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06 实验题-2024-2025学年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
1.(23-24六年级下 山东菏泽 期末)回忆实验
实验名称:近视形成的原因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两个凸度不同的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
实验步骤:
(1)将点燃的蜡烛、凸度较大的透镜、纸屏依次摆放在桌面上,使它们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调整距离,直至在 上形成清晰的像。
(2)把蜡烛移动到距“眼睛” (选填“远”或“近”)的位置,纸屏上的像变得模糊。
(3)蜡烛位置不变,换用凸度 (选填“大”或“小”)的透镜后,在纸屏上又形成了清晰的像。
(4)本实验中,凸透镜和纸屏相当于人的 ,凸透镜相当于眼睛结构的 。纸屏相当于眼睛结构的 。
(5)实验现象:凸透镜凸度 ,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凸透镜凸度 ,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选填“变大”或“变小”)
(6)实验结论:近视是由调节 凸度大小的肌肉,调节能力减弱造成的。
(7)同学们,你们是否留心观察过近视眼镜镜片属于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2.(23-24六年级下 山东潍坊 期末)请结合《有趣的碰碰球》一课的探究历程,完成下列题目。
(1)当我们轻轻拉起一个小球,到达一定高度,此时的小球具有( )能。
(2)当我们松开手后,被拉起的这个小球能量的变化是( )能转化成( )能。
(3)此时,被撞出的小球的数量是( )个,当我们再拉起3个小球,则被撞出的小球数量为( )个。
(4)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证明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 )的。
3.(23-24六年级下 山东临沂 期末)被举高的玻璃球有能量吗?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一下。
(1)我的猜想:( )。
(2)实验过程:a.在纸杯底部放上一些( )。 这样做的目的是( )。
b.在纸杯口( ),然后用( )扎紧。
c.将小球( ),小球的位置必须在( )然后让小球( ),观察现象。
(3)实验结论:宣纸被玻璃球击穿,说明玻璃球具有( )。玻璃球被举高具有( )。在下落过程中高度降低,( )减小,速度增加,( )变大,( )转换为( )。
(4)生活中还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例子,请列举两例。
4.(23-24六年级下 山东临沂 期末)有一项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的眼睛视力非常不容乐观,预防近视,保护眼睛非常重要。请问: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请你利用蜡烛、凸透镜、纸屏来设计一个模拟实验。
我的猜想:( )。
我的方案:( )。
实验现象:( )。
我的结论:( )。
5.(23-24六年级下 山东青岛 期末)某校科学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能量的转换,对碰碰球的一些现象开展了探究。
(1)如图一所示,用一个小球碰其他的小球,看到的现象是:( )
(2)拉起 个小球去碰撞其他的小球后,会出现如图二所示的现象。
(3)拉起小球的数量和弹起小球的数量是( )的,这是因为,被拉起的小球由于被举高而( )增加,松手后小球下落时( )转换成( ),撞击后下落小球的能量没有消失,而是传递给了( )。
(22-23六年级下 山东济南 期末)小明为了研究视觉形成和近视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实验探究(见图1、图2),请回答以下问题。
6.图1中,凸透镜相当于眼球中的 ,纸屏相当于眼球中的 。
7.图1中,如果换成凸度更大的凸透镜,在不调整位置的情况下,纸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清晰的像。
8.通过图1实验,结合图2眼球构造图可知,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通过眼球中的 、 等,在 上成像, 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9.同学们在上课时,一会低头看书,一会抬头看黑板,都能看清楚物体,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
A.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 B.视网膜可以前后调节 C.晶状体凸度可以调节
10.小明要检测自己的视力,他离视力表的合适距离应该是_______。
A.3米 B.4米 C.5米
11.以下是小明提出的预防近视的做法,错误的是_______。
A.做眼睛保健操 B.不要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
C.不在昏暗的环境中看书 D.多到户外活动
E.躺着看书
12.(22-23六年级下 山东青岛 期末)请结合《有趣的碰碰球》一课的探究历程,完成下列题目。
(1)当我们轻轻拉起一个小球,此时被拉起后的小球与其他小球相比,能量有什么不同?
(2)当我们松开手后,被拉起的这个小球有什么变化?
(3)此时,被撞出的小球的数量是( )个,当我们再拉起3个小球,则被撞出的小球数量为( )个。
(22-23六年级下 山东德州 期末)实验名称:玻璃球击穿蒙杯口纸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被举高的玻璃小球具有能量,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
实验器材:纸杯、沙子、宣纸、玻璃球、皮筋等。
实验过程:1.在纸杯的底部放上一些沙子,让纸杯重心下移,防止纸杯歪倒。2.在纸杯口上蒙上一块大于杯口面积的宣纸,用皮筋将蒙杯口的纸扎紧。3.在距离纸杯口竖直向上方向约30cm的位置将拿着的玻璃球自由下落,观察玻璃球高度和速度的变化以及纸杯上宣纸的变化。
实验结论:
13.宣纸被玻璃球击穿,说明玻璃球具有 。玻璃球被举高具有 ,在下落过程中高度降低 减小,速度增加动能变大, 转换为 。
14.生活中还有哪些能量转换的现象,请列举3个例子。
15.(22-23六年级下 山东青岛 期末)2023年6月6日是第28个全国“爱眼日”,主题为“关注普遍的眼健康”,请结合生活经验和所学视觉知识,完成下列题目。
(1)请简单绘制模拟近视形成的实验装置图(图示可参考使用),注意标注出此时所成的像。
(2)如果已经得清晰的像,此时只将蜡烛离“眼睛”远一些,此时( )形成清晰的像。(填“能”或“不能”)
(3)上述条件均不变,只换成凸度较大的透镜继续进行实验,结果怎样?
(4)请写出三条有利于眼健康的建议。
16.(22-23六年级下 山东青岛 期末)实验名称:能量转换。
图中人蹬车是把身体内的化学能转换成( )能,而发电机是把动能能转换成( )能;灯泡发光是把( )能转换成( )能。自然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 )转换。
17.(22-23六年级下 山东青岛 期末)
(1)上面这个实验中,( )和( )相当于人的眼睛;
(2)将蜡烛离“眼睛”远一些,在屏幕上( )(填“能”或“不能”)形成清晰的像。
(3)换成凸度较小的透镜,在屏幕上就会形成清晰的像。
(4)所以透镜的凸度大,能看清 ( )处的物体;透镜的凸度小,能看清( )处的物体。
18.(22-23六年级下 山东青岛 期末)怎样制作太阳系模型呢?请写出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19.(22-23六年级下 山东青岛 期末)探究人的嗅觉和味觉的关系。
实验材料:苹果、柠檬。
实验步骤:1.蒙上眼睛,品尝苹果的味道。2.嗅柠檬的同时吃苹果,感受苹果的味道。3.两次吃苹果时,体验味觉的不同。
实验结论:蒙上眼睛,品尝苹果的味道是 的味道;嗅柠檬的同时吃苹果,感受苹果的味道是 的味道。这说明人的 和 是可以 。
20.(22-23六年级下 山东青岛 期末)实验名称:有趣得碰碰球实验
实验现象:①用一个小球碰其他的球时,另一侧的一个小球被撞出去。②用两个小球碰其他的球时,另一侧的两个小球被撞出去。③用三个小球碰其他的球时,另一-侧的三个小球被撞出去。
实验结论:1.被拉起的小球个数与被撞出的小球个数( )。
2.被拉起的小球由于被举高而具有( ),松手后,小球沿弧线下落,下落过程中( )转化为( )。
21.(22-23六年级下 山东青岛 期末)实验名称:磁悬浮列车制作过程
实验材料:铜丝,塑料棒,磁铁,干电池。
实验步骤:
1.将铜丝缠绕成( )充当列车的( );
2.把( )分别吸在电池两端。
3.把磁悬浮列车模型放入( )内,使干电池两端的磁铁与( )接触。此时电池,磁铁,线圈形成( ),磁悬浮列车模型就会从( )里面穿行而过。
22.(22-23六年级下 山东青岛 期末)实验名称: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纸筒、橡皮膜、镜子、细线、棉球等。
实验步骤:
(1)把纸筒去掉底当( );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 );把棉球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棉球。
(2)将橡皮膜扎破,再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棉球。
实验现象、结论:
(1)声波通过纸简传到橡皮膜上,引起( ),带动着( )跳动起来。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 ),不能带动( )跳动。
23.(22-23六年级下 山东德州 期末)摩擦生热小实验
1.实验目的:探究摩擦是否可以产生热量。
2.实验材料:木板、砂纸、铁片、手钻。
3.实验过程及现象:
(1)两手快速相互搓十几下,搓完放在脸上感受温度的变化。
现象:
(2)用砂纸迅速来回摩擦铁片后轻轻用手触摸铁片,感受温度的变化。
现象:
(3)两人合作,用手钻钻木板,过一会儿用手轻轻摸钻头和木板上的钻孔处,注意不要被烫伤。
现象:
4.实验结论:
24.(22-23六年级下 山东德州 期末)体验嗅觉和味觉的相互影响
1.实验目的:了解嗅觉和味觉的相互影响。
2.实验材料:苹果、柠檬、眼罩。
3.实验过程及现象:
(1)蒙上眼睛,品尝苹果的味道。现象:
(2)嗅柠檬的同时吃苹果,感受苹果的味道。现象:
4.实验结论:
25.(22-23六年级下 山东临沂 期末)回想一下曾经做过的“能量的相互转化实验”,把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补充完整哟!
实验器材:铁条、瘪了的乒乓球、水杯、塑料梳子、碎纸屑等,也可以自选合适的材料。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26.(22-23六年级下 山东济宁 期末)能量转换实验
为了探究动能、势能的产生条件及相互转换。小明向爸爸演示了“玻璃球击穿蒙杯口纸实验”,实验方法如下。
实验器材:纸杯、宣纸、玻璃球、皮筋等。
实验过程:①在纸杯口上蒙上一块大于杯口面积的宣纸,用皮筋将蒙杯口的纸扎紧。②在纸杯口正上方约30Cm的位置让玻璃球自由下落,观察玻璃球高度和速度的变化以及纸杯上宣纸的变化。
(1)小明观察到宣纸被玻璃球击穿,这说明玻璃球具有 。
(2)小明对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换进行分析:玻璃球被举高具有 ,在下落过程中高度降低,势能减少,速度变大,动能变大, 转换为 。
(22-23六年级下 山东枣庄 期末)回忆《有趣的碰碰球》实验,完成下题。
27.我会填:如图2,最右侧的小球被拉起一定的高度,松手后,小球沿弧线下落,下落时撞击其他小球,另一端的小球被撞出。这个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是: 转换成了 。(选填:动能或势能)
28.我会选:如果用三个小球碰其他的球,小球下落后,会有___个小球被撞出,这说明被拉起的小球个数与被撞出小球的个数___。(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
A.一 不相等 B.三 相等 C.不确定 不确定
29.(22-23六年级下 山东德州 期末)实验名称:做个纸火箭
材料:剪刀、长条形气球、硬卡纸、不干胶、彩色笔等。
制作方法:
1.如图所示,把两张硬卡纸裁剪、粘贴,制作成一个纸火箭。
2.将长条形气球装到火箭里,向气球内吹气,捏住气球的开口;把火箭顶端朝上放稳后,迅速松手,火箭会被射出。
提示:发射时要举过自己的 ,不要向有同学的方向 。
3.改变向气球内吹气量的大小,火箭飞行高度的变化有 。
4.调整火箭的尾翼,看看飞行效果的不同: 。
思考:
哪些因素影响纸火箭的飞行,有哪些方法能让纸火箭飞得更直,更高?
因素: 。
方法: 。
(22-23六年级下 山东青岛 期末)回忆有趣的碰碰球一课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30.小球由于被举高而具有( )能,由于运动而具有( )能。小球在下升过程中( )能转换成( )能。
31.在玩碰碰球时,拉起的小球与其他小球相比,能量没有变化。( )
32.如上图中,拉开的小球松手后,你能观察到( )。
A.四个小球都会向右摆动
B.右边两个小球都会向右摆动
C.只有最右边的小球会向右摆动
(22-23六年级下 山东青岛 期末)实验装置是模拟眼睛工作图。
33.( )和( )相当于人的眼睛。
34.将蜡烛离“眼睛”远一些,在屏幕上( )(填“能”或“不能”)形成清晰的像。
35.换成凸度较小的凸透镜再实验,在屏幕上( )(填“能”或“不能”)形成清晰的像。
36.结论:凸度大,能“看清”( )(填“远”或“近”)的物体;凸度小,能“看清”( )(填“远”或“近”)的物体。
37.眼睛结构中,( )失去调节能力便形成近视。
A.瞳孔 B.晶状体 C.视网膜
参考答案
1. 纸屏 远 小 眼睛 晶状体 视网膜 变小 变大 晶状体 凹透镜
分析: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等,会在视网膜上成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小题1:实验的第一步是为了模拟正常视力情况下,物体通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在这里,凸透镜代表晶状体,蜡烛代表远处的物体,纸屏代表视网膜。调整距离直到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模拟的是眼睛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小题2:当蜡烛移动到距“眼睛”远的位置时,纸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这模拟的是当人眼看远处物体时,如果晶状体的调节能力不足,就无法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导致视力模糊。
小题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换用凸度小的透镜后,在纸屏上又形成了清晰的像。这表明,当物体靠近时,需要减少晶状体的凸度(即减少透镜的焦距)来重新聚焦,使得像能够清晰地形成在视网膜上。
小题4:这一步骤是对实验器材与眼睛结构的类比解释。凸透镜和纸屏共同模拟了眼睛的成像过程,其中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纸屏相当于视网膜。
小题5:实验现象表明,晶状体的凸度调节对于视力的清晰至关重要。凸透镜凸度变小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这是因为近处物体需要较少的折射。而凸透镜凸度变大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因为远处物体需要更多的折射。
小题6:实验结论指出,近视是由于调节晶状体凸度的睫状肌调节能力减弱,导致晶状体不能有效地减少凸度来看清近处的物体,从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小题7:近视眼镜使用的是凹透镜,这是因为凹透镜具有发散光线的作用,它可以将进入眼睛的平行光线适当地发散,使得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光线能够在视网膜上正确汇聚,形成清晰的像。这补偿了近视眼晶状体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
2.(1)势
(2) 势 动
(3) 1 3
(4)转换
分析:小球由于被举高而具有势能,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详解:(1)位于高处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这是一种“储存”起来的能量,只有在释放后才能显现,这种能量叫作势能。当小球由于被举高而具有势能我们轻轻拉起一个小球,到达一定高度,此时的小球具有势能。
(2)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当我们松开手后,被拉起的这个小球能量的变化是势能转化成动能。
(3)拉起的小球个数与撞出小球的个数相等。题干中是用一个小球去撞击其他的球,此时,被撞出的小球的数量是1个,当我们再拉起3个小球,则被撞出的小球数量为3个。
(4)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或发生变化,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的转换和传递。
3.(1)被举高的玻璃球有能量
(2) 沙子 防止纸杯歪倒 蒙上一块大于杯口面积的宣纸 皮筋 举高 纸杯口竖直向上方向 自由下落
(3) 能量 势能 势能 动能 势能 动能
(4)汽车行驶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电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分析:位于高处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这是一种“储存”起来的能量,只有在释放后才能显现,这种能量叫作势能。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动能。
详解:(1)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猜想被举高的玻璃球有能量。
(2)通过玻璃球击穿蒙杯口纸实验步骤是:在纸杯的底部放上一些沙子,让纸杯重心下移,防止纸杯歪倒;在纸杯口上蒙上一块大于杯口面积的宣纸,用皮筋将蒙杯口的纸扎紧;在距离纸杯口竖直向上方向约30cm的位置将拿着的玻璃球自由下落,观察玻璃球高度和速度的变化以及纸杯上宣纸的变化。
(3)通过玻璃球击穿蒙杯口纸实验可以得出宣纸被玻璃球击穿,说明玻璃球具有动能。玻璃球被举高具有势能,在下落过程中高度降低势能减小,速度增加动能变大,势能转换为动能。
(4)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例如汽车行驶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电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钻木取火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4. 近视是因为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造成的 (1)将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据放在桌面上,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2)把蜡烛挪到较远的位置,纸屏上的像变得模糊。
(3)换用凸度较小的凸透镜后,在纸屏上又形成清晰的像。 将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摆放在桌面上,使它们的中心在一条线同一高度上,保持凸透镜和纸屏距离不变,调整蜡烛距离,直至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把蜡烛挪到较远的位置,纸屏上的像变得模糊。换用凸度小的凸透镜后,在纸屏上又形成清晰的像 如果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在紧张状态,就容易疲劳,调节能力会逐渐减弱,看远处的物体就会模糊,从而形成近视眼。
分析:晶状体是双凸面透明组织,能屈光。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健康眼睛的晶状体调节能力强,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如果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在紧张状态,就会疲劳,失去调节能力,看远处的物体就会模糊,这就是近视。
详解:我的猜想:近视是因为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造成的;
我的方案:
实验材料:两个凸度不同的凸透镜、纸屏、蜡烛。
实验步骤:(1)将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据放在桌面上,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2)把蜡烛挪到较远的位置,纸屏上的像变得模糊;
(3)换用凸度较小的凸透镜后,在纸屏上又形成清晰的像。
实验现象;将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摆放在桌面上,使它们的中心在一条线同一高度上,保持凸透镜和纸屏距离不变,调整蜡烛距离,直至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把蜡烛挪到较远的位置,纸屏上的像变得模糊。换用凸度小的凸透镜后,在纸屏上又形成清晰的像。
我的结论;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健康的眼睛晶状体调节力强,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如果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在紧张状态,就容易疲劳,调节能力会逐渐减弱,看远处的物体就会模糊,从而形成近视眼。
5.(1)会撞出一个小球
(2)两
(3) 相等 势能 势能 动能 下一个小球
分析:能量表现形式有很多种类型,能量形式可以相互转换,如燃料能通过燃烧转换成热能,热能通过热机再转换成机械能等。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过程。能量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失。
详解:(1)用一个小球碰其他的小球,看到的现象是:会撞出一个小球;
(2)图二所示的现象有两个小球被撞出,用两个小球去撞击其他的球,会撞出两个小球;
(3)用一个小球去撞击其他的球,会撞出一个小球;用两个小球去撞击其他的球,会撞出两个小球;用三个小球去撞击其他的球,会撞出三个小球,即:拉起的小球个数与撞出小球的个数相等。这是因为,被拉起的小球由于被举高而势能增加,松手后小球下落时势能转换成动能,撞击后下落小球的能量没有消失,而是传递给了下一个小球。
6. 晶状体 视网膜 7.不能 8. 瞳孔 晶状体 视网膜 视神经 9.C 10.C 11.E
分析: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厚,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6.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并通过视神经将信号传递给脑,我们就看见物体了。凸透镜相当于眼睛中的晶状体部分,纸屏相当于眼睛中的视网膜部分。
7.如果换成凸度更大的凸透镜,在不调整位置的情况下,成像不在原来的位置上,因此纸屏上不能成清晰的像。
8.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并通过视神经将信号传递给脑,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9.晶状体凸度可以调节,凸度变大,“眼睛”就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凸度变小,就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故选C。
10.检测视力时,人与离视力表的合适距离应该是5米。故选C。
11.近视是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的现象。预防近视的方法有:多做眼保健操、 不要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多参加户外运动、不在昏暗的环境中看书等。故躺着看书错误。
12.(1)被拉起的小球因为位置变高比其他小球的势能(或能量)增加。
(2)松开手后,拉起的小球高度降低,速度变快。(或势能减小,动能增加)
被撞出的小球运动速度由快变慢,高度由低到高。(或动能减少,势能增加)
(3) 3 1
分析: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叫动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详解:(1)做“碰碰球实验”时,小球由于被举高而具有势能,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被拉起的小球因为位置变高比其他小球的势能(或能量)增加。
(2)被拉起的小球由于被举高而 势能增加;松手后,小球沿弧线下落,下落过程中,高度降低、势能减少,速度变快、动能增加,势能逐渐转换为 动能;被拉起的小球落下碰其他小球时,另一端的小球被撞出,被撞出的小球运动的能量来自 另一小球的动能。
(3)此时,被撞出的小球的数量是3个,当我们再拉起3个小球,则被撞出的小球数量为1个。
13. 能量 势能 势能 势能 动能 14.汽车行驶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电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钻木取火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解析:13.位于高处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这是一种“储存”起来的能量,只有在释放后才能显现,这种能量叫作势能。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动能。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所以通过玻璃球击穿蒙杯口纸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宣纸被玻璃球击穿,说明玻璃球具有动能。玻璃球被举高具有势能,在下落过程中高度降低势能减小,速度增加动能变大,势能转换为动能。
1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量转化无处不在,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汽车行驶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电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钻木取火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15.(1)
(2)不能
(3)像不清楚。
(4)避免强光直射眼睛;长时间的用眼要注意休息,眼睛不舒服要及时检查,不能长时间的看电子产品,做眼保健操等合理即可。
详解:(1)在本模拟实验中,凸透镜模拟眼球的晶状体;纸屏模拟眼球的视网膜;蜡烛模拟我们看到的物体,通过移动凸透镜让蜡烛在纸屏上成像。
(2)将蜡烛离“眼睛”远一些,此时不能再形成清晰的像,相当于人的眼睛的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减弱,导致我们看不清物体。
(3)上述条件均不变,换成凸度较大的透镜相当于晶状体肌肉收缩,凸度变大,眼睛能看见近处的物体。要是换成凸度较小的透镜,相当于晶状体舒张,其凸度变小,眼睛就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像就清晰了。
(4)近视是一种疾病,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如果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在紧张状态,就容易疲劳,调节能力会逐渐减弱,看远处的物体就会模糊。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导致眼睛晶状体的病变,使我们患上近视疾病。为预防近视,我们要避免强光直射眼睛和长时间的用眼,多注意休息;经常做眼保健操;不长时间的看电子产品;多做户外运动;多向远处眺望。
16. 动 电 电 光 能量
详解: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图中人蹬车是把身体内的化学能转换成动能,而发电机是把动能能转换成电能;灯泡发光是把电能转换成光能。自然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能量转换。
17. 凸透镜 纸屏 不能 近 远
分析: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健康的眼睛晶状体调节力强,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
详解:(1)如图实验模拟人眼看物体的过程,其中凸透镜模拟晶状体,纸屏模拟视网膜,它们相当于人的眼睛。将蜡烛放在适当的位置,可在屏幕上形成清晰的像。
(2)将蜡烛离“眼睛”远一些,凸透镜的凸度是固定的,在屏幕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像。
(4)健康的眼睛晶状体调节能力强,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看近处物体时,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看远处物体时,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
18.实验材料:彩笔、铁丝、橡皮泥、圆规、卡纸、气球等;
实验步骤:根据太阳与各个行星的大小按比例团橡皮泥,做成行星模型(或用皮球、气球等代替),按照太阳与八颗行星的距离按比例缩小画出轨道,最后演示八颗行星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的。
详解:根据太阳系中8颗行星的直径和与太阳的距离,把它们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以实物的形式展示出来,就是在建立模型。
制作太阳系模型:
实验材料:彩笔、铁丝、橡皮泥、圆规、卡纸、气球等。
实验步骤:根据太阳与各个行星的大小按比例团橡皮泥,做成行星模型(或用皮球、气球等代替),按照太阳与八颗行星的距离按比例缩小画出轨道,最后演示八颗行星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的。
19. 苹果 苹果和柠檬的混合
嗅觉 味觉 相互影响的
详解:蒙上眼睛,品尝苹果的味道,我们的味觉器官会感到苹果本身的味道;嗅柠檬的同时吃苹果,感受苹果的味道;由于闻到了柠檬的酸,同时又尝到了苹果的味道,所以会产生苹果和柠檬的混合味道。味觉和嗅觉器官是我们的身体内部与外界环境沟通的两个出入口。因此,它们担负着一定的警戒任务。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在失去嗅觉的情况下,如感冒的时候,吃什么东西都没有味道,可见香和味是密不可分的。
20. 相等 势能 势能 动能
详解:实验结论:1.用一个小球去撞击其他的球,会撞出一个小球;用两个小球去撞击其他的球,会撞出两个小球;用三个小球去撞击其他的球,会撞出三个小球......即:拉起的小球个数与撞出小球的个数相等。
2.小球由于被举高而具有势能,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最右侧的小球被拉起一定的高度,松手后,小球沿弧线下落,下落时撞击其他小球,另一端的小球被撞出。这个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是:势能转换为动能。
21. 线圈 轨道 两组磁铁 线圈 线圈 回路 线圈
分析:磁悬浮列车是一种现代高科技轨道交通工具。它通过电磁力实现列车与轨道之间无接触的悬浮,再利用直线电机产生的电磁力牵引列车运行。
详解:实验步骤:
1.在实验中,应该选用铜线制作线圈,铜线的电阻小,实验效果明显;
2.将两组强力环形磁铁分别吸到干电池的正负极上,注意必须是磁铁的同极吸在电池的正负极上;
3.把磁悬浮列车模型放入线圈内,使干电池两端的磁铁与线圈接触。此时电池、磁铁、线圈形成回路,磁悬浮列车模型就会从线圈里面穿行而过。
制作模型时应该注意:线圈的直径要比强力环形磁铁的直径大,强力环形磁铁的直径要比电池的直径略大,这样模型才能从线圈中通过。
22. 外耳道 鼓膜 振动 棉球 振动 棉球
分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详解:实验步骤:
(1)把纸筒去掉底当作外耳道,耳道的作用是传递声音;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鼓膜,鼓膜的作用是引起振动;把棉球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观察棉球。
实验现象、结论:
(1)通过模拟实验的现象可知,声波通过纸筒(模拟外耳道)传到橡皮膜(模拟鼓膜)上,引起橡皮膜振动带动棉球跳动起来。
(2)模拟实验很形象的展示了鼓膜的作用。我们听到声音是因为鼓膜振动产生的,通过层层传导让大脑接收,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棉球跳动。
23. 搓手后,感觉手变热了。 摩擦铁片后,感觉铁片变热了。 用手钻钻一会儿木板,会摸到钻头和木板上的钻孔处变热了。 摩擦会产生热量,机械能可以转换成热能。
分析: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叫动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或发生变化,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详解:实验过程及现象:
(1)两手快速相互搓十几下,搓完放在脸上,我们会感觉到手变热了;
(2)用砂纸迅速来回摩擦铁片后轻轻用手触摸铁片,我们会发现铁片也热了;
(3)两人合作,用手钻钻木板,用手钻钻一会儿木板,会摸到钻头和木板上的钻孔处变热了;
实验结论: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或发生变化,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摩擦会产生热量,机械能可以转换成热能。
24. 味觉是苹果的味道。 会产生苹果和柠檬的混合味道。 嗅觉和味觉是密不可分的。味觉受嗅觉的影响,进食的时候,嗅觉灵敏,味觉增强;嗅觉失灵,味觉就会下降。
分析: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例如:眼是视觉器官,用来看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远近等;耳是听觉器官,用来听声音的大小、高低、强弱;鼻是嗅觉器官,用来闻物体的气味;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物体的冷热、轻重、粗细。
详解:实验过程及现象:
(1)蒙上眼睛,品尝苹果的味道,我们的味觉器官会感到苹果本身的味道;
(2)嗅柠檬的同时吃苹果,感受苹果的味道;由于闻到了柠檬的酸,同时又尝到了苹果的味道,所以会产生苹果和柠檬的混合味道。
实验结论:味觉和嗅觉器官是我们的身体内部与外界环境沟通的两个出入口。因此,它们担负着一定的警戒任务。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在失去嗅觉的情况下,如感冒的时候,吃什么东西都没有味道,可见香和味是密不可分的。
25. 1.反复弯折一段铁条,摸摸弯折处的温度。2.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在水杯里,往水杯里倒入热水,观察发生的现象。3.用塑料梳子在头上来回梳头,接着拿塑料梳子往碎纸屑里一放,观察发生的现象。4.双手来回搓,体会手上的感觉。 1.铁条弯折处的温度比铁条其它地方的温度高。2.瘪了的乒乓球慢慢鼓起来了。3.梳子会吸起一些碎纸屑。4.搓手时感觉手部会发热。 1.在反复弯折铁条的过程中,机械能转化成了热能。用热水烫瘪了的乒乓球,乒乓球鼓起来了,这是热能转化成了机械能。用塑料梳子来回梳头的过程中,机械能转化成了电能。搓手感觉热,是机械能(动能)转化成热能。2.能量有多种存在形式,它们之间是互相转化的。
详解:实验名称:无处不在的能量
实验器材:铁丝、烧杯、乒乓球、热水、塑料梳子、碎纸屑等
实验步骤:①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②用手弯铁丝,反复多次,观察现象。③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④用塑料梳子在头上来回梳头,接着拿塑料梳子往碎纸屑里一放,观察发生的现象。⑤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①铁丝弯折处变热。②乒乓球鼓起来了。③碎纸屑粘到了塑料梳子上。
实验结论:①机械能转化为热能。②热能转化为机械能。③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6. 能量 势能 势能 动能
详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动能。位于高处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这是一种“储存”起来的能量,只有在释放后才能显现,这种能量叫作势能。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1)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动能。小明观察到宣纸被玻璃球击穿,这说明玻璃球具有动能。
(2)位于高处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这是一种“储存”起来的能量,只有在释放后才能显现,这种能量叫作势能。小明对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换进行分析:玻璃球被举高具有势能,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在下落过程中高度降低,势能减少,速度变大,动能变大,势能转换为动能。
27. 势能 动能 28.B
解析:27.小球由于被举高而具有势能,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最右侧的小球被拉起一定的高度,松手后,小球沿弧线下落,下落时撞击其他小球,另一端的小球被撞出。这个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是:势能转换为动能。
28.用一个小球去撞击其他的球,会撞出一个小球;用两个小球去撞击其他的球,会撞出两个小球;用三个小球去撞击其他的球,会撞出三个小球......即:拉起的小球个数与撞出小球的个数相等。
29. 头顶 发射 向气球内吹气量大,火箭飞行的高度大,向气球内吹气量小,火箭飞行的高度小。 调整火箭的尾翼,影响火箭是否沿直线稳定飞行。 影响火箭飞行的因素既有火箭本身的材料,动力和工艺方面的因素,也有外界气候、环境等方面的要素。 只有当三个尾翼,在相对平衡的位置上,火箭才能飞得更高更直。
分析:水火箭是一个利用质量比和气压作用而设计的器具。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详解:为了认识火箭发射的基本原理,尝试制作简易小火箭,提高科学制作能力,总结出使火箭飞行更直、更高的办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我们做个纸火箭。需要的材料包括:剪刀、长条形气球、硬卡纸、不干胶、彩色笔等。先把两张硬卡纸裁剪、粘贴,制作成一个纸火箭;将长条形气球装到火箭里,向气球内吹气,捏住气球的开口;把火箭顶端朝上放稳后,迅速松手,火箭会被射出。发射时要举过自己的头顶,不要向有同学的方向发射,否则影响安全。改变向气球内吹气量的大小,火箭飞行的高度有变化,向气球内吹气量大,火箭飞行的高度大,向气球内吹气量小,火箭飞行的高度小。制作的水火箭利用水向下喷的反冲力升空,只有火箭尾翼平衡了,火箭才能飞得直。水火箭中尾翼的主要作用是使水火箭沿直线稳定飞行。
30. 势 动 势 动 31.× 32.C
解析:30.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小球由于被举高而具有势能,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小球在下升过程中势能转换成动能。
31.在玩碰碰球时,拉起的小球与其他小球相比,拉起的小球由于被举高而具有势能,能量有变化,所以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32.小球由于被举高而具有势能,松手后,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小球在下降过程中势能转换成动能。拉开的小球松手后,你能观察到只有最右边的小球会向右摆动,所以C符合题意。
33. 凸透镜 纸屏 34.不能 35.能 36. 近 远 37.B
解析:33.凸透镜和屏相当于人的眼睛。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白纸板相当于眼球的视网膜。
34.将蜡烛离“眼睛”远一些,在屏幕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像。因为当凸透镜距离蜡烛远,距离纸屏近时,纸屏上会出现倒立缩小的像。
35.晶状体的凸度大,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凸度小,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换成凸度较小的凸透镜再实验,在屏幕上能形成清晰的像。
36.晶状体的凸度大,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凸度小,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健康的眼睛远近都能看清,近视眼的凸度变大,不能自由调节了,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眼睛就近视了。
37.眼睛是视觉器官。眼睛结构中,晶状体失去调节能力便形成近视,所以B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