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松果 教学设计 (7)

文档属性

名称 采松果 教学设计 (7)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6-20 20:5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采松果
1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
通过动手摆学具,探索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深入理解算理,进一步加深对“位值制”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认识,发展思维。
3.
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获得成功体验。
2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多样的数数活动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初步建立了“位值”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熟练掌握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初步感知了加减法的运算意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尝试着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必须的知识基础和重要的活动经验。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不会有什么问题,根据计算方法,孩子们知道相同数位相加减!但是孩子们是否理解为什么要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呢?孩子们的思维本质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对孩子们进行了前测调研,题目如下:
一、口算,直接写出得数:35+2
47-5
82+7
97-6
二、访谈:82+7你是怎么算的?
三、动手摆小棒,讲一讲82+7为什么要这样算?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这样一个内容,确实有很多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基础,甚至可以达到“又快又对”!至于应该怎么算,学生也会熟练地“背诵”一整套程序化的语言,操作起学具也比较熟练,可当问到为什么这样做时,却说不清其中的道理,只是凭感觉或机械模仿去做,并不一定理解算理。在和孩子们的进一步交谈中我居然发现,在孩子们看来,摆小棒根本没什么用,因为“我都会算了,而且知道得几”!正如孩子们所说的那样,“都会算了、算对了”还要不要动手摆小棒?它的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真的仅仅是为了获得计算的正确结果吗?在这样简单的一节计算课上,我们除了要完成对孩子们的技能训练,还应该让孩子们获得怎样的发展呢?
“计算结果又对又快”已经不再是计算课的唯一目标和全部价值!因此,在这样的课上,不仅要让孩子们的小手动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让心跟着一起动!在获得技能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真正达到“心灵手也巧”!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摆学具深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丰富学生的认识,发展思维。
教学难点:对算理的深入理解。
4教学过程
1.
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
通过动手摆学具,探索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深入理解算理,进一步加深对“位值制”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认识,发展思维。
3.
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获得成功体验。
4.1.2学时重点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摆学具深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丰富学生的认识,发展思维。
4.1.3学时难点
教学难点:对算理的深入理解。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1.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大家看,今年松果大丰收啦!今天就有一只小松鼠和妈妈一起去采摘松果,想知道它们分别采了多少个松果吗?下面老师给大家一些条件,快来猜猜吧!
2.猜数学信息
松鼠妈妈采的松果数的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2。
小松鼠采的松果数比最大的一位数少5。
【设计意图:通过猜数游戏,让学生猜出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旧知。】
3.提出问题
根据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拍学生和黑板)
预设:一共、多几、少几、相差、添几个一样多、去掉几个一样多
4.问题分类、解决
评价:你们可真棒!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请你思考一下,你能把这些问题分分类吗?想想你分类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预设:加法解决的一类、减法解决的一类
分别给减法解决的问题列式
追问:为什么这么多问题都用25-4就能解决了呢?
预设:因为它们都是在求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之间相差几个松果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给问题分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活动2【讲授】明确算理、建立联系,发展思维能力
1.解决25+4
(1)独立思考
评价:你们的计算本领可真不小!这么难算的题目不仅算的快,还这么准,那你们一定有好方法!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要这样算?能给大家讲一讲吗?
追问:讲的时候,怎样才能让自己说的更清楚、让别人听的更明白呢?
预设:借助小棒、计数器、画图、算一算等
生独立思考自己的算法,师巡视
(2)独立读懂同学的方法(给1分时间)
(3)学习伙伴间交流
能先给你的学习伙伴讲一讲你读懂的方法吗?谁来读读交流时的要求?
要求:①说清你想给大家说说哪种方法?他用的什么方法?他是怎么算的?
②看谁听得最认真,从小伙伴身上学到新的方法!
开始交流吧
【设计意图: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孩子们动手操作的同时,加入了积极地思维活动,手动心也在动!他们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获得了一个计算结果,在多种算法的体验过程中,沟通了知识与知识、方法与方法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模型的意识在不断的增强,对于自己操作活动的理解得以深化,思维得到了发展,为自己今后的学习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全班交流
谁愿意来说说你看懂了哪种方法?
预设:法一:往后数数、画数线
法二:摆小棒
法三:拨、画计数器
法四:画图
法五:口算
5+4=9
20+9=29
追问:5和20哪里来的?为什么先用5+4?
把4加在十位行不行?
预设:放在十位就是4个十,本身是4个一,所以应该和5相加
法六:列竖式
(5)观察这五种方法(指法二、三、四、五、六),你发现它们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它们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预设:都是先算5+4=9,再算20+9=29
追问:为什么把4要和5相加呢?
预设:因为它们都表示几个一
总结:没错,无论是数线中的一小段、一根小棒、一颗珠子、一个小圈圈都表示一个一,所以要和5个一相加,也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累加。
(6)数线到竖式的转化
总结:从这我们看到,无论是摆小棒、画图、拨计数器,还是画数线的方法它们都和竖式有着很大的关系,都体现了相同的计数单位在相加。
2.解决25-4
(1)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请学生来当小老师)
追问:谁愿意来当小老师,给我们讲讲你的方法?
【设计意图:孩子们不仅可以一边摆小棒一边讲、还可以在纸上一边画一边讲,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不仅大大提高,而且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清晰地直观再现,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会对自己原有的认识得以丰富。】
3.
总结算法
提问:在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怎样计算较快?
先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师再小结。
活动3【活动】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或者你有什么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