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原创 请勿转载】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从“兽面形物”探中华文明起源) 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赛原创 请勿转载】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从“兽面形物”探中华文明起源) 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5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20 16:22:10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牛河梁遗址玉猪龙
良渚遗址玉琮
陶寺遗址玉兽面
这些“兽面形物”来自不同时空的文明,它们有何共同点?
为何会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象征?
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等礼器系统,反映了社会分工和神权政治的成熟,是文明起源的典型标志……玉琮的传播更证明了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形成的贡献。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第3课
从“兽面形物”
探中华文明起源
七上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从“兽面形物”
探中华文明起源
七上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1.知道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时间和重要标志。
2.知道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
3.明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增强民族意识。
4.掌握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了解尧舜禹的精神。
一、牛河梁遗址·玉猪龙
——“通天神兽”的原始崇拜
材料二:若把猪龙雕像头部的两个侧面图展开来与其正面图 拼 拼成一个画面,就会发现是 是一幅双目前视、张嘴露齿的兽面形象。
—刘国祥《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
任务一:结合材料和课本p15,找出对应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距今约5500一5000年
地点
时间
材料一:这实际上是对蛇进行神化的一种加工;而选择用猪首来神化蛇,则源于先民对猪的偏爱和崇拜。
——袁广阔《龙图腾: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起源、认同与传承》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
推论
玉器制作技术高;
猪被赋予特殊的宗教意义;
当时的人们有原始宗教信仰、原始的宇宙观……
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遗址于1981年发现,其超过5000年的测年数据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证据,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勾云形玉器
玉猪龙
二、良渚古城·玉琮
——“神王合一”的统一信仰
距今约5300一4300年
地点
时间
良渚遗址(浙江余杭)
玉琮王

信息或
推论
图为反山12号墓发现的“玉琮王”,重达6.5千克,纹饰繁复精美……玉琮是良渚先民创造的祭祀重器,是贯通天地的象征。
——叶舒宪《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
碳十四测年
对古城内出土的炭化稻谷、墓葬人骨等有机样本进行系统测年,获得大量数据集中在公元前3300-2300年(经树轮校正后)。
——《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
“在没有文字记录的史前时代,我们只能依靠考古发现的物质遗存——工具、器物、建筑、墓葬等来复原古代社会的面貌。”
——夏鼐 (nài)
任务二:结合教材p16-17,找出对应信息。
学史方法:如何从出土文物获取信息?p121
1.关注文物的历史价值,获取文物承载的时间、空间信息。
内城:300万平方米≈4个故宫
外城:630万平方米≈8个故宫
历史推论1:
良渚社会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水利工程总长度约十几公里
地位: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0.7个天安门广场
地位: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内城反山墓葬12号墓
无随葬品的葬墓
少量陶器和玉器
历史推论2:
从身份的差距看?
学史方法:如何从出土文物获取信息?
1.关注文物的历史价值,获取文物承载的时间、空间信息。
良渚文化玉器神人兽面纹(仅王和贵族专有)
历史推论2:社会阶级
分化明显。
反山M12随葬有玉器、石器、嵌玉漆器、陶器,仅精美玉器就有647件。
学史方法:如何从出土文物获取信息?
1.关注文物的历史价值,获取文物承载的时间、空间信息。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
≈100辆家用小轿车的重量
历史推论3:
农业生产发展,人口增加。
粮仓
学史方法:如何从出土文物获取信息?
2.关注文物的艺术价值,获取其承载的审美信息。
充满神秘感的纹样,宣扬着良渚人的高度崇拜,象征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也传递出良渚人对神秘的敬畏与不解。
——李泽厚《美的历程》
钺由斧演变而来,象征王权和军权,下面装上握杖,相当于权杖。
——叶舒宪《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
历史推论4:
象征之美。
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历史推论5:
王的出现,集权力于一身。
玉琮王
玉钺(yuè)王
学史方法:如何从出土文物获取信息?
3.关注文物的科学价值,获得其中的科技信息。
历史推论6:
玉器加工技术发达,出现专业工匠。
1毫米范围内,5——6条刻线
粗坯——成型——打磨——刻纹——抛光
利用管钻技术钻孔
利用管钻技术刻画圈纹
方面 推论
1.关注文物的历史价值,获取文物承载的时间、空间信息。 1、良渚社会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2、农业生产发展,人口增加。
3、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的区域,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2.关注文物的艺术价值,获取其承载的审美信息。 4、象征美。统一的“神徽”,反映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5、王的出现,集权力于一身。
3.关注文物的科学价值,获得其中的科技信息。 6、良渚人玉器加工技术发达,出现专业工匠。
学史方法:如何从出土文物获取信息?
学史方法:如何从出土文物获取信息?
农业和城市
社会的
阶级分化
王的统治
方面
1.关注文物的历史价值,获取文物承载的时间、空间信息。
2.关注文物的艺术价值,获取其承载的审美信息。
3.关注文物的科学价值,获得其中的科技信息。
良渚遗址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三、陶寺古城·玉兽面
——“多元融合”的中原基因
任务三:找出陶寺兽面与前面兽面的相似之处,为何说它融合多地文化元素?
距今约4300一4000年
地点
时间
陶寺古城(山西襄汾)
玉兽面
特征
旋涡目
中原核心
地处枢纽地位,吸收红山、良渚、石峁等文明要素。
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陶寺文明“兼容并蓄”
任务四:小组合作,结合教材找出陶寺古城能称为“早期国家”的证据。
距今约4300一4000年
地点
城内有大型建筑遗存、居住区、陶窑等手工业作坊区、墓葬区和祭祀区。一些水井、垃圾坑、窖穴等遗迹。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时间
证据
陶寺古城(山西襄汾)
铜环
朱书符号陶壶
彩绘龙纹陶盘
陶寺古城证实,距今约4000年,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
玉兽面
陶寺古城证实,距今约4000年,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金字塔开始 建 建造。
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楔形文字,城邦
兴起。
印度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23世纪),城市 市 规划先进。
世界之窗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1)农业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
(2)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
(3)权力不断加强,出现王权和国家。
——摘编自王巍. 听首席专家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23.08.
规模宏大的城墙、宫殿以及水利系统,需要强大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
都发现了墓葬随葬品,不乏高价值稀缺物品
私有制
随葬品数量都有显著差别,陶寺出现人殉现象
阶级分化
王权和早期国家
任务五:比较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异同。
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辉煌!
不同点
地域不同
所处年代不同
文明成就略有不同
……
共同点
都进入了文明社会
陶寺遗址
牛河梁遗址
良渚遗址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文明多源、文化多样
如满天星斗般的中华文明呈多元发展。
陶寺遗址
牛河梁遗址
良渚遗址
凌家滩遗址
石家河古城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中原地区
文明多源、文化多样
如满天星斗般的中华文明呈多元发展。
中原核心、
华夏认同
以中原为核心的一体发展。
问题:你认为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是否有科学依据?
传说
历史
记忆
史料
史实
蕴含
资源
符号
口述史料
实物史料
夸张记述
考古挖掘
真实存在
考古发现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远古传说提供间接的历史观念证据,都是我们了解人类早期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
课后活动p19
1.说说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和远古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黄帝
炎黄联盟
华夏族
炎帝
蚩尤
其他部落
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
世界华人→炎黄子孙
汉族
任务五:结合视频,设计结构图,展示“华夏族”形成的过程。
1. 部落联盟时期
任务六:结合视频,设计结构图,展示“华夏族”形成的过程。
1. 部落联盟时期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
多民族求同存异交融而成
(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鼓励发展生产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黄帝
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问题二:尧舜禹这三位部落联盟首领的主要事迹及其共同点?
体恤民情
造福百姓
以身作则
共同点:
2. 尧舜禹时期
问题:尧舜禹这三位部落联盟首领的主要事迹及其共同点?
2. 尧舜禹时期
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传位给贤德之人
禅让制
陈胜前
《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佟洵 王云松
《国家宝藏 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
好书推荐:
课后小设计:
假设你是夏朝工匠,设计一件融合红山、良渚、陶寺元素的“兽面纹”青铜器,说明设计理念。
(示例:红山的蜷曲龙身+良渚的“神目”+陶寺的旋涡纹,象征“天命所归”。)
第3课 从“兽面形物”探中华文明起源
多元一体
玉 琮
(良渚古城)
远古的传说
玉猪龙(牛河梁遗址)
玉兽面
(陶寺古城)
北 方




佐 证
考古发现、观念证据 早期国家、文明社会《从“兽面形物”探中华文明起源》教学设计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林仪
课题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时 2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教材分析 纵向上,本节课是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3课,也是最后一课,在教材位置上上承前两课远古人类、原始农业的相关知识,下启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时序上都起到过渡作用。横向上,本课的板块结构为“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远古的传说”。第一子目是抽象的理论分析,介绍有关城市、社会分化、早期国家和文明社会的基本概念;第二子目是具象的考古成果,通过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重要考古发现,介绍长江下游和黄河中游地区早期国家形成的时间、基本特征,以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第三子目是传说的观念证据,重点介绍炎黄部落联盟的形成,尧舜禹禅让和大禹治水等。按学生学习心理逻辑,教师将教材重新整合,从“具象发现——理论归纳——观念证据”逐层深入。
学情分析 1、已知:学生先前学习了远古人类和原始农业等知识,对原始社会有了初步了解,这为本节课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良好基础。2、未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了解较少,但对故事性强、形象生动的历史内容兴趣浓厚。他们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但历史思维尚在起步阶段,需借助具体引导和多样方法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牛河梁遗址、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的时空坐标,初步感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性特征与地域多样性,认识早期文明覆盖范围的广阔性。(时空观念)2、通过三个遗址的典型遗存(如玉器、城址),提取关键信息,合理推断其社会发展水平,归纳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并通过对比文明特征,解释“多元互动、中原汇聚”的文明进程,提高信息提取、归纳总结、知识迁移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通过炎黄传说、尧舜禅让等口述史料,提取隐含信息,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理解“多元一体”格局在神话叙事与物质遗存中的双重体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牛河梁遗址、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远古传说的观念证据1、确立依据:基于课标要求、该内容在历史中的地位、学生认知成长中的重要性。2、突破策略:贯彻学史方法,通过任务驱动和演示法,培养历史思维。
教学难点 多元一体的特征1、确立依据:基于课标和学情,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2、突破策略:明确教学目标,结合考古发现和时空地图,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方法 1、教学资源玉琮王实物模型、历史地图、文物图片、文献史料、多媒体教学设备等2、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探究教学法、讲授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三组“兽面形物”图片:【教师提问】这些“兽面”形象来自不同时空的文明,它们有何共同点?【教师展示】材料【教师追问】为何会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象征? 学生观察思考。学生思考。 通过展示直观的文物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从具象的文物形象出发,开启对本节课主题的探索之旅,明确本课学习主线。
一、牛河梁址·玉猪龙 ——“通天神兽”的原始崇拜 【任务一】结合材料和教材P15,找出对应信息(时间、空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展示】玉猪龙、勾云形玉器材料一:猪嘴闭合,獠牙外露,眼睛微闭,颈部以下由黑白相间的蛇身缠绕而成。这实际上是对蛇进行神化的一种加工;而选择用猪首来神化蛇,则源于先民对猪的偏爱和崇拜。 ——袁广阔《龙图腾: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起源、认同与传承》材料二:若把猪龙雕像头部的两个侧面图展开来与其正面图拼成一个画面,就会发现这是一幅双目前视、张嘴露齿的兽面形象。 ——刘国祥《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教师展示】玉猪龙出土位置图【教师提问】指出两件玉器的共性,提问学生有何推论预测回答:玉器制作技术高; 猪有特殊的意义……【教师小结】 学生阅读课本寻找并圈画玉猪龙的时空信息。 学生观察玉猪龙和勾云形玉器的图片,阅读相关材料,分析造型所蕴含的元素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先民崇拜。 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从时空信息入手,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通过对文物造型的分析和材料的解读,引导学生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文物不仅是物质遗存,更是承载着古代人们精神信仰和思想观念的重要媒介
二、良渚古城·玉琮 ——“神王合一”的统一信仰 【任务二】结合材料和课本P16,找出对应信息(时间、地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展示】玉琮王【教师展示】历史小贴士【教师提问】提问遗址位置及相应地理区域。【教师追问】有何自然灾害?【教师展示】材料图为反山12号墓发现的“玉琮王”,重达6.5千克,纹饰繁复精美……玉琮是良渚先民创造的祭祀重器,是贯通天地的象征。 ——叶舒宪《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教师追问】还能得到哪些信息或推论?【教师讲述】夏鼐 :“在没有文字记录的史前时代,我们只能依靠考古发现的物质遗存——工具、器物、建筑、墓葬等来复原古代社会的面貌。”【学史方法】 如何从考古文物获取信息?(121页)1.关注文物的历史价值,获取文物承载的时间、空间信息。【教师展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1)宫殿区【教师讲述】介绍古城面积,指出地位,进一步衔接水利工程的地位。【教师提问】从领导者角度提问学生有何推论?【教师展示】(2)墓葬区【教师展示】材料材料1:反山M12随葬有玉器、石器、嵌玉漆器、陶器,仅精美玉器就有647件。材料2: 良渚文化玉器神人兽面(仅王和贵族专有)【教师讲述】外城普通墓地文家和卞家山,随葬品很少甚至没有。【教师提问】从身份差距看,有什么推论?(3)粮仓【教师讲述】 出土约20万千克稻谷,足够5000人一季度消耗。【教师引导】学生从粮食多→农业发展→人口增加的思路2.关注文物的艺术价值,获取其承载的审美信息。教师播放良渚玉琮使用的场景。充满神秘感的纹样,宣扬着良渚人的高度崇拜,象征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也传递出良渚人对神秘的敬畏与不解。 ——李泽厚《美的历程》【教师演示】下台近距离演示玉琮王模型。【教师展示】玉钺王钺由斧演变而来,象征王权和军权,下面装上握杖,相当于权杖。 ——叶舒宪《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教师引导】统一的 “神徽”,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3.关注文物的科学价值,获得其中的科技信息。【教师演示】玉琮王刻度线细节【教师展示】打造过程【教师讲述】【教师小结】学史方法【教师讲述】早期国家形成的要素【教师小结】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台风、洪涝、暴雨等自然灾害。学生思考并回答。小组讨论并回答。学生理顺思路。观看视频。学生观察并回答外观特征,获取审美信息。学生做笔记。学生观察细节,发现刻度之精微。学生做笔记。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明确时空定位。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明确时空定位。引用专家观点和贯彻学史方法,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研究方法。通过良渚古城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历史、艺术和科技三个角度全面挖掘文物价值,学生提高对文物的综合分析能力,深刻认识考古文物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窗口。通过玉器图、墓葬分析图、材料等,营造沉浸式考古现场,拉近学生与史前文明的认知距离。增强直观感受和学习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学史方法的运用示范,学生提高从物质遗存中提取信息、构建证据链的能力,凸显实证思维。
三、陶寺古城·玉兽面 ——“多元融合”的中原基因 【任务三】找出陶寺兽面与前面兽面的相似之处,为何说它融合多地文化元素?【教师展示】 时空信息【教师提问】玉兽面特征和相似之处?【教师讲述】融合多地文化元素?地处枢纽地位,吸收红山、良渚、石峁等文明要素。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陶寺文明“兼容并蓄”。【任务四】小组合作,结合教材找出陶寺古城能称为“早期国家”的证据。【教师预设并补充】观象台、墓葬区、祭祀区……【教师小结】【教师拓展】世界之窗【任务五】比较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异同。【教师展示】材料“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1)农业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2)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3)权力不断加强,出现王权和国家。【教师引导】【教师小结】【教师总结】多元一体的特征 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回答。小组合作,阅读课本,回顾笔记。小组长回答。学生结合标准思考。学生回答。学生做笔记。学生倾听。 在前面示范后,学生自主运用学史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巩固方法论。通过纹饰对比、功能分析,理解“兼容并蓄”,形成辩证思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拓展世界视角,培养全球视野。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深化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理解,学生认识到各地区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独特贡献和相互促进关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远古传说——观念证据 【教师提问】你认为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是否有科学依据?【教师引导】结合课后活动P19说说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和远古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教师讲述】考古发现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远古传说提供间接的历史观念证据,都是我们了解人类早期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任务六】结合视频,设计结构图,展示“华夏族”形成的过程。(1)部落联盟时期播放纪录片片段,展示地图【教师展示】结构图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特点:多民族求同存异交融而成(2)尧舜禹时期【教师讲述】结合学史崇德,讲历史小故事:尧舜禹这三位部落联盟首领的主要事迹及其共同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观看视频并设计结构图。 通过学习,学生理解远古传说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和考古发现之间的辩证关系,学生提高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设计结构图,直观地呈现华夏民族多元融合的形成过程,增强文化自信。从远古传说中汲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养分,涵养家国情怀。
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兽面形物”是中华文明的早期“文化基因”,见证了多元文化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认同。而远古传说提供间接的历史观念证据,两者说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学生倾听。 梳理知识脉络,将零散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明确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同时,强调远古传说与考古证据互补性。
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课后设计】 拓展作业:【好书推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兽面形物”展开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究。从整体设计来看,内容较为丰富,逻辑层次清晰,有效贯彻学史方法指导,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对牛河梁遗址、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的逐一剖析,基于典型示范,学生自主运用方法。在难点突破上,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并结合远古传说与考古证据,培养辩证思维,这对初一学生而言,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和新课标理念。然而,由于知识点密集且涉及较多抽象概念,在分析玉器的象征意义、阶级分化和私有制等概念时,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理解困难,这需要教师在课前需进一步评估学生知识储备,调整内容深度,并课后强化巩固。
中原核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