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生物复习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十一单元第4讲人与环境课件(共9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高考生物复习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十一单元第4讲人与环境课件(共9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6-12 11:0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1张PPT)
第4讲 人与环境
课标考情——知考向 核心素养——提考能
课标
要求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4.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生命观念 利用物质与能量观、生态观分析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带来的压力
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培养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 调查当地环境保护情况,搜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提出保护环境的合理建议或计划
社会责任 倡导绿色出行,积极向相关人传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的全球性问题,利用生态工程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1.生态足迹
知识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主学习]
生态占用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


生活方式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类型(连线)。
(2)特点:      。
(3)影响:对生物圈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影响到人类的     。
全球性
生存和发展
(1)为什么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生产的生态足迹要大?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总量比1961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______________
 。
[自主检测]
比蔬菜高,牛生存所需的资源占有一定的草地面积,吸收牛生命活动产生的CO2也占有一定的森林、草地或农田面积,所以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牛所处的营养级
业的发展,促进林业的发展,保护野生动植物,推广生态农业等
进一步促进农
1.生物多样性相关概念及保护措施
知识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自主学习]
全部基因
生态系统
遗传(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直接价值
间接价值
潜在价值
就地保护
易地保护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实例(连线)
1.深挖教材。
(1)一般认为对某种害虫的防治主要是控制害虫种群的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请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进行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检测]
可以保持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彻底消灭害虫会使其基因库彻底消失,降低遗传多样性)
提示:不彻底消灭害虫
(2)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的过程。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态平衡;使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
提示:破坏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
2.热图导析:下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Ⅰ、Ⅱ、Ⅲ依次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哪些层面?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蒲公英→麻雀→蛇”这条食物链中,蒲公英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以作为制药原料。以上可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什么价值?__________。
同一物种中的差异,应为“遗传多样性”;Ⅱ反映了不同物种间的差异,应为“物种多样性”;Ⅲ反映了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应为“生态系统多样性”
提示:Ⅰ反映了
直接价值
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知识点三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自主学习]
环境污染
生态效益
少消耗
多效益
可持续
生态学
系统学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     、     功能为基础,遵循    、协调、    、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1)自生。
①内容:在生态系统中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     、自我调节、        。
②基础:需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自组织
自我调节
整体
循环
自我优化
自我更新和维持
(2)循环。
①内容: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     ,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     较高。
②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     。
(3)协调。
①内容:生物与生物、       的协调与适应。
②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      。
迁移与转化
转化率
物质循环
生物与环境
环境容纳量
(4)整体。
内容:a.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    ,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    ,通过      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b.人类处在一个        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
比例
结构
改变和优化
社会—经济—自然
 分析生态工程的相关原理示意图。
[自主检测]
(1)以上两图所体现的生态工程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
(2)以下几种做法分别能体现哪种生态工程原理?
①在湿地修复工程中,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考虑这些植物的生态位差异和种间关系,使其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②应确定草原的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引种时要考虑被引物种应适应引入地的环境;③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应既考虑种树,又考虑农民的生活问题。
  。
提示:甲图体现的是循环原理,乙图体现的是整体原理
提示:①自生原理;②协调原理;③整体原理
知识点四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自主学习]
1.生态工程的实例
【答案】循环、整体 沼气工程 环境污染、生物资源过度利用 废水 点源和非点源污染 土地 动植物物种引进 缓冲带 自然演替 自生、协调、整体 人工制造表土 土壤侵蚀控制 植被恢复 土壤微生物群落 平整压实土地 植树种草 自生、协调
2.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生态环境
经济、社会效益
[自主检测]
如图是某生态工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图中废弃物的合理利用能体现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该生态工程能生产出无公害大米的原因是什么?  
  。
提示:目的是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废弃物的合理利用能体现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提示: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
(3)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请从细胞代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提示:蘑菇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蔬菜进行光合作用,使其
光合作用增强
1.水污染类型的判断技巧
水体污染问题
[深度讲解]
2.水体富营养化分析
[考向预测]
(一)水体污染类型(素养目标:社会责任)
1.某环保部门欲选用沉水植物投放到当地 N、P 较高的淡水水域,以净化水体。科研人员在不同处理区域水样中进行实验,并测量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含量(主要与单细胞藻类和蓝细菌有关)等指标,实验结果如图1、图 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由图1可知,种植菹草和苦草均能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
B.不同处理区域水样中叶绿素a含量的多少不能代表沉水植物的多少
C.由图2可知,菹草、苦草等沉水植物可抑制“水华”的暴发
D.投放沉水植物后,食物链的营养级数增加,群落的种间关系类型不变
D
【解析】据图1分析,用两种沉水植物处理后,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含量均下降,说明种植菹草和苦草均能有效降低水体的总氮和总磷,A 正确;据图2分析,用两种沉水植物处理后,水样中叶绿素 a 含量均明显下降,而水样中叶绿素 a 含量主要与单细胞藻类和蓝细菌有关,因此不同处理区域水样中叶绿素 a 含量的多少不可以代表沉水植物的多少,B 正确;图 2 结果说明水样中单细胞藻类和蓝细菌数量明显下降,进而说明菹草、苦草等沉水植物可以抑制“水华”的暴发,C正确;沉水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为生产者,投放沉水植物食物链的营养级数不增加,群落的种间关系类型不变,D 错误。
(二)水体污染治理(素养目标:社会责任)
2.为了研究水生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去除作用,研究人员从某城市内河中取水样分别设置水葫芦、鲢鱼、“水葫芦+鲢鱼”等不同处理组进行实验,分别取样检测水体中总磷浓度变化,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对照处理的水体中不含水生生物,总磷浓度上升
B.第2、3、4次检测结果显示水葫芦单独处理能降低总磷浓度
C.为保护内河生态环境稳定,需控制水葫芦和鲢鱼的投放数量
D.“水葫芦+鲢鱼”的处理方法,对水体中磷去除效果要优于水葫芦单独处理
A
【解析】对照处理的水体中仍然含有水体中的微生物,A错误;根据图示可知,第2、3、4次检测结果显示水葫芦单独处理能降低总磷浓度,B正确;为保护内河生态环境稳定,需控制水葫芦和鲢鱼的投放数量,水葫芦由于适应环境可能会出现疯长的现象,进而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识图分析可知,“水葫芦+鲢鱼”的处理方法,对水体中磷去除效果要优于水葫芦单独处理,D正确。
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深度讲解]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分析
(1)遗传(基因)多样性:①在分子水平表现为DNA的多样性;②在细胞水平表现为染色体的多样性;③在个体水平表现为表型的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表现。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宏观表现。
3.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的自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食用、药用、科研、旅游观赏、文学艺术创作等。
(2)间接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
(3)潜在价值: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
5.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这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2)易地保护:从原地迁出,在异地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
(3)利用生物技术保护:建立精子库、种子库——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胚胎移植——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考向预测]
(一)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素养目标:社会责任)
1.(2024年浙江宁波二模)2024年3月3日是第11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我国的主题是“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体系”,通过数字化监测系统、远红外相机、AI识别等手段实现野生动植物的有效保护和管理。下列有关该主题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对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植物没有必要保护
B.远红外相机可以准确提供动物种类、数量、行为等信息
C.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D.全球气候变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C
【解析】现在无经济价值的物种可能存在潜在价值,仍然有必要进行保护,A错误;远红外相机能够记录动物的活动轨迹、行为习惯等信息,可以提供动物种类、数量、行为等信息,但不能准确提供相关信息,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C正确;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D错误。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素养目标:社会责任)
2.(2024年广东一模)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于202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图所示,该景观的村民在原始森林中间砍伐少量高大乔木,栽种古茶林,形成独特的“林下茶种植”模式。该模式的生物多样性丰富,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可持续地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茶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砍伐少量高大乔木能为茶树创造理想的光照条件
B.“林下茶种植”模式充分考虑了不同物种的生态位
C.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该项目成功申遗有利于保护古茶林的生物多样性
C
【解析】砍伐少量高大乔木,减少了对茶树的遮挡,能为茶树生长创造理想的光照条件,A正确;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可以根据树种的不同生理习性,对茶叶和乔木树种采取合理配置,取得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效果,所以“林下茶种植”模式充分考虑了不同物种的生态位,B正确;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该项目成功申遗有利于保护古茶林的生物多样性,D正确。
[深度讲解]
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的原理和实例
项目 理论基础 意义 实例
自生
原理 生物多样性和种群之间的互利共存 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及系统生产力 湿地修复时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合理布设
循环
原理 物质循环 减少废物产生,避免环境污染 无废弃农业
项目 理论基础 意义 实例
协调
原理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 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以避免系统失衡或破坏 放牧时合理控制数量
整体
原理 社会—经济—
自然复合系统 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平衡和稳定 林业建设中,需要把生态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
2.生态工程的实例
[考向预测]
(一)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应用(素养目标:社会责任)
1.(2024年广东肇庆三模)2023年广东省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工作,持续推动各地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截至2023年底,全省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4.7%,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6%以上。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上,编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和省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0%,综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农业生态工程是以生态系统的          功能为基础建立的,与传统的农业相比,它具有的优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两条即可)。
自组织、自我调节
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2)研究者设计了一个污染物处理系统,治理畜禽、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问题,具体程序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①在创建该污染物处理系统时,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经济类植物,这主要体现生态工程的      原理;同时应尽量选择本地的优良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一点即可)。
自生、整体 
本地物种有较高生态适应性;避免外来物种入侵,
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
②在污水处理时,需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说明生态系统的               。
③厌氧池中的残渣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比直接施用禽畜粪的肥效更快,原因是
  。
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厌氧池中微生物能把禽畜类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利于植物
直接吸收
④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当地村民计划在氧化塘中投放能够捕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鲢鱼、鳙鱼,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请为这一计划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农村综合发展型农业生态工程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还为当地区域增添了旅游观光资源,吸引、调动了周边村民主动加入生态资源保护的行动中来,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定期适度捕捞鲢鱼、鳙鱼;
定期合理投放鲢鱼苗、鳙鱼苗;控制性捕杀鲢鱼、鳙鱼的捕食者等
直接、间接
【解析】(1)农业生态工程与传统的农业相比较,生态工程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等。(2)①在创建该生态工程时,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经济类植物,这主要体现生态工程的自生、整体原理,本地物种有较高生态适应性,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因此应尽量选择本地的优良物种。②在污水处理时,需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③厌氧池中的残渣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比直接施用禽畜粪的肥效更快,原因是厌氧池中微生物能把禽畜粪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利于植物直接吸收。
④氧化塘中投放能够捕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鲢鱼、鳙鱼,但是要注意定期适度捕捞鲢鱼、鳙鱼;定期合理投放鲢鱼苗、鳙鱼苗;控制性捕杀鲢鱼、鳙鱼的捕食者等,提高鲢鱼、鳙鱼的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增加渔业产量,防止鲢鱼、鳙鱼过多,破坏生态环境。(3)该农村综合发展型农业生态工程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还为当地区域增添了旅游观光资源, 这能够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间接(生态功能)价值。
(二)生态工程实例(素养目标:社会责任)
2.(2024年广东韶关二模)习近平总书考察广西北海时,提出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湿地保护好。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如图)是利用潮汐能,涨潮时往海堤内的“纳潮生态混养塘”蓄海水,退潮时用混养塘中的海水驱动红树林地埋管道内养水体的流动,管道鱼类养殖流出的水用于海滩表面自然种群贝类的增殖和育肥青蟹,养禽水体最后放至红树林潮沟内。
注:当潮汐水位高于“交换管”时,海水会从交换管进入到养殖场,与养殖场的水体进行交换;“管理窗口”为饲料投喂和养鱼类收获区。
(1)写出纳潮生态混合养塘中的一条食物链:      ,碳在该食物链中以      形式流动。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较,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置有_______
   、    。利用潮汐能还能够实现“养殖塘与海水”的水体交换,其目的有   。
海草→牡蛎
有机物
地下
浮床
管网
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或提高饵料的利用率或防止饵料沉底)
(3)从地下管网排出到红树林的水体中富含的有机质可作为    的饲料,水体中的N 、P等矿质营养经红树充分吸收后,最终输出到海区的养殖废水不会引起赤潮。
(4)该生态工程能够比较好地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体现在___________
  。
分解者
对水体起
净化作用,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抑制水体富营养化
1.(2024年广东卷)“碳汇渔业”,又称“不投饵渔业”,是指充分发挥生物碳汇功能,通过收获水产品直接或间接减少CO2的渔业生产活动,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践行“大食物观”的举措之一。下列生产活动属于“碳汇渔业”的是 (  )
A.开发海洋牧场,发展深海渔业
B.建设大坝鱼道,保障鱼类洄游
C.控制无序捕捞,实施长江禁渔
D.增加饵料投放,提高渔业产量
A
【解析】开发海洋牧场,发展深海渔业可获取水产品且不需要投饵,属于“碳汇渔业”,A符合题意;建设大坝鱼道,保障鱼类洄游、控制无序捕捞,实施长江禁渔,均没有收获水产品,不属于“碳汇渔业”,B、C不符合题意;增加饵料投放,不符合“不投饵渔业”,不属于“碳汇渔业”,D不符合题意。
2.(2024年北京卷)1961年到2007年间全球人类的生态足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
B.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
C.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生态足迹
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
C
【解析】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一直在上升,从未明显下降过,A正确;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为1.4个地球,约为地球生态容量1.0个地球的1.4倍,B正确;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降低生态足迹,C错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这种意识让人们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时,共同应对,携手合作,D正确。
3.(2023年湖北卷)栽培稻甲产量高、品质好,但每年只能收获一次。野生稻乙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多年,但产量低。中国科学家利用栽培稻甲和野生稻乙杂交,培育出兼具两者优点的品系丙,为全球作物育种提供了中国智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成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也可培育出品系丙
C.该育种技术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D.品系丙的成功培育提示我们要注重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
A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体现在食用、药用、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间接价值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上,培育新品系不属于间接价值,A错误;植物体细胞杂交是以原生质体培养为基础,人工诱导使不同亲本原生质体融合,并通过对异核体的培养产生体细胞杂种的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使远缘杂交不亲和的植物有可能实现遗传物质重组,创造和培养植物新品种乃至新物种,尤其在多基因控制农作物性状的改良上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可以利用该方法培育品系丙,B正确;该育种技术把栽培稻和野生稻杂交培养新品系,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C正确;品系丙的成功培育需要野生稻的参与,提示我们要注重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D正确。
4.(2024年河北卷)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大熊猫实施保护,但在其栖息地一定范围内依旧存在人类活动的干扰。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六个山系,各山系的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回答下列问题:
(1)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      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
    。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生物(或密度制约)
减少
间接
(2)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      和     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且    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     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
栖息地面积
竹林面积
食物
碎片化
(3)调查结果表明,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最大,秦岭山系的秦岭箭竹等大熊猫主食竹资源最丰富,这些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据此分析,环境资源如何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大熊猫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繁殖,增加出生率,也可以降低种内竞争,减少死亡率,进而提高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减小,大熊猫种群繁殖能力减弱,出生率降低,同时种内竞争增强,死亡率增加,导致大熊猫种群密度减小。
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栖息空间可以提高大熊猫的
(4)综合分析,除了就地保护,另提出2条保护大熊猫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将大熊猫从当前栖息地迁移到其他适宜生存的地区,有助于扩大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也可以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进行人工繁殖与饲养,可以增加大熊猫的数量,减轻野外种群的压力;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力度,对非法捕猎、贩卖大熊猫及其制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大熊猫的生存权益
A组 基础巩固练
1.(2024年广东汕头期末)2023年8月24日,日本在全球一片强烈的反对声中,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核污水含有多种放射性元素,如铀等。下列关于核污水中的放射性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可能损伤细胞内的DNA
B.使基因突变发生概率降低
C.对生态环境造成各种危害
D.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富集
(本讲对应学生用书P406~408)
B
2.(2024年广东佛山一模)农业中可能会排放CH4(甲烷)、N2O等温室气体。CH4与农田中产甲烷菌(一种厌氧型细菌)数量有关。N2O与水体中含氮有机物的含量有关。研究人员对稻虾共作模式(如图)下稻田CH4和N2O的排放进行了研究。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稻田温室气体的扩散和排放受水的深度、小龙虾活动等因素影响
B.小龙虾掘穴等行为提高了土壤含氧量,导致CH4排放增加
C.小龙虾的排泄物(含氮元素)量增加会促进N2O的产生与排放
D.合理选择小龙虾养殖密度能有效控制CH4和N2O的排放
B
【解析】题干信息,CH4是农田中厌氧型细菌——产甲烷菌产生的,N2O与水体中含氮有机物的含量有关,CH4(甲烷)、N2O均属于温室气体,由题图可知,小龙虾掘穴等行为可以提高土壤含氧量,抑制厌氧型细菌产生CH4,可见稻田温室气体的扩散和排放受水的深度、小龙虾活动等因素影响,A正确;小龙虾掘穴等行为可以提高土壤含氧量,而土壤含氧量提高会抑制厌氧型细菌——产甲烷菌产生CH4(甲烷),从而导致CH4排放减少,B错误;小龙虾的排泄物(含氮元素)量增加,导致水体中含氮有机物的含量增加,则会促进N2O的产生与排放,C正确;由A项分析可知,CH4和N2O的排放受小龙虾活动的影响,为了有效控制CH4和N2O的排放,稻虾共作模式中应合理选择小龙虾养殖密度,D正确。
3.《庄子·内篇·人间世》中,庄子对弟子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从中可见,我国古人很早就已经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B.“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
C.《韩非子》中“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体现了节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D.庄子的话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B
4.(2025年广东开学考试)广东多地接连发现新物种——缘点大光蠊,其喜欢生活在植被茂密的森林底层和阴暗潮湿的城市角落,主要以动植物残骸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物种总数的增加丰富了该地生物多样性
B.缘点大光蠊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
C.植物同化的能量只流入缘点大光蠊体内
D.群落中不同物种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C
【解析】物种总数的增加丰富了该地生物多样性,增加了物种多样性,A正确;缘点大光蠊主要以动植物残骸为食,充当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角色,B正确;植物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呼吸作用散失、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C错误;群落中不同物种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5.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考察了位于湛江市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习近平高度关注种业发展问题,指出“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要把这项工作做精做好”。把种业这项工作做精做好,就要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建设好我国的“种子银行”。以下叙述可能错误的是 (  )
A.“种子”的寿命是有限的,“种子银行”每经过一段时间要检查“种子”生命力
B.“种子银行”所贮存的“种子”是严格筛选的且经适当干燥处理的
C.“种子银行”贮存“种子”的环境要求清洁无菌、干燥、低温
D.“种子银行”所贮存的“种子”都是种子植物的种子
D
【解析】“种子”的寿命是有限的,“种子银行”每经过一段时间要检查“种子”生命力,并适时进行更新,A正确;“种子银行”所贮存的“种子”是严格筛选的且经适当干燥处理的,干燥的种子自由水少,代谢弱,储存时间长,B正确;“种子银行”贮存“种子”的环境要求清洁无菌、干燥、低温,防止微生物的分解,延长储存时间,C正确;“种子银行”所贮存的“种子”可以是种子植物的种子,也可以是花粉、孢子等,D错误。
6.(2024年广东梅州一模)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发现了距今约5 800年的炭化稻粒,是长江流域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证明我国先民早就开始了野生稻驯化。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现代稻的基因库与野生稻的基因库完全相同
B.自然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C.炭化稻粒是研究水稻进化的直接证据之一
D.不同栽培稻品种的遗传特性不完全相同,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C
B组 能力提升练
7.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单位人口(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一个人排放的CO2总量可以用碳足迹来表示
B.“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D.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如低碳出行、多吃素食等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A
【解析】一个人排放的CO2总量不能用碳足迹来表示,因为排放的CO2总量不是一个人所需要碳的总量,A错误;“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B正确;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C正确;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低碳出行、多吃素食等可减少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因而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D正确。
8.自然海岸植被茂盛,生态系列完整,但抵御强台风暴潮的能力有限;而传统的物理海堤一般为砌石或钢筋水泥,不仅功能单一,而且破坏了海岸原有的动植物群落和自然景观,中断了陆海过渡带的生物廊道和生态缓冲带,生态代价高。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物理海堤不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
B.物理海堤降低了海陆过渡带的生物多样性
C.自然海岸与物理海堤都有一定的防灾减灾作用
D.可设计满足物理、生态和文化三大功能的生态海堤
A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物理海堤破坏了海岸原有的动植物群落和自然景观,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物理海堤中断了陆海过渡带的生物廊道和生态缓冲带,降低了海陆过渡带的生物多样性,B正确;自然海岸与物理海堤都有一定的防灾减灾作用,都能抵御强台风暴潮,C正确;可以结合自然海堤和物理海堤的优点,设计满足物理、生态和文化三大功能的生态海堤,D正确。
9.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如图是某农村庭院生态工程模式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该生态工程主要遵循了整体原理和循环原理
B.该生态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节能减排
C.该生态工程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D.碳从农作物到禽畜的主要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C
【解析】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废物,体现了循环原理,该生态系统还考虑社会和经济,体现了整体原理,A正确;人畜的粪便等废物可在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液、沼渣可以用于农作物,产生的沼气可用于生活燃料和照明,说明该生态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节能减排,B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10.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如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B
A.“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协调原理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
C.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循环原理,A错误;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B正确;有机肥料被分解者分解后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但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C错误;“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1.(2024年广东深圳期末)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城市污水中含碳有机物、无机盐(包括铵盐、磷酸盐以及重金属盐等)的污染也日益严重。某城市在湿地公园中采用复合式生态浮床技术来净化河流水质,以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下图1表示湿地对城市污水的净化,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组成成分;图2为复合式生态床技术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分析,该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选填“甲”“乙”或“丙”),流经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据图2分析,复合式生态浮床中的植物与水体中藻类间存在________
关系。生态浮床中的曝气机可不断曝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
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种间竞争
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
可促进需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其分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净化水体
(3)湿地公园不仅能净化水质,还是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这一现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4)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引入的水生植物应尽量选用湖泊中自然生长的本土植物,这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     原理;同时,每年还要不定期的打捞或收割部分植物,并转到地面进行无害化处理,分析这一做法的原因:                      。
间接和直接
协调
减少植物的相互遮挡,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
C组 压轴培优练
12.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引起海水中CO2浓度上升、pH下降,导致“海洋酸化”。科研人员研究了海洋酸化对束毛藻的影响。
(1)在海洋生态系统成分中,束毛藻属于      。束毛藻还是海洋中最主要的固氮藻类之一,它能将N2转化成NH3、NO2等,用于合成
          两类大分子有机物。
(2)国外学者证实,CO2浓度增加能促进束毛藻光合作用,有利于其生长。我国学者进行了四组实验,测定束毛藻的增长率,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①我国学者试图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产者
蛋白质和核酸
CO2浓度升高和pH下降两个因素共同
对束毛藻增长的影响
②实验中改变CO2浓度时,pH也会改变。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控制pH相对稳定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分别使用pH为7.8和8.1的缓冲溶液(或加入缓冲物质
稳定pH变化)
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增长的促进作用小于海水pH
下降对其增长的抑制作用
(3)与束毛藻(蓝藻门)比较,小球藻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
          。科学家利用小球藻进行了以下实验:
结合②和③实验,说明造成②结果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以
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没有光反应提供NADPH
和ATP 
【解析】(1)束毛藻在海洋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生产者。固定的氮元素可用于合成蛋白质和核酸两类大分子有机物。(2)①我国学者进行了四组实验,测定束毛藻的增长率,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的不同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由于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即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会引起pH下降,因此,该实验研究的是CO2浓度升高和pH下降两个因素共同对束毛藻增长的影响。②实验中改变CO2浓度时,pH也会改变,为了遵循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可用缓冲液保证pH相对稳定,因此实验中应该分别使用pH为7.8和8.1的缓冲溶液(加入缓冲物质稳定pH变化)。
③分析实验结果可知,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的增长有促进作用,而pH下降对束毛藻增长有抑制作用,而且后者效果明显,即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增长的促进作用小于海水pH下降对其增长的抑制作用。(3)束毛藻属于原核生物,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相比,真核生物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在光照条件下,小球藻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而在黑暗条件下,小球藻没有产生有机物,但在黑暗条件下,给予NADPH和ATP,则有机物能继续合成,因此通过三组实验的比较可知,黑暗条件下不能产生有机物的原因是没有光反应提供的NADPH和ATP,暗反应无法进行,则有机物也无法合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