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七下历史期末素养检测卷02【2025春历史阶段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七下历史期末素养检测卷02【2025春历史阶段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09 15:18:12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统编七下历史期末素养检测卷02
【2025春历史阶段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互助组同学在学习了隋唐历史后,提炼出了隋唐史的主题,其中与隋唐史较吻合的是 (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B
2.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 (  )
A.优秀人才的辅佐
B.互相借鉴经验
C.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D.社会的统一安定
2.C
3.王祯《农书》中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反映了唐代 (  )
A.引进国外的生产技术 B.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
C.开始用畜力取代人力 D.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3.D
4.中国古代中外交流密切,下面表格中①处应为 (  )
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甘英出使大秦 ① 马可·波罗来华
西汉 东汉 唐朝 元朝
A.班超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取经 D.戚继光抗倭
4.C
5.“宋代的基本政治设计,大幅度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不再以立功疆场为荣,而是沉醉在案头书牍之中。”这一“政治设计”是 (  )
A.分封诸侯 B.设置刺史
C.崇文抑武 D.八股取士
5.C
6.某同学进行单元复习时整理了部分典型图片资料,由此判断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6.C
[解析] 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是仿照中原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与中原联系密切;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体现了宋朝时期商业的繁荣;忽必烈像与元朝的建立和民族交融有关;马可·波罗反映出元朝的对外交往。因而,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C符合题意。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三代,与题干不符,排除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 D。
7.下面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这一地区是 (  )
A.新疆 B.西藏 C.台湾 D.云南
7.C
8.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恢复顺利,而北方战乱不休,故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至“靖康之变”,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距扩大。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金与南宋的对峙
C.宋代商贸的繁荣 D.经济重心的南移
8.D
[解析] 题干表明,南方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根据所学可知,“靖康之变”指北宋的灭亡,此后南宋建立,并“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距扩大”,从而完成经济重心南移。D项正确。江南地区的开发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金与南宋的对峙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宋代商贸的繁荣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9.历史遗址包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右图所示遗址见证了 (  )
A.唐代社会经济繁荣
B.宋代造船业发达
C.宋代海外贸易繁荣
D.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9.C
10.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有利于人类文化传播交流的是 (  )
A.指南针、印刷术 B.火药、指南针
C.印刷术、造纸术 D.火药、造纸术
10.C
11.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说“臣之精力,尽于此书”。“此书”是 (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宋书》 D.“二十四史”
11.B
12.按下面图示的编制思路,其空白处应为 (  )
A.废除丞相 B.设立三司 C.设立锦衣卫 D.实行八股取士
12.D
13.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些史实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
A.社会秩序动荡 B.边疆防御巩固
C.军政实现合一 D.皇权高度膨胀
13.D
14.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李自成针对以上现象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
A.严明军纪,不许妄杀 B.均田免粮,发放钱粮
C.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D.攻占北京,北拒满洲
14.B
15.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办事大臣,以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以上官职的设置旨在 (  )
A.加强海防 B.安定边疆 C.发展交通 D.繁荣经济
15.B
16.乾隆帝认为“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所以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也“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据此可知,清朝 (  )
A.实行闭关政策 B.大兴文字狱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16.A
17.美术欣赏课上,李老师介绍了下面两幅中国古代绘画名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清代徐扬所绘的《姑苏繁华图》,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它们都体现了 (  )
A.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农村集市贸易兴起
C.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D.政府加强商业管控
17.A
18.要了解明朝先进的采矿和冶炼技术,应当查阅的古代科技著作是 (  )
A.《梦溪笔谈》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18.C
19.有人说紫禁城是“一个国家转折的焦点”。在这座中国古代建筑群中演绎了两个王朝的兴盛与衰败。这里的“两个王朝”是指 (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9.D
20.京剧的前身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80大寿,徽班进京演出,后留在北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C.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20.B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5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进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进之途”对加强集权的影响。(2分)
材料二 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改组“我国政治制度”采取的举措及设立的特务机构。归纳君权与相权发展的趋势。(5分)
材料三 明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
措施 内容
八股取士 科举以八股文取士,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应试写文章之人不得有个人见解,文章不得联系现实。
文字狱 从文字作品中穿凿附会,任意罗织罪名,广泛株连,严酷处罚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思想文化专制的危害。(4分)
(4)综上所述,简要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4分)
21.(1)影响: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2分)
(2)措施: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2分)特务机构:锦衣卫。(1分)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强化。(2分)
(3)危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制了人才的培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4分,两点即可)
(4)积极作用: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4分,两点即可)
22.(15分)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开通了通济渠、永济渠、江南运河……他的目的之一,也在便利运兵、运粮,巩固他的封建统治。……自从大运河沟通南北两大流域以后……运河开到哪里,经济就发展到哪里……江淮一带出现一系列商业大城市,和北方黄河流域的大城市并驾齐驱,地位越来越重要。
——摘编自朱偰《大运河的变迁》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一个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除材料中提到的,隋朝大运河还包括哪一河段及大运河开通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3分)
材料二 宋代商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基础之上的,也表现在政府对商利的重视和商业收入的巨大增长上。与此同时,一系列的城市、镇市等组合而成的区域性市场发展起来。……宋代与周边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而且宋代允许外国商人在通商港埠居住和贸易,对外开放为宋与海外的交换活动起了有益的作用。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2)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时期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新发展 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发展的影响。(5分)
材料三 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一些新的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至清朝时又被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手工业方面,明朝时棉纺织业、丝织业……领域均比前代进步;至清朝,有些手工业行业中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在商业活动中,明朝以来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
(3)依据材料三,从手工业、商业两方面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等在清朝时的普遍种植对清朝社会的影响。(5分)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经验给当今国家经济建设带来的启示。(2分)
22.(1)目的: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1分)河段:邗沟。(1分)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的交流。(1分)
(2)新发展:引进了占城稻;棉花的种植推广到江淮、川蜀一带。(1分,一点即可)特点:商业发展建立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基础之上;商业收入增长巨大;区域性市场有所发展;与兄弟民族之间交流频繁;海外贸易兴盛。(2分,两点即可)影响:促进了宋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2分,两点即可)
(3)新现象:手工业上,出现成熟的手工工场;商业上,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出现地域性商帮等。(3分)影响: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被破坏等。(2分)
(4)启示:国家要重视经济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技发展;要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定;等等。(2分)
23.(12分)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科技成就
事件 影响
A.        经过蒙古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阿拉伯人把B.       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阿拉伯人把中国发明的C.     和火器传入欧洲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
(1)在材料一A、B、C处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地区主要是在北方黄河流域。唐宋开始流行移栽插秧和套作、间作,后普遍发展到一年两熟——二作制。唐代南方江东犁和宋代犁刀、铁搭的发明与推广,解决了南方土地垦耕困难问题。宋代,耐旱早熟高产的占城稻、黄穋稻的推广,对于南方水稻生产带来较大的积极影响。长江流域强势崛起。
——摘编自姜锡东《宋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这些技术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5分)
材料三 隋至清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与科技发现总量变化
时间断面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国内生产总值(10亿) 31.1 45.6 75.6 60.0 61.8 228.6
科技发现总量 4 18 48 15 24 60
(注: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摘编自朱永俊、赵晓春《我国古代科技与经济关系定量研究》
(3)根据材料三,任选一个历史时期,并用相关史实说明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4分)
23.(1)A.活字印刷术;B.指南针;C.火药。(3分)
(2)主要表现:耕作技术的提高(或移栽插秧和套作、间作技术的发展,出现一年两熟);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推广(或江东犁、犁刀、铁搭的发明和推广);推广高产作物(或推广占城稻等)。(3分)影响: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2分)
(3)唐朝发明和推广了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大大提高了耕作和灌溉效率。宋代复种技术的推广,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活字印刷术使得知识能够更快更广泛地传播,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4分,任选一个时期回答即可)
24.(18分)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把握历史机遇,担当历史责任。同学们以“使命·担当”为主题,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 交往·履行使命】
(1)根据下面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玄奘和郑和履行的使命有何异同点。(6分)
【任务二 斗争·践行使命】
凯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今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继光《止止堂集》  逆子孤臣一稚儒, 填膺大义抗强胡。 丰功岂在尊明朔, 确保台湾入版图。 ——张学良《谒延平祠》
(2)简述《凯歌》的创作背景及蕴含的斗争精神。(2分)
(3)简述张学良称颂该“逆子孤臣”的理由。(3分)
【任务三 革新·勇担使命】
(4)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都积极改革创新以推动社会发展。请以“革新·使命”为题,从图中任选两方面内容,写一篇小短文。(7分)
24.(1)不同点:玄奘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郑和的远航,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4分)相同点: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都属于和平交往。(2分)
(2)创作背景: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懈,倭寇活动日益猖獗,明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1分)精神:蕴含了戚家军面对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家安全以及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1分)
(3)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郑成功收复和经营台湾,一直受到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崇敬,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3分)
(4)示例:
革新 使命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些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进行了大胆革新。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等等。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元朝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元朝除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6分)
综上所述,统治者采取的这些革新措施,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统编七下历史期末素养检测卷02
【2025春历史阶段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互助组同学在学习了隋唐历史后,提炼出了隋唐史的主题,其中与隋唐史较吻合的是 (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B
2.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 (  )
A.优秀人才的辅佐
B.互相借鉴经验
C.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D.社会的统一安定
2.C
3.王祯《农书》中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反映了唐代 (  )
A.引进国外的生产技术 B.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
C.开始用畜力取代人力 D.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3.D
4.中国古代中外交流密切,下面表格中①处应为 (  )
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甘英出使大秦 ① 马可·波罗来华
西汉 东汉 唐朝 元朝
A.班超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取经 D.戚继光抗倭
4.C
5.“宋代的基本政治设计,大幅度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不再以立功疆场为荣,而是沉醉在案头书牍之中。”这一“政治设计”是 (  )
A.分封诸侯 B.设置刺史
C.崇文抑武 D.八股取士
5.C
6.某同学进行单元复习时整理了部分典型图片资料,由此判断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6.C
[解析] 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是仿照中原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与中原联系密切;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体现了宋朝时期商业的繁荣;忽必烈像与元朝的建立和民族交融有关;马可·波罗反映出元朝的对外交往。因而,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C符合题意。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三代,与题干不符,排除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 D。
7.下面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这一地区是 (  )
A.新疆 B.西藏 C.台湾 D.云南
7.C
8.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恢复顺利,而北方战乱不休,故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至“靖康之变”,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距扩大。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金与南宋的对峙
C.宋代商贸的繁荣 D.经济重心的南移
8.D
[解析] 题干表明,南方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根据所学可知,“靖康之变”指北宋的灭亡,此后南宋建立,并“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距扩大”,从而完成经济重心南移。D项正确。江南地区的开发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金与南宋的对峙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宋代商贸的繁荣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9.历史遗址包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右图所示遗址见证了 (  )
A.唐代社会经济繁荣
B.宋代造船业发达
C.宋代海外贸易繁荣
D.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9.C
10.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有利于人类文化传播交流的是 (  )
A.指南针、印刷术 B.火药、指南针
C.印刷术、造纸术 D.火药、造纸术
10.C
11.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说“臣之精力,尽于此书”。“此书”是 (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宋书》 D.“二十四史”
11.B
12.按下面图示的编制思路,其空白处应为 (  )
A.废除丞相 B.设立三司 C.设立锦衣卫 D.实行八股取士
12.D
13.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些史实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
A.社会秩序动荡 B.边疆防御巩固
C.军政实现合一 D.皇权高度膨胀
13.D
14.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李自成针对以上现象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
A.严明军纪,不许妄杀 B.均田免粮,发放钱粮
C.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D.攻占北京,北拒满洲
14.B
15.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办事大臣,以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以上官职的设置旨在 (  )
A.加强海防 B.安定边疆 C.发展交通 D.繁荣经济
15.B
16.乾隆帝认为“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所以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也“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据此可知,清朝 (  )
A.实行闭关政策 B.大兴文字狱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16.A
17.美术欣赏课上,李老师介绍了下面两幅中国古代绘画名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清代徐扬所绘的《姑苏繁华图》,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它们都体现了 (  )
A.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农村集市贸易兴起
C.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D.政府加强商业管控
17.A
18.要了解明朝先进的采矿和冶炼技术,应当查阅的古代科技著作是 (  )
A.《梦溪笔谈》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18.C
19.有人说紫禁城是“一个国家转折的焦点”。在这座中国古代建筑群中演绎了两个王朝的兴盛与衰败。这里的“两个王朝”是指 (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9.D
20.京剧的前身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80大寿,徽班进京演出,后留在北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C.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20.B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5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进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进之途”对加强集权的影响。(2分)
材料二 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改组“我国政治制度”采取的举措及设立的特务机构。归纳君权与相权发展的趋势。(5分)
材料三 明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
措施 内容
八股取士 科举以八股文取士,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应试写文章之人不得有个人见解,文章不得联系现实。
文字狱 从文字作品中穿凿附会,任意罗织罪名,广泛株连,严酷处罚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思想文化专制的危害。(4分)
(4)综上所述,简要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4分)
21.(1)影响: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2分)
(2)措施: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2分)特务机构:锦衣卫。(1分)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强化。(2分)
(3)危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制了人才的培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4分,两点即可)
(4)积极作用: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4分,两点即可)
22.(15分)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开通了通济渠、永济渠、江南运河……他的目的之一,也在便利运兵、运粮,巩固他的封建统治。……自从大运河沟通南北两大流域以后……运河开到哪里,经济就发展到哪里……江淮一带出现一系列商业大城市,和北方黄河流域的大城市并驾齐驱,地位越来越重要。
——摘编自朱偰《大运河的变迁》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一个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除材料中提到的,隋朝大运河还包括哪一河段及大运河开通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3分)
材料二 宋代商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基础之上的,也表现在政府对商利的重视和商业收入的巨大增长上。与此同时,一系列的城市、镇市等组合而成的区域性市场发展起来。……宋代与周边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而且宋代允许外国商人在通商港埠居住和贸易,对外开放为宋与海外的交换活动起了有益的作用。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2)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时期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新发展 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发展的影响。(5分)
材料三 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一些新的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至清朝时又被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手工业方面,明朝时棉纺织业、丝织业……领域均比前代进步;至清朝,有些手工业行业中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在商业活动中,明朝以来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
(3)依据材料三,从手工业、商业两方面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等在清朝时的普遍种植对清朝社会的影响。(5分)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经验给当今国家经济建设带来的启示。(2分)
22.(1)目的: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1分)河段:邗沟。(1分)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的交流。(1分)
(2)新发展:引进了占城稻;棉花的种植推广到江淮、川蜀一带。(1分,一点即可)特点:商业发展建立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基础之上;商业收入增长巨大;区域性市场有所发展;与兄弟民族之间交流频繁;海外贸易兴盛。(2分,两点即可)影响:促进了宋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2分,两点即可)
(3)新现象:手工业上,出现成熟的手工工场;商业上,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出现地域性商帮等。(3分)影响: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被破坏等。(2分)
(4)启示:国家要重视经济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技发展;要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定;等等。(2分)
23.(12分)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科技成就
事件 影响
A.        经过蒙古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阿拉伯人把B.       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阿拉伯人把中国发明的C.     和火器传入欧洲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
(1)在材料一A、B、C处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地区主要是在北方黄河流域。唐宋开始流行移栽插秧和套作、间作,后普遍发展到一年两熟——二作制。唐代南方江东犁和宋代犁刀、铁搭的发明与推广,解决了南方土地垦耕困难问题。宋代,耐旱早熟高产的占城稻、黄穋稻的推广,对于南方水稻生产带来较大的积极影响。长江流域强势崛起。
——摘编自姜锡东《宋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这些技术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5分)
材料三 隋至清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与科技发现总量变化
时间断面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国内生产总值(10亿) 31.1 45.6 75.6 60.0 61.8 228.6
科技发现总量 4 18 48 15 24 60
(注: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摘编自朱永俊、赵晓春《我国古代科技与经济关系定量研究》
(3)根据材料三,任选一个历史时期,并用相关史实说明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4分)
23.(1)A.活字印刷术;B.指南针;C.火药。(3分)
(2)主要表现:耕作技术的提高(或移栽插秧和套作、间作技术的发展,出现一年两熟);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推广(或江东犁、犁刀、铁搭的发明和推广);推广高产作物(或推广占城稻等)。(3分)影响: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2分)
(3)唐朝发明和推广了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大大提高了耕作和灌溉效率。宋代复种技术的推广,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活字印刷术使得知识能够更快更广泛地传播,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4分,任选一个时期回答即可)
24.(18分)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把握历史机遇,担当历史责任。同学们以“使命·担当”为主题,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 交往·履行使命】
(1)根据下面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玄奘和郑和履行的使命有何异同点。(6分)
【任务二 斗争·践行使命】
凯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今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继光《止止堂集》  逆子孤臣一稚儒, 填膺大义抗强胡。 丰功岂在尊明朔, 确保台湾入版图。 ——张学良《谒延平祠》
(2)简述《凯歌》的创作背景及蕴含的斗争精神。(2分)
(3)简述张学良称颂该“逆子孤臣”的理由。(3分)
【任务三 革新·勇担使命】
(4)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都积极改革创新以推动社会发展。请以“革新·使命”为题,从图中任选两方面内容,写一篇小短文。(7分)
24.(1)不同点:玄奘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郑和的远航,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4分)相同点: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都属于和平交往。(2分)
(2)创作背景: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懈,倭寇活动日益猖獗,明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1分)精神:蕴含了戚家军面对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家安全以及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1分)
(3)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郑成功收复和经营台湾,一直受到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崇敬,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3分)
(4)示例:
革新 使命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些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进行了大胆革新。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等等。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元朝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元朝除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6分)
综上所述,统治者采取的这些革新措施,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