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分数的再认识(二)
学科
数学
学段
高年级段
年级
五年级
相关领域
数与代数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分数再认识(二)》属“数与代数”领域。意在让学生经历度量长度的过程,体会认识分数单位的必要性。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专家不断提出单位意识的重要性。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我们发现在低年级时我们很注意单位意识的培养,可中年级由于不受重视,教师也容易忽视,单位意识比较淡,一直等到高年级,学习分数时,由于需要,教师才再次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单位意识。本节课,我们力求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利用测量活动的结果,形成“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
2.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梳理:
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可以看出,本单元是从数的认识到数的运算及应用的一个过渡。本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理解基础上的提升。本单元进一步对分数中“标准”的概念进行拓展,丰富分数表达关系的内涵,并研究分数的数量属性。通分、约分是进一步学习分数运算的基础。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无论是运算还是应用,都离不开对分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分数产生的现实背景包括三个维度:测量、分物和比较。《分数的再认识(二)》就是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即将给定的长度等分,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长度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正好量完,由此可得到用分数表示的物体长度,并结合“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分数的单位,它是分数度量的依据,对分数单位意义及价值的认识和解读,是学生认识分数的核心。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分数单位在形成分数中的作用,是学生认识分数和理解分数的基础。“分数墙”意在帮助学生认识分数单位、比较分数大小、认识分数的结构、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探索分数运算的工具。
(二)学生分析:
我对五年级6班的25人进行了前测:
调研目的:了解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以及用分数表示度量结果的情况。
调研题目:
请你用纸条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度,表示出它的结果,并说明你测量的过程。
调研结果:
通过对学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会表示结果但没有人能够说明测量过程。说明学生没有用单位度量的意识,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三)我的思考
学生会表示结果,会利用表示,而不是用单位的累加表示结果。要想让学生能够用单位的累加表示结果,就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需要设计一个成功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这样的用单位测量的过程。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意义。
2、通过利用测量活动的结果,形成“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
3、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分数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 加强学生用单位进行度量的意识。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忆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怎么办?用什么作单位?
2、如果用1米长的纸条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行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用尺子测量长度为切入点,有刻度可以准确测量,没有刻度能不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探究活动
(一)活动一:创造
利用1米长的纸条测量文件袋的长,看看你能表示出它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能够选取合适的单位,体会单位的固定性,这样的设计更贴近学生今后的生活实际,使其更具实用性。)
(二)活动二:创造,,……分数单位
小组合作,再次利用1米长的纸条,测量课桌上三条边的长度,完成小组学习单。
1、小组合作完成测量任务。
测量要求:
(1)请把选取的单位涂上颜色。
(2)利用你找到的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2、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1)整理本组测量结果。
如何找到测量单位?如何利用测量单位进行测量?
3、全班交流汇报。
4、像,,,……这样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动脑解决问题,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明白分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以及分数单位的重要意义。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5、完善“分数墙”。
观察分数单位,发现并完善“分数墙”。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感受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数单位与“1”之间,分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
谈谈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字)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知识的意义。
2、关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关键问题是要给学生多大的探究空间?本节课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作为根本出发点,设计具有较大探究问题的空间。如“你发现了什么”?等,学生们结合直观图的观察,发现:单位1是有2个1/2,3个1/3······分子都是1,分母越小的分数越大等等。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没有包办代替,硬性规定,而是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而且,还改变了“问-----答”的这种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发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做到了不仅关注实现知识技能领域目标,更加关注实现发展领域目标。
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使全体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师在课堂上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