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之中国历代民族关系
班级
姓名
【中考考点】
知道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中央关系的变化;
2、知道西藏、新疆与中央关系发展的史实;
3、知道少数民族发展融合的阶段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文明融合的方式;
4、知道新中国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策。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朝代特征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1.春秋战国时期:
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兼并战争逐步融合。这一融合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①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秦朝统一越族,开灵渠,设南海郡,促进了当地开发和经济发展。(漳州——闽越族)
②西部的贸易和交流:西汉时,汉武帝两次派张
( http: / / www.21cnjy.com )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的贸易和交流。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③北方边境的战争:秦统一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长城、派兵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西汉时与匈奴和战并举,汉初几代皇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皆因国力不足;汉武帝时期国力大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五胡内迁: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先进文化的吸引不断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与汉族在北方杂居相处,彼此交往,民族融合成为历史趋势。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到北朝后期,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4.隋唐时期:
(1)中央政权与边境地区联系加强。如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置了许多管理机构、册封了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和亲政策等(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2)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如唐朝与吐蕃(“和同为一家”专指唐蕃关系)。
5.辽宋夏金元时期:
①这时期的辽(契丹族)、西夏(党项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金(女真族)、元(蒙古族)等在建立政权之初都主动仿效中原,实行汉制,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如唐末在中原的影响下,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建立都城
建立民族
辽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契丹族
北宋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汴京(开封)
汉
族
西夏
1038年
元
昊
兴庆(银川)
党项族
金
1115年
完颜阿骨打
会宁
女真族
南宋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杭州)
汉
族
蒙古汗国
1206年
成吉思汗(铁木真)
和林
蒙古族
元
朝
1271年
元世祖
忽必烈
大都(北京)
②中原政权的军事力量相对衰弱,在处理同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上采用“岁币”等方式。
③两宋时期,虽然民族间战争比较频繁,但却使各族人民在战争中加强了联系,同时战争的频繁也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速度。
④元朝疆域辽阔的统一,形成了民族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的新高潮。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族、畏吾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6.明清时期:
①明朝为防御蒙古骑兵南下侵扰,修建长城(今天看到的即明长城)。
明朝与后金(满族)的关系则以战争为主。
②清政府采取镇压叛乱(大小和卓)、册封少数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首领(达赖和班禅)、在边境地区设置机构(驻藏大臣)等方式,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朝的疆域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
二、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途径、特点与意义
(一)途径
1、暴力冲突的方式:(中国典型的是不同形态的文明之间的冲突)
(1)民族掠夺战争:秦汉与匈奴;契丹、女真、党项和宋。
(2)民族征服战争: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元灭南宋。
(3)平定民族叛乱战争:乾隆粉碎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2、和平往来的方式:
(1)和亲:唐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2)盟约:北宋与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之间的绍兴和议。
(3)边境贸易:榷市。
(4)融合:元朝新民族——回族的形成。
(二)特点:
1、友好交往,和睦共处是主流。
2、中心内容是扩大中原先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使少数民族政治上封建化,经济上农耕化。3、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潮流之一。
4、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三)意义:
民族融合有利于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民族融合是历史上进步的和经常的现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前提,也是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过程。
三、中国古代史上各民族间战争的性质以及民族战争与对外战争的区别
1、民族掠夺战争:
这是掠夺其它民族财富的重要手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如匈奴与秦汉之间,突厥与唐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宋之间,蒙古与宋、明之间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
民族征服战争:
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它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权而进行的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元灭南宋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但不是民族的灭亡,结果反而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3、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
这是中央政府为巩固统一、反对分裂所进行的镇压战争。如清朝乾隆皇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4、民族战争与对外战争的区别:
民族战争是特定历史环境下我国兄弟民族间内部的事情。如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别。
而对外战争是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维护护国家主权的问题。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战争。
(四)新疆、西藏与中央关系的发展
时期
新疆
西藏
西汉
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唐朝
文成公主(唐太宗)、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元朝
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
清朝(1840前)
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维吾尔族)设伊犁将军
顺治、康熙对达赖、班禅的册封;雍正设驻藏大臣;乾隆设金瓶掣签制度。
清朝(1840后)
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朝设新疆行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1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西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
( http: / / www.21cnjy.com )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感想】:
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努力发展新疆、西藏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尊重宗教信仰;
“疆独”分子、达赖集团搞独立的企图不得人心,违背中华民族利益,注定失败;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坚持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可促进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民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
【青少年为民族团结作贡献】:
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并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