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诗人谈诗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了解诗歌的特点。诗歌是一种最为精粹的文学种类,它是文学之王。在文学的大家族中,它的历史最为悠久,它的传播范围也最为广泛。只有学会了领会、感受、体悟诗歌,才算是学会了欣赏文学,才算是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一个深夜的记忆 鲁藜鲁藜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年回国,在海外飘泊16年。“七月派”重要诗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后参加左联。1936年在沪入党,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1949年任天津文协主席,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界。1980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 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1945年1月-1946年10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月诗派”。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朗读释义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朗读边尝试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生动描绘 (1)请一位同学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朗读诗歌。
(2)请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引进概念 (1)意象: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2)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体情悟理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诗人看到月光,以为是阳光,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这充分看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看出了诗人对黎明的渴望。 “河岸被山影压着” “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抑心情。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着。语言特点 1.精练:
第一节的十八个字里,诗人却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语言精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2.准确:
第二节中的 “仿佛”,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可见准确的使用词语对增强使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3.寄寓深刻:
这首诗的寄寓也是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曾卓曾卓 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2002年 )。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糅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学习曾卓的评论方法全文六段
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
中间四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评论结构境静以动衬静意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深沉宁静赏析写法 (1)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2)见解独到、新颖 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文章的开头,作者就表达出自己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感受,以及独特的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简练而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文章的中间几段,都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了阐发,探索了诗文内在的情感世界,同时又进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得出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见解独到、新颖 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见解。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了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在曾卓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最后,他特别指出了诗中“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黎明到来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 鉴赏现代诗歌 (1)诗歌的语言
(2)诗歌的形象
(3)诗歌的情感
(4)诗歌的艺术特色诗歌的语言诗歌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语言富有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所以,鉴赏诗歌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的情感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 诗歌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诗歌赏析雨巷?? (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情 歌 (刘半农)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发现 (闻一多)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七里香? (席慕容)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的二十年后?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微风拂过时?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看到未来每当我从深夜醒来 / 我似乎都会看到未来
因为,那个时候,
群星的光辉 / 静静地洒满窗外。
每当我从晴空中辨认出朝阳 / 我似乎都会看到未来,
因为,那个时候,
年轻的光芒 / 热情地为大地涂上了七色。
每当我从窗中看到火红的云霞 / 我似乎都会看到未来,
因为,那个时候,
成熟的太阳 / 又将为明天酝酿出满世界的华彩。第一次,我错了第一次玩涂色游戏 / 我涂了一只蓝色的马
妈妈看见后 / 说我错了 / 我委屈地认了错
第一次走进美术班 /我画了几朵三角形的花朵
辅导员发现后 /说我错了 / 我不情愿地认了错
第一次上语文课 / 我说了一句“松树很活泼”
老师批评我/ 说我错了 / 我不甘心地认了错
第一次与朋友谈星空 / 我说天上定有绿色的星
朋友听见后 / 说我错了 / 我不解地认了错
第一次问陌生人问题 / 他又说我错了
我糊涂地认了错 / 经历了N个第一次后----
我开始了独立生活 / 生活告诉了我对与错
生活赏识了我的执著 / 执著给我了无尽的快乐学子窗外 ——
月光洒满大地
窗内 ——
灯光格外清晰
墙上 ——
日子正在倒记
床上 ——
别人已然休息水韵天堂一束灰暗的光 / 折射出人世的沧桑
人在生活中漂泊 / 心在遗忘中流浪
记忆在年轮中寻找方向
总有一个梦想
将疲惫的心隐藏
去寻找传说中的水韵天堂
没有风雨的阻挡
一切任情感徜徉
天使说这里春风荡漾
天使说这里有明媚的阳光
天使爱说这是人间的天堂
何不在这臆想中醉一场
告别我那心灵的忧伤我想诗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就是“形”和“质”。诗的定义可以是“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这是能表写的、适当的文字就是诗的“形”,那所表写的“意境”就是诗的“质”。
--《美学散步》宗白华尝试赏析,学写评论自读余光中的乡愁,从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出发,试写一篇评论。课堂练习1、《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一个“流”字先后用了两次,它们的意思相同吗?这样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不同。前一个指(月光)如水一样流淌,这里写诗人的主观感受,它使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也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后一个指(星)移动。
2、《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其中写了“深夜”哪些特定的景物?“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写深夜特定的景物有:月光、晚风、河岸、山影、流星、旷野。“我”的认识变化过程:由月光引发错觉——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月光下眺望所见的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诗人借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3、曾卓评诗善于画龙点睛。他读“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两句诗,体味“感觉到”有其特定的含义。对此,请说说你读诗的领悟。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使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明来临的“光感”;二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他自己”,从而点明诗人鲁藜的个人感受是与时代的脉搏跳动、与广大人民的殷切期望融合在一起的。
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