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富锦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某校七年级(1)班要进行“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某同学推测右面这枚吉语花钱(铸有吉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会早于隋唐时期。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 )
A.隋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 B.隋唐时期楷书书法有较高造诣
C.唐高祖时首创开元通宝钱 D.隋唐时创立并完善科举制
2.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反映唐朝盛世的诗词是( )
A.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B.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3.小丽的哥哥在“穿越大唐盛世”的体验馆中,最可能遇到的场景是( )
A.匠人在用活字印刷术刊印《三国演义》 B.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C.魏征向太宗进谏 D.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
4.宋朝的《神童诗》开篇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惟有读书高”。当时民间也有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文化繁荣 B.三司掌财权
C.重文轻武政策 D.多人宰相制
5.暑假时,小明在去黑龙江省依兰县游玩,在参观五国头城遗址处“坐井观天园”时(宋徽宗、宋钦宗曾被囚禁于此),小明最可能听到的导游词是( )
A.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B.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交好百年
C.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友好 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开疆拓土
6.《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针对这一特点,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了(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度 D.三司
7.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上,主持人集中解读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文化名人。据此可知,这期节目的主题是( )
A.汉赋的兴起 B.唐诗的繁荣
C.宋词的发展 D.元曲的流行
8.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考场。明朝时期的考生若想要高中,应该如何复习准备( )
A.阅读并背熟百家的经典著作 B.以“四书”“五经”为复习资料
C.答题时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D.游历山川,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9.依靠可信史料认识历史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研究“明朝抗倭”可信度最高的材料是( )
A.明朝八达岭长城 B.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C.郑和宝船的模型 D.戚继光的军事著作
10.大运河与万里长城齐名,堪称中华古代文明瑰宝中的双子星座。阅读如表材料,可以比较出大运河和长城的共同点是( )
大运河 明长城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11.“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从歌谣中得出的信息是( )
A.该起义军的领导者是黄巢 B.“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C.闯王的军队推翻了元朝统治 D.唐末人民的生活困苦
1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对图中①地的管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在古时曾被称为西域
B.清朝时在该地设立驻藏大臣,监督地方政务
C.唐朝时,曾设立宣政院管辖
D.该地最早隶属于中央政权是在明朝时期
13.搜集整理图文资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以下是小史同学预习某节内容时搜集到的资料,这个文件夹最恰当的名字是( )
平定噶尔丹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A.巩固了西北边疆地区 B.安定了东南地区局势
C.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D.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
14.下面是某同学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做的读书笔记,据此推断他阅读的著作是( )
著作:______________ 时期:清代 作者:曹雪芹(前80回)、高鹗(后40回) 内容: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记载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地位: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长篇小说
A.《红楼梦》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水浒传》
15.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的客观描述,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看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明朝时,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B.郑和下西洋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C.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
D.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作物
二、综合题
16.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城内居住有许多外国人,形成了盛极一时的文化交流大场面,也形成了有唐一代我国文化辉煌发达的大时代。唐代文化所以能发展到如此鼎盛,除了有坚实的经济为其基础外,更重要的就是实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吸取外来的许多文化,加以转化发扬;同时也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供其他国家民族吸收转化。
——摘自何国松《中华文明简史一本通》
材料二: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郑和船队先后拜访了亚洲和非洲近30个国家和地区,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沿岸。郑和船队虽然规模巨大,但没有恃强凌弱,而是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将文教礼仪等中华文明、绘画雕刻等技能技术传播到海外,也将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摘编自《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文明的高级形态》
材料三: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文化鼎盛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吸取外来文化、传播自己文化的史实各一例。
(2)依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故步自封”与“限制贸易”体现了清朝的哪一政策?根据材料三概括该政策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唐朝至清朝我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并谈谈你有何启示?
1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南宋持罗盘俑(出土文物)图二宋代火器(素描图) 图三泥活字版(模型) 材料:活字印刷术大大节省了人力,缩短了出书周期,这是印刷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技术革命。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图四 图五 史料一:时珍又访之南人云:钩吻即胡蔓草,今人谓之断肠草是也,蔓生,叶圆而光。春夏嫩苗毒甚,秋冬枯老稍缓。五六月开花,生岭南者花黄,生滇南者花红,呼为火把花。——《本草纲目》第十七卷草部史料二:黄精野生山中,其叶似竹而不尖,或两叶、三叶、四五叶,俱对节而生,其根横行,状如葳蕤(根长多须的样子)。 ——《本草纲目》第十二卷草部
材料三: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如果要对中国古代的科技进行研究的话,以上三幅图中有更高的史料价值的是哪个?并说明理由。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根据右栏材料分析这一技术成就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3)黄精是滋补药,钩吻有剧毒,历代医书难以识别二者,经常采摘错误。请根据史料一、史料二中《本草纲目》的描述,识别图四和图五所示两种药物的名称。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自强,提出你的建议。
18.农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示例名片1: 著作:____________ 作者:徐光启 介绍:该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经验,记述了有关农学的理论和农作物种植、农具制作的方法,论述了垦荒兴修水利和备荒救灾的重要性,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一部综合性的农业科学巨著。 名片2: 著作:《天工开物》 作者:____________ 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生产工具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请指出三幅图中最能体现宋朝农业发展水平的农具。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是上图中的哪个农具?
(2)示例名片1中的著作是什么?
(3)名片可以用于展示特色。请你仿照左边示例,为《天工开物》制作名片。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三、材料题
19.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皇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行政效率的手段。
——改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中国古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380年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1382年 明太祖设立锦衣卫
1465年 明朝科举开始对答卷格式有严格的规定,称为“八股文”
1561年 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
1660年 清初出现第一场文字狱“张晋彦案”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康熙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 雍正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1729年 设军机处
1762年 乾隆帝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编制
(1)结合所学回答,材料一中“我朝罢丞相”解决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哪一矛盾?
(2)材料二中的“皇帝”是谁?根据材料二归纳创立军机处的目的。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皇权发展的趋势。
(3)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示例】
观点:明朝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选择的历史事件: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朝科举开始对答卷格式有严格的规定,称为“八股文”。
论述:明朝建立后,政治上废丞相,撤行省,权分六部,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皇权进一步加强,同时设立特务组织锦衣卫,锦衣卫直接受皇帝控制,监视官民的活动。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八股取士,进一步禁锢思想,培养听命于皇帝的顺民。可见,明朝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富锦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D
2.D
3.C
4.C
5.A
6.C
7.C
8.B
9.D
10.D
11.B
12.B
13.A
14.A
15.B
16.(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开放的政策;广泛的文化交流,吸取转化外来文化,传播唐文化。
史实: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
(2)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是和平之旅(和平友好交往),发展了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3)政策:闭关锁国。
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变化: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
启示:和平的交流可以互通有无,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是保证对外交流的基础;我们要坚持对外交流,不能闭关自守,故步自封;开放则兴,闭关则衰。
17.(1)史料:图一。
理由:南宋持罗盘陶俑(出土文物)属于出现于南宋时期的一手史料(实物史料),价值最高。图二宋代火器(素描图)、图三泥活字版(模型)都属于后人根据文献创作的,并非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要低于出土文物。
(2)发明者:毕昇。
影响:推动了欧洲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3)图④钩吻(或胡蔓草等);图⑤黄精。
(4)方式:在学习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在行动中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取其精华,创新发展;等等。
18.(1)宋朝:图三秧马。
工具:图一 曲辕犁。
(2)著作:《农政全书》
(3)作者:宋应星。
介绍: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 18 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宋应星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 120 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主要因素:生产工具的革新;统治者的重视;安定的社会环境等。
19.(1)矛盾:皇权与相权;
(2)皇帝:雍正帝;
目的:巩固皇帝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
(3)观点: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论述:1684年康熙设置台湾府,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管辖,1727年雍正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进一步强化对西藏的控制,1762年乾隆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巩固了西北边陲。总之,清朝通过设立政府机构等措施进一步巩固了边疆地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