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西省高三年级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考古发现早期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的石钺(如图1)以实用功能为主,而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钺(如图2)大多无使用痕迹、不开刃,且良渚贵族墓葬中玉钺常与象征神权的玉琮共存。这可以看出当时( )
A.社会权力结构日益凸显 B.南方经济较为落后
C.区域文化差异不断扩大 D.开始出现权贵阶层
2.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主张通过规范化的礼仪和音乐培养人格,认为“乐者,通伦理者也”;另一派则强调“大音希声”,倡导回归朴素本真;还有学派抨击繁复礼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主张实用至上。这些迥然不同的美育观折射出( )
A.小生产者的审美缺失 B.儒家学说缺乏社会基础
C.社会变革的时代特色 D.道家学派反对艺术创作
3.隋唐推行“四善二十七最”考课法,以德义、清慎、公平、恪勤为纲,依职事定优劣。御史台“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巡察使“岁巡州县,察户口、籍账、赋役虚实”。唐高宗时,考功郎中李乾祐奏“诸司考校,或有阿容,请委御史复核”,遂成定制。隋唐采取这些管理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监察体系 B.加强中央集权 C.保障行政效能 D.增加财政收入
4.北宋与辽夏通过“澶渊之盟”“庆历和议”确立朝贡体系,以榷场贸易推动茶马丝盐流通;金元两代则通过“猛安谋克”“行省制”实现制度融合。西夏仿唐宋官制又创制西夏文,元朝延续汉法治理又实施“四等人制”。这反映出该历史时期( )
A.华夏认同以继承中原文化为正统 B.民族交融以政治经济为主
C.民族政权在深度融合中走向并立 D.民族间互动呈现多样形态
5.明清时期,官府推行“鱼鳞图册”强化土地登记,但民间“诡寄”“飞洒”以逃税的现象频发。晋商通过“永佃契约”在口外(长城以北地区)开垦蒙地,形成“雁行佃户”群体。徽州佃约中常见“粪草银”条款,规定佃农须投入肥料改良地力。由此可见,明清土地经营现象的突出特点是( )
A.国家强力管控 B.权利分层流转 C.庄园经济扩张 D.人身依附强化
6.19世纪中后期,在晋商经营的票号业务中,为清政府汇兑官款的业务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许多票号借此获得了丰厚利润,同时与清政府的联系也愈发紧密。这说明( )
A.清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发生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此时已被废除
C.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得到发展 D.西方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内地
7.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这年年底,清廷下旨调整科举考试安排:“明年会试展至癸卯年;顺天乡试暂借河南贡院举行;河南乡试延至十月;次年会试仍用河南贡院。”这一调整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河南取代北京成为全国文化中心 B.列强侵略直接冲击传统政治秩序
C.新政推行导致科举制度走向终结 D.科举制度选拔程序发生重大变革
8.如表所示是抗日根据地工业建设的情况。据如表可知,当时根据地( )
工业类型 主要措施 成效(1941—1943年)
军事工业 建立兵工厂、修理所 武器产量年均增长200%
民用工业 发展纺织、造纸、制盐等 纱布产量增长150%,纸张自给率达80%
技术引进 与国统区、国际力量开展技术合作,培养技术骨干3000余人
A.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B.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工作中心
C.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 D.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9.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中,比利时外交大臣斯巴克声称批准停战协议时已有相关共识,无须进行新决议。周恩来当即反驳:“朝鲜停战时,这会还没开,何来已达成协议?”随后提出最后提案,成功分化对方阵营。这一事件表明( )
A.中国主导推动日内瓦会议的进程 B.灵活策略彰显中国外交智慧与斗争艺术
C.日内瓦会议实现半岛局势的缓和 D.新中国首次亮相外交舞台取得外交突破
10.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文艺领域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明确恢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强调文艺创作既要解放思想、多样化发展,又要符合社会主义方向。为此,政府一方面鼓励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纠正偏离意识形态的倾向。这表明改革开放初期( )
A.思想解放遭遇重重阻力 B.“双百”方针重新焕发活力
C.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D.文化的市场化趋势增强
11.考古发现古埃及第五王朝(约公元前25世纪)的官员墓室浮雕中,频繁出现意为“法老赐予永生”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明早期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则强调“凡人终有一死,唯有建不朽功业可留名”。这说明两地早期文明( )
A.王权合法性塑造方式存在差异 B.宗教观念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
C.埃及更注重现世物质生活保障 D.苏美尔已形成理性主义生死观
12.14世纪英国《劳工法令》规定“凡具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接受任何雇主的工作”。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封建领主加强对农奴的人身控制
B.黑死病导致劳动力短缺后的社会调控
C.行会制度对手工业者的强制管理
D.文艺复兴冲击了传统社会秩序的结果
13.1721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成立宗教事务委员会,严格控制东正教会一切活动,并明确“全俄罗斯的君主、我们最仁慈的沙皇是这个宗教委员会的最终裁决人”。这一举措( )
A.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B.加快了俄国的封建化发展进程
C.促进了沙皇专制的形成 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世俗化趋势
14.1895年,何塞·马蒂呼吁:“被压迫的拉丁美洲人民,必须用革命的烈火摧毁殖民者的锁链!”1909年,甘地在演讲中提到:“我们并非与英国为敌,而是反对其不公正的统治……若他们继续践踏我们的权利,印度将用“坚持真理'和“非暴力'的方式捍卫尊严。”这反映了当时民族解放运动( )
A.斗争目标从反殖民转向反封建专制
B.领导阶层由精英转向无产阶级政党
C.斗争策略与道路呈现出多样化选择
D.运动范围从区域孤立走向国际联合
15.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投入坦克,震撼了德军心理;1945年冲绳战役中,美军凭借18航母舰队和航空兵实现制海权与制空权压制。这两场战役共同说明( )
A.科技发展水平决定战争胜负 B.战术创新滞后于武器的革新
C.传统陆战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D.工业革命成果影响战争模式
16.二战结束后,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进行大规模经济援助。苏联则主导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强化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美苏进行经济援助的战略意图是( )
A.巩固阵营内部并扩大地缘影响力
B.努力构建以本国为核心的贸易集团
C.通过经济援助实现意识形态输出
D.利用战后重建削弱德国的工业潜力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养老制度被纳入国家法律体系。秦代《傅律》规定,年满六十者免除徭役,官府按月给其发放粟米;汉代《王杖诏书令》授予七十岁以上老人“王杖”,持杖者可享免赋税、出入官府不趋(小步疾走)等特权。汉武帝时推行“孝悌力田”政策,地方官吏须定期考核民众赡养父母的情况,优者免役或赐爵。关中等地区因经济发达更易落实这些政策,而边郡则常因战乱流民问题难以执行。
——摘编自李振华《秦汉国家治理与家庭伦理》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为维系家族地位,形成以家学、家训为核心的教育体系。琅琊王氏注重书法传承,王羲之《笔势论》成为家族子弟必修课;陈郡谢氏则以文学见长,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颜之推《颜氏家训》系统提出“胎教一幼教一成教”体系,强调“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此外,佛教寺院开始承担部分教育职能,如庐山慧远创办的“白莲社”吸引士族子弟研习儒释经典。
——摘编自王若曦《乱世中的文化传承: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养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家庭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社会背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以前,中国长江三角洲与英国英格兰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如人均收入、市场活跃度、技术应用)上并无显著差异,中国甚至在某些领域(如纺织业、农业集约化)更具优势。但此后欧洲通过殖民地的资源(如美洲的白银、棉花、糖)攫取和能源革命(煤炭的大规模开发),突破了生态资源限制,而中国则因人口压力、内部资源分配不均和制度性约束(如重农抑商政策),逐渐陷入“内卷化”发展模式。
——摘编自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如深圳、珠海)引入外资和技术,同时推动价格双轨制、国有企业放权改革等制度创新,打破了计划经济僵化模式。与苏联、东欧国家“休克疗法”不同,中国采取渐进式市场化路径,利用劳动力资源与政策灵活性,实现了从“内循环”到“内外双循环”的经济转型。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及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未能实现经济转型的深层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相比,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经济转型中的不同之处,并简析这一转型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9.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文化渗透实现全球霸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影视与音乐】
1920年代——1950年代:好莱坞黄金时代输出西部片、歌舞片,塑造“现代性”想象;爵士乐打破欧洲古典音乐垄断。
1960年代——1990年代:摇滚乐、嘻哈文化成为全球青年“反叛”的符号;美剧《老友记》《权力的游戏》(出品方HBO为美资)重构文化消费习惯;漫威宇宙电影占全球票房29%。
【生活方式符号】
英国:下午茶、乡村庄园、莎士比亚戏剧(仪式感强,阶层分明)。
美国:牛仔裤、快餐(麦当劳入驻120国)、超级碗(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的年度冠军赛)。
【意识形态重构】
英美等国进行学术与话语权争夺。
【理论工具】
英国:达尔文主义、殖民史学(如“文明使命论”)。
美国:现代化理论(罗斯托)、软实力(约瑟夫·奈)。
【学术机构】
二战后美国基金会(福特、洛克菲勒)资助全球75%社科研究,推广美式民主模型。
——摘编自[英]约翰·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
材料二 1914年时,美国欠欧洲投资者的债务约为40亿美元,但到1919年时,它已成为一个借出款项达37亿美元之多的债权国,到1930年时,这个数字已上升到88亿美元。此时欧洲的许多工业区都已遭到破坏,而美国的工厂却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推动下,犹如雨后春笋般惊人地发展起来。到1929年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大于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因此,欧洲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完全改变。欧洲已不再像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工厂。这两方面的领导权都已转移到大西洋彼岸。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替代英国文化霸权的路径。
(2)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美国能够替代英国文化霸权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中国核心科技发明(具体成果) 世界同期核心科技发明(具体成果)
古代(秦汉-宋元) 造纸术(蔡伦改进)、活字印刷术(毕昇)、火药(唐末军事化)、水运仪象台(苏颂) 阿基米德杠杆原理(古希腊)、古罗马混凝土技术、阿拉伯数字体系(印度-阿拉伯传播)
近代(1840-1949年) 汉阳铁厂(亚洲首个钢铁联合体)产品、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舰船、侯氏制碱法(侯德榜) 蒸汽机(瓦特改进)、电报(莫尔斯)、发电机(法拉第)
现代(1949年至今)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量子通信(潘建伟团队)、杂交水稻(袁隆平) 互联网(伯纳斯-李)、基因编辑技术(CRISPR)、人工智能(AlphaGo)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根据如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外科技发展的互动与差异”,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A
2.C
3.C
4.D
5.B
6.A
7.B
8.D
9.B
10.B
11.A
12.B
13.D
14.C
15.D
16.A
17.(1)特点:法律保障,将赡养义务纳入法典;政府重视;养老与惠民政策相结合(或答:政策激励,通过免役、赐爵等鼓励孝行);地域差异大,经济发达地区执行更优。
(2)变化:从国家主导到家族主导;从单一伦理到多元融合;从道德规范到技能培养。社会背景:社会动荡促使家族自保;九品中正制下阶层固化,社会需要实用人才;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的融合。
18.(1)深层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封建制度的阻碍;坚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传统儒家思想轻视实用技术,近代教育转型缓慢。
(2)不同: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对外开放;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创新经济体制(主动引入市场机制);渐进式改革;利用劳动力优势和政策灵活性融入全球化。
意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高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中国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对外开放平台。
19.(1)路径:通过降低文化门槛,将文化从精英推广到大众;技术媒介垄断,文化传播方式从音乐、电视、电影发展到互联网直播(比如超级碗);学术话语权殖民,将霸权嵌入日常生活;价值观渗透,如“美国梦”“漫威英雄”的叙事。
(2)原因:经济上,发展以工业实力、金融实力等为代表的综合国力;科技上,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取得领先优势;政治上,制定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思想文化上,将精英文化普及到大众文化;军事上,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而增强了美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实力。
20.示例一观点:中外科技发展路径的差异本质上是不同文明形态与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论述:古代科技体现“实用理性”与“理论探索”的分野。中国的造纸术、火药等服务于大一统王朝的文化控制与边疆防御,如水运仪象台体现农业历法需求;而古希腊杠杆原理、阿拉伯数学体系源于城邦辩论与商贸计算需求。近代科技反映“被动追赶”与“主动扩张”的冲突。洋务运动引入舰船技术旨在挽救清廷统治危机,但未触及科学方法论;同期西方蒸汽机、电报直接服务于全球殖民体系构建,形成“技术-资本-霸权”闭环。现代科技呈现“战略突围”与“创新生态”的博弈。中国北斗系统突破GPS垄断,这依赖于国家的战略投入;而基因编辑技术诞生于跨国实验室协作,体现市场导向的创新网络。
综上所述,科技发展始终嵌套于文明结构之中,中国从“需求响应”到“自主创新”的转型,折射出文明主体性的重建。
示例二观点:中外科技发展的互动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而其差异根植于社会结构与传统文化中的不同路径。
论述:宋元时期,中国四大发明经阿拉伯地区(阿拉伯人)西传,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16世纪后,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几何原本》等科学著作,徐光启提出“会通中西”思想,体现双向技术交流。近代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工业技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设立标志着中国主动融入全球科技体系。
明清时期中国固守小农经济,科举制度抑制创新思维,而同期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实验科学与专利制度加速技术迭代。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中国却因闭关政策错失转型机遇,凸显社会制度对科技方向的塑造力。
综上所述,中外科技的互动是文明互鉴的缩影,其中的差异则反映了不同文明的适应性选择。历史证明,开放包容的文明观方能突破技术壁垒,如“一带一路”倡议延续了丝绸之路形成的科技交融传统,为当代创新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