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 第三单元 10 过秦论(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 第三单元 10 过秦论(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1 06:5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过 秦 论贾 谊【学习目标】 2.理解课文对比、铺陈手法的论证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1. 学习用史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学习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剖析,了解作者借“过秦”以“规汉”的写作意图。【翻译检测】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译文:诸侯各国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成一个整体。 译文:秦有剩余的力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秦追赶九国逃亡败北的军队,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可以漂浮起盾牌。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5.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接着就废除孝公以来历代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 译文: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似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 译文:然而秦凭借着它那块小小的地盘,达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给八州的列国诸侯安排先后序列,让它们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细读文本 合作探究】 1. 《过秦论》是一篇史论,文章论述了秦的崛起、强大、鼎盛、覆灭及其原因。 探究: ①贾谊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攻守之势异也 ”,其中“攻”与“守”的形势分别是怎样的?秦:崛起——强大——鼎盛——覆灭攻守六国谋弱秦六国终弱己 2.秦始皇“由攻转守”的变化是从何时开始的?
“守”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在第3段,作者对秦的描述,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具体体现在哪里?秦统一
天下施行
守策奋余烈  振长策

吞二周  履至尊 取百越
却匈奴废 焚

隳 杀
收 守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
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缉陈逆涉文 今有阳城陈涉 犯上作乱 龙颜大怒
将陈逆特征并暴行逆举昭告天下
陈逆出身
职业
才能
具体逆行
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本文通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阐述论点,即秦国自身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论证也显得更有力量。试分析本段对比手法。陈涉地位 —— “非尊于……之君”
锄耰棘矝 —— “非铣于……也”
谪戍之众 —— “非抗于……也”
谋略用兵 —— “非及……也”陈涉九国<九国<秦国<秦朝九国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仁义不施①秦创业(雄心勃勃)②秦日盛(所向披靡)③秦统一(势如破竹)④秦灭亡(一败涂地)⑤秦教训
(不施仁政)论点论据秦:崛起——强大——鼎盛——覆灭攻守武力仁义【探究主旨】◎作者为什么要“言秦之过” ?为什么要总结秦国的历史教训?【背景资料】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上书汉文帝,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本文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以“与民体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 陆游文天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课堂练习 】 ◎下面有两首诗,一首是李商隐写的《贾生》,一首是毛泽东写的《贾谊》,请品读后答题。
贾 生 贾 谊
李商隐 毛泽东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世无伦,
贾生才调更无伦。 哭泣情怀吊屈文。
可怜夜半虚前席, 梁王堕马寻常事,   不问苍生问鬼神。 何须哀伤付一生。

注:《贾生》诗的背景是:贾生自长沙返回,被汉文帝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动靠近对方,形容听得入神)。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1)对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贾生才调更无伦”,毛诗将“更”改为“世”,更突出了贾谊是旷世少有的才人,表现了诗人对贾生的赞美之情。
B.毛诗“哭泣情怀吊屈文”,指的是贾谊的《吊屈原赋》,作者引此旨在感叹屈谊和屈原一样失意不得志。
C.李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以汉文帝“虚前席”的行动,从侧面表现了贾谊令汉文帝折服的学问和才能。
D.李诗“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内中也含“可悲、可叹”之意。毛诗“寻常”,是“平常、普通”,不值得小题大做的意思。(2)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宣室求贤”“夜半虚席”,在一般封建士大夫心目中,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李商隐却独具只眼,翻出新意。
B.《贾生》前三句极力描写汉文帝如何虚心向贾生求教,渲染一代圣君的形象,最后一句跌出真意,原来汉文帝是一个“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昏君啊。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
C.《贾谊》对贾谊因梁王堕马哀伤而死,深表惋惜。贾谊既以天下为己任,却又为梁王陪上一条性命,真是不值得啊!暗中批评贾谊心胸过于狭窄。
D.《贾谊》启示我们,一个人怀才不遇,原因是多方面的,贾谊仕途多舛、賷志而没,在很大程度上事属偶然,如果不是梁王堕马,他的后半生又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