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三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八)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三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八)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09 17:5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等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备考实用性联考(八)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在距今约5000~3000年的中国大地上,众多区域文明竞相发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其中,有一个区域文明不仅拥有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宫殿建筑,还出土了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精美礼器,对周边地区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之一。”学者所描述的这一区域文明最有可能是( )
A.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 B.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C.黄河中游的中原文化 D.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书立说,提出各自治国主张。其中,某学派主张“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一学派及其思想主张对当时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下关于该学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其思想强调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
B.其思想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C.该学派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倡导顺应自然
D.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反对战争
3.秦汉时期,政府在边疆地区采取了诸多举措。汉武帝时,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东汉光武帝时期,对归附的边疆少数民族,允许其在边疆居住,并设置属国进行管理。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与管理
B.消除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文化差异
C.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
D.促使边疆少数民族完全认同中原文化
4.有学者认为:“在唐宋时期,城市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一种新的城市风貌逐渐形成。城市中不仅商业活动更加活跃,而且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下列现象能体现这一“新的城市风貌”的是( )
A.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分区制度
B.南宋临安城商人大多来自江浙地区
C.唐朝前期的城市商业受官府监管
D.北宋东京城的夜市繁荣且瓦子众多
5.元朝时期,行省辖区广阔,如岭北行省涵盖今蒙古高原及以北广大地区,江浙行省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等区域。行省不仅要处理辖区内的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民政事务,还要负责军事防御,应对边境冲突等军事任务。然而,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 )
A.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B.行省完全丧失地方管理的自主权
C.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D.是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有效控制而设立
6.明朝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清朝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有学者认为“这两次改革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革长河中的重要节点,它们前后相继,共同勾勒出封建赋役制度演变的关键脉络。”以下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A.两次改革都以货币形式征收赋役,抑制了土地兼并
B.“一条鞭法”为“摊丁入亩”奠定基础,二者逐步推动赋役制度合理化
C.两次改革都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社会动荡,加速封建王朝衰落
D.“摊丁入亩”是对“一条鞭法”的全面否定,构建全新赋役体系
7.晚清歙县进士汪宗沂(1837~1906),少好经世之学,能诵四子书,曾先后游幕于曾国藩、李鸿章幕府,并在辞幕后历任各大书院山长,是徽州极具影响力的士绅。下列关于汪宗沂经历的评论中,正确的是( )
A.光复遭太平军打击的孔孟之道,不谙世界时局
B.招募乡兵勤加训练以防堵浙匪,罔顾民生多艰
C.笃信守田治生用积蓄置办田产,阻碍社会进步
D.清末新政时教授新学开设新课,顺应时代潮流
8.毛泽东在1936年红军东征时,就明确提出“争取在山西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构想。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山西陆续组建晋西北、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南抗日革命根据地,并重新组建省委,推动党组织的恢复与建立工作。山西党组织曾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B.日军侵华瓦解党组织
C.中共成立初期较幼稚 D.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9.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工厂企业为增进女工福利而自办工厂托儿所逐步发展为新中国解决女工儿童照料社会化的一种制度化形式。至1952年5月,上海全市拥有的工厂托儿所数量就由解放时的36所增至140所,收托儿童总数则由刚解放时的2192人增至10223人。这一做法( )
A.满足过渡时期女工的需求 B.减轻女工的工作生活负担
C.保障“一五”计划的人力要求 D.解放女工并提高政治地位
10.1979年春,内蒙古自治区部分贫困地区,如商都县卯都公社的三面井大队开始试行“口粮田”,商都县委认为这一办法“是一种使农民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有效措施”。“口粮田”试行表明当时( )
A.城乡改革互相促进 B.全面整顿初见成效
C.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D.倡导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1.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活字印刷”“丝绸之路”“四大发明”等元素为核心,通过现代光影技术呈现传统文化意象,同时融入《我和你》等国际流行音乐风格。这一设计理念反映出21世纪初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是( )
A.以“文化复古主义”重塑民族认同
B.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矛盾加剧
C.文化传播过度依赖西方审美标准
D.借助全球化语境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12.查希里叶时代的阿拉伯氏族部落首领称作“舍赫”。德高望重、仗义疏财和勇敢善战是出任舍赫的首要条件,根据传统仲裁纠纷、寻找牧场和保护水源是舍赫的基本职责。舍赫只能代表氏族部落的公共意志,并无强制性的个人权力。查希里叶时代的阿拉伯( )
A.受地理环境影响大 B.完全没有贫富差距
C.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文明国家已经形成
13.18世纪末,一位英国贵族在自己的领地尝试新举措:将部分农田改造成小型工厂,利用蒸汽机驱动纺织机械,让原本从事农业的佃户成为工人。同时,为解决工人用餐问题,还在工厂旁开设简易食堂。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推动了农业生产现代化 B.促进了生产领域的变革
C.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D.导致生产生活方式变化
14.17世纪中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个新兴的学者团体成立。不同于传统学术组织专注于对古典文献的考据,他们热衷于通过实验去验证古代学者的观点。比如,亚里士多德曾认为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该团体成员就通过反复的落体实验来检验这一理论,结果发现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相悖。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文艺复兴推动科学研究兴起 B.科学革命冲击传统权威观念
C.实验成为科学研究主要方法 D.学术团体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1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需经皇帝批准才能生效。”1881年,帝国议会通过一项限制童工的法案,皇帝威廉一世却以“可能损害企业主利益”为由否决。次年,议会再通过类似法案,皇帝仍拒绝批准。这一案例最能体现德国( )
A.议会完全受制于皇帝缺乏实际权力
B.专制色彩浓厚而民主制度徒有虚名
C.君主与议会存在着权力制衡的机制
D.立法权由皇帝与议会共同平等行使
16.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A国制定《人工智能伦理准则》,要求所有在本国运营的跨国科技企业必须遵循其算法透明度标准。B国则推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主张建立多边框架协调各国技术标准。C国作为AI技术后发国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同时通过立法限制外国AI企业在关键领域的数据收集。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多极化趋势在科技领域深化 B.发展中国家丧失技术话语权
C.技术霸权主导国际规则制定 D.国际组织推动全球治理变革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先秦时期的农本思想存在着不同的政策取向。同样是重视农业,孟子主张让农民拥有稳定的、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制民之产”),统治者对国家最有利的是不参与牟利性质的事务(“王,何必曰利”);而商鞅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农业的措施,但他强调由国家控制人民获得经济利益的渠道(“利出一孔”),加上对工商业的抑制,这使他的农战政策具有明显的国家干预色彩。
——摘编自钟祥财《重商和重农思潮在中外历史上的反向转换》
材料二 17世纪末由于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法国以不惜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和外贸,依靠外贸出超获得金银钱币,视金银钱币为一国真正的财富。“金钱至上”的经济政策使得农业进一步衰落、农民进一步贫困,进而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这种轻视农业的经济政策理所当然地受到重农学派的强烈反对。为此,他们才极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强调工业和商业必须为农业服务。虽然这些思想对法国的农业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他们将工商业视为农业的派生部门,甚至认为工商业不生产价值、不创造财富,这却是一种狭隘的经济发展观,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缺陷。
——摘编自田静《浅析法国的重农学派的农业经济思想及其对“三农”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先秦时期孟子和商鞅农本思想的异同,并对商鞅的农本思想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法国重农学派产生的背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物价飞涨,民生困苦。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的政策。在此背景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摘编自《<土地改革法>:三载跨越千年,圆梦“耕者有其田”》
材料二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此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摘编自《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高高飘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困难,指出当时采取的应对措施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之间的联系。
三、材料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世纪中期,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咖啡烘焙工坊开始使用新型铜制旋转烘焙机,使咖啡豆烘焙效率提升3倍。这一技术革新迅速传播至伦敦、巴黎等城市。1652年,伦敦第一家咖啡馆开业,至1675年已达3000余家。咖啡馆内不仅售卖咖啡,还提供报纸、书籍借阅,并逐渐形成“便士大学”(顾客支付一便士即可参与讨论)。18世纪,咖啡贸易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同时咖啡馆也成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等人聚会的场所。
——摘编自(德)提勒多曼《咖啡馆里的欧洲文化》和(美)布莱恩·考恩《咖啡社交生活史:英国咖啡馆的兴起》
(1)根据材料,概括17~18世纪咖啡烘焙技术革新对欧洲社会生活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咖啡传播与欧洲近代化进程的内在联系。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4年,在西北某古代边疆城镇遗址考古中发现:唐代窖藏里既有中原风格的开元通宝钱币、刻有儒家经典语句的碑刻残片,也有吐蕃风格的马具装饰、回鹘文书写的记有“胡汉共市”规则的木牍,更有融合汉式飞檐与突厥帐篷架构特点的建筑遗迹。
——摘编自《中华民族报》之《从唐朝墩古城看唐代西域多民族融合的和谐生活》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能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C
2.B
3.A
4.D
5.C
6.B
7.D
8.A
9.B
10.C
11.D
12.A
13.D
14.B
15.C
16.A
17.(1)异:孟子主张国家不干预农业发展,顺其自然;商鞅主张国家干预农业生产,重农抑商。
同:两人的农本思想都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维护统治。
评价商鞅的农本思想:①在一定时期内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②不利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壮大,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2)背景:①政治:国内社会危机频发,为缓和社会矛盾;②经济:保护农业经济的发展;③思想:反对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
18.(1)困难:国内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物价飞涨,民生困苦;国际上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
意义: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翻身得解放,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奠定物质基础。
(2)联系:农村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为对外开放提供物质基础;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又为农村改革深入创造条件,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19.(1)作用:提高咖啡生产效率,推动咖啡馆普及;促进信息传播与知识共享;为公众讨论提供空间,推动市民社会形成。
(2)联系:咖啡贸易推动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咖啡馆成为启蒙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技术革新加速社会流动与文化转型,共同构成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20.示例:主题:唐代边疆多民族交融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
阐述:唐代边疆城镇遗址中的多元遗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生动见证。政治上,唐朝通过设立安西都护府等机构加强对边疆治理,保障边疆稳定,使各民族在统一政权下增强政治认同。经济上,“胡汉共市”规则木牍印证了边疆地区商业往来频繁。唐代丝绸之路繁荣,中原与吐蕃、回鹘等民族通过互市实现经济互补,开元通宝钱币的流通更表明边疆与中原经济体系的深度联结,经济纽带让各民族在交往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关系。文化上,儒家经典碑刻与多民族风格建筑、文字共存,体现文化交融。中原文化在边疆传播,同时吸收吐蕃、突厥等民族文化元素,这种双向文化认同打破了民族文化壁垒。如建筑融合汉式与突厥风格,彰显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互鉴共生,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综上,唐代边疆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多维度的交融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发展中的深厚积淀,各民族在交流中凝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