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3课《水调歌头》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调理 B.水调歌头 C.调桌 D.风调雨顺
答案:B
解析:
分析:B项“调”读diào,其他都读tiáo。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三苏”指的是( )
A.苏轼
B.苏辙
C.苏洵
D.苏小妹
答案:ABC
解析:
分析:“苏小妹”不是三苏之一。其余三项是“三苏”的组合。故选AB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十大才子书的积累识记。
3.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C.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答案:A
解析:
分析:一般根据句意划分节奏故,四个选项只有A是正确的。故选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节奏的划分。
4.上阕内容中,表达作者内心矛盾的诗句是 (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C.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答案:B
解析:
分析:“我欲”“又恐”表达了作者的内心矛盾。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5.小序部分交代了( )
A.时间
B.地点
C.背景
D.写作目的
答案:ACD
解析:
分析:“丙辰中秋”交代了时间,“欢饮达旦,大醉”交代了背景,“兼怀子由”交代了写作目的。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小序的理解分析。
6.下阕作者说自己“无眠”,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 )
A.过节太兴奋了
B.过节喝酒喝多了
C.思念弟弟
D.月光太美了,不想睡
答案:C
解析:
分析:八月十五是团圆的日子,作者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7.下列写“月”的诗句中,写中秋“月”的一句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C.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答案:D
解析:
分析:并非所有咏月的句子都是写的中秋月,要根据诗的内容,写作背景全面考虑。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分析。
二、填空题
8.《水调歌头》中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 , 。
答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解析:
分析:理解背诵诗歌,准确默写诗句。
点评: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9. ,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
答案:不知天上宫阙
解析:
分析:理解熟背诗歌内容。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的背默能力。
10.四面湖山归眼底, 。(湖南岳阳楼对联)
答案:万家忧乐到心头
解析:
分析:熟记名诗名句即可。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古诗的识记能力。
11.古代诗歌中关于节日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句与清明节或重阳节相关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解析:
分析:把握诗歌内容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背默,积累识记能力。
12.【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 。(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
答案: ①彰显民族文化瑰宝 ②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解析:
分析:宣传标语在结构上与上句要相似,在内容上要紧扣“精神”方面。
点评:考查了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
三、阅读理解
1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
答案:能分别从时令上、祭祀上、气候上三方面说清原因即可。
解析:
分析:仔细阅读原文,从时令、祭祀、气候三方面总结答案。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理。
(2)明清以后人们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做一简单描绘。
答案:在庭院、楼台,摆出各种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
解析:
分析:作此题不能脱离原文,找到相应语段,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
(3)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相隔两地的亲人能同时看到一轮明月或一轮明月同时照着相隔两地的亲人,因而引起思念之情。
解析:
分析:中秋月圆之夜,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触物思情,容易引发思念之情。
点评: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