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李商隐诗二首》 唐 李商隐《锦 瑟》一、教学内容1.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奚生,河南人.年轻时以文才受令狐楚赏识,推荐中进士,但他却娶令狐楚政敌王茂元之女。令狐楚之子后当了宰相,李商隐从此被压抑得抬不起头。因此其诗忧郁感伤,常慨叹个人的沦落和世运的衰微,揭示政治的黑暗。由于他多愁善感和复杂的意念,其诗常避实就虚,具有象征意味。其诗想像奇妙,词句精警,色彩浓丽,常镶嵌典故,意境朦胧。今存诗600多首,有《李义山诗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李商隐的诗语言清丽,感情哀怨,境界朦胧,解读极为不易。古来解此诗者有几十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锦瑟》大约作于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终年46岁。此诗并非单纯咏物而是回忆往事。借助典故、比兴、象征等手法,因此此诗极耐人寻味……
3.诗文解析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1)原文 (2)诗文分析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锦瑟呀,你要那么多的弦干什么?你每根弦上发出的乐音都勾起了我对以往美好时光的回忆。诗人用瑟起兴不是无因的,瑟这种乐器本可以演奏各种情调的乐曲,但诗人们往往喜欢把它跟哀怨的情调联在一起,如“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旁”(杜甫《曲江对酒》),“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鲁迅《悼丁君》)。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美好的画面。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翻译: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
小 结:
诗歌内容: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颈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
(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诗的情感:
追忆华年的迷惘与感伤。
诗的写作特点:
大量用典(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从原典中生发诗意的联想,借以传递情绪和感受)4.后人对《锦瑟》的解读:
A.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悼亡诗)
B.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爱情诗)
C.作者的身世自伤(咏怀诗)??人生说首联:看见锦瑟陷入回忆。
颔联:“庄周晓梦”句说人生如梦(美)
“望帝春心”句说人生如寄(短)
颈联:“沧海月明”句说人生如泪(悲)
“蓝田日暖”句说人生如烟(幻)
尾联:至始至终令人惘然若失。
爱情说首联:看见锦瑟陷入回忆。
颔联:“庄周晓梦”句说热恋的感觉如蝴蝶般轻松。
“望帝春心”句说恋情的夭折与爱心的不死。
颈联:“沧海月明”句说夜晚的痛苦。
“蓝田日暖”句说白天的惆怅。
尾联:至始至终令人惘然若失。5.典故注解
A.庄周梦蝶 庄周有一天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B.望帝啼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
因水灾让位给治水有功的鳖灵丞相,自己隐居山
中,不久有谣言说他趁鳖灵在外治水和鳖灵的妻
子私通,因羞愧才让位给鳖灵的。杜宇有口难辩,
悒郁愁闷而死,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口中流出鲜血。C.珠月交辉
民间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在月明海静之时,蚌就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之光华,才显得分外晶莹。
D.鲛人泣泪 《博物志》里有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E.暖玉生烟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6.艺术特色
鲁迅在致杨霁云的信(1934年12月20日)中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这是对李商隐语言艺术的高度评价。
A.开头写诗人听瑟的演奏,用的只是“无端”“一弦一柱”等,语语清空如话,却使人可以想像出那音调的凄婉悲怨来。
B.中间两联所描绘的图景也同样具有清新明丽的特点,其中有栩栩然而飞的庄周的化身──蝴蝶;有杜鹃的声声哀鸣;有海上鲛人的泪光珠光;有晴空下升腾着的玉气。
C.每一幅都有浓浓的抒情气氛和丰富的意蕴,可以使人品味无穷。小 结:
诗歌艺术特色:
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二、课后探究1.思考题:《锦瑟》每一联都代表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
2.赏析李商隐的其他诗作,试着从中体会他的创作特色。如:《无题》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马嵬(其二)》 一、诗文解析
1.原文欣赏
马 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2.背景介绍
(1)相关历史事件
唐玄宗到了晚年,不理朝政,整日沉迷声色,756年6月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奔蜀。行至马嵬(今陕西平西),随行将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以平军愤。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术士为其招魂。术士声称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唐人诗中常见的题材,一般多归罪于贵妃,斥之为祸首。此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的锋芒直指玄宗。(2)写作背景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3.诗文赏析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三四句承上铺写。“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此皆承上两句“ 徒闻 ”、“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五六句转入实事。“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 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七夕笑牵牛 ”,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 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
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纪”,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 ,约为四纪。“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 ,生活幸福 。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4.结构分析他生未卜——此生休
闻军旅传柝——无鸡人报晓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年七夕笑牵牛
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唐为杨招魂悲剧之因马嵬事变前后
沉迷
荒废朝政
祸及自身二、课文探究1.《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答: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2.此诗“讽意至深”、“用笔至细”表现何在? 答:讽意至深:否定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结尾设问深化议题。
用笔至细:倒叙方法; 委婉措辞“空闻”、“徒闻”、“如何”等;立意含蓄:对比手法点明主旨。三、课后作业1.课外练笔作文:结合李商隐的诗歌名句,以“我所知道的李商隐”为题,写一篇短文。
A.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C.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
D.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E.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