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阶段复习课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阶段复习课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6-11 08:28:28

文档简介

阶段复习课
 
情境 在2020年抗洪抢险中,江西省水利系统充分运用水文在线监测、无人船、无人机区域组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智慧水利的成果,提前预测、查险会诊、为防汛抢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险情处置过程中,江西省防指启用省水利设计院紧急开发的 “智慧水利专家会诊”系统,200余名专家使用系统巡堤查险600余次,发现险情1 600余处,视频会诊10余场次,及时开出“处方”。省水科院利用无人机区域组网遥感观测技术,完成了康山蓄滞洪区、三角圩受淹范围洪水态势监测,为灾情的快速评估和灾后重建提供数据支撑。
思考 (1)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
(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有何优点?
(3)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中有何作用?
解析:第(1)题,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主要应用于旱情、水灾、沙尘暴、台风、暴雨、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方面。第(2)题,从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分析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的优点。第(3)题,从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以及为制订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答案:(1)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主要应用于旱情、水灾、沙尘暴、台风、暴雨、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方面。(2)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遥感能够对地面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3)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以及为制订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以我国南方洪涝灾害的监测为载体,考查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两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
(1)地理实践力——水平3
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遥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综合思维——水平4
从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分析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的优点。
能力1 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滑坡、泥石流灾害十分频繁。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分布、特点如下:
2.我国泥石流灾害的区域特点
区域 成因类型 特点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 冰川泥石流 规模巨大,暴发频繁而猛烈
川滇山地 降雨泥石流 暴发较频繁,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黄土高原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石流 暴发频率、规模、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
华北和东北山地 暴雨引发泥石流 暴发频率较低,但规模较大且来势迅猛
3.案例——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某年滑坡灾害频次分布图(单位:次)。
(1)分析该省区滑坡灾害多发区形成的自然原因。
(2)为应对滑坡地质灾害,说明当地可以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
(3)简述在野外考察时应如何避免泥石流造成的人身伤害。
解析:第(1)题,从地形、气候等多个角度分析该省区滑坡灾害多发的成因。第(2)题,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防御滑坡灾害的措施。第(3)题,从灾前准备、灾中自救等多角度分析避免泥石流造成的人身伤害的措施。
答案:(1)多发区位于云南西部的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岩石破碎;降水集中,多暴雨,所以易发滑坡。(2)危险地带居民点搬迁;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加强监测和预警。(3)关注当地的气象及灾害预报;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逃离;不要在河滩和山谷中露营(大雨时不宜在沟谷停留;不宜在有大量固体堆积物的陡坡下避风、避雨)。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滑坡的概念,掌握滑坡容易发生的因素,再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水—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由材料“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可推测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为高山寒带峰脊区的的冰碛物和寒冻风化碎屑物,及河谷区沟道两侧的滑坡体;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脉中段,板块运动活跃,地震多发,坡体结构不稳固,因此流域内多破碎的岩土体。第(2)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AB段海拔高且等高线密集,可判断出地势陡峭,为径流的初始运动提供了充足势能;BC段海拔相对较低,且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较缓,沟道堆积物分布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CD段等高线密集弯曲,可判断出沟道呈“V”形,坡度较陡,为窄谷区,为泥石流快速运动提供通道。第(3)题,泥石流严重的自然原因可从降水、冰雪融水、泥石流物质来源和地势等方面来分析。该地位于横断山区,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该地山体海拔高,有永久冰川存在,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水量大;该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多滑坡、地震,固体碎屑物多,泥石流物质来源多;山地垂直高差大,坡度大,山地上部的泥石流发生较为隐蔽,一旦到达下部危害严重。
答案:(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冰川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能力2 互救和自救
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自救与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平时多掌握一些自救和互救的知识、技能,就能在关键时刻为挽救生命提供更多可能。
自救与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具体如下表所示:
项目 措施 举例
灾前准备 在洪涝、台风多发地区,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备 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多发,居民要多关注天气预报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往往是突发的,较难准确预测,但做好灾前准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多发区居民要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灾中救助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 若洪水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如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灾后自我保护 自然灾害过后,还需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9年4月24日4时15分在西藏林芝市墨脱县(28.40°N,94.6°E)发生里氏6.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地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外伤处理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B.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救援
C.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烟尘窒息
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创造生存条件
2.下列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小孩,后救其他人 ③先救多,后救少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尽量减少体力的消耗。故选B。第2题,灾后互救应先救近、后救远;先救医务人员、青壮年;先救多,后救少;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以防倒塌伤人。故选C。
答案:1.B 2.C
[思路点拨] 本题组考查了地震后的自救与互救。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一是平时多了解学习灾后自救的方法;二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自救和互救是大地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救助形式,地震时被压埋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据统计,唐山大地震中,被埋压人数约有57 万,通过自救和互救,脱险人数达45万。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人员生存率达99%,由此可见,自救、互救是减少人员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
读图,说明地震后被压埋时应如何进行自救。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仔细观察图示,按图中提示并结合震后自救的正确方法作答即可。
答案:(1)注意保护支撑物 (2)听到有人时,尽量呼喊、敲击求救 (3)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 (4)保存体力,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
能力3 如何区分三种地理信息技术
1.“点、面、想、看”四字诀判别三种地理信息技术
(1)“点”与“面”判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或遥感技术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对象——“面”。在三种地理信息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如果是“面”则选用遥感技术或地理信息系统。
(2)“想”与“看”区分地理信息系统或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就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就是RS。
2.关联图示法理解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相互关系
三种地理信息技术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表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分析等。三者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图中①②表示遥感技术提供影像信息功能,③④表示地理信息系统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功能,⑤⑥表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
2020年6月23日上午,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完成1~2题。
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用于(  )
①指挥交通 ②搜索营救 ③灾害评估 ④导弹发射 ⑤作物估产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南海捕鱼的渔民提供的服务有(  )
①为渔民预测捕鱼量、补偿损失 ②实时监测台风的影响范围 ③为捕捞渔船提供导航服务 ④测定鱼群的位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物体的三维坐标和运动物体的速度和方向,可以用来指挥交通、搜索营救、发射导弹,但不可用于灾害评估和作物估产。故选A。第2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导航的功能,可以为渔船提供导航服务,也可以测定鱼群的位置,但它不能为渔民预测捕鱼量、补偿损失,也不能实时监测台风的影响范围。故选C。
答案:1.A 2.C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掌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原理,再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2020年7月,湖南常德发生滑坡,因灾前成功预警,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滑坡预警监测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对该预警监测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运用GNSS采集雨量信息 ②利用BDS(北斗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 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 ④利用GIS进行数据解析与共享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GNSS主要应用于定位、导航,雨量信息采集与之无关,①错误;BDS作为定位导航系统,可以监测滑坡体位移,②正确;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解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模拟滑坡动态过程也需要用GIS,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答案:B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9张PPT)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阶段复习课
知识整合构建 综合思维导图
样题全新展示 评价案例研读
情境 在2020年抗洪抢险中,江西省水利系统充分运用水文在线监测、无人船、无人机区域组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智慧水利的成果,提前预测、查险会诊、为防汛抢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险情处置过程中,江西省防指启用省水利设计院紧急开发的 “智慧水利专家会诊”系统,200余名专家使用系统巡堤查险600余次,发现险情1 600余处,视频会诊10余场次,及时开出“处方”。省水科院利用无人机区域组网遥感观测技术,完成了康山蓄滞洪区、三角圩受淹范围洪水态势监测,为灾情的快速评估和灾后重建提供数据支撑。
思考 (1)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
(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有何优点?
(3)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中有何作用?
解析:第(1)题,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主要应用于旱情、水灾、沙尘暴、台风、暴雨、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方面。第(2)题,从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分析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的优点。第(3)题,从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以及为制订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答案:(1)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主要应用于旱情、水灾、沙尘暴、台风、暴雨、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方面。(2)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遥感能够对地面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3)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以及为制订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以我国南方洪涝灾害的监测为载体,考查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两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
(1)地理实践力——水平3
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遥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综合思维——水平4
从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分析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的优点。
关键能力重构 助推思维进阶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
因、分布和特点
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滑
坡、泥石流灾害十分频繁。滑坡、
泥石流的成因、分布、特点如右:
滑坡、泥石流灾害
2.我国泥石流灾害的区域特点
区域 成因类型 特点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 冰川泥石流 规模巨大,暴发频繁而猛烈
川滇山地 降雨泥石流 暴发较频繁,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黄土高原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石流 暴发频率、规模、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
华北和东北山地 暴雨引发泥石流 暴发频率较低,但规模较大且来势迅猛
3. 案例——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
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
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
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
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材料二 右图为我国某省区某年滑坡灾
害频次分布图(单位:次)。
解析:第(1)题,从地形、气候等多个角度分析该省区滑坡灾害多发的成因。第(2)题,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防御滑坡灾害的措施。第(3)题,从灾前准备、灾中自救等多角度分析避免泥石流造成的人身伤害的措施。
答案:(1)多发区位于云南西部的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岩石破碎;降水集中,多暴雨,所以易发滑坡。(2)危险地带居民点搬迁;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加强监测和预警。(3)关注当地的气象及灾害预报;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逃离;不要在河滩和山谷中露营(大雨时不宜在沟谷停留;不宜在有大量固体堆积物的陡坡下避风、避雨)。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滑坡的概念,掌握滑坡容易发生的因素,再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水—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由材料“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可推测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为高山寒带峰脊区的的冰碛物和寒冻风化碎屑物,及河谷区沟道两侧的滑坡体;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脉中段,板块运动活跃,地震多发,坡体结构不稳固,因此流域内多破碎的岩土体。第(2)题,结合图中的等
高线可看出,AB段海拔高且等高线密集,可判断出地势陡峭,为径流的初始运动提供了充足势能;BC段海拔相对较低,且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较缓,沟道堆积物分布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CD段等高线密集弯曲,可判断出沟道呈“V”形,坡度较陡,为窄谷区,为泥石流快速运动提供通道。第(3)题,泥石流严重的自然原因可从降水、冰雪融水、泥石流物质来源和地势等方面来分析。该地位于横断山区,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该地山体海拔高,有永久冰川存在,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水量大;该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多滑坡、地震,固体碎屑物多,泥石流物质来源多;山地垂直高差大,坡度大,山地上部的泥石流发生较为隐蔽,一旦到达下部危害严重。
答案:(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冰川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互救和自救
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自救与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平时多掌握一些自救和互救的知识、技能,就能在关键时刻为挽救生命提供更多可能。
自救与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具体如下表所示:
项目 措施 举例
灾前准备 在洪涝、台风多发地区,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备 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多发,居民要多关注天气预报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往往是突发的,较难准确预测,但做好灾前准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多发区居民要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项目 措施 举例
灾中救助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 若洪水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如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项目 措施 举例
灾后
自我
保护 自然灾害过后,还需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9年4月24日4时15分在西藏林芝市墨脱县(28.40°N,94.6°E)发生里氏6.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地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外伤处理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B.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救援
C.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烟尘窒息
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创造生存条件
B
2.下列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小孩,后救其他人 ③先救多,后救少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尽量减少体力的消耗。故选B。第2题,灾后互救应先救近、后救远;先救医务人员、青壮年;先救多,后救少;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以防倒塌伤人。故选C。
C
[思路点拨] 本题组考查了地震后的自救与互救。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一是平时多了解学习灾后自救的方法;二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自救和互救是大地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
基本救助形式,地震时被压埋的人员绝大多
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据统计,唐山
大地震中,被埋压人数约有57 万,通过自救
和互救,脱险人数达45万。一般来说,大地
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人员生存率达99%,
由此可见,自救、互救是减少人员伤亡的主
要措施之一。
读图,说明地震后被压埋时应如何进行自救。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仔细观察图示,按图中提示并结合震后自救的正确方法作答即可。
注意保护支撑物 
听到有人时,尽量呼喊、敲击求救
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
保存体力,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
如何区分三种地理信息技术
1.“点、面、想、看”四字诀判别三种地理信息技术
(1)“点”与“面”判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或遥感技术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对象——“面”。在三种地理信息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如果是“面”则选用遥感技术或地理信息系统。
(2)“想”与“看”区分地理信息系统或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就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就是RS。
2.关联图示法理解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相互关系
三种地理信息技术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表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分析等。三者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图中①②表示遥感技术提供影像信息功能,③④表示地理信息系统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功能,⑤⑥表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
2020年6月23日上午,我国在西昌卫
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
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
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
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
提前半年全面完成。结合“北斗卫星导航
系统示意图”,完成1~2题。
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用于(  )
①指挥交通 ②搜索营救 ③灾害评估 ④导弹发射 ⑤作物估产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南海捕鱼的渔民提供的服务有(  )
①为渔民预测捕鱼量、补偿损失 ②实时监测台风的影响范围 ③为捕捞渔船提供导航服务 ④测定鱼群的位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C
解析:第1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物体的三维坐标和运动物体的速度和方向,可以用来指挥交通、搜索营救、发射导弹,但不可用于灾害评估和作物估产。故选A。第2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导航的功能,可以为渔船提供导航服务,也可以测定鱼群的位置,但它不能为渔民预测捕鱼量、补偿损失,也不能实时监测台风的影响范围。故选C。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掌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原理,再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2020年7月,湖南常德发生滑坡,因灾前成功预警,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滑坡预警监测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对该预警监测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运用GNSS采集雨量信息 ②利用BDS(北斗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 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 ④利用GIS进行数据解析与共享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GNSS主要应用于定位、导航,雨量信息采集与之无关,①错误;BDS作为定位导航系统,可以监测滑坡体位移,②正确;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解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模拟滑坡动态过程也需要用GIS,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