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山中学2025届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重要显著特点是①美德突出 ②科技创新 ③汽车飞机 ④电力时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2.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A. 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 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3.19世纪下半叶,葛士浚所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将朝廷六政之外的所有事项均归于洋务,但1902年刊行的《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却把“洋务”范畴限定在交涉、教案和出洋三项,诸多实政出现脱洋务而入时务的变动。据此可知( )
A. 社会形势变迁影响时人认知 B. 早期现代化道路具有多元性
C. 政治变革动摇传统的华夷观 D. 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4.君主专制从秦到清有不断强化的趋势。下列选项能反映这一发展趋势的是() ①秦统一后秦王改称皇帝,设三公 ②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③明成祖朱棣废除丞相,设立内阁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协助处理军政事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5.如表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唱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
阿红军亲又亲。 红军阿仡鱼水情。 红军北上打日本。 阿仡盼望早回程。 ——贵州仡佬族民歌 老鹰急急地飞翔。 红军队伍…… 经过我的帐幕。 他们亲热地对藏胞说: 回来时给你们带来幸福 ——四川藏族民歌 天兵飞渡金沙江。 纳西穷人见太阳 纳西人跟着闹革命 管理江山来做主 ——云南纳西族民歌
A. 中央苏区军民鱼水深情 B. 长征中的民族团结政策
C. 全民族抗战的英勇气概 D. 解放大西南的历史时刻
6.2004年,内地与港澳启动“姊妹学校”计划,增进青年交流,同时港澳著名高校与内地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并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2009年,中央政府批准澳门大学在珠海横琴岛建设新校区,并授权澳门特区实施法律管辖。这()
A. 标志着祖国统一迈出了重要一步 B. 彰显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制度优势
C. 说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D. 是“一国两制”下教育领域的重大成果
7.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 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 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 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 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8.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的目的是建立商业殖民区,建立矿业、农业和商业基地。为此,他把旧大陆的大量工具和种子源源不断运进新大陆。同时将新大陆的玉米、花生等运回旧大陆。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 引发了“价格革命” B. 促进了物种的交流
C. 有利于殖民地发展 D. 目的在于掠夺财富
9.1921年苏俄政府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某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表明苏俄政府正在实施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10.学者梳理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记录如下:熙宁六年十二月,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支3万石谷;熙宁七年五月,真定府路减价出粜,支5万石谷;熙宁九年二月,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支10万缗钱。下列有关北宋政府此举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②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
③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④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1.3世纪,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近4.6万栋民居,大部分是如图所示的复合式公寓。据此推知,古罗马高层住宅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自然环境的使然 B. 经济发展的推动 C. 文化习俗的变革 D. 思想观念的影响
12.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洛阳寺院“占夺膏腆之地,驱策佃客经营碾硝、酿酒”,而《高僧传》则提及南朝寺院“广殖田产,兼营质库”。此类现象最能说明( )
A. 寺院庄园垄断土地阻碍小农经济发展 B. 货币经济衰退迫使寺院回归自然经济
C. 宗教势力扩张催生多元经济结构形态 D. 长期战乱使官府丧失对劳动力的控制
13.邹鲁儒学提倡“从周”“尊周”,推崇西周的礼乐制度;以子夏、荀子为代表的三晋儒家具有“重法”的思想倾向;《吕氏春秋》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有秦文化的特色;《公羊传》具有齐文化通权达变的特点。由此可见( )
A. 先秦儒学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B. 先秦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C.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地创新 D. 齐鲁文化具有广泛的地域适应性
14.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这一论断
A. 旨在批判封建文化的糟粕 B.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有利于塑造民族文化认同 D. 推动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15.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英国对第二战场开辟态度的转变是由于( )
A. 太平洋战争爆发 B.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C. 绥靖政策的推行 D.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6.17世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时间,诸多启蒙思想家专程赶赴英国,深入学习研究牛顿力学体系,将其中蕴含的理性思维、对规律的探寻精神融入自己的著作。法国科学家频繁与启蒙学者交流研讨,前者用实验数据论证真理,后者则依据科学反思社会制度。由此可见( )
①万有引力定律标志着近代科学兴起
②启蒙思想家引入科学方法观察社会
③近代科学摧毁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启蒙运动推动着近代科学不断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历史进行分期,在中国古代的史书中已有出现,例如孔子以“道”的行与隐为标准,将历史划分为大同和小康两个阶段;上古、中古、近古等词汇在汉唐以后的史书中屡见。但这些分期只是对历史的大致划分。清末民初,史学研究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章节体的、通史性的著作出现,这种撰写模式对历史分期提出要求,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尝试。例如夏曾佑于1902年撰写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将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世(传说时代至春秋战国)、中古世(秦汉至唐)和近古世(宋代至当今)三个阶段。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提出把中国历史划分为原始公社制(西周以前)、奴隶制(西周时期)、封建制(春秋以后)和资本制(最近百年)等时期。
——摘编自徐义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析论》
材料二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究竟是以1919年还是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数十年来一直争论不休。1998年以前出版的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出版物,几乎都以1919年为下限;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出版物几乎都以1919年为上限。1999年以来已经有数种中国近代史书采用了1840—1949年的分期方式。
——摘编自张海鹏《六十年来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确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史书中关于历史分期的变化,并简析其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二,分析以1919年和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下限的史实依据。
(3)对历史进行分期既有必要性也有局限性,谈谈你的看法。
18.(12分)“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县的出现,是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划时代变化。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本质,是在国家体制中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由部族国家变成疆域国家。秦代实行郡县两级制,而秦郡数仅为四十余,中央直接管理各郡,尚无多大问题。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
材料二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三 元朝疆域辽阔,为汉唐所不及,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故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行省可以说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另一方面,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权力虽重,但其官员的任命、迁调、考课必须由朝廷执行;元朝还建立了针对行省的一些监督机制,通过御史台等机构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密监察;行省机构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出现的时代。概括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政治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制度上如何兼顾秦和东方习俗的?带来什么后果?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概括行省与中央的关系,简述元朝防范地方专权的有效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历史启示?
19.(14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百度 百科
材料二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百度 百科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认识有何不同?
(3)通过以上对东西方思想文明的对比,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初(明)太祖平吴(张士诚所建政权),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入田者,皆谓之官田。”官田不许私自典卖。洪武十二年以前苏州府共有官田四万六千七百八十四顷,内宋元官田二万九千九百二顷占65%,抄没田一万六千三百一顷,占35%。此比例在江南各地具有一定的典型。洪武十三年,苏州一府,秋粮二百七十四万六千余石,自民粮十五万石外,皆官田粮。
——据《明史》、《苏州府志》
材料二国家将自己控制土地的使用权出租给无地农民,农民租种官田所要负担的租税,就是所谓的“官租”。官田多由贫民佃种,民田多归豪右所有。官租重,民税轻。如按照官田在全部耕地中所占比率来排序,分别是:最高松江府 85%;苏州府63%;镇江府32%;应天(江宁)府29%;嘉兴府27%……赋税最重的苏松二府,恰好是官田比率最高的区域,由此也可看出官田数量与赋税之间,存在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
——摘编自王良镭《明代江南重赋问题小议》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初江南地区官田的来源。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初江南地区官田租重的影响。
答案
1.C2.C3.A4.D5.B6.D7.D8.B9.B10.D11.B12.C13.A14.C15.B16.C
17.(1)划分时界更具体;开始以社会性质的不同进行分期。原因:新的历史编纂方法的引入影响了历史分期;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解放了思想;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传播,为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2)以1919年为下限: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以此为界主要以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为依据;
以1949年为下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以此为界主要以中国社会性质的不同为依据。
(3)长时段的历史需要分期,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并没有切割历史;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分期受到主观因素影响,具有主观局限性。
18.(1)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意义:推动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疆域国家取代了部族国家(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制度:郡国并行制。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
(3)原因:疆域辽阔。关系: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措施:控制人事任免权;加强监督;行省官员内部分权制衡。
(4)启示:应当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应当制定合理的制度防止地方割据。
19.(1)相同点:都重视道德知识并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关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
(2)不同: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文艺复兴思想家弘扬人文主义,倡导个性解放.
(3)结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人类的思想文化发展具有多元性,要客观、辩证看待.
20.(1)宋元两代遗留的官田;收没张士诚吴政权官宦的庄田;没收江南富民大地主的土地。(答出3点即可)
(2)强化了中央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巩固新政权;保障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因赋重而导致民困、逃亡,或沦为佃户和奴仆,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赋重而迫使农民以副业维持生计,但一定程度上促进江南地区工商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