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五下日积月累汇总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核心意境:描绘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衣的感人场景。
“密密缝”:体现母亲深深的担忧和不舍(怕儿子在外太久,衣服破了没人补)。
“寸草心” vs “三春晖”:
用小草比喻子女的心意,用春天的阳光比喻伟大无私的母爱。表达了子女难以报答母爱的深情。
主题: 歌颂伟大无私的母爱,表达子女的感恩与愧疚。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核心意境:描绘春夜山涧极其宁静(闲、静、空)又富有生机(落、惊、鸣)的画面。
“桂花落”:以动衬静,更显环境的幽静。
“月出惊山鸟”:月亮升起(光的变化)打破了宁静,惊动了鸟儿。
“时鸣春涧中”:鸟儿的几声鸣叫在山涧中回荡,反而更加衬托出山林的空旷与寂静。
主题: 展现大自然宁静和谐之美与动静相宜的趣味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核心意境:前两句:描绘边塞壮阔苍凉的景象(黄河奔涌、白云缭绕、高山耸立、孤城独立)。后两句:由听到羌笛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引出。。
“何须怨”:表面劝慰,实则点明边关环境的艰苦(连春风都吹不到玉门关)。
“春风不度”:暗指朝廷的恩泽、家乡的温暖难以到达边关。
主题: 表现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和戍边生活的艰苦孤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核心意境:
“烟花三月”:点明送别时间是春意盎然、繁花似锦的三月。后两句:诗人久久伫立凝望朋友(孟浩然)乘坐的船。
“孤帆远影碧空尽”:船越行越远,消失在蓝天尽头。
“唯见长江天际流”:眼前只剩浩荡长江流向天边。
通过美景衬托离情(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望帆影、望江水的动作表达无限深情与不舍。
主题:
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之情。
豆蔻年华: 指女孩子十三四岁。像初开的豆蔻花一样美丽动人。
及笄 (jī): 指女孩子年满十五岁。古代女子十五岁行“笄礼”,把头发簪起来,表示成年。
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左右。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但身体还不够强壮,故称“弱冠”。表示成年。
而立: 指三十岁。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应该能自立于世,有所成就。(孔子:“三十而立”)
不惑: 指四十岁。意思是人到四十岁,经历丰富,遇事能明辨不疑。(孔子:“四十而不惑”)
花甲: 指六十岁。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六十年一循环,称为“花甲”。
古稀: 指七十岁。源自杜甫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表示自古以来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见(古代)。
期颐 (qī yí): 指一百岁。意思是百岁老人需要长期精心照料,颐养天年。
《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核心意境:
前两句:描绘江南四月生机勃勃、清新如画的景色(山野葱绿、河水映光、细雨蒙蒙、杜鹃啼鸣)。
后两句:由景及人,展现农忙时节农民的辛勤劳作(刚刚忙完养蚕采桑,又马上开始水田插秧)。
“闲人少”:突出农事的繁忙。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含义: 有道德的人(君子)明白的是道义和原则;道德低下的人(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和好处。教导: 做人要重道义,轻私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含义: 君子心胸宽广、光明磊落;小人心胸狭窄、患得患失,总是忧愁烦恼。
教导: 要心胸开阔,光明正大地做人做事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含义: 经常做坏事、不道德的事,最终一定会自取灭亡、自食恶果。
教导: 坏事做多了,必定会遭到惩罚,要行善积德,不做坏事。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子语类》
含义: 人如果有羞耻心,就能约束自己不去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事。
教导: 羞耻心是约束行为的重要力量,要知廉耻,明是非。
谢谢同学们观看
XXX学校 XXX老师
谢谢同学们观看
谢谢同学们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