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浙江选考地理试卷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01月浙江选考地理试卷分析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6-09 21:3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2025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地理试卷分析
2025.02
考虑不周之处在所难免,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浙江省汤国荣名师网络工作室
碳中和背景下,发展海上风电成为全球共识。各国政府对海上风电产业,往往通过政策激励和引领,不断提高其经济性,实现快速发展。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完成1、2题。
1.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风能清洁 B.国家政策支持 C.风能可再生 D.市场需求增加
2.海上风电在我国总发电量中占比低,是因为
①产业发展起步晚 ②海上可利用空间小
③能源消费总量大 ④海上风能资源匮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A
占比=风电量÷总发电量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出露岩层经历了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地质时期的变迁。完成3、4题。
3.图示石灰岩形成时期
A.爬行动物盛行 B.被子植物兴盛
C.蕨类植物繁盛 D.三叶虫开始出现
4.图中未知岩层可能是
A.泥盆纪砂砾岩 B.石炭纪粉砂岩
C.二叠纪砂页岩 D.侏罗纪花岗岩
C
D
马铃著具有耐旱、耐寒和耐瘠的习性。将马铃薯列为主粮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下表为2021年世界部分国家马铃薯单产比较表。完成5、6题。
第5、6题表
国家 科威特 新西兰 美国 爱尔兰 德国 中国 世界平均
单产(吨/公顷) 51.9 50.8 49.1 45.6 43.8 16.3 20.7
5.为提高我国马铃薯单产,下列因素中贡献最大的是
A.科学技术 B.播种面积
C.劳动力数量 D.复种指数
6.未来马铃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可以
发挥重要作用,原因是
①易保鲜储存 ②增产潜力大 ③环境适应能力强 ④符合大众饮食习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C
数量、质量、供应……
总产量=
面积×单产
岩溶作用化学方程式为CaCO + CO + H O = Ca(HCO ) 。下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景观照片。完成7、8题。
7.喀斯特洞穴形成过程主要是
A.风化,释放CO2 B.溶蚀,吸收CO2
C.搬运,释放CO2 D.沉积,吸收CO2
8.与钟乳石形成机制相同的是
A.珊瑚礁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生物化石
B
A
钟乳石:Ca(HCO ) →CaCO ↓ + CO ↑ + H O
生物化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过程,主要依赖于生物体的死亡、组成部分的坚硬程度、快速掩埋以及后续的地质变迁等因素。
我国某都市圈2020年0~14岁、15~64岁和65岁及以上各年龄段人口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33、高4.42、高1.91个百分点。下图为该都市圈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人口密度随圈层变化图。完成9~11题。
9.20年来,该都市圈人口增长主要来自
①劳动年龄人口 ②老年人 ③政策性人口集聚 ④自发性人口集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年来,该都市圈0~50千米范围内人口密度增长迅速,反映出
A.人均居住用地扩大 B.土地人口承载力提高
C.生态环境质量较优 D.公共服务集聚效应强
11.该都市核心圈交通布局形态为“环形+放射状”的主要目的是
A.引导人口向交通沿线分布 B.促进物流功能向市郊聚集
C.吸引服务业沿交通线布局 D.构建方便快捷的通勤网络
第9~11题图
B
D
D
强调的是都市圈核心区
结合第9题思考
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1日0时49分,古巴南部海域(19.8°N,77.0°W)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完成12~14题。
12.此次地震
A.震中位于大西洋中脊
B.附近为板块消亡边界
C.震源位于太平洋板块
D.引发海啸危及哈瓦那
13.甲、乙、丙、丁四地海底岩石年龄最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4.甲、乙、丙、丁四地表层海水
性质比较,正确的是
A.海水盐度:甲>乙 B.海水温度:甲>乙
C.海水盐度:乙>丙 D.海水密度:丙>丁
第12~14题图
B
C
C
下图为南极洲某冰架30多年来面积变化遥感监测图。完成15~17题。
15.该冰架面积变化体现的全球气候变化,引发
A.北极航道通航能力提升
B.青藏高原湖泊面积缩小
C.我国冬小麦北界向南移
D.我国西北高山雪线下降
16.下列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的项目中,可确定甲为岛礁而非浮冰的是
A.激光雷达遥感探测冰面起伏
B.热红外遥感获取海表温度分布
C.微波遥感探测水下三维地形
D.可见光遥感获取冰面面积大小
17.图2(左)所示的海拔高度变化剖面线,对应图2(右)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第15~17题图1
第15~17题图2
A
C
D
变化:冷暖干湿?
此材料显示为:
变暖!
浮冰之下为水;
岛屿之下为陆地
由南向北,经过岛屿(海拔高),北起伏多,不会是均一海面
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俄罗斯对某些特定矿产的需求增加,前苏联时期发现和勘探的矿产储量即将耗尽,矿产进口又因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受到威胁,为此更新了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下图为俄罗斯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变化示意图。完成18、19题。
18.俄罗斯增加战略性矿产资源种类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 B.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利用率
C.限制战略性矿产资源出口 D.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19.俄罗斯更新其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限制外国资本进入战略性矿产领域 B.推动战略性矿产国际合作
C.刺激国内战略性矿产的勘探与开采 D.增加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
第18、19题图
D
C
强调的是种类增加,结合材料可知,是为了保障矿产资源安全
生活圈是由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各类服务活动所构成的空间范围,根据居民到服务设施出行时间的长短可划分不同等级。近年来,我国开展生活圈规划建设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下图为三个等级生活圈示意图。完成20、21题。
20.生活圈等级越高
A.服务设施的规模越小 B.居民出行距离越长
C.服务设施分布越均匀 D.居民出行频率越高
21.不同等级生活圈建设,可以
①促进城市功能分区 ②提高15分钟生活圈服务设施等级
③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④减轻60分钟生活圈服务设施压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20、21题图
B
D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完成22、23题。
22.图中等压距和P地气压值(单位hPa)可能是
A.5.0 1012 B.7.5 1008
C.5.0 1027 D.7.5 1030
23.甲、乙、丙、丁四地气象要素的
垂直变化,可能出现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第22、23题图
B
B
锋线一般与锋面气旋关联,则P为低压
根据气压差值,等压线分布可知,大于等压距2倍,小于4倍
暖气团一侧,温度垂直变化?
冷气团一侧,暖湿气流垂直变化?
冷气团一侧,槽线附近,气压垂直变化?
风向变化:
风向与等压线?
锋面倾向
甲、乙两地天文爱好者进行太阳高度观测。具体做法:在平坦地面上方水平放置一块有一个小孔的遮光板,太阳光透过小孔投影到地面上,形成较清晰的太阳投影。下图为两地天文爱好者在两分、两至日正午时刻,在同高度用相同遮光板观测到的太阳影像地面投影。完成24、25题。
24.若冬至日,甲、乙两地日落时世界时
相同,则甲位于乙的
A.东南 B.东北 C.西北 D.西南
第24、25题图
25.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h)年变化有可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A
C
0
太阳投影基本偏南,极少时间偏北,则为23.5°S以北,且很接近23.5°S
太阳投影基本偏北,极少时间偏南,则为23.5°N以南,且很接近23.5°N
日落时世界时相同,则甲乙位于昏线上,根据前述分析,甲偏南,而冬至日,昏线呈西北-东南走向,则甲偏东,综合判断:甲位于乙的东南方
根据上题分析,甲乙纬度分列赤道两侧,呈现“对称”,两分日太阳直射点为两地中点,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h为0,两至日前后达最大值(直射点位于甲或乙至附近回归线之间时,△h保持最大值不变)绘图更直观
根据垂直投影点位置可知,甲乙位于回归线之间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快速发展,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拉美地区最大的中等收入国家。90年代以来,巴西转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因竞争力不足,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出现“去工业化”趋势,政府负债居高不下。
材料二:巴西总人口约2亿,农业用地约2.4亿公顷,农业和采矿业发展较快,是全球农矿产品出口大国。几十年来,巴西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2022年达87.6%,“虚假城镇化”和“城镇贫困”问题突出。图1为巴西略图。图2为2004~2022年巴西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产值统计图。
(1)内河水运在巴西国内货物运输中占比较低,简述其原因。(4分)
(1)巴西东南沿海经济发达,(1分)
内河水运条件较差,陆路货运量大;(1分)
北部亚马孙河水运条件优越,但
经济不发达,水运量较小。(2分)
占比=水运量÷货运总量
货运总量大,但水运条件差
水运条件好,但货运需求小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快速发展,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拉美地区最大的中等收入国家。90年代以来,巴西转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因竞争力不足,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出现“去工业化”趋势,政府负债居高不下。
材料二:巴西总人口约2亿,农业用地约2.4亿公顷,农业和采矿业发展较快,是全球农矿产品出口大国。几十年来,巴西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2022年达87.6%,“虚假城镇化”和“城镇贫困”问题突出。图1为巴西略图。图2为2004~2022年巴西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产值统计图。
(2)从竞争力角度,简析巴西
工业比重下降的原因。(4分)
(2)劳动力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成本优势较弱;(2分)
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工业技术落后,技术密集型工业竞争力不强。(2分)
竞争力:质量、价格、技术、市场、成本……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快速发展,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拉美地区最大的中等收入国家。90年代以来,巴西转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因竞争力不足,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出现“去工业化”趋势,政府负债居高不下。
材料二:巴西总人口约2亿,农业用地约2.4亿公顷,农业和采矿业发展较快,是全球农矿产品出口大国。几十年来,巴西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2022年达87.6%,“虚假城镇化”和“城镇贫困”问题突出。图1为巴西略图。图2为2004~2022年巴西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产值统计图。
(3)分析巴西农业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上升的原因。(7分)
(3)农业用地人均占有量大,分布集中连片;(2分)
劳动力成本较高;(1分)
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实施规模化生产;(2分)
农业劳动力过剩,(1分)
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1分)
促进城镇化水平上升。
城镇化(结合教材必修第二册):人口、产业、土地、景观……
生产效率
劳动力投入
生产效率,
农业劳动力投入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生物是在古老的地质历史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下长期演化形成的。青藏高原是新构造运动以来,地球上强烈隆起的最高、最年轻的高原。因高原差异抬升,雅鲁藏布江不同河段形成宽、窄不等的河谷,其中M河段河谷较宽阔。
材料二: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共同影响,河谷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下图为雅鲁藏布江及周边地区略图。
(1)甲、乙、丙三地物种数量
变化趋势是 ,解释其自然原因。(6分)
(1)增加(1分)
高原差异抬升,河流下切,相对高差变大,垂直分异显著;(2分)
降水量增加,水热条件更适宜不同生物生长;(2分)
生物生存环境多样化,为古老物种避难、延续、分化,新物种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分)
强调变化
考虑气候、地形、河流、环境等角度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生物是在古老的地质历史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下长期演化形成的。青藏高原是新构造运动以来,地球上强烈隆起的最高、最年轻的高原。因高原差异抬升,雅鲁藏布江不同河段形成宽、窄不等的河谷,其中M河段河谷较宽阔。
材料二: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共同影响,河谷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下图为雅鲁藏布江及周边地区略图。
(2)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冬、夏季盛行风向分别是 风、
风。试分析盛行风冬季强于夏季的原因。(6分)
(2)偏西(1分) 偏东(1分)
冬季受南移西风带控制,西风顺河谷地势而下,风力较强;(2分)
夏季西南季风在下游转向,由东向西逆河谷地势而上,东风较弱。(2分)
中游河谷为东西走向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生物是在古老的地质历史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下长期演化形成的。青藏高原是新构造运动以来,地球上强烈隆起的最高、最年轻的高原。因高原差异抬升,雅鲁藏布江不同河段形成宽、窄不等的河谷,其中M河段河谷较宽阔。
材料二: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共同影响,河谷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下图为雅鲁藏布江及周边地区略图。
(3)野外考察发现,M河段河床上经常会冲刷出新水道,试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原因。(3分)
(3)河谷宽阔,河漫滩面积大;
河床比降小,汛期流水侧蚀强;
植被覆盖少,沉积物松散;
降水、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量季节变化大;
汛期含沙量大,易造心滩和浅滩,堵塞原水道;
季节性冻融;(任答3点,给3分)易冲出新水道。
冲刷:侵蚀条件
新水道:侧蚀、堵塞改道……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巴音河流域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德令哈市,年均日照时数2879h,年均温仅1~5℃,年降水量176.3mm,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84%,年蒸发量2000~2500mm。该流域草地一般5月中旬返青,9月上旬枯黄,生长期仅120天左右。气候、地形和土壤因子是草地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原生自然条件,可以反映草地自然质量。
材料二:下图为巴音河流域局部地区土地利用和地形图。
(1)从规模和空间分布角度,分析耕地开垦和城乡居民点的关系。(4分)
(1)城乡居民点规模大(或小),人口多(或少),耕地开垦规模大(或小);(2分)
分布在耕作便利的城乡居民点周边。(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巴音河流域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德令哈市,年均日照时数2879h,年均温仅1~5℃,年降水量176.3mm,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84%,年蒸发量2000~2500mm。该流域草地一般5月中旬返青,9月上旬枯黄,生长期仅120天左右。气候、地形和土壤因子是草地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原生自然条件,可以反映草地自然质量。
材料二:下图为巴音河流域局部地区土地利用和地形图。
(2)简析图示南部地区草地与裸地、湿地交错分布的自然原因。(4分)
(2)南部地形有起伏,(1分)
不同地貌部位,水热条件小尺度地域分异,(2分)
形成不同的小环境,影响草类生长。(1分)
较小尺度,不同下垫面状况,考虑地方性分异规律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巴音河流域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德令哈市,年均日照时数2879h,年均温仅1~5℃,年降水量176.3mm,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84%,年蒸发量2000~2500mm。该流域草地一般5月中旬返青,9月上旬枯黄,生长期仅120天左右。气候、地形和土壤因子是草地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原生自然条件,可以反映草地自然质量。
材料二:下图为巴音河流域局部地区土地利用和地形图。
(3)从气候角度,分析巴音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6分)
(3)5~9月(暖季)天气变化复杂,气温日较差大;(1分)
并有间断性干旱,草不能正常生长,且生长期短;(2分)
雨季多阵雨,易造成地面水蚀;(1分)
10月至次年4月(旱季)地面风蚀强;(1分)
蒸发量大,土地易盐碱化。(1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巴音河流域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德令哈市,年均日照时数2879h,年均温仅1~5℃,年降水量176.3mm,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84%,年蒸发量2000~2500mm。该流域草地一般5月中旬返青,9月上旬枯黄,生长期仅120天左右。
气候、地形和土壤因子是草地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原生自然条件,可以反映草地自然质量。
材料二:下图为巴音河流域局部地区土地利用和地形图。
(4)写出草地质量分等土壤因子中的至少两个评价指标,并说出选择的理由。(6分)
(4)评价指标: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腐殖质层厚度。(任答2点,给2分)
理由:影响植物根系深度、土壤结构、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土壤水分、养分储存和运移规律,(2分)
影响植物吸收利用,草地生产能力,(2分)影响草地质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