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锡东片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锡东片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09 20:5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 年春学期锡东片初二历史期中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
求的)
1.1949 年 9 月 21 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
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次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喜马拉雅山啊,再高也有顶啊,雅鲁藏布江啊,再长也有源啊。藏族人民再苦啊,再苦也有边啊,
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啊。”歌词中藏族人民“苦变甜”始于( )
A.抗日战争胜利 B.新中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西藏民主改革
3.以下能够在“抗美援朝”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作为第一手史料采用的是( )
A.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物 B.电影《上甘岭》
C.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 D.《抗美援朝战争史》
4.“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成为指导土地改
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材料中的“它”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土地改革后,“河南省某地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的拉土垫地,把 1000 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
花生和棉花。1951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4 亿吨,比 1949 年增长 26.9%。”这表明土地改革( )
A.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物质保障 B.改变了土地私有制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6.数据统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该数据反映
了“一五计划”期间( )
A.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C.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D.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7.人民币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在 1953 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壹分钱上的图案是一辆车;
贰分钱上的图案是一架准备起飞的飞机,这些设计寓意我国( )
第 1 页,共 8 页
江苏省无锡市锡东片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A.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 B.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C.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8.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工作,有文件这样记载,“领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走互助合作、共同
上升、大家富裕的道路……在互助合作过程中就为将来集体化准备了条件。”材料认为“互助合作”有助于
( )
A.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让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D.实现农民共同致富
9.上海水泥厂创办于 20 世纪 20 年代,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
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 90%。1956 年后,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产量超过设计能力的
40%。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实行公私合营
C.开展大跃进运动 D.推行一五计划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其
中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的创举是( )
A.赎买政策 B.自负盈亏 C.互助合作 D.按劳分配
11.1956 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的某次大会上提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
本上解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已经是以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会
议( )
A.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B.直接指导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导致了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D.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2.下表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 1956-1965 年国内生产总值,从表中可以看出( )
时间(年)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国内生产总值(亿
1030.7 1071.4 1312.3 1447.5 1470.1 1232.3 1162.2 1248.3 1469.9 1734
元)
A.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 B.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第 2 页,共 8 页
C.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D.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1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图。图中国民经济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八字方针和国民经济调整 D.“文化大革命”
14.右图中的人物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铁人”王进喜
15.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较大起伏,但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工业交通、
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在艰难中仍然取得重要进展。以下建设成就属于该时期的是( )
A.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B.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D.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6.该年代尺中,④阶段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B.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C.“左”倾泛滥,国家内乱 D.伟大转折,改革开放
17.下图法新社记者的评论是基于中国( )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独立国家 B.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
C.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20 世纪 80 年代,红豆(民营企业)一度奄奄一息、濒临倒闭,但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1992 年成
第 3 页,共 8 页
江苏省无锡市锡东片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立集团,2001 年上市。以红豆所在的东港镇为例,我们解决了两万四千人的就业问题。”材料中的史实有
助于我们研究( )
A.公私合营 B.乡镇企业的崛起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社会习俗的变迁
19.40 多年来,它“先行先试”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如今,它“先行示范”正全力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它”指( )
A.深圳 B.汕头 C.厦门 D.珠海
20.“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围绕种业、医疗、教育、体育等重点领域,深化现代农业、高新
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材料体现了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 )
A.宽领域 B.全方位 C.多层次 D.立体化
21.20 世纪 70 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遭遇二战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些国家的企业为寻找出路,
瞄准了中国市场。1978 年 5 月,邓小平指出:“这些发达国家有很多困难,它们的资金没有出路,愿意把
钱借给我们。”经过谈判,中国政府与日本、意大利等国签署了政府贷款协议。这说明当时我国发展经济
的有利因素是( )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拨乱反正的完成
C.两极格局的结束 D.国际环境的变化
22.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关于邓小平的描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78 年,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
B.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1992 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并发表重要谈话
D.在邓小平的支持下,高考制度得到恢复
23.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经历了被迫融入世界、主动融入世界、与世界相互影
响和相互适应等三个阶段。其中“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阶段始于( )
A.开放五口通商 B.开发上海浦东 C.创立经济特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4.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某地推出了“党史知识大赛”,参赛选手在答题中看到了以下流
行语,其中出现在 2012 年以后的流行语是( )
A.当家作主、土地改革、一化三改 B.上山下乡、阶级斗争、两弹一星
C.经济特区、下海经商、体制改革 D.四个全面、一带一路、伟大复兴
第 4 页,共 8 页
二、非选择题(共 3 大题,第 25 题 18 分,第 26 题 14 分,第 27 题 20 分,共 52 分。)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18 分)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
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
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
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
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
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
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
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4 分)
(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激战”的胜利所
产生的积极影响。(6 分)
(3)据材料三,农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是如何从两个方面去消灭地主阶级的?(6 分)
(4)综合材料二、三,概括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2 分)
第 5 页,共 8 页
江苏省无锡市锡东片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26.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对于建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价值。(14 分)
【实物史料——见证历史】
(1)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发生在哪一年?图一反映了当年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4 分)
【文献史料——印证历史】
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
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
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根据材料,概括这种“僵化模式”的弊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
节是什么?(4 分)
【口述史料——回忆历史】
调查人:澎湃网记者
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
口述内容:
我叫陆德兴,今年 71岁,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在九十年代
开发开放之前,从外滩看过来,浦东就是一片小渔村。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
条件也很差。1990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
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资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浦西看浦东,是一派热
闹的建设景象。就这样,浦东越来越繁华。
(3) 依据口述内容,概括上海浦东前后的巨变及原因。(6 分)
第 6 页,共 8 页
27. 改革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拉开序幕
图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图 1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材料二: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
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三: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孙来斌《人民日报——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材料四:习近平同志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 30多
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013年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 2会议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决策?图 1和图 2有怎样的关系?
(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 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何特征?(2 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中国道路”是一条怎样的建设道路?
第 7 页,共 8 页
江苏省无锡市锡东片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4 分)
(5)请结合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的具体史实,以“改革创新与国家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
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8 分)
第 8 页,共 8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
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B D D A D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C A C D C B A A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D B D D
二、非选择题(共 3 大题,第 25 题 18 分,第 26 题 14 分,第 27 题 20 分,共 52 分。)
25.(1)国内:经济濒于崩溃;(2 分) 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2 分)
(2)事件:抗美援朝战争;(2 分)积极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
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
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4 分)
(3)事件:土地改革;(2 分)两方面:剥夺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4 分)
(4)共同作用: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道路。(2 分)
26.(1)1978 年;(2 分)探索: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 分)
(2)弊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企业和职工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分)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2 分)
(3)巨变:前: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差;后: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商业繁
华。(4 分)原因:1990 年起,国家开发开放浦东。(2 分)
27.(1)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2 分)关系: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
想基础。(2 分)
(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 分)
(3)特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2 分)
(4)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或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 分)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2 分)
(5)观点:改革创新是推动中国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2 分)
论述: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后推广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打破了
“大锅饭”模式,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为后续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 1 页,共 2 页
江苏省无锡市锡东片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1980 年,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设立,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
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
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
业改革深化,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4 分)
综上所述,改革创新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中国仍需坚持改革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
民族复兴。(2 分)
第 2 页,共 2 页
江苏省无锡市锡东片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