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教学设计 (5)

文档属性

名称 图书馆 教学设计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6-20 20:5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图书馆
1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
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了了解,对竖式有简单的了解,但对“满十进一”算理的理解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辅导。用竖式计算时,怎样列式不是难点,但一位数加两位数的对位问题容易出错,千万不能大意。在计算中,进位“1”往往会漏加,初学时可以用小“1”做辅助防止漏加,还要特别提醒计算粗心的同学没有进位可不能乱加“1”。
由于一年级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因此,在探究学习时一要必须讲清要求,二要在汇报时要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回答问题,三要注意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重视激趣,重视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的和谐,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重点难点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1”的运算规则。
4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尝试采取多种手段使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思路如下:
为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去图书馆参观的情境,通过图书馆里儿童读物专柜上的四种书,引导学生较自然地想到有关的数学问题,并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愿望和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与此同时,为了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由他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使学生不仅提出和解决了用已有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且通过自主探索、大胆尝试,想出了计算“28+4”的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空间,促使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其次,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层次清楚、形式多样,既有基本练习题(如竖式计算),又有算理的巩固(如圈一圈、填一填),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周末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带你去过图书馆吧!下面就让我们去图书馆看看吧!(出示图书馆照片)瞧,这就是图书馆的一角。(课件出示主题图和课题)
【设计意图:从大多数同学都去过图书馆这一生活实际出发,开门见山,引出主题图】
活动2【讲授】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一)找数学信息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数学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全班交流。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一共有多少本?(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根据问题列式:28+4(教师板书28+4)
(四)探索算法
1.初探算法。提出要求:自己先想一想,借助学具算一算,然后把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学生操作时,教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交流算法。算好的小朋友请把你算的方法与你的同桌小伙伴说一说。
3.全班交流。
预设:
算法一:借助摆小棒探索算法。可能有以下两种摆法:(请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摆法一:先摆出28根小棒,再摆4根小棒,我先把零散的小棒加在一起就是12根小棒,算式是8+4=12,再加上原来的两捆小棒,也就是20根小棒,一共就是32根小棒,算式是12+20=32,所以28加4就等于32。(追问:为什么要把4根和8根圈在一起呢?)
摆法二:先摆28根小棒,再摆4根小棒,然后,把28根小棒和这4根小棒中的2根小棒加在一起,凑成30根,算式就是28+2=30,再加上剩下的2根小棒,也就是32根小棒,算式是30+2=32。所以28加4就等于32。(追问:为什么要从4根小棒中拿出2根和28根小棒和在一起?)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摆法进行比较,并让学生知道这两种方法就是计算28+4的口算的方法。
算法二:借助拨计数器探索算法。
请一名用拨计数器方法计算的学生到讲台前拨一拨,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拨的?(追问:为什么个位上的10个珠子可以换成十位上的一个珠子?)
借助拨计数器理解“满十进一”的规则,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满十进一”。
组织全体学生用计数器拨出“28+4”,重点体会:当个位上满十了怎么办?
学生结合拨计数器的过程尝试用竖式计算“28+4”。
找一生板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算的,其它同学针对竖式可以进行提问,重点明确这四个问题:①4为什么要写在8的下面?②小“1”是怎么来的,它表示什么?③十位上的2为什么变成了3?④写小“1”的过程相当于拨计数器中的哪一个过程?(如果他回答不出来或者不准确,老师要从旁指导或帮助。)
组织学生检查自己写的算式是否正确,如果有错误,及时改正。
思考:列竖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理解口算加法的算理;借助计数器,体会竖式计算加法的算理。这一环节,让学生经历了从直观运算到抽象运算的的过程,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算法。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先在小组里说,再注意倾听他人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4.小结
刚才,我们借助摆小棒探索出了计算28+4的口算方法,用结合拨计数器的过程学习了用竖式计算28+4。其实这几种算法都是从个位算起的,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数“满十”要向十位“进1”,这个计算过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设计意图:沟通各算法间的相同之处,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则。】
(五)进一步理解算理
1.
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童话世界》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多少本?
2.
全班汇报。(提问计算十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因为有了上一题的基础,这个问题先独立完成再交流的形式,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保证人人参与。】
活动3【练习】三、综合练习,巩固提升
1.P69---1圈一圈,算一算。
(1)读题。看看这道题有几个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2.P69---2用竖式算一算。
(1)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2)对答案,订正。(针对错题,提醒学生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3.P70---6
这一排共有多少人
(1)弄清题意。
(2)尝试独立解决。
(3)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数学课的练习不在于形式五花八门,重要的要注重实效,第一题侧重通过圈一圈的活动,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而第二题则侧重巩固竖式的算法,第三道题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综合运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通过说理,进一步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活动4【测试】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说一说你都有什么收获?
2.大家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谈收获,教师的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学生脑海中形成完整知识体系。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既关注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以及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