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 (7)

文档属性

名称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 (7)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6-20 18:3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组合图形的面积
1教学目标
1.能主动运用
“转化”的数学思想,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来计算面积。
2.学生独立思考,将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的想法“表示”出来。
3.根据条件信息筛选可行的方法。
4.对比辨析,选择最简方法。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又学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延伸,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合图形面积,一方面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则意在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注重分析和策略的选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具备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思考方法。然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否主动运用“转化”思想?能否进行多种策略的分析?能否根据数据选择可行且更为简洁的策略?却常常容易被忽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再是重计算和结果而是重在渗透思想和发展策略意识。
基于以上考虑,结合五年级学生更关注数学思维、更愿意接受挑战的心智特征,本节课我运用了“电子书包”进行教学,将“电子书包”强大的资源提取、直观操作、书写简便、实时互动、及时点评、现场反馈等功能融入到教学中,既体现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又将动态化课堂掌控于心中。在增加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更增加了课堂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有效地达成了渗透思维和发展能力的核心目标。
3重点难点
1.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难点是在寻求多种策略的过程中,体会“数据是确定策略的核心因素”。
2.解决措施:
在教学时,为了解决重难点,我充分利用了“电子书包”直观操作、反馈及时的特点,先引导学生利用电子书包中的资源进行分类,学生在操作中“手脑并用”,感悟理解了“什么是组合图形”;又通过在平板上实时对老师推送的情境图形画辅助线,找到了多种“转化”的方法,老师趁此查收作业,调选出6种不同方法进行及时比对分析,通过“勾画”、“标注”、“统计”、“随机抽选学生”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
“这些方法都一样吗?”的讨论。都一样,是因为都将组合图形转化为了基本图形,实现了“可以算”;都不一样,是因为转化的方法不同,有的是“割”、有的是“补”……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转化思想”传递给了学生。随后,老师一个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请在平板上试一试,一会飞给我!”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了新的领域,学生们或想象、或画图、或拖动旋转、或复制,都围绕“转化”进行新的尝试,并最终找到了“拼接”这种新方法,当1名学生自信地上台现场演示时,场下自发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这一过程中,电子书包及平板电脑的全面参与、实时互动、及时反馈、现场展示的功能,无疑是助力思维发展的催化剂,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真正实现了交流无障碍,反馈零时差。
为了体现条件数据的重要性,教师先设置了一道选择题推送给学生,学生经过观察与思考之后将选项发送回来。而老师则可以通过电子书包的“实时统计”功能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每一种选项,老师都可以随时挑选相关学生进行阐述,课堂分为轻松,学生又毫无压力,在大家交流过程,逐渐明晰了数据的重要性,即:方法再多,也要结合数据选择“能算”的方法。接着,老师增加数据后将图形再一次次推送作业,让学生做出第二次选择,这一次的学习经历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结合数据,不但要“能算”,还要“好算”、“少算”才是最佳策略。这一次,不但统计数据让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的变化,学生在平板上的标注、勾画、书写痕迹更是将隐性思维直观形象地展现了出来。这样亦静亦动、亦思亦趣的学习方式实现了课堂目标和学生能力发展双赢!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分类,认识组合图形
活动设计:
1、老师带来了一些图形,请你帮我分分类:(推送到学生平板)
2、展示将平面图形按照“不规则图形、基本形、组合形”来细分的作品。
问:这个同学的分法,你能看明白吗?
3、问:这些平面图形,哪个大?
活动目标:观察联想,认识组合图形,为“转化”作准备。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1、推送资源(图形素材)到学生平板上,学生运用“拖动、线条、圈画、配文字说明”等方式进行分类。全面覆盖、人人参与,获得足够体验。
2、教师结束作业,并及时反馈,从窗口中选择一个学生的作品,有针对性地分析,利用圈注、书写等功能,记录现场交流情况。
3、借助屏幕,聚焦关键点,体会“组合图形”特征。
活动2【活动】独立思考,将组合形转化为基本形的想法表示出来
活动设计:
1、出示客厅情境图,问:看到这个组合图形,你想到了哪些图形?
2、你还有别的分法吗?画一画、写一写,让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将任务推送至学生端)
活动目标:运用“转化”思想,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1、屏幕展示、看图联想,发展空间想象力。
2、学生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接受任务,并将新的想法用标注、线条、番号、手写算式等形式呈现出来。
活动3【讲授】沟通方法,体会“转化”的本质
活动设计:
1、教师在在作业中选择不同方法全屏展示。问:这些方法都一样吗?
2、在严老师眼中,这些方法其实都一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还有别的方法吗?上来演示。
活动目标:明确方法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1、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利用书写笔进行圈画分类,帮助学生明晰“割”和“补”的区别。
2、运用电子书包展示多图同时功能进行直观对比,了解“割”、“补”的本质都是转化为基本图形来思考。
3、学生上台,在克隆的图形上面拖动、旋转、拼组,现场演示“拼接”的方法,直观清楚易懂。
活动4【活动】结合条件信息,体会数据的重要性:可行 好算 少算
活动设计:
1、出示有数据(数据不足)的图问:刚才有这么多方法,(呈现所有方法)用哪种来算呢?找好选项,投票告诉我!
2、从查收的作业中随机挑选错误的学生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问错误学生群体:你们的想法现在有没有改变?
3、再给你两条信息(增加数据条件):想一想,现在你想选哪一个?
活动目标:根据条件信息,筛选可行方法;在可行的基础上,选择简洁易算的方法。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1、推送题目及选项到学生平板电脑,学生独立思考后作出选择、提交。学生全面覆盖、教师能及时看到每个学生的选项情况,更能借助统计功能对学生的选择进行实时统计,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师结束任务,现场统计。从窗口中选择一个错误学生,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及时得到同伴的经验帮助,从而真正意识到“条件数据”的重要性。
3、屏幕回放,呈现刚才的多种方法。学生结合直观方法和数据做出有理有据的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勾画、排除等,学生直观地经历了化繁为简的优化策略过程。
活动5【练习】及时练习,现场反馈
活动设计:
教师推送主观题、客观题共5道至学生平板电脑。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择错误较高题目及时将评。
活动目标:在练习中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再忆和巩固,也便于及时帮助学困生扫除困难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教师推送题目到学生平板电脑上,学生独立思考后提交答案。教师现场借助电子书包钟“统计”功能对作业情况进行实时统计,及时讲评出错较多的题目,及时扫除部分学生的障碍。
活动6【测试】创新传统题目,挑战学生思维
活动设计:
1、带着刚才的收获,你会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 (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长10cm,求它的面积?)
2、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想法。操作加演示
3、(图:圆)的面积怎么算?想一想。
活动目标:打破固定思维,创新传统题目,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1、推送题目给学生,学生可以在平板上进行尝试和现场操作,还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讨论,实现了真正的人机互动、人人互动。同时,平板电脑上的画图、手写算式、克隆、旋转、辅助线等功能,方便好用,为学生思考提供很好的帮助。
2、学生边演示边画图或操作,方法多样,直观易懂,却又能相互启发。揭示多角度思考、多样化方法。
活动7【活动】总结全课
活动设计:
学生结合自身体会,围绕本课主题,各抒己见:
1.转化;
2.能算-好算-少算3.多角度
活动目标:全课总结,巩固知识,感悟数学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屏幕留白,给学生回忆、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