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中秋咏月诗三首《十五夜望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中秋咏月诗三首《十五夜望月》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1 14:0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3课《十五夜望月》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属于该诗所写景物的是( )
A.地 B.树 C.鸦 D.露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这首诗写了地、树、鸦、露、桂花、月等事物。故选ABC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归省( xǐnɡ) 撺掇(cuān ) 缥缈 弥散
B.不惮( dàn ) 行辈( hánɡ ) 皎洁 赏心悦目
C.凫水( fú ) 潺潺(chán ) 家眷 怠慢
D.绮户( yǐ ) 阖家( hé ) 迫不急待 佞臣
答案:D
解析:
分析:“绮”读qǐ,‘迫不急待“应该为“迫不及待”,其余正确。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3.译字有误一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 庭院中
B.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C.把酒问青天 端、拿
D.何似在人间 象什么
答案:D
解析:
分析:“何似”意思是哪像是,比得上。其余正确。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实词的理解。
4.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 )
A.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对偶)
B.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反问)
C.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反问)
D.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子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排比)
答案:C
解析:
分析:C项应为设问。其余正确。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5.以下“疾”的意思判断有误的是( )
A.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急速,猛烈)
B.他工作起来废寝忘食,终于积劳成疾。 (疾病)
C.他大公无私,疾恶如仇,大家都拥护他。 (嫉妒)
D.党中央非常关心灾区人民的疾苦。 (疾苦)
答案:C
解析:
分析:C项“疾”应为“痛恨”的意思。其余正确。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分析。
6.以下四句诗,都是借“月”抒情,但所抒之情又不尽相同,其中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C.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答案:D
解析:
分析:因为前三项都是通过中秋咏月,描写中包含深沉的感慨,抒发了游子思乡怀人的感情。而D是通过比喻侧重表现九月初三夜月亮特有的形状,表达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
7.从炼字的角度分析,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哪个字用得好( )
A.落
B.望
C.湿
D.栖
答案:A
解析:
分析:“落”给人以生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是随着秋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歌用词的品味。
二、填空题
8.《十五夜望月》中用他人对月相思来暗写自己的相思之情的句子是:“ , 。”
答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解析:
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熟记诗歌。
点评: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9.《十五夜望月》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
答案:王建|仲初|唐
解析:
分析:熟记古诗的文学常识。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古诗文学常识的识记。
10.各用一个成语替换下面语段中加横线的部分,使语言更精练。
生活就像一条千回百折的小溪,需要我们有无论经受多少挫折都决不退缩①的勇气。生活又像一位公正的法官,他不会宽恕那些蹉跎岁月的“玩看”者。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跋涉,一切幻想都是非常空虚不切实际的②。生活中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悦、恼怒、悲哀、快乐③。我们要踏着青春的脚步,快快追赶,追赶属于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勇敢的不断向前奋进④的开拓者,争得青春无悔!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答案:①百折不回或百折不挠 ②海市蜃楼或空中楼阁(如答成“虚无缥渺”也视为正确)③喜怒哀乐 ④勇往直前
解析:
分析:理解成语含义,能根据意思准确写出成语。
点评:学生要积累一定的成语。
11.请根据具体情境,按照要求拟出让人们关闭手机的告示。
发言者台上讲,手机下面响。很好的会场气氛,被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破坏了。(要求:运用某种修辞方法委婉地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请让您的手机休息一会吧。(或别让您的手机累垮了,这里不是手机发言的地方)
解析:
分析:抓住中心意思,语言委婉,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此外要求语言简洁。
点评: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2.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用横线标出来,并修改。
刚升入中学,由于不太适应,我学习上遇到了一些困难。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使我很快进步了,学习起来感到很轻松。现在,我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修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删去“通过”或“使”|将“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
解析:
分析:“通过”“使”不能连用,去掉一个。“无时无刻”意思用反了,改为“每时每刻”或者“时时刻刻”。
点评:考查了学生并举修改能力。
三、阅读理解
1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1)不知秋思落谁家?题目中的“十五夜”告诉我们本诗写的是 节夜晚的情景。
答案:中秋
解析:
分析:题目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题目的意思是:写在中秋节之夜的望月所感。诗题另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字的妙处。
答案:“落”字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秋思随着月色洒落人间的情态。
解析:
分析:古人作诗写词是非常讲究炼字的。诗词中有许多字,语意两工,是诗人“捻断数茎须”而成。这些字,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
(3)请发挥一下想像,描述一下“中庭地白树栖鸦”所描绘的画面。
答案:月光洒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叫声逐渐停了,它们已习惯刺眼的明月,纷纷进入梦乡。
解析:
分析:描绘诗歌的画面,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正确理解诗词,抓准诗词中的主要景物。(2)要借助联想和想像,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怎样联想呢?既可以联想作者创作诗词时是怎样的心境,诗词中的景物已浸染上作者怎样的情感,又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联想到这些景物在自己平时看起来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点评:学生要熟悉诗歌的内容,组织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