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原创 请勿转载】六年级《七律·长征》 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赛原创 请勿转载】六年级《七律·长征》 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8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0 16:22:10

文档简介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何海祝
课题 《七律·长征》 课时 2课时
课标要求 1. 文化自信: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化自信”核心素养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赏析《七律·长征》,感受革命诗词的磅礴气势与精神内涵,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传承红色基因。 2. 语言运用:聚焦“语言运用”素养,通过分析诗歌中凝练的语言、独特的意象(如“五岭”“乌蒙”“金沙水”“大渡桥”等),体会夸张、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描绘场景、抒发情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 3. 思维能力:落实“思维能力”培养目标,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究诗歌创作背景、意象象征意义,培养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 4. 审美创造:结合“审美创造”要求,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5. 任务群要求:本诗教学契合“革命文化”“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通过情境化任务驱动,引导学生阅读革命诗词、开展主题探究、进行创意写作,增强文化理解,提升综合语文素养。
教材 分析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个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和《我的战友邱少云》五篇课文,口语交际《演讲》、习作《多彩的活动》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探究文章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来描绘场面,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录一次活动。根据单元人文和语文要素,整个单元设计了单元核心任务:开展“重温革命岁月,留住历史的声音”国庆节多彩活动,活动包括四个任务,分别是:任务一(诵长征赞歌,做经典传诵人)、任务二(“我心中的革命英雄”演讲会)、任务三(开国大典小主播)、任务四(多彩活动成果)。《七律·长征》一课的学习活动指向完成任务一(诵长征赞歌,做经典传诵人)。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 结合本单元“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这一语文要素,以及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特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人如何巧妙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来描绘长征这一宏大场面,更要从诗歌阅读的专业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全面掌握七言律诗的格律规范、艺术特色,深入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和丰富情感意蕴。
学情 分析 1.历史知识储备有限。本课为革命题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整体脉络和关键细节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导致学生在理解诗歌中涉及的地理名词、历史事件时,存在知识断层,难以精准把握诗歌所依托的历史背景。 要想突破这一学习障碍,需要利用多媒体,展开多途径的教学活动。 2.诗歌知识积累不足。分析《七律·长征》这首诗的诗歌形式、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时,可能会感到陌生和困惑;难以深入挖掘出诗句所运用的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背后所体现的红军精神。课堂需要教师重点分析,积累相关诗歌知识。 3.情感体验与革命精神存在距离。可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助力他们深入感悟长征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1.学习字词,会写“律”“崖”“渡”“索”4个字,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等词语。 2.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磅礴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诗歌情感,领悟、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并感受诗歌点面结合、夸张等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情感,领悟、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 方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跨学科融合法、AI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任 务 一: 识 长征,知 七 律 (一)观图,解说长征 情境导入:展示毛泽东书法作品,播放 《长征》片段,出示班级公众号“红色 经典诵读”栏目征求诗歌朗诵视频的 邀请函。 1.课前小调查:“红征知多少”。要求学生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完成课前调查表。(附件1) 2.出示长征路线图,播放长征简介视频, 图文结合,了解长征历史。 3.揭示课题,引导学生了解伟人毛主席。 (二) 读诗,解七律密码 1.教师引导:“长征”是诗题,“七律” 指旧体诗的一种,表示这首诗的格律。读这样的题目,连接号处要适当停顿。 2.引导学生读课题,找出诗题的不同之处:出示五言绝句《江雪》,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七言律诗的特点,填写表格。 诗歌类型句数每句字数押韵规则
3.教师明确: “七律”,旧体诗的一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律诗包括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解释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一) 1.完成课前调查表。2.学生齐读单元首页。3.交流课前预习收获,提出学习遇到的困惑。 (二) 1.读课题,找出诗题的不同之处。 2.(1)填写表格。 (2)学生交流,明确表格答案。 (3)解七律密码:找出这首诗的韵脚和诗中的对仗句。 3.听读诗歌,初步感知。 ①课前小调查,让学生初步感知,体现跨学科教学理念;利用单元首页导语,奠定感情基调,明确学习任务。 ②质疑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律诗的特点。积累文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任 务二: 识字,攻 克 字 词 难 关 1.出示生词:逶迤、磅礴、七律、等闲、云崖、岷山、横渡、铁索。指名试读。指导读好“逶迤”“岷山”。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3.书写指导。 教师出示生字:律、崖、渡、索, 播放生字动漫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间架结构等。教师范写,引导学生交流书写要点,然后再书写。重点指导“律”和“涯”的书写。 书写正确☆☆☆字迹工整 ☆☆☆结构美观☆☆☆
4.展示学生优秀书写样本,评选“优秀小书法家”。 1.试读生词。 2.全班齐读。 3.根据图片资料和课本注释理解词语。 4.全班齐读。 5.游戏:“放飞和平鸽”。 出示生词:七律、等闲、逶迤、磅礴、云崖、岷山、铁索、横渡。学生开火车读出来,“放飞和平鸽”。 ①抓住汉字“以象见义”的诗性特征,引导学生揣摩字词的音、形、义。②教师提示易写错字等,扫清学习课文障碍,积累语言文字。
任 务三: 诵 经典, 悟 长 征 情 1.出示任务:整体感知,初探情感基调。 2.朗读指导与评价。(教师范读,提醒学生关注是否读准字音,重点关注“五岭”和“征、等、腾、磅、横、更”的后鼻音。) 3.引导学生思考:《七律·长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根据课后习题给的提示(读出磅礴的气势),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4.教师提示节奏:这是一首律诗,一般按照“二二三”的节奏停顿。 (示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师生共读诗歌:逐句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读出气势。 1.学生初读诗歌。 2.学生思考,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3.师生共读诗歌。 4. 以小组为单位朗诵,用不同的方式(如齐读、轮读、分句读、表演读、想象读等)小组评价。 ①借助已有经验进行跨学科学习,更好地了解诗歌。②尊重学生个性的阅读体验。③以读促教,以读促悟。
任 务四:品 经典,诵 长 征 赞 歌 1.知诗意:指导学生联系教材上的插图,结合注释以及查阅的相关资料,初步揣摩诗歌大意。 2.善合作:引导小组合作交流。 3.乐分享:学生汇报交流。 4.品经典:合作学习,师生交流,品味诗歌写法。 (1)品“闲”:哪些事是红军看来“只等闲”,生活中哪些事是真正的“只等闲”,谈谈自己对“只等闲”的体会。 (2)释“难”:五岭长,乌蒙高,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腾细浪”和“泥丸”,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颈联中的“暖”和“寒”又是什么写法? (3)悟“不怕”: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从这强烈的夸张和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5.课堂小结。 《七律·长征》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七言律诗,生动地描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经历。 1.学生初步揣摩诗歌大意。 2.小组合作交流。 3.说出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4.合作学习:品味“只等闲”表达的是红军战士对“远征难”的轻蔑。 5.理解夸张,对比写法。 6.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不怕艰难的英雄气概。 ①通过文字、图片等,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②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大意,流利朗读诗歌,是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自主完成的。
作 业 设 置 教师布置作业: 自主作业: 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尝试背诵并默写诗歌。 ②班级公众号“红色经典诵读”栏目征求诗歌朗诵视频,请同学们朗读诗歌,录制视频,上传班级公众号。 学生自主作业: 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尝试背诵并默写诗歌。 ②朗读诗歌,录制视频,上传班级公众号。 作业采用自主作业的形式,是对于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延伸和巩固。
第二课时
任务五:寻足迹,感长征之难。 1.寻足迹,“重走”长征路(补充完整事件) 翻越五岭→ → → → 喜踏岷山 2.解疑点拨,引导学生初知点面结合 3.指导学生完成“长征事件卡”: 长征事件卡 3.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1.补充完整事件。2.默读全诗,思考本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用横线画出来。 3.说说对长征的感受。 4.自主学习:完成“长征事件卡”。 5.边读边想象画面。 聚焦诗眼,辐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焦点突出,主线明晰,不枝不蔓。
任任 务六:说 地图,悟 长 征 之难。 1.出示驱动问题:长征“难”红军怕不怕?找出诗歌所体现的红军“不怕难”,根据长征路线图讲一讲红军不怕难的故事。 2.逐步讲解:(1)五岭 面对“五岭逶迤”困难,想象红军战士们是怎样面对的? (2)乌蒙 ①结合图片资料,引导感受乌蒙山的“磅礴”。 ②联系对比、夸张写法引导学生感知长征精神。 ④指导朗读。 (3)金沙江 ①展示结合视频和资料,引导学生感受金沙江的凶险与红军的困境。 (4)大渡河 ①结合图片与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强渡大渡河的艰难。 ③借助资料析“暖”“寒”。 ④指导朗读。 (5)岷山 ①思考并讨论:“喜”从何来?为什么“更喜”岷山雪?(聚焦“喜”,深悟长征。) ②补充资料:这首诗写于195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3.指导朗读再读,要求融入诗境,读出长征之难,读出战士之“喜”。 4.拓展:毛主席诗词中包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句子。 1.学生阅读长征地图资料,感受“难”,圈画关键词,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汇报。 3.根据所圈的地图上的关键词,逐步理解:①学生简笔画展示“五岭逶迤”。②抓住“走泥丸”,谈自己对于“乌蒙磅礴”的体会。③结合巧渡金沙江资料,假设自己是红军战士,说说巧渡金沙江后的心情。②结合战士回忆资料,体会“飞夺泸定桥”战斗的惨烈和战士们的大无畏精神。 4.小组合作,学习颈联完成课堂小练习学习单,进行小组汇报。 5.说地图,分享长征故事,同学互评。 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五岭的“逶迤”和乌蒙山的“磅礴”,并想象红军翻越这些大山时的艰难;通过播放短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金沙水拍云崖的“暖”、大渡桥横铁索的“寒”;用引述资料和简单介绍历史背景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红军跨越岷山千里雪时的“喜”。
任 务 七:话 “点面”, 品 经 典 魅 力 1.出示资料袋,驱动问题: 思考:毛泽东在这首诗中,为什么只选择写这五个事件呢?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来写呢? 2.教师明确: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是长征途中最难跨越的,它们只是万水千山的代表。 3.学生完成思维架构图, 3.写法运用指导。 布置小练笔:观看视频,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从中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一位市民、位医生、一位司机……)来写一段话,来表现欢送的画面。 1. 思考:毛泽东在这首诗中,为什么只选择写这五个事件呢?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来写呢? 2.小组合作,回文阅读。试画思维架构图,小组汇报展示。 3.学生完成小练笔。 ①以问驱动,通过画思维架构图,理解“点结合,以点带面”。②视频既是学习成果的反馈,也是学习点面结合写法的起点,能够引出当代的“长征精神”。
任 务八:链 接 拓展,传 长 征 之 魂 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展示背诵。 2.教学“阅读链接”中的《菩萨蛮·大柏地》,让学生说说从这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懂了作者怎样的联想和心情。 3.把两首诗词联系起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4.拓展:用AI技术生成红军战士与当代小学生的“时空对话”视频,结合实际,说说当代的“长征精神”。 5.沿长征足迹,走好新长征 分享交流活动: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从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说一说在新时代该如何走好新长征,做时代好少年。 6.课堂小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1.展示背诵。 2.学习《菩萨蛮·大柏地》,说说从这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懂了作者怎样的联想和心情。 3.把两首诗词联系起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4.时空对话。 5.分享交流活动:结合自己的实际,从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说一说在新时代该如何走好新长征,做时代好少年。 ①AI情境创设,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沉浸式的体验,同时能够多维度了解长征,深化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②分享交流活可以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将长征精神转化为具体的行为。
板书设计
作 业 设 计 (一)基础性作业: 以《七律·长征》为内容,完成一幅硬笔楷书作品,并对照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作品名称毛泽东诗一首《七律·长征》评价内容(☆☆☆)自评互评师评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书写正确、规范笔画有力、结构稳妥
(二)提升性作业:作业自助餐(选做,限时一周) 读一读:读毛主席的其他长征诗词;长征故事书籍《七根火柴》《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 看一看:观看央视纪录片《长征》。 讲一讲:讲长征故事,录制成小视频向“学习强国”投稿。 (三)综合性作业: 1.你认为长征是什么 在今天和平年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 请你写一写。 2.亲子作业:跟爸爸妈妈说说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附件1:“红色长征知多少”课前调查表
各位家长和小朋友,请您帮忙收集长征路上的知识,可以是红色物质文化,也可以是红色精神文化,可以通过照片、贴纸、绘画、文字等形式完成调查表。
红军长征的原因
长征经过的地区
佩服的长征英雄
1(共60张PPT)
七律·长征
毛泽东
欣赏书法 导入新课
单元主题
语文要素
~~~~~~~~~~~~~~~~~~~
习作要求
既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
七律·长征
5
毛泽东
设计者:湛江市麻章区第二中学 何海祝
识长征,知七律
学习任务一
第一课时
班级公众号“红色经典诵读”栏目征稿啦!
1.课前小调查:“红色长征知多少”。
“红色长征知多少”课前调查表
红军长征的原因
长征经过的地区
佩服的长征英雄
2.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长征。《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9月红军长征即将胜利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过程。
资料袋(写作背景)
说说你对长征的了解。
资料袋
整个长征过程中,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毛泽东
(1893-1976)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论持久战》《沁园春 雪》《清平乐 六盘山》等。
作者简介
江 雪
唐 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 绝 ,
万 径 人 踪 灭 。
孤 舟 蓑 笠 翁 ,
独 钓 寒 江 雪 。
五言绝句
关于诗体
诗歌类型 句数 每句字数 押韵规则
七律
3.对照《江雪》与《七律·长征》自主发现七言律诗的特点,填写表格: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颔联
颈联
首联
尾联
诗的题目
毛泽东
关于诗体
“七律”,旧体诗的一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律诗包括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韵脚 an
识字,
攻克字词难关
学习任务二
第一课时
逶迤 磅礴 等闲 七律 云崖 岷山 横渡 铁索
wēi yí

xián


mín

suǒ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词语解释
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
词语解释

笔顺:
横画较多,不要漏写。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左右
规律 千篇一律

[七律]七言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边音
横画较多,不要多写或漏写,还要注意不同位置的横画长短不同。
评选“优秀书法家”
评价标准 书写正确 字迹工整 结构美观
等级☆☆☆
游戏:放飞和平鸽
七律
逶迤
等闲
横渡
铁索
岷山
磅礴
云崖
诵经典,
悟长征情
学习任务三
第一课时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初读诗歌,初探感情基调。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读出磅礴的气势。
评价标准 读准音,读通句 有节奏,有停顿 声音响,有情感
等级☆☆☆
朗读我会评!
品经典,
诵长征赞歌
学习任务四
第一课时
感诗意
1.联系教材上的插图,结合注释以及查阅的相关资料,初步揣摩诗歌大意。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诗歌大意,提出疑惑并尝试解决。
3.汇报交流说出自己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借助注释、插图以及所查阅的资料, 理解每联的意思。
初步品味诗歌写法。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战士对“远征难”的轻蔑
夸张 对比
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不怕艰难的英雄气概。
课堂小结
《七律·长征》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七言律诗,生动地描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经历。
自主作业
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尝试背诵并默写诗歌。
班级公众号“红色经典诵读”栏目征求诗歌朗诵视频,请同学们朗读诗歌,录制视频,上传班级公众号。
寻足迹,
感长征难
学习任务五
第二课时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齐读诗歌,补充完整事件。 。
喜踏岷山
翻越五岭
初知“点面结合”
(1)默读全诗,思考本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用横线画出来。
(2)用这句话中的一个字或几个字说说你对长征的感受。
(3)自主学习:寻足迹,完成“长征事件卡”:
事件 对应诗句 体现的困难
翻越五岭 五岭逶迤腾细浪 群山连绵,行军艰难




学情评价
事件概括精炼
事件对应准确
困难描述合理
说地图,
悟长征难
学习任务六
第二课时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用这句话中的一个字
谈谈你对长征的感受。

1.阅读长征地图资料,感受“难”:从哪里看出红军所面临的“难”以及“不怕难 ”的精神?圈画关键词,简单批注。
2.根据长征路线图讲一讲红军不怕难的故事。
长征路线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交流汇报
艰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汇报交流
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935年5月3日,
红军来到了金沙江边,不费一兵一卒,
就靠6只小船全部顺利渡过了金沙江,
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怎样理解诗中的“暖”和“寒”?
“暖”字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
“寒”字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
作者用一“暖”一“寒”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朗读诗歌颔联,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为下面两个词写注释并说明理由。
金沙水拍云崖暖① ,
大渡桥横铁索寒②。
①【暖】__________
②【寒】__________
课堂小练习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补充资料:这首诗写于195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乐观?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拓展:毛主席诗词中包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句子:
说地图,分享长征故事,同学互评。
交流分享评价表
评价标准☆☆☆ 自评 组评 师评

恭喜!我获得( )颗星,真棒!
发音准确,朗读流畅
逻辑清晰,语速适中,表达合理
合理运用肢体语言辅助表达
分享时情感真挚,能引发共鸣
能准确结合地图说明长征路线中的关键节点(长征足迹),并说出核心事件。
话“点面”,
品经典魅力
学习任务七
第二课时
聚焦“点面”
思考:毛泽东在这首诗中,为什么只选择写这五个事件呢?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来写呢?
聚焦“点面”
你能找出“面”和与之相对应的“点”吗 试画思维架构图,小组汇报展示。
2019年疫情来临,全国人民投身抗疫,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画面,这些画面必将长存于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美丽画卷。这些画卷中,我们看到了乐于吃苦、不惧艰难、勇于战斗、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观看视频,让我们用点画结合的方法,从中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一位市民、位医生、一位司机……)来写一段话,来表现送别的场面。
小练笔
写法应用
小练笔评价表
评价标准 等级☆☆☆
句子通顺
有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链接拓展,
传长征之魂
学习任务八
第二课时
对比阅读《七律 长征》,感受毛主席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菩萨蛮·大柏地
作者: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拓展:阅读链接《菩萨蛮大柏地》
时空对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
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沿长征足迹,走好新长征
分享交流活动: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从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说一说在新时代我们该如何走好新长征,做时代好少年。
作业超市
(一)基础性作业:
以《七律·长征》为内容,完成一幅硬笔楷书作品,并对照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作品名称 毛泽东诗一首《七律·长征》
评价内容(☆☆☆) 自评 互评 师评
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书写正确、规范
笔画有力、结构稳妥
(二)提升性作业:作业自助餐(选做,限时一周)
读一读:读毛主席的其他长征诗词;长征故事书籍《七根火柴》《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
看一看:观看央视纪录片《长征》。
讲一讲:讲长征故事,录制成小视频向“学习强国”投稿。
作业超市
1.你认为长征是什么 在今天和平年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 请你写一写。
2.亲子作业:跟爸爸妈妈说说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三)综合性作业:
Thank you!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