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瑞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质检(二)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下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它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形成三角形的主要商路。对此解读正确的(
)
2、指南针传到欧洲以后,直接推动了(
)
A.人文精神发展
B.自然科学进步
C.资本主义萌芽
D.航海事业发展
3、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完成这两件创举的航海家是(
)
A.哥伦布和迪亚士
B.麦哲伦和迪亚士
C.哥伦布和达·伽马
D.达·伽马和麦哲伦
4、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
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
5、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即“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的商品总量、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在T和V比较稳定时,该方程式能够用以解释(
)
A.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
B.英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C.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
D.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6、1545年,西班牙勘探者在墨西哥波托西附近发现了巨大的银矿矿脉,对此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到17世纪这些白银的主要流向不可能的是
A.国内供养军队,参与世界殖民扩张
B.流向亚洲市场,以交换丝绸和瓷器
C.投资英国伦敦,分享机器工厂利润
D.流向欧洲市场,加速社会阶层分化
7、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一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说明(
)
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B.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
C.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加速疾病的传播
8、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下列属于运用式创新的有(
)
A.铁犁牛耕的应用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新经济”的出现
D.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9、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工业革命时的笔记,内容出现了疏漏。请结合所学知识,a、b处应该补上的内容是(
)
A.冶炼业/城市化进程加快
B.交通运输业/阶级产生分化
C.交通运输业/机器制造机器
D.服务业/机器制造机器
10、在当今世界的国际贸易中,60%是以美元结算的,各国的外汇储备差不多60%也是美元,连索马里海盗也要美元做赎金。这种现象说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B.美国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C.美元具有全球货币主导能力
D.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11、霍布豪斯在《自由主义》一书中说:“19世纪可被称为自由主义时代,但是到了这个世纪的末叶,这项伟大运动却大大地衰落了。”导致自由主义“大大地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由主义导致了无政府思想的泛滥
B.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通过改革加强了统治
C.欧洲封建势力对拿破仑战争的胜利
D.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12、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恰逢大革命100周年,法国建造了当时世界最高建筑物埃菲尔铁塔以隆重庆祝。世博会期间,大批游客搭乘铁塔电梯鸟瞰巴黎,晚上铁塔的灯光成为都市浪漫生活的组成。此后铁塔被用作无线电发射站、航空通讯台、电台发射站。由此可知,埃菲尔铁塔成为现代法国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
A.为法国大革命100周年、1889年巴黎世博会而建,具有重大的纪念意义
B.曾是世界最高建筑,引领着现代建筑风潮
C.代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辉煌成就
D.被用作无线电发射站、航空通讯台、电台发射站
13、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14、1932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在竞选演讲中提出“新政”,以此结束经济大萧条,结果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可见,当时美国(
)
A.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B.国家干预优势凸显
C.急需要走出危机困境
D.总统选举程序混乱
15、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
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
B.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C.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
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16、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而产生的。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
)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17、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加剧,加剧这一矛盾的原因是(
)
①国民收入分配不均②分期付款与银行信贷无度
③股票投机活动猖獗④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倒闭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民国二十二年七月,《申报月刊》发表了《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一文。作者“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与之无关的时代背景是
A.经济大危机爆发,自由放任政策遭到重挫
B.苏联实施计划经济体制,获得初步成功
C.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对日战争迫近
19、罗斯福新政时期某艺术家的歌曲唱到:“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歌曲反映出当时(
)
A.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B.一些美国人对新政的本质认识不清
C.新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
D.新政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阶级矛盾
20、“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材料中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
A.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B.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
C.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D.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
21、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更有甚者还将总统告上法庭,1935年5
月,美国最高法院判决认为
“非常形势并未创立或扩大宪法权力。……总统制定行业法规的权力是违宪的。”部分新政措施被取消。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作为抨击理由的是(
)
A.兴建田纳西水利工程
B.颁布《紧急银行法》
C.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
D.销毁过剩农产品
22、“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费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A.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主张完全一致
B.指导了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干预政策的实施
C.视为解决美国的经济衰退而提出的
D.促使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
23、
Ronald
Wilson
Reagan从1981年开始担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刺激美国经济的发展并取得良好效果。根据所学知识推断,下列哪一个可能是他所采取的政策
A.增加福利开支,提高底层民众购买力
B.严格控制货币量的增长,抑制通货膨胀
C.增加企业税和个人所得税,以解决财政赤字
D.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为企业提供指导
2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以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新经济政策
A.是利用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B.是国内战争时期战胜敌人的一种手段
C.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而曾遭反对
D.是解除国内政治危机的途径
25、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推行农业集体化
26、复旦大学历史学家姜义华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旧俄国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政权万能论以及宗法式的情绪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其意在说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专制色彩
B.旧俄国宗法传统在苏联得到推崇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合社会主义
D.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成果近于丧失
27、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了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较客观的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B.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完全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28、某历史学者指出:“□的改革原本只是想对病人进行手术,结果发现是癌症晚期,病人死在了手术台上。”“□”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戈尔巴乔夫
B.王安石
C.加尔文
D.穆罕默德·阿里
29、保罗 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苏联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以党的领导干部为主体的特权阶层,对自由交流知识的限制和缺乏激励个人发挥主动性的制度,这一切使它在迎接未来的高技术革命方面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为此(
)
A.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
C.赫鲁晓夫发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
D.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
30、中国正式起诉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产品发起的13起反倾销措施,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是(
)
A.中国参加了亚非会议
B.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3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表
年份
内容
国别
发明人
1765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织工)
1769
水力纺纱机
英国
阿克莱特(理发师)
1779
骡机
英国
克隆普顿(纺纱工)
1785
水力织布机
英国
卡特莱特(牧师)
1785
蒸汽机(改良)
英国
瓦特(机修工)
1807
汽船
美国
富尔顿(工程师)
1814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矿工)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广泛应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也推动了纺织、钢铁及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经济迅猛发展。
——摘自高中历史教材
材料三 即将消失的图瓦卢——它是因“温室效应”等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第一个即将被海水完全淹没的太平洋岛国。
(1)依据材料一,概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3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7分)
(3)在科技迅猛发展和全球一体化浪潮的今天,图瓦卢真的会“消失”吗?为什么?(2分)
32.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0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贷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率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3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4分)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作共和国: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材料二
历史学家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后,他给俄罗斯留下了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材料三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但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成为公众关注的亮点。
(1)材料一中的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成立的背景有哪些?为什么说它“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
(6分)
(2)材料二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6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举出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体现出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有何变化?(4分)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高一年级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质检(二)历史试题
答
案
纸
31.(1)
(2)
(3)
32.(1)
(2)
(3)
33.(1)
(2)
(3)
存瑞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质检(二)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选择题答案:
1--5、ADCCA
6--10、CCBCC
11—15、DCCCB
16—20、CBDBC
21—25、CDBAB
26—30、AAADD
31、【答案】 (1)首先在英国进行;发明人主要来自第一线工人(科学与技术没有紧密结合);首先在新兴的棉纺织业进行;发明创造呈现出“一枝(一国)独秀”的局面;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等。(任答三点即可)(3分)
(2)推动经济迅猛发展;导致一批新兴工业的诞生;也推动了纺织、钢铁及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垄断与垄断组织产生;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等。(任答四点即可)(7分)
(3)第一种观点:会消失。如果人类只从本国利益出发,只关注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就会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效应日趋严重,海平面持续上升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种观点:不会消失。如果各国共同努力,都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观,注重保护环境(控制温室效应),就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分)
32、答案 (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3分)
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的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同意第二种观点:先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2分)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权益。(3分)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4分)
33、(1)背景:美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4分)原因:它是政府投资的国营企业;生产经营独立自主;采用市场经济的原则。(任答2点,2分)
角度: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2分)
合理性①时代背景: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分)②实践效果: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成为世界强国;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分)
(3)成就:建成东北重工业基地(或东北一系列大型重工企业建成投产);完成三大改造。(2分)
变化: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关注民生;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分)
A.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B.客观上推动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C.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D.为西欧资本输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班级
姓名
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