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样卷(五)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并形成合理推论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与推论对应错误的是( )
A.北京人遗址发现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北京人会人工取火
B.半坡遗址发现骨针、骨锥、石制纺轮——半坡人会纺织、制衣
C.河姆渡遗址出土骨耜——河姆渡人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D.良渚古城发现级别很高的墓葬——当时已有明显阶级分化
2.位于江西省鹰潭市的角山窑址,经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夏末商初时期的古遗址,是迄今发现夏商周时期南方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窑场。该古窑距今约( )
A.3800—3400年 B.3200—2800年 C.2500—2100年 D.1800—1400年
3.《晋书·舆服志》记载:“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以后),诸侯寡弱,贫者至(开始)乘牛车。”这表明推恩令的实行( )
A.打击了豪强地主 B.削弱了诸侯国实力
C.强化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D.形成了崇尚节俭的风气
4.“变革不但缓解了民族间的冲突,巩固了封建统治,而且推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从而为终结长达数百年的分离状态并再次迈向国家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材料描述的是( )
A.商鞅变法 B.光武中兴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宋王安石变法
5.下表为唐朝中后期人口变化情况。以下对此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户数
天宝十四年(755年) 8914709
广德二年(764年) 2933125
建中元年(780年) 3805076
元和十五年(820年) 2375400
会昌五年(845年) 4955 151
A.安史之乱后唐朝人口迅速恢复 B.黄巢起义导致唐朝人口暴减
C.藩镇割据影响唐朝人口恢复 D.少数民族趁乱内迁促进人口增长
6.读下图,与此图最符合的主标题是( )
A.唐朝经济的繁荣 B.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C.宋代经济的发展 D.明朝商业网络的成熟
7.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图展示的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加强管理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是( )
A.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B.伊犁将军
C.金瓶掣签制度 D.册封渤海郡王
8.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世袭繁衍及重要人物的书,也是珍贵的史料。江西省上饶市某同学研究家族清同治六年(1867年)修订的族谱时发现,同治元年、二年,家族成员死亡近半。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A.鸦片走私的荼毒 B.英法联军的暴行
C.太平天国运动的波及 D.中法战争的冲击
9.1909年,许指严在其创作的科幻小说《电世界》中写道:“西历二千零九年,中国盛强。‘电器大王’黄震球发明各种高科技武器,带领人们打败前来侵略的西威国……建立大同世界。”该作品( )
A.表达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美好愿望 B.有利于白话文的使用和推广
C.折射出近代中国危机下的民族自信 D.反映了近代中国科技的进步
10.1937年1月,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接受《学生呼声》杂志采访时表示,“双十二事变在中国是自北伐以后最重要的事件。直到现在,西洋各国的革命运动还没有能够与它比拟的。”史沫特莱有如此评论是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A.极大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B.宣告了全国各民族名义上的统一
C.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促使国共联合抗日局面正式形成
11.“日寇现正在拼命修筑道路,据各地报告统计之多,殊为惊人。……此种阴谋若不积极求得阻止与粉碎,待其完成,将会于我坚持敌后抗战以极大困难和不利。”为改变这一不利局面,中国共产党( )
A.建立抗日根据地 B.发动百团大战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转战陕北
12.以下内容节选自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该对话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
(时间:1898年初秋 地点:北京裕泰大茶馆) 秦仲义: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开工厂? 秦仲义: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A.抵制日货 B.自强求富 C.实业救国 D.抗日救亡
13.下图为一张老照片,照片备注:“1960年,某人民公社河上大队水稻大面积丰收,平均亩产1328.4斤,其中0.241亩产谷41300斤,合亩产171370.9斤,这是收割前天真活泼的小孩们在黄澄澄、沉甸甸的福床上的情景。”该照片表明(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果显著 B.杂交水稻推广极大提高粮食产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刮起“共产风” D.“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
14.企业应该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能呼吸、能吐纳、能成长、能壮大,对外界的刺激能产生自动反应”的“能动的有机体”。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 )
A.扩大对外开放 B.推进国企改革 C.建立经济特区 D.发展乡镇企业
1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创办了西北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17所民族类大学。关于这些民族大学的创办,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②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为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奠定基础 ④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16.“他们以伊斯兰教为旗帜,以伊斯兰教为武器,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民族大统一,随后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该帝国是( )
A.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拜占庭帝国
17.1499年9月,达·伽马一行回到葡萄牙后,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在城里为达·伽马等人举行凯旋仪式,并下令各重要城市举行庆祝活动,还授予达·伽马“唐”的贵族头衔、“印度洋元帅”的封号等。据材料可知,葡萄牙( )
A.发现了通往中国的新航路 B.掀起全民海外探险热潮
C.垄断了印度洋地区的贸易 D.政府重视海外探险活动
18.他作为“一位耳聋的天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激发了人们的无尽想象,其作为艺术家所展现出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的追求与当时社会的理想完美契合,因此被浪漫主义者推向神坛。他的代表作是( )
A.《蒙娜丽莎》 B.《向日葵》 C.《英雄交响曲》 D.《人间喜剧》
19.下表为不同时期苏联历史名人对斯大林的评价,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份 评论者 对斯大林的评价
1950 克伦斯基(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总理) 斯大林使俄罗斯从灰烬中振兴起来,使它成为一个伟大的强国,粉碎了希特勒,拯救了俄罗斯和人类
1969 勃列日涅夫 他“背离列宁的集体领导原则和党内生活准则……出现了没有理由地限制民主和粗暴破坏社会主义法制”,以及“没有根据地迫害”党、政、军干部的现象
1989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时期所形成的政治体制是“僵化”的集权体制,导致社会生活“过分国家化”、国家机构“官僚化”、人的思想“单一化”……
A.人物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B.人物评价受时代变迁影响
C.个人立场决定人物评价 D.历史人物是非模糊难辨
20.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时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这说明( )
A.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B.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C.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国际经济旧秩序瓦解
二、综合题
21.对中外历史进行横向联系、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史大事年表 中国史大事年表
14—17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1688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1775—1783年 美国独立战争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年 美国南北战争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919年 巴黎和会 1921年 华盛顿会议召开 1553年 葡萄牙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44年 清军入关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729年 设立军机处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11年 辛亥革命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1 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根据世界史大事年表,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14——19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及推动这一趋势的因素。
(2)任意选取材料中至少两则大事(要求同时包含世界史、中国史),通过横向联系、比较,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中世纪大学课堂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社会对大批专业人员的需求……使得培养训练专业人员的教学机构得以兴起。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职业训练。法律、医药、神学和文艺等都需要有能力的和受过学校教育的人。 ——根据英国乔姆斯《中世纪欧洲》摘编整理
图2 举子看榜图 材料二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此时的考试制度使得人们认为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学科。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摘编自《从明清教育解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图3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材料三 通识教育也称通才教育,不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而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旨归。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经过转迁,在云南落脚,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联大所开课程涵盖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三大门类,注重学科交叉,强调“文理渗透”。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课程效果非常显著,为莘莘学子贯通宏观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朱俊《简析西南联大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品质及其现代意义》
1949-1955年高等工程教育数据统计 材料四 1952年5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正式开始。院系调整主要参照高校“专才教育”模式,把综合性大学中的一些学院拆分出来单独发展……同时新设了一批钢铁、地质、采矿、土木、电力、水利、石油、机械等工科专门学院。 ——摘编自王红岩《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中世纪大学课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3)对比材料三、材料四,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人才培养模式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就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3.江西是一幅千年辉煌的画卷,是一片鲜血染红的土地,是一颗默默崛起的新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通过长江、赣江与唐代兴建的大庾岭古道连接,形成了中原通往岭南的国道,江西由此成为南北贯通的中轴……洪州(南昌)、江州(九江)、吉州(吉安)、饶州(上饶)乃至南端的虔州(赣州)等城市皆因临水交通便捷而崛起成为一方的经贸中心。进入宋代,江西人文鼎盛,经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在宋代文坛各领风骚,而后的黄庭坚、杨万里、辛弃疾、文天祥也如星光闪耀。明清时期,江右商帮形成,“无江西人不成码头”在运河一线成为风景。
——摘编自谢光前等《流动的运河与江西》
材料二 长期以来对山林的超量砍伐及开山造田所造成的后果开始显现,水土流失严重,赣江水运发生困难。与此同时,运河的淮河——黄河段因黄河泛滥及改道而淤塞,南北水道被拦腰截断。尤其是京汉、粤汉铁路修通后,南北运道改走两湖、河南,江西成了陆运和海运的盲区。……由于交通格局的变化,从外部渗入的新思潮、新风尚也绕过江西,或沿广东、湖南、湖北,或沿上海、江苏、安徽,向中原挺进和扩散。致使江西在观念的更新上,不仅落后于沿海,也落后于中原和南北交通线上的湖南、湖北、安徽等地。
——摘编自方志远《地域文化与江西传统商业盛衰论》
材料三 人们常说,江西是一片红土地,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是土壤中含铁的成分比较多。还有一种形象的解释就是,江西的土地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江西红土地上辟新途、写新篇、创奇功、建伟业,架构了治国理政的文韬武略。
——鲍泽敏《“四大摇篮”彰显江西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2022年7月18日)
材料四
——根据中经数据编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江西辉煌的具体表现,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江西走向衰弱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1927—1934年的相关事件并说明其意义,佐证“江西是一片红土地”的说法。
(4)近年来,在“创新引领、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的方针引领下,江西经济跨越发展。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为江西的发展建言献策。
三、材料题
24.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公正合理的有效国际秩序,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使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斗争从战场转移到谈判桌前,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召开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维护帝国主义战胜国利益和战后和平的新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国际事务中发生的多个重大事件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一体系相关联。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该体系自身存在的多种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了它的崩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1945——1985年,全世界共发生了300多起局部冲突和战争。1989年,苏联军费开支为77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的12.1%。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平均年度军费达3000亿美元,占国民收入的10%左右。到9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由战后初期的60%下降到23%。1981——1985年,苏联国民总产值年增长率分别为5.1%、3.1%、2.2%、1.8%。双方不信任竟发展到1983年苏联把韩国一架偏离航道的民航客机当作从事间谍活动而击落。许多文艺作品以对方为假想敌,把对方描绘成间谍、特务、杀人犯。
——摘编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材料三 今年二十国集团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公正世界和可持续星球”,这回应了时代呼声,契合了人民愿望。二十国集团成员理应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彰显大国表率,以伙伴精神推进和完善全球治理,为构建公正世界和可持续星球不懈努力……中方愿同二十国集团弘扬伙伴精神,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倡导构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与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筑美好未来!
——王毅在2024年二十国集团外长会上的发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新体系,根据材料一概括该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的主要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5年江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样卷(五)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A
2.A
3.B
4.C
5.C
6.C
7.B
8.C
9.A
10.C
11.B
12.C
13.D
14.B
15.B
16.C
17.D
18.C
19.B
20.C
21.(1)趋势: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因素:思想的解放,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工业革命或科技的发展等。
(2)示例1:事件:日本明治维新、洋务运动。观点: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论述:19世纪,向资本主义过渡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成为一股进步的潮流。1868年,为摆脱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日本明治政府全面学习西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改革,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也开始了洋务运动,但清政府的改革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标。只学习西方技术,并未变革封建制度,严重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最终洋务运动破产。综上所述:面对危机,统治者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进行改革。
示例2: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军机处的设立。观点:顺应资本主义潮流者兴,背离者衰。论述:17世纪末,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18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率先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飞速发展。此时的清政府,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使得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同时还实行闭关政策、大兴文字狱等,封建制度下的清朝日渐腐朽落后。综上所述:顺应资本主义潮流者兴,背离者衰。
22.(1)特点:课程设置以实用为主,反映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原因:八股取士钳制人民思想,人才培养不能和生产相结合等。
(3)变化:培养模式从通才教育到“专才教育”。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工业化(或“一五”计划)需要大量专业化人才。
(4)认识:人才培养要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社会发展依赖人才培养支撑;需平衡人才培养的多元性。
23.(1)具体表现:交通上,交通发达,江西是南北交通的中轴线;经济上,经贸发达,南昌、九江、上饶等成为经贸中心,明清时期形成“江右商帮”;文化上,人文鼎盛,出现众多文学家、政治家。趋势: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交通格局的变化——水运困难,运河堵塞,近代南北铁路未经过江西;思想观念落后——接受外来新思潮、新观念较晚。
(3)示例: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4)示例:不断加强交通建设;加强教育改革,大力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大做强红色旅游品牌等
24.(1)新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特点:大国强权色彩浓厚;对国际事务影响广泛;隐藏着种种难以克服的矛盾,有很强的不稳定性。
(2)主要后果:导致局部冲突和战争不断,军备竞赛激烈,加重各国经济负担,导致各国之间缺乏信任,意识形态对立严重等。
(3)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