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综合微评(五)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综合微评(五)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6-11 08:09:18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综合微评(五)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图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布图。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D
甲        乙
A.阳坡 缓坡 B.阳坡 陡坡
C.阴坡 陡坡 D.阴坡 缓坡
解析:黄土高原植被生长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水分条件越好,植被生长越好。根据甲图可知,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更高;根据乙图可知,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更高,因此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阴坡、缓坡。故选D。
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300 mm,地面覆盖有人工恢复的植被。读图,回答2~3题。
2.与其他时间相比较,该区域7月、8月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雨量大 ②气温低 ③蒸发(蒸腾)量大 ④下渗漏失量大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如果在该区域过度恢复植被,会造成(  )
A.表层土壤干化 B.径流量增大
C.降水量增大 D.下渗量减小
D
A
解析:第2题,雨量大,土壤含水量应较高,①错误;7、8月为黄土高原夏季,气温高,②错误;7、8月气温高,植被茂盛,蒸发、蒸腾量大,导致土壤含水量较低,③正确;7、8月黄土高原降水量大,下渗量大,④正确。故选D。第3题,从材料中得知,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故植被对表层土壤的水分状况影响很大。如果过度恢复植被,会因植物耗水剧增造成表层土壤水分大量减少,造成表层干化,A正确;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影响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不是简单的径流量增大,B错误;降水量增大和下渗量减小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排除C、D。故选A。
下图为某地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该土壤剖面垂直土层的名称与序号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
A.腐殖质层—① B.淋溶层—②
C.有机层—③ D.淀积层—④
5.调查发现,该地土壤中钙、铁、锰等营养元素含量较高。可以使这些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的是(  )
A.成土母质 B.地形
C.生物 D.气候
D
C
解析:第4题,根据成熟土壤分层结构,由上到下分为①有机层、②腐殖质层、③淋溶层、④淀积层、⑤成土母质层、⑥母岩层,D正确。故选D。第5题,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和机械组成,土壤中钙、铁、锰等营养元素含量较高,可以推定成土母质中钙、铁、锰等营养元素含量较高,而生物使得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土壤营养元素与地形、气候无关。故选C。
下图为北京市某街道绿化带的景观照片。图中高大的为当地树种,低矮的为南方树种。读图,回答6~7题。
6.当地自然植被类型属于(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7.照片中低矮的南方树种被我国很多城市选为绿化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B
A
解析:第6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其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应是温带落叶阔叶林,B正确。故选B。第7题,由题干信息“南方树种”可知,其原生气候应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较高的地区冬季气温过低,不适合该树种生存,故热量是限制其栽种范围的主要因素,A正确。故选A。
读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图,回答8~9题。
8.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
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9.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
A.温暖多雨 B.炎热干燥
C.温和湿润 D.寒冷干燥
B
A
解析:第8题,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或黑色,B正确;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厚度不大,A错误;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不会含有枯枝落叶,C错误;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因不含腐殖质,颜色不会呈灰黑色,D错误。故选B。第9题,土壤发红是因为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温暖多雨的气候下,土壤淋溶作用强,A正确。故选A。
下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读图,回答10~11题。
10.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11.下列不是骆驼刺主要分布地区的植被特征是(  )
A.植被稠密 B.根系发达
C.群落结构简单 D.叶面细小
B
A
解析:第10题,从图示三种植物特征来看,它们分别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温带荒漠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差异大,所以其形态差异是水分差异造成的。故选B。第11题,骆驼刺是温带荒漠地区的特殊植物,据图可以看出和其他两个区域相比,骆驼刺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根系发达、群落结构简单、叶面细小,植被稠密不属于温带荒漠地区植被特征。故选A。
植被指数是对地面植被生长和覆盖状况的度量,指数越大,地面植被生长越好,覆盖状况越好。山西省涑水河流域的山地植被受坡度影响差异大。读涑水河流域某年8月植被指数随坡度变化图,回答12~13题。
12.0°~5°植被指数较高,推测该区域植被可能是(  )
A.森林 B.荒漠
C.草原 D.农作物
13.坡度大于55°的区域植被指数最高,与其原因相关的可能是(  )
A.光照 B.热量
C.降水 D.人类活动
D
D
解析:第12题,0°~5°区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山西省涑水河流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8月水热丰富,农作物比较丰富,D正确。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海拔较低处自然植被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不是荒漠和草原,但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原来的森林植被已经被农作物替代,A、B、C错误。故选D。第13题,坡度大于55°的区域,人类活动影响最小,对植被几乎没有破坏,D正确。光照、热量、降水与坡度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形成受地球表面风化物、气候、生物、地形等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如赤红壤主要分布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燥红土主要分布在热带干热地区。下图示意海南岛土壤分布。读图,回答14~16题。
14.海南岛的土壤分布(  )
A.受地形起伏影响小 B.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
C.呈明显的环状分布 D.与气候类型关系密切
15.推测海南岛水稻土分布区(  )
A.地形平坦,人口密集 B.河流落差大,蜿蜒曲折
C.雨热同期,温差较大 D.隧道比重大,公路较少
16.海南岛燥红土分布区的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硬叶林
C.稀树草原 D.常绿阔叶林
C
A
C
解析:第14题,据图分析,海南岛的土壤呈明显的环状分布,C正确。海南岛的土壤受地形起伏影响大,不同海拔出现不同土壤,A错误。材料图中并没有体现人类活动对海南岛土壤分布的影响,B错误。海南岛全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图中土壤与气候类型对应差异大,D错误。故选C。第15题,水稻土是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水稻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所以水稻土分布区应有大量人口集聚,且图中水稻土多分布在沿海地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南岛中间高,四周低,沿海地带地形相对平坦,A正确。水稻土分布的沿海地区地形应相对平坦,河流落差小,B错误。海南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温差
较小,C错误。水稻土分布的沿海地区地形应相对平坦,人口密集,隧道比重小,公路网发达,D错误。故选A。第16题,据材料分析,燥红土主要分布在热带干热地区,热带干热地区的植被主要是稀树草原。干热地区降水较少,与硬叶林、阔叶林或雨林生长所需的自然环境不符。故选C。
板根(如图)是一种热带木本植物所特有的板状不定根,可看成是一种气生根,实际上是由离地或恰巧在地面的粗大侧根发育而来的。热带雨林的中、上层乔木一般高三、四十米,望天树可达七、八十米,它们的树冠很宽大,其板根可达十多米高,也可延伸十多米,形成巨大的侧翼,甚为壮观。据此完成17~18题。
17.热带木本植物生长板根的主要作用是(  )
A.汲取更多的土壤水分 B.增加树木受光面积
C.储存水分,减弱蒸发 D.支撑躯干,抢占空间
18.与其他地区相比,板根植物分布地区具备的突出生态优势是(  )
A.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简单
B.生物多样性最丰富
C.植被茂密,植株高大
D.调蓄径流,保持水土
D
B
解析:第17题,读图可知,板根向四周生长,形成巨大的侧翼,能够起到支撑躯干、抢占空间、汲取养分等作用,而非汲取更多的土壤水分,D正确,A错误;根系一般较低,无法增加树木的受光面积,B错误;根系能够汲取水分、运输水分,储存水分不是主要功能,且无法减弱蒸发,C错误。故选D。第18题,板根植物多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热带雨林地区植被垂直分层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A错误,B正确;热带雨林中的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并不高大,C错误;森林均具有调蓄径流、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不是热带雨林突出的生态优势,D错误。故选B。
研究发现,植被根系分布深度、密度及树冠大小深刻影响土壤水分分布。下图示意某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沿垂直剖面的变化。读图,完成19~20题。
19.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含水量(  )
A.5~70 cm土层深度内均先升后降
B.25~40 cm土层深度内林地下降最快
C.50~70 cm土层深度内草地下降最慢
D.5~25 cm土层深度内坡耕地上升最慢
20.维持该流域稳定的土壤含水量,最合理的措施是(  )
A.恢复和保护自然植被 B.增加林地下的耕地面积
C.建立以林地为主的植被体系 D.将坡耕地大规模转变为草地
B
A
解析:第19题,据图分析可知,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含水量:25~40 cm土层深度内林地下降最快,B正确;5~70 cm土层深度内草地、坡耕地均先升后降,而林地是先降后升再降,A错误;50~70 cm土层深度内草地下降最快,C错误;5~25 cm土层深度内坡耕地上升最快,D错误。故选B。第20题,恢复和保护自然植被,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小,利于维持稳定的土壤含水量,A正确;增加林地下的耕地面积会增加土壤水消耗,B错误;由题干可知,此区域缺水,而林地耗水量大,不适宜建立以林地为主的植被体系,C错误;将坡耕地大规模转变为草地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D错误。故选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图Ⅰ为森林土壤剖面图,图Ⅱ为草原土壤剖面图,图Ⅲ为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
(1)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同时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____________层和__________层。(4分)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2分)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物 D.地形
(3)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草原土壤分布广泛的地区是________。(2分)
A.内蒙古地区 B.江南地区
C.华南地区 D.华北地区
腐殖质层
淋溶层
A
A
(4)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腐殖质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8分)
答案:成因:枯枝落叶和动植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溶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解析:第(1)题,根据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可推断出答案,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都有腐殖质层和淋溶层。第(2)题,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其他要素不能决定土壤的矿物成分,A正确。故选A。第(3)题,内蒙古草原是世界著名的草原区,草原土壤分布广泛;江南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多为森林土壤。故选A。第(4)题,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层,其影响因素主要与动植物的数量、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枯枝落叶的数量越多,腐殖质层就越厚;气温越高,微生物越活跃,微生物的分解速度越快,腐殖质层就越薄;降水量大,淋溶强度就大,腐殖质层就越薄;坡度越大、侵蚀越强,腐殖质层就越薄;人类活动多,破坏多,腐殖质层就越薄。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一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有这样的描述:“进入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的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有些板根十多米高,延伸十多米宽,形成巨大的侧翼,甚为壮观(如图)。老茎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遍布,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
(1)指出游记中所描述的森林类型,并描述其主要特征。(6分)
(2)从板状根植物根系发育的角度,推测该地的降水特点。(6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的板根、茎花、巨叶植物可判断出,森林类型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植被高大茂密,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第(2)题,从图中看,板状根体积庞大,大部分裸露于地面,说明土壤中水分较多,透气性差,可推测出当地降水丰富。
答案:(1)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种类繁多;常见茎花、板根、滴水叶尖现象;层次多,垂直结构复杂。(2)板状根在地面发育,反映出土壤中水分含量过多,透气性差,说明当地降水丰沛,气候湿润。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
(1)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有机层、腐殖质层、________、淀积层、________和母岩层。(2分)
(2)仅考虑地形条件,在________地形,成土母质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________地形,成土母质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2分)
(3)图中四条曲线中,与风化壳发育的厚度有明显对应关系的是__________曲线和______________曲线。(4分)
(4)图中B和C纬度地带比较,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作用缓慢。(2分)
(5)D处植被类型是热带荒漠,植物的叶片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________,且大多有发达的________,以便从土壤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取水分。(2分)
淋溶层
母质层
陡峭
平坦
降水量
植被生产力
B
微生物分解
蒸腾
根系
解析:第(1)题,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第(2)题,仅考虑地形条件,在地势陡峭的地形部位,外力侵蚀作用强烈,成土母质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地势平坦的地区,易受外力沉积,成土母质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第(3)题,读图可知,降水量曲线和植被生产力曲线与风化壳发育厚度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第(4)题,B纬度相对于C纬度,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弱,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第(5)题,D处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典型植被类型是热带荒漠,植物的叶片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蒸腾,且大多有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取水分。综合微评(五)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图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布图。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甲        乙
A.阳坡 缓坡 B.阳坡 陡坡
C.阴坡 陡坡 D.阴坡 缓坡
解析:黄土高原植被生长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水分条件越好,植被生长越好。根据甲图可知,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更高;根据乙图可知,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更高,因此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阴坡、缓坡。故选D。
答案:D
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300 mm,地面覆盖有人工恢复的植被。读图,回答2~3题。
2.与其他时间相比较,该区域7月、8月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雨量大 ②气温低 ③蒸发(蒸腾)量大 ④下渗漏失量大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如果在该区域过度恢复植被,会造成(  )
A.表层土壤干化 B.径流量增大
C.降水量增大 D.下渗量减小
解析:第2题,雨量大,土壤含水量应较高,①错误;7、8月为黄土高原夏季,气温高,②错误;7、8月气温高,植被茂盛,蒸发、蒸腾量大,导致土壤含水量较低,③正确;7、8月黄土高原降水量大,下渗量大,④正确。故选D。第3题,从材料中得知,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故植被对表层土壤的水分状况影响很大。如果过度恢复植被,会因植物耗水剧增造成表层土壤水分大量减少,造成表层干化,A正确;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影响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不是简单的径流量增大,B错误;降水量增大和下渗量减小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排除C、D。故选A。
答案:2.D 3.A
下图为某地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该土壤剖面垂直土层的名称与序号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
A.腐殖质层—① B.淋溶层—②
C.有机层—③ D.淀积层—④
5.调查发现,该地土壤中钙、铁、锰等营养元素含量较高。可以使这些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的是(  )
A.成土母质 B.地形
C.生物 D.气候
解析:第4题,根据成熟土壤分层结构,由上到下分为①有机层、②腐殖质层、③淋溶层、④淀积层、⑤成土母质层、⑥母岩层,D正确。故选D。第5题,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和机械组成,土壤中钙、铁、锰等营养元素含量较高,可以推定成土母质中钙、铁、锰等营养元素含量较高,而生物使得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土壤营养元素与地形、气候无关。故选C。
答案:4.D 5.C
下图为北京市某街道绿化带的景观照片。图中高大的为当地树种,低矮的为南方树种。读图,回答6~7题。
6.当地自然植被类型属于(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7.照片中低矮的南方树种被我国很多城市选为绿化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第6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其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应是温带落叶阔叶林,B正确。故选B。第7题,由题干信息“南方树种”可知,其原生气候应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较高的地区冬季气温过低,不适合该树种生存,故热量是限制其栽种范围的主要因素,A正确。故选A。
答案:6.B 7.A
读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图,回答8~9题。
8.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
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9.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
A.温暖多雨 B.炎热干燥
C.温和湿润 D.寒冷干燥
解析:第8题,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或黑色,B正确;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厚度不大,A错误;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不会含有枯枝落叶,C错误;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因不含腐殖质,颜色不会呈灰黑色,D错误。故选B。第9题,土壤发红是因为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温暖多雨的气候下,土壤淋溶作用强,A正确。故选A。
答案:8.B 9.A
下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读图,回答10~11题。
“草原巨人”纺锤树
骆驼刺根系
热带季雨林独木成林
10.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11.下列不是骆驼刺主要分布地区的植被特征是   (  )
A.植被稠密 B.根系发达
C.群落结构简单 D.叶面细小
解析:第10题,从图示三种植物特征来看,它们分别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温带荒漠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差异大,所以其形态差异是水分差异造成的。故选B。第11题,骆驼刺是温带荒漠地区的特殊植物,据图可以看出和其他两个区域相比,骆驼刺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根系发达、群落结构简单、叶面细小,植被稠密不属于温带荒漠地区植被特征。故选A。
答案:10.B 11.A
植被指数是对地面植被生长和覆盖状况的度量,指数越大,地面植被生长越好,覆盖状况越好。山西省涑水河流域的山地植被受坡度影响差异大。读涑水河流域某年8月植被指数随坡度变化图,回答12~13题。
12.0°~5°植被指数较高,推测该区域植被可能是   (  )
A.森林 B.荒漠
C.草原 D.农作物
13.坡度大于55°的区域植被指数最高,与其原因相关的可能是(  )
A.光照 B.热量
C.降水 D.人类活动
解析:第12题,0°~5°区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山西省涑水河流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8月水热丰富,农作物比较丰富,D正确。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海拔较低处自然植被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不是荒漠和草原,但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原来的森林植被已经被农作物替代,A、B、C错误。故选D。第13题,坡度大于55°的区域,人类活动影响最小,对植被几乎没有破坏,D正确。光照、热量、降水与坡度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答案:12.D 13.D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形成受地球表面风化物、气候、生物、地形等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如赤红壤主要分布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燥红土主要分布在热带干热地区。下图示意海南岛土壤分布。读图,回答14~16题。
14.海南岛的土壤分布(  )
A.受地形起伏影响小
B.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
C.呈明显的环状分布
D.与气候类型关系密切
15.推测海南岛水稻土分布区(  )
A.地形平坦,人口密集
B.河流落差大,蜿蜒曲折
C.雨热同期,温差较大
D.隧道比重大,公路较少
16.海南岛燥红土分布区的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硬叶林
C.稀树草原 D.常绿阔叶林
解析:第14题,据图分析,海南岛的土壤呈明显的环状分布,C正确。海南岛的土壤受地形起伏影响大,不同海拔出现不同土壤,A错误。材料图中并没有体现人类活动对海南岛土壤分布的影响,B错误。海南岛全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图中土壤与气候类型对应差异大,D错误。故选C。第15题,水稻土是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水稻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所以水稻土分布区应有大量人口集聚,且图中水稻土多分布在沿海地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南岛中间高,四周低,沿海地带地形相对平坦,A正确。水稻土分布的沿海地区地形应相对平坦,河流落差小,B错误。海南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温差较小,C错误。水稻土分布的沿海地区地形应相对平坦,人口密集,隧道比重小,公路网发达,D错误。故选A。第16题,据材料分析,燥红土主要分布在热带干热地区,热带干热地区的植被主要是稀树草原。干热地区降水较少,与硬叶林、阔叶林或雨林生长所需的自然环境不符。故选C。
答案:14.C 15.A 16.C
板根(如图)是一种热带木本植物所特有的板状不定根,可看成是一种气生根,实际上是由离地或恰巧在地面的粗大侧根发育而来的。热带雨林的中、上层乔木一般高三、四十米,望天树可达七、八十米,它们的树冠很宽大,其板根可达十多米高,也可延伸十多米,形成巨大的侧翼,甚为壮观。据此完成17~18题。
17.热带木本植物生长板根的主要作用是(  )
A.汲取更多的土壤水分
B.增加树木受光面积
C.储存水分,减弱蒸发
D.支撑躯干,抢占空间
18.与其他地区相比,板根植物分布地区具备的突出生态优势是(  )
A.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简单
B.生物多样性最丰富
C.植被茂密,植株高大
D.调蓄径流,保持水土
解析:第17题,读图可知,板根向四周生长,形成巨大的侧翼,能够起到支撑躯干、抢占空间、汲取养分等作用,而非汲取更多的土壤水分,D正确,A错误;根系一般较低,无法增加树木的受光面积,B错误;根系能够汲取水分、运输水分,储存水分不是主要功能,且无法减弱蒸发,C错误。故选D。第18题,板根植物多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热带雨林地区植被垂直分层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A错误,B正确;热带雨林中的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并不高大,C错误;森林均具有调蓄径流、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不是热带雨林突出的生态优势,D错误。故选B。
答案:17.D 18.B
研究发现,植被根系分布深度、密度及树冠大小深刻影响土壤水分分布。下图示意某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沿垂直剖面的变化。读图,完成19~20题。
19.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含水量(  )
A.5~70 cm土层深度内均先升后降
B.25~40 cm土层深度内林地下降最快
C.50~70 cm土层深度内草地下降最慢
D.5~25 cm土层深度内坡耕地上升最慢
20.维持该流域稳定的土壤含水量,最合理的措施是(  )
A.恢复和保护自然植被
B.增加林地下的耕地面积
C.建立以林地为主的植被体系
D.将坡耕地大规模转变为草地
解析:第19题,据图分析可知,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含水量:25~40 cm土层深度内林地下降最快,B正确;5~70 cm土层深度内草地、坡耕地均先升后降,而林地是先降后升再降,A错误;50~70 cm土层深度内草地下降最快,C错误;5~25 cm土层深度内坡耕地上升最快,D错误。故选B。第20题,恢复和保护自然植被,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小,利于维持稳定的土壤含水量,A正确;增加林地下的耕地面积会增加土壤水消耗,B错误;由题干可知,此区域缺水,而林地耗水量大,不适宜建立以林地为主的植被体系,C错误;将坡耕地大规模转变为草地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D错误。故选A。
答案:19.B 20.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图Ⅰ为森林土壤剖面图,图Ⅱ为草原土壤剖面图,图Ⅲ为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
(1)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同时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________层和________层。(4分)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2分)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物 D.地形
(3)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草原土壤分布广泛的地区是________。(2分)
A.内蒙古地区 B.江南地区
C.华南地区 D.华北地区
(4)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腐殖质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8分)
解析:第(1)题,根据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可推断出答案,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都有腐殖质层和淋溶层。第(2)题,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其他要素不能决定土壤的矿物成分,A正确。故选A。第(3)题,内蒙古草原是世界著名的草原区,草原土壤分布广泛;江南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多为森林土壤。故选A。第(4)题,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层,其影响因素主要与动植物的数量、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枯枝落叶的数量越多,腐殖质层就越厚;气温越高,微生物越活跃,微生物的分解速度越快,腐殖质层就越薄;降水量大,淋溶强度就大,腐殖质层就越薄;坡度越大、侵蚀越强,腐殖质层就越薄;人类活动多,破坏多,腐殖质层就越薄。
答案:(1)腐殖质层 淋溶层 (2)A (3)A (4)成因:枯枝落叶和动植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溶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一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有这样的描述:“进入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的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有些板根十多米高,延伸十多米宽,形成巨大的侧翼,甚为壮观(如图)。老茎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遍布,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
(1)指出游记中所描述的森林类型,并描述其主要特征。(6分)
(2)从板状根植物根系发育的角度,推测该地的降水特点。(6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的板根、茎花、巨叶植物可判断出,森林类型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植被高大茂密,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第(2)题,从图中看,板状根体积庞大,大部分裸露于地面,说明土壤中水分较多,透气性差,可推测出当地降水丰富。
答案:(1)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种类繁多;常见茎花、板根、滴水叶尖现象;层次多,垂直结构复杂。(2)板状根在地面发育,反映出土壤中水分含量过多,透气性差,说明当地降水丰沛,气候湿润。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
(1)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有机层、腐殖质层、________、淀积层、________和母岩层。(2分)
(2)仅考虑地形条件,在________地形,成土母质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________地形,成土母质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2分)
(3)图中四条曲线中,与风化壳发育的厚度有明显对应关系的是________曲线和________曲线。(4分)
(4)图中B和C纬度地带比较,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主要是因为________作用缓慢。(2分)
(5)D处植被类型是热带荒漠,植物的叶片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________,且大多有发达的________,以便从土壤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取水分。(2分)
解析:第(1)题,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第(2)题,仅考虑地形条件,在地势陡峭的地形部位,外力侵蚀作用强烈,成土母质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地势平坦的地区,易受外力沉积,成土母质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第(3)题,读图可知,降水量曲线和植被生产力曲线与风化壳发育厚度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第(4)题,B纬度相对于C纬度,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弱,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第(5)题,D处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典型植被类型是热带荒漠,植物的叶片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蒸腾,且大多有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取水分。
答案:(1)淋溶层 母质层 (2)陡峭 平坦
(3)降水量 植被生产力 (4)B 微生物分解 (5)蒸腾 根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