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检测题
(训练时间:60分钟,赋分:60分)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默写:(5分)
①鸟向檐上飞,
。(《山中杂诗》吴均)
②
,弹琴复长啸。(《竹里馆》王维)
③峨眉山月半轮秋
,
。(《峨眉山月歌》李白)
④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⑤马上相逢无纸笔,
。(《逢入京使》岑参)
2.下列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磐石(pán)
含蓄(xù)
白皙(xī)
钦佩不已(qīn)
B.荒漻(miǜ)
筹划(chóu)
赫然(hè)
兀兀穷年(wù)
C.彷徨(páng)
暑名(shǚ)
深邃
(suì)
迥乎不同(jiǒng)
D.涉猎(shè)
迭起(dié)
彭湃(bài)
义愤填膺(yīng)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错误,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努力改进工作.
B.老战友来拜访他十分激动.
C.他现在学习成绩还不错,但要考上大学,要看他以后能不能改进学习方法.
D.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性格,不卑不亢的气概.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好一个安塞腰鼓
!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沉醉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
,
使人叹为观止。
B.
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放过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
,同样也能全面关注社会变革的现实。
C.十六岁是人生的花季
,
我们正在走进五彩缤纷、朝气蓬勃的青春花季。
D.
好的书需要多读
,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
每读一次都会让你觉得开卷有益。
5.下列说法中与课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2分)
A.《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烙印》《桔红》等。
B.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也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其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C.莫泊桑在着力刻画四位著名作家形象时,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其作用是让渎者更深刻地认识四位作家,有助于提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D.《孙权劝学》节选自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迁编的《资治通鉴》。
6.下列各项中标语符合语境,使用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某县政府门前标语:热烈祝贺我县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
B.饭店门口标语:室内不准吸烟,严禁随地吐痰。
C.八宝山烈士陵园门口标语:经济要发展,人口降下来。
D.幼儿园门口标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
7.给下列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25个字。(3分)
据新浪网2014年
4月12日消息,中国出境旅游交易会在此间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以近1亿人次的出境游客和1020亿美元的境外消费,出境游人数和购买力均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出境旅游交易会项目总监马特·汤姆逊在第十届中国出境旅游交易会上说,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2013年中国以近1亿人次出境旅游,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市场。同时,中国也以境外旅游消费1020亿美元,超过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一。
二、文言文阅读理解:(13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解释加点的词。(4分)
(1)孰若孤?(
)
(2)治经为博士邪(
)
(3)即更刮目相待(
)
(4)及鲁肃过寻阳
(
)
9.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当涂:应当糊涂;涂,糊涂。
C.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D.见事:认清事情,识别事势。
10.解释文中出现的成语。(1分)
11.翻译下列各句。(4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2.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三、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答题:(15分)
⑴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⑵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⑶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⑷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⑸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⑹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⑺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宣传单!
⑻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⑼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⑽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⑾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⑿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⒀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3.请用“||”给上面文字划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3分)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⑿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一、二两段起什么作用
(1分)
15.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不超过8个字)
(3分)
16.“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句话表明了闻一多先生
的精神。(用一成语填写)
(1分)
17.文善于用典型的语言和神态表现人物性格,请从选文中选出相应的语句。(2分)
语言:
神态:
18.最后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分)
19.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对于言和行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15分)
点燃一个冬天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20.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2分)
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1.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3分)
22.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23.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3分)
24.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4分)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2015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检测题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5分)①云从窗里出
②独坐幽篁里
③影入平羌江水流
④谁家玉笛暗飞声
⑤凭君传语报平安
2.(2分)A(B荒漻miǜ应为荒谬miùC.暑shǚ应为署shǔ
D.
彭湃bài应为澎湃pài)
3.(2分)A(B项有歧义,C项肯否不照应,D项“竹画成为”“题材”搭配不当,删去“画”字)
4.(2分)B(“
小巧玲珑
”形容东西小而精致
,
用在此与语境不合。
)
5.(2分)D(“司马迁”为“司马光”)
6.(2分)D
7.(3分)数据显示中国出境游人数和消费均跃居世界第一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8.(4分)(1)孰:谁
(2)邪:通“耶”,语气词
(3)更:重新
(4)及:到了……的时候
9.(2分)B
10.(1分)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11.(4分)(1)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
(2)只是应当粗略的读,了解历史罢了。
12.(2分).从以下几方面去谈即可
①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③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④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三、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答题(15分)
13.(3分)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
⑾
⑿答:第一层写闻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了他作为革命家的一面;第二层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
14.(1分)起过渡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15.(3分)起稿政治宣传单;进行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队
16.(1分)视死如归
17.(2分)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语言)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神态)
18.(2分)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19.(2分)看问题不能太绝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论先后,最重要的是要言行一致。
四、课外阅读(15分)
20.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
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2分,每处1分,概括合理均可)
21.对学生关怀备至
勤劳顾家
理解丈夫(或:支持丈夫)
(3分,每空l分,言之有理均可)
22.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3分,言之有理即可)
23.示例: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学生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3分,言之有理即可)
24.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
(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4分,每点2分,言之有理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