再找找,“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
生全体:在心里边。
师:很好!心中有秋,笔下才会有秋。(课件展示)作者的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去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
(设计意图:把第一幅画面讲透讲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后分两组让学生分别讨论其余画面中表现秋色秋声的词语。从语言词汇的学习中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然后通过修辞手法的学习来鉴赏散文。部分学生能在合作学习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
四、迁移训练:
师:由郁达夫《故都的秋》,我们不禁又想起马致远笔下的秋景(课件展示)
生齐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请同学仿照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格式,将这篇文章中的秋景浓缩于《天净沙秋韵》一词中.几幅秋景图的顺序可以打乱,甚至可根据需要进行重新组合,只要与文章意境大体相合即可。
学生讨论,请先进行口头仿写。再完成书面作业。(根据同学口头创作整理)
天净沙
秋韵
天净沙
秋韵
破屋浓茶小院, 小院破屋浓茶,
蓝花鸽声碧天, 青天碧草蓝花。
秋蝉秋雨话秋。 鸽飞蝉鸣雨落,
槐蕊铺地, 清静悲凉,
落寞人在故都。 品秋人在故都。
教学反思:
随着课题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通过各种各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形式,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积累、感悟、运用。在备课与讲课的过程中都注重了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前我通过对教材从不同角度的深入的研究,最后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的特色。2、品味揣摩语言,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一、主要成功之处:
第一、注重了品读教学,对优美的散文通过品味名家朗读和组织同学诵读,加深对语言的感受,学生通过读、品、悟的阶段性学习,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二、注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注重从把握品味语言特色入手,去解读全篇。体现语文的语言学习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品味语言的精妙。
第三、注重了课堂提问,激发了课堂探讨兴趣,引导多数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加强了师生同学之间的沟通,锻炼了反应能力。
第四、注重了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分组讨论与合作学习中共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共赢意识。能够以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第五、处理教材时,敢于大胆取舍,忍痛割爱,无须面面俱到地分析每一个画面。《故都的秋》的关键是把握住“清、静、悲凉”的特点,重点是以景传情。
二、存在问题:
1、问题的讨论没有充分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课前预习工作布置不够具体,因而部分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对文本把握不够,对课文不够熟悉,对课文主旨,对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的情感把握不够。
2、对学情把握不好。不能适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导致讨论环节偏长。今后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须认真备学生。
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教材其实只是一个例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学设计也绝非是一只煮熟的鸭子。倘若教师背着设计好的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个体的手脚都会受束缚,课堂也不可能成为活的课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会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设计更符合职高学生的接受心理,多从学生的角度——接受能力和应变能力考虑设计授课内容,灵活机智地调节课堂氛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环节,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