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明一中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
语文测试 2016.5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共70分,第Ⅱ卷共80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选择题要用2B铅笔规范填涂。
4.书写工整,笔迹清楚,保持答题卡清洁。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任何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
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B.想象空间是作家进行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C.想象空间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
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
B.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
C.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D.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
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
C.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
D.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它们都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5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杜牧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奈何取之尽锱铢 锱铢:古代计量单位,形容极其细小。
B.管弦呕哑? 呕哑:象声词,管弦乐声。
C.秦人不暇自哀 不暇:来不及
D.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让
5.下列词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
B.御史,本为史官,唐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C.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D.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题。
鲤鱼跳龙门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 岁 中 登 龙 门 者 不 过 七 十 二 初 登 龙 门 即 有 云 雨 随 之 天 火 自 后 烧 其 尾 乃 化 为 龙 矣。
6.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 岁 中/ 登 龙 门 者 不 过/ 七 十 二 初/ 登 龙 门/ 即 有 云 雨 随 之/ 天 火 自 后 烧 其 尾/乃 化 为 龙 矣
B.一 岁 中/ 登 龙 门 者/不 过 七 十 二/初 登 龙 门/ 即 有 云 雨 随 之/ 天 火 自 后 烧 其 尾/ 乃 化 为 龙 矣
C.一 岁/ 中 登 龙 门 者/不 过 七 十 二/ 初 登 龙 门 即 有 云 雨/ 随 之 天 火/自 后 烧 其 尾/ 乃 化 为 龙 矣
D.一 岁/ 中 登 龙 门 者 不 过/ 七 十 二 初/登 龙 门 即有 云 雨/ 随 之 天 火/ 自 后 烧 其/ 尾 乃 化 为 龙 矣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分)
译文: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分)
译文: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9题。
虞 美 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寄寓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5分)
9.请分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艺术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逍遥游》
2、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3、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 《琵琶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未 婚 妻
(法)奥杜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子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来把它们从这里拿开。” 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下以后,坐在我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否他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们表达他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客都留心倾听,他们似乎听了之后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样办?”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个难看的妻子。”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腓力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唉!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兴。”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你使我非常喜欢。假使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后,对农民夫妇说:
“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往凳子里边一坐,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便拿出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不知怎样辞谢才好,只得采用夸大的方法,把伤风说成发烧,她才把这块煎饼放进篮子的底层。
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我看到这一对好人一心只想爱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时,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他们在前面走着,我在后面跟着。
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去雇一辆车子。
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时,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着人群走了。”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是很幸福的。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的我最后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老两口所带的鸡鸭、果篮等行李,除了表明其农夫身份外,还说明他们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们却感到非常幸福。小说告诉人们:浓浓的亲情是幸福的源泉。
B. 看报的旅客说“我”就是农夫老两口的儿媳妇,不过是开玩笑而已,老两口却信以为真,所以他们才对“我”格外热情,备加爱护,使“我”感到十分不安。
C. “我”是个孑然一身的姑娘,到处漂泊,连自己的父母亲都没见过,永远是异乡过客。农夫一家其乐融融的亲情,激起了她对亲情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
D. 在“我”眼里,少年男子是那样完美——对父母满怀爱心,“愉快的眼睛含着笑容”“强健和蔼”……这些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表明,“我”已爱上了他。
E. 少年的未婚妻始终没有出现,而“我”却贯穿全篇。这是小说的暗示:“未婚妻”之说,是少年为了安慰父母而编造的美丽谎言,真正的未婚妻应该是“我”。
(2)“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3)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
(6分)
(4)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新年联欢宴会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一时间,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宴会大厅。
B.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C.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D.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1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否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B.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C.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集陈列展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
D.“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锦”是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 , , , ,便不知不觉中迁就迎合,逐渐损失了思想和创作的自主权。有自尊心的人应当对不虞之誉跟求全之毁同样地不屑理会——不过人的虚荣心总胜于他的骄傲。
①但是赞美很可能跟毁骂一样的盲目,而且往往对作家心理上的影响更坏
②我们要保持这种不该接受的赞美
③因为赞美是无形的贿赂,没有白受的道理
④要常博得这些人的虽不中肯而颇中听的赞美
⑤作品有人赞美,我们无不欣然引为知音
⑥作品遭人毁骂,我们常能置之不理,说人家误解了我们或根本不了解我们
A.⑥⑤①③②④ B.⑤③⑥①②④ C.⑥①⑤③②④ D.⑤⑥①②④③
15.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阅读的载体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的内容。电子阅读使我们进入了一个获得文字太方便、太快捷的时代,然而人们又总是那么忙忙碌碌,所以, ① ,就像吃零食一样。现在,我们从微信上就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可有时候我们会问自己, ② ?即便一个人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也就是个“知道分子”,缺乏自己的思考。就像零食只是食物的一种,即便一个人每天吃各种零食,他的营养肯定还是不全面的。今天,我们浪费大量时间去了解不必要的信息,可能就会让我们变成③ 。
16.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5分)
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17.题目:改 变
要求:(1)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2015-2016学年高明一中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
语文测试参考答案 2016.5
1.【答案】C(想象空间有两种形式,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的是第一种形式的想象空间)
2.【答案】D(A、“先分后总”错,应该是层层递进。 B、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C、“《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错,是通过第二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3.【答案】C(A、“创作水平高”无中生有,且不合逻辑。B、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的是第二种形式的想象空间。D、“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错,梦幻空间是想象空间的一种)
4.【答案】D “使”是“假使”的意思。 5.【答案】B 应为“秦以后”
6.【答案】B
【参考译文】龙门山,在黄河以东的地界。禹把山从中凿断,成为一扇门的外形,大约有一里光景。河水从中间汹涌地流下,两岸连车马都不能通行。每年暮春三月,就有无数黄颜色的鲤鱼,从江海和河川争先恐后游到龙门来。一年当中,能够跳上龙门的,不过七十二尾。刚刚跳上龙门,就有云和雨伴随,天火又从后面去烧它的尾巴。尾巴一烧掉,它就真的变成龙了。
7.【答案】
(1)一个戍边的士兵首先起义,(接着)函谷关被攻占,楚人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一片)焦土。(被动句1分,可怜1分,连贯1分)
(2)灭掉六国的,其实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掉秦国的,是秦国帝王,并不是天下百姓。(判断句1分,族1分,连贯1分)
(3)假使秦始皇统一后又爱护六国的百姓,就会传位到三世以至于万世而永远做国君,谁又能夺取他们的王位并将他们的子孙斩尽杀绝呢?(使1分,则1分,为1分,连贯1分)
8.【答案】“往事”指以前当皇帝时奢靡的生活(物质的)2分,欢乐、自由、有尊严的生活(精神的)2分。两点都答到得5分。
9.【答案】1、诗人运用设问的手法,自设问答,你到底有多少愁绪呢?就像那一江春水,汩汩流淌,波涛汹涌,连绵不尽。
2、这两句词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3、化虚为实,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
4、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
5、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声韵上连绵起伏,四字平声,五字仄声,以两个平声作结,慷慨疏朗,读来亦如江水之流淌。
(答对3点得6分)
10.1.【答案】(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答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答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1.【答案】(1)C3分,A2分,B1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的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每点3分)
(3)①老媪与农民夫妇形成对比,老媪的自私、冷漠更加凸显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老媪与其他旅客形成对比,相互映衬,表现出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
②“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形成对比,“未婚妻”的幸福,突出了“我”的孤苦处境。(每点3分)
(4)①“我”从农民夫妇对“我”父母般的关爱中感到了温暖,同时产生了对自己身世和处境的伤感之情;
②看到农民夫妇一家的恩爱、和谐,“我”产生了羡慕之情;
③“未婚妻”的幸福,引发了“我”对亲情、爱情的期待和渴望。
(答对1点计2分,答对2点计5分,答对3点计8分)
12.【答案】C 平分秋色:双方各占一半。也指双方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使用语境为两方而非多方。
13.【答案】B 句式杂糅,“目的是”与“是为了”保留其一。
14.【答案】A(⑤⑥从内容和句式看在一个层面,据①可知⑥在前⑤在后;③引领的句子解释①,②④内容和句式相近,在一个层面)
15.【答案】①阅读经常是碎片化的(2分) ②一个人有必要知道这么多信息吗(2分)
③知道最多而思考最少的人(2分)
16.【答案】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能越过是非的底线。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漫画寓意的理解。从画面内容看,孩子提出了要求,家长忙不迭地答应,浑然不知对孩子的允诺已经超越了是非界限。家长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而反思其错
1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